课堂师生情感交流对中小学学生学习内驱力激发探索研究

2024-05-07 01:08潘小莉
秦智 2024年4期
关键词:探索研究课堂

[摘要]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思想及行为影响巨大,是超过父母及其他社会角色对学生最具权威的引导者、教育者及知识传授者,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情景下,师生情感交流对学生学习内驱力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学生不同的学习行为、动机及学习兴趣等。如何通过课堂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成为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建议对策。

[关键词]课堂;师生情感交流;中小学学生;学习内驱力;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4.045

一、研究课堂师生情感交流对学生学习内驱力激发的意义

众所周知,一个人在未成年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超过父母及其他的社会角色,特别是在课堂情景下,师生情感交流对学生形成不同的学习内驱力,从而导致学生不同的学习行为与学业成绩;课堂中,与教师情感交流良好的学生,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对教师“信其道、听其言、遵其行”的特点,反之亦然;中小學阶段师生情感交流决定了学生是否喜欢学习某一课程,决定了师生关系的质量,教师在全体学生面前通过言语与非言语行为对学生传递不同的情绪情感信号,对学生的听课情绪、注意力集中程度、课堂投入及听课兴奋度等起着关键决定性作用;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1],说明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内驱力激发逐渐被重视,著名教育家李秉德先生在《教学论》一书中描述“霍桑效应被引入课堂情景,对教师领导方式及与学生学习动机、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2];研究表明:新知识的接受主要来源于学习者已有的情感倾向是否有同化新知识的意向,若发生认知障碍,学习者就会失去学习意向,新知识很难同化到原有的知识体系图式中去;决定学生学习意向的核心是学习内驱力,为了激发全体学生强烈的学习意愿,研究课堂师生情感交流对中小学学生学习内驱力激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学习内驱力概念界定

学习内驱力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内在需要与动力倾向,是学生发自内心对学习的热爱与主动需求,如果学习内驱力得到良好激发,就会在学习时不需要老师父母的督促提醒,自己会主动投入学习并充满热情高效快速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中小学学生学习内驱力心理特点

中小学学生身心尚未成熟,性格、需要、动机等个性特征正处在早期发展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正处在感知、辨别及自我接纳的探索期,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小学生是获得勤奋感与充实感的关键期,也是形成良好学习与生活习惯的重要时期;初中生是人生的少年期,身心发展不平衡,青春期叛逆、倔强、敌对;高中生已经有了自我独立的事物判断能力与个人价值观体系,个性趋向成熟。小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更多来自父母、教师等亲朋好友的称赞鼓励;初中生更多受到同伴羡慕、赞美及积极肯定的反馈;而高中生的学习内驱力更多来自未来人生发展规划、个人社会地位、角色扮演及自我价值定位等方面。无论小学生,还是初高中学生,教师对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始终占据首要位置,特别是师生情感交流所形成的师生关系信任度对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起到关键决定性作用。

四、课堂师生情感交流对学生学习内驱力激发的机制分析

师生情感交流对学生学习内驱力激发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笔者自制了课堂师生情感交流对学生学习内驱力影响机制图,如图1所示:

图1

可以看出,师生情感交流的关键在于通过情感交流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并在其学业成绩上发生效应;因此,情感的教学效能与激励机制是影响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核心因素。

(一)情感的教学效能

情感的教学效能是指在学校教学情境下,师生间积极正向的情感交流所形成的融洽和睦、团结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班风与学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与友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拥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感受,情绪体验愉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学业成绩提高,教师也取得了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使教师更加相信只要对学生付出真诚温暖的“爱”,学生就会更加努力的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师生情感交流所产生的教学效能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及教师职业成就感,使师生共同感受到安静、喜悦及兴奋等积极情绪体验。

(二)师生情感交流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教师步入教室,还未开口讲话,师生间就已经开始情感交流,教师或热情开朗、或沉稳练达、或精明能干、或淡然冷漠,都会在互见的瞬间定位,并由此使学生产生喜欢或排斥教师的情感倾向。喜欢教师或被教师喜欢的学生,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紧追教师的思路,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听课质量高,整节课感到轻松愉快,表现出乐学、好学及愿学的积极学习态度,课后作业问题少,学业成绩高;相反,不喜欢教师或不被教师喜欢的学生,上课感到乏味无聊,精神涣散、懒于回答问题,对教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课后作业不会做,学业成绩低,达不到激励的作用。

五、师生情感交流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的言语行为

教师的言语行为是指教师讲授的内容、语调、语音、板书等行为。同样的知识内容,教师绘声绘色、由浅入深、条理清楚地娓娓道来,且发音准确、声音悦耳、语调平和、多媒体展示图文并茂、板书整齐漂亮,在教师优美的语言中,在抑扬顿挫的讲授中,学生学习内驱力悄无声息的被激发出来,注意力被吸引在课堂,教师讲得出神人化,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师生情感交流热烈,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业成绩高;相反,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将上课视为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沉寂冷漠,教师讲得乏味,学生听得无聊,造成“教”与“学”脱节,师生缺乏情感交流,相应学业成绩较低。因此,教师的言语行为是影响师生情感交流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教师的非言语行为

教师的气质,表情、语气、语音、目光、手势、装束、授课风格等个性心理特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信号,学生据此判断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水平,会调节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若教师面带微笑、目光温和、语言饱含爱意与鼓励,学生就会感到教师对自己充满信心,对自己有较高的期望,就会努力勤奋地学习,不辜负教师的信任和期望;若教师面无表情、口气生硬、态度淡然冷漠,学生就会感到灰心丧气,伤心失望,认为教师对自己没有期望,自尊心受到伤害,情感排斥教师,厌恶逃避学习。因此,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三)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

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课堂领导方式。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为一对多的对应关系,教师不同的课堂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若教师以呵斥、威胁及责罚等命令的方式对待学生,学生普遍表现出厌恶、焦虑、压抑及恐惧等情绪反映;若教师以平和、赞赏、接纳、鼓励等等方式与学生互动,学生处在放松愉快的学习情绪中,愿意自觉自愿地解决问题并为团体贡献力量。“勒温等人把教师领导方式分为专横式、放任式、民主式三种;我国学者一般分为亲密型、紧张型与冷漠型三种”[3];无论哪种方式,事实证明平和式、民主式及亲密式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在一个民主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观点都可以受到尖锐的批评,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相互学习,教学相长”[4]。由此说明,民主式课堂最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的良性循环,最能促进课堂教學质量的提高。

(四)教师个性品质

教师意志坚强,自控能力强,无论在家庭或学校中,无论发生什么令人痛苦的事件都不将怨恨、愤怒、悲痛等消极情绪带进课堂,不会将不愉快情绪传播给学生,依然精神饱满地授课,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坚强、豁达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完美的人格力量能够感化、感动及感染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听讲,以教师为榜样,激励自己不断学习和进步。教师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六、课堂师生情感交流对中小学生学习内驱力激发策略

(一)教师应有健康的心理品质

教师人格特征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合格的教师角色,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在课堂上情绪稳定、心境平和、充满激情,巧妙灵活地化解课堂上的违纪现象和突发事件,始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讲授中;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把个人的心理矛盾及消极情绪带进课堂,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这样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此外,教师要掌握课堂教学艺术,善于在课堂上“以情反馈成功”,通过问题铺展、阅读精思、讨论交流、练习尝试、启发讲解,达到“师生愉悦共同成长”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用真诚的爱感染学生

长期从教的人都会体会到,在教过的学生中,若干年后有联系的一定是当年在课堂上与教师情感交流较多的学生,包括那些顽皮被教师批评多的学生。究其原因,就是教师以真诚的爱和教诲打动过他们的心,从而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产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内驱力,“情感”是师生交流的纽带,没有情感投入的教师,是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不成功的教育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对学生要怀着真挚诚恳的感情,这正是激励学生要实现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焕发出生气蓬勃的力量。”[5]

(三)在师生情感交流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

教师的威信应是建立在师生良好关系上。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赖有助于教师树立自己的形象并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对一位好教师的信任是无限的。教师要尽量客观评价学生,克服个人偏见和思维定式,防止意气用事,粗暴对待学生。教师要用“师爱”赢得学生信任,树立民主式权威,并且要珍惜学生对自己的信任。

(四)善用言语与非言语向学生传递正向情感信号

人的社会认知与态度总会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微笑及面部表情等都会集中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社会期望。因此,教师要善用表情、目光、体态及语调等非言语行为与口头表扬言语行为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情感信号,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内驱力,激励学生自觉、自愿地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七、结语

教师是学生最权威的教育者,只有利用好课堂主阵地,与学生进行积极情感互动,建立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由此激发学习内驱力,使学生改变学习态度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应江泚.走心学科教学,促进有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走心课"教学要领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23):34-35.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49.

[3]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163.

[4][美]莫里斯·比格.实证相对主义— 一个崭新的教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39.

[5][苏]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9:43.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项目,项目名称: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小学学科教学融合研究(项目编号:GS[2023]GHB1526)

作者简介:潘小莉(1968.7-),女,汉族,甘肃正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学。

猜你喜欢
探索研究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关于积极探索“网络党建”创新党建工作方式的探究
供电企业社会责任的探索与研究
论如何面对未来图书馆员的角色
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