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腹泻疾病诱因与防治措施

2024-05-08 08:45廖鹏
今日畜牧兽医 2024年2期
关键词:痢疾坏死性轮状病毒

廖鹏

(隆安县丁当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532709)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猪腹泻疾病十分常见,能够产生较为严重的危害,极易对生猪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轻则限制生猪发育,重则会导致生猪死亡,因此相关人员应对防治猪腹泻疾病的工作足够重视。现如今的猪腹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传染性胃肠炎、坏死性胃肠炎、猪痢疾导致的腹泻等类型,相关人员只有在充分考虑猪腹泻疾病类型和诱因,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进而保证生猪养殖的综合效益。所以,研究猪腹泻疾病诱因与防治非常重要。

1 猪腹泻疾病诱因

致使生猪患上腹泻疾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寄生虫。在日常开展生猪养殖工作的过程中,饲养卫生和周围环境无法达到标准就会出现寄生虫,倘若养殖人员并未定期组织消杀工作,在生猪粪便中将会出现寄生虫。当生猪养殖场内的寄生虫达到一定数量后,就会引起生猪患上腹泻疾病的问题;第二,饲养环境差。在生猪养殖过程中饲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猪的健康状态,对于仔猪来说更是如此[1]。通过分析我国生猪养殖实际情况可知,在我国很多生猪养殖场内仍然在使用较为落后的设备,没有完成智能化设备覆盖工作,部分养殖人员不够重视养殖场的卫生工作,导致养殖场环境无法满足相关标准,在较差生长环境中,生猪患上腹泻疾病的几率更高;第三,防控工作不到位。通过分析相关生猪养殖实践可知,养殖人员合理进行前期药物干预可有效防控大部分猪腹泻疾病[2]。但是我国现阶段养殖人员普遍不够重视相关工作,不会定期为生猪打各种疫苗,日常防控工作不到位。

2 猪腹泻疾病常见类型

2.1 传染性胃肠炎

在猪腹泻疾病中传染性胃肠炎所占的比重较高,其在春冬两季高发。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原,其属于RNA 型病毒,该病毒可在病猪的各个器官内存活,其中大部分病毒聚集在肠淋巴结或空肠中。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存在较弱的耐热性,当温度达到56~70℃时就会死亡,而在约4℃时,病毒传染力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仔猪更容易患上传染性胃肠炎,将会延缓后续发育。当生猪患上传染性胃肠炎后,大多会有以下症状出现:第一,生猪进食量减少、呕吐、脱水等表现,并伴随着喷射性腹泻;第二,生猪会拉出黄白色粪便且伴随恶臭。当对病死猪进行解剖后,小肠肠壁呈透明状,有的存在较为严重的胃壁溃疡情况,在肠道内存在大小不一呈泡沫状的黄色物质。

2.2 猪坏死性肠炎

猪坏死性肠炎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属于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尤其在仔猪阶段容易发病,若是养殖人员无法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将会大幅度降低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这种疾病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肠道黏膜发生坏死性溃疡,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如严重的腹泻、脱水、精神萎靡和体质虚弱等。猪坏死性肠炎的病理特征明显,患猪的肠道黏膜会出现凝固性坏死,明显干燥,质地变硬,与周围健康组织间形成明显的界限。病灶附近可见堤状突起,表面呈现屑状且较平。溃疡面形成不整的边缘,底部凹凸不平,表面覆盖黄白色且散发恶臭味的坏死组织[3]。

2.3 猪痢疾

猪痢疾在秋季与夏季高发,最易感染的生猪群体为约3 月龄的仔猪。猪痢疾也叫黏膜出血性腹泻或血痢,猪痢疾密螺旋体为致病原,该类型猪腹泻疾病所导致的后果非常严重。猪痢疾传播介质主要为粪便,在健康猪与患病猪接触后,有很大几率感染病原。在0~10℃时能达到48 d 存活时间,当温度逐渐变高时会相应的缩短其存活时间。当生猪出现猪痢疾后,会出现黄灰色粪便、进食量减少等症状。若在生猪患上猪痢疾后养殖人员并未及时发现,患病猪症状将会加重,产生水泻症状,生猪体重逐渐降低[4]。在对病死猪尸体进行解剖后,大肠黏膜肿胀,皱褶明显,并伴随明显出血问题,肠胃内部存在数量不等的内容物。

2.4 轮状病毒导致的腹泻

轮状病毒毒株数量较多,且为不同类型,各种毒株之间存在较强交叉性,因此生猪有时会同时感染多个毒株。轮状病毒能在所有阶段的猪群中出现,并且此种病毒无法通过检测粪便的方式得到足够精确的检测结果,在魏氏梭菌、大肠杆菌的影响下,也可能导致生猪出现轮状病毒病感染,进而产生腹泻的情况。因轮状病毒导致的猪腹泻疾病,病猪会出现较为严重腹泻情况,并且可能伴随脱水症状。春、秋两季是轮状病毒腹泻高发季节,感染轮状病毒几率最高的是仔猪,死亡率高,致死因素主要为脱水,若产生大肠杆菌等继发感染,毒血症为主要致死原因。在对病死猪尸体进行解剖时,可见不同程度的白色乳状物存在于其胃部,并会降低病死猪肠壁厚度,普遍呈现透明状。

3 猪腹泻疾病预防措施

3.1 强化消杀管理

想要避免微生物导致生猪患上腹泻疾病,定期开展消杀工作属于重要举措,当生猪养殖环境足够干净卫生后,能对细菌和病毒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而强化消杀管理工作可以使生猪产生腹泻疾病的几率降低。在开展消杀工作前,相关人员应仔细清理养殖场中的粪便,生猪粪便不但是寄生虫的生存场所,还是有毒有害气体的重要来源,因此应运输到指定位置发酵处理。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每14 d 进行一次消杀工作,同时在生猪出栏前后和新进生猪时应单独开展消杀工作。

3.2 科学管理养殖环境

相关人员可利用现代先进的智能设备改造生猪养殖场,合理引入温控设施,保证生猪在全年均拥有足够适宜的生长环境,避免因养殖环境温度剧烈变化导致猪腹泻疾病。对于新生仔猪通过使用母乳能够使自身拥有更高的机体免疫力,转变为饲料喂养时会降低仔猪机体免疫力,提高其患上猪腹泻疾病的几率,此时相关人员应保证养殖场拥有约23℃温度,防止仔猪出现应激反应[5]。对于部分无法引入温控设施时的养殖场在养殖场外部加装传统保暖措施。

3.3 加强疫苗接种管理

相关人员应该通过为生猪接种二联苗、大肠杆菌疫苗等使生猪具有更高的机体免疫力,降低生猪被细菌感染。在为生猪接种疫苗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疫苗剂量和接种流程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疫苗的作用,有效预防猪腹泻疾病。在日常喂养过程中,抗菌类药物可提高生猪对猪腹泻疾病致病菌的抵抗能力,因此相关人员可以将适当抗菌药物加入饲料中,进而预防猪腹泻疾病。

4 猪腹泻疾病治疗措施

4.1 猪传染性肠胃炎治疗方法

在猪传染性胃肠炎治疗过程中,相关人员首先应完成补充猪体液的工作,防止生猪产生脱水问题。在实际开展工作时,相关人员可使用多种方式补充体液,如口服补液、静脉补液等方式。同时,还需要使用口服氯霉素等抗菌素。在日常饲喂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应该将一定量的电介质、葡萄糖、氯化钠等营养成为加入水源中,在正常情况下可将约葡萄糖20 g、氯化钠3.5 g 加入1000 mL 水中,作为生猪饮用水。同时,想要使猪肠胃蠕动速度变慢可以使用鞣酸蛋白片,能够对猪腹泻症状起到较好的控制效果[6]。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还需要注意母猪乳头消毒工作,在消毒时可使用0.02%的高锰酸钾,在仔细擦拭母猪乳头后,应将母猪前几滴乳汁挤出,从而降低仔猪感染病菌的几率。最后,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如沙星类药物,防止生猪产生继发感染的情况。另外,也可使用碳酸氢钠对生猪进行静脉注射,从而避免患病猪出现酸中毒症状,在注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根据生猪重量合理确定注射剂量。

4.2 猪坏死性肠炎治疗方法

在治疗猪坏死性肠炎的过程中,首先,长效类抗生素应作为首选药物。这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药效持久等特点,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减轻炎症反应。其中,盐酸头孢噻呋是一种常用的长效类抗生素,可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给予猪只。在治疗过程中,共进行3 次注射,每次注射间隔时间为3 d,注射剂量为0.12~0.16 mL/kg。盐酸头孢噻呋的运用能迅速缓解病猪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其次,在补充生猪体液的同时,还需要注重维生素和益生菌的补充。维生素对于维持猪只生理功能和增强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而益生菌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黏膜修复。补充维生素和益生菌有助于缩短病猪修复肠道黏膜所需时间,降低病猪死亡率。在此过程中,饲料中可添加适量的益生菌制剂,以维持肠道内正常菌群平衡,预防猪坏死性肠炎的复发。此外,在治疗猪坏死性肠炎过程中,还需关注猪只的生活环境和饲料质量。保持圈舍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拥挤,有利于降低病菌传播风险。

4.3 猪痢疾治疗方法

在治疗猪痢疾时,想要及时控制住生猪病情,相关人员同样需要使用高效类药物,如四环素、痢疾净等。当选择药物为痢疾净时,应保证浓度处于合理状态,在正常情况下可采取静脉注射方式向生猪体内注入5%的痢疾净,使用剂量为5 mL/kg,每天注射1次,根据生猪的病情程度在2~6 d 可痊愈,并且可使该病复发概率降低。另外,在猪腹泻疾病治疗过程中,相关人员应交替使用多种药物,从而避免同类药物使用时间过长导致的抗药性增加,确保猪腹泻疾病使用拥有较好治疗效果。

4.4 轮状病毒腹泻治疗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相关人员可对腹泻猪和正常猪粪便进行PAGE 检测,了解猪肠壁是否存在损伤情况。在对病死猪进行解剖时,应收集盲肠、十二指肠等部位样本,然后使用福尔马林盐水浸泡,借助显微镜观察是否出现了绒毛萎缩症状,从而明确是否为轮状病毒感染。

在治疗轮状病毒腹泻时,相关人员应对补充生猪体液的工作保持充分重视。同时,轮状病毒腹泻不存在特效疗法,相关人员需要借助合理措施使病猪具备更高免疫能力,进而缩短病情恢复所需时间。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使用电解质作为补充液,以此将葡萄糖和甘氨酸提供给病猪。相关人员还可以将无水磷酸钾、葡萄糖、柠檬酸等加入水中,在稀释到一定程度后作为病猪饮用水,2 次/d 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治疗措施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病猪实际,如果病猪存在十分严重的腹泻情况,应将收敛止泻剂和抗生素配合使用[7]。最后,需要进行重组猪干扰素注射,根据说明书使用盐水稀释处理,之后使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打入病猪体内,每日1 次,连续注射3~5 d,若病情极为严重,可适当延长药物注射时间。另外,必要时相关人员还可以使用中药治疗方法,取地丁4 g、石榴皮8 g、芹皮8 g、车前草7 g、穿心莲7 g、黄柏7 g、黄连4 g 熬煮成药液,之后将诺氟沙星药物15 g 加入药液中,每天2 次,根据生猪体重确定口服剂量,规格为3 mL/kg,连续使用3 d。

5 结语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寄生虫、饲养环境差、防控不到位等因素都是导致生猪患上腹泻疾病的原因,在开展猪腹泻疾病预防工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使用强化消杀管理、科学管理养殖环境、加强疫苗接种管理等预防措施。另外,当生猪患上腹泻疾病后,相关人员应先准确诊断猪腹泻疾病所属类型,之后再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猜你喜欢
痢疾坏死性轮状病毒
猪轮状病毒病及其防控措施
禽坏死性肠炎和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儿童坏死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肉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常见羊痢疾疾病的发生与预防
犊牛轮状病毒腹泻的防治
少数民族医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一)
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二)
仔猪痢疾的发病原因、诊断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