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供给优化路径分析

2024-05-08 12:14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1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供给消费

周 莉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重在文化。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铸魂工程,但乡村文化的振兴一定程度依赖于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建立及健全,而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又离不开农村文化供给的发展。因此,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提升和优化农村文化供给路径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农村文化供给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优化农村文化供给路径是具有时代性、紧迫性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乎农村居民文化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文化兴农,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1.1 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文化消费是农村居民接受文化并参与文化最普遍、最主要的方式,也是各种文艺作品实现农村社会大众共享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文化消费的扩大和升级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层次和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而要实现农村文化消费的扩大和升级,农村文化供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换句话说,扩大和提升农村文化供给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因此,可以通过激励、扶持农村文化供给的方式,丰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活动,达到“文化惠农”的效果,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获得感”和“文化生活幸福指数”。

1.2 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

文化消费过程蕴藏着人力资本的增值和积累,文化消费的升级不但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劳动技能,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以及综合修养。农村文化消费的升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文化供给的扩大和提升。因此,持续推进和提升农村文化消费的供给,有助于培育农村居民高雅的文化消费习惯,促使农村文化消费升级,提高农村居民包括劳动技能、文化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总之,提升农村文化供给水平,有利于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和品质提升,是“文化育农”的第一途径,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

1.3 有助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而“乡村振兴的最终实现,离不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1]。从此意义上来看,农村文化供给是达成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环节。农村文化的提升和优化为农村文化消费产业升级带来机遇,进一步推动农村形成现代文化消费市场体系。而农村现代文化消费市场体系的建立,有效促进了农村文化产业和市场的活跃和昌盛,农村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繁荣可发挥带动农村居民脱贫致富的现实作用,实现“文化富农”[2],进一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 农村文化供给面临的困境

虽然农村文化供给对农村居民个体发展与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农村文化供给依然存在一些困境,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

2.1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文化供给有限

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等方面仍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农村的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和场所比较匮乏,偏远地区附近没有文化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和场所;第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品种有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普遍不高,农村居民稍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无法实现。主要原因是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不到位投或投入有限,数字阅览室、综合文化站、科技推广站等文化基础设施难以普及。另外,有限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农村基础文化设施的硬件方面,大部分属于一次性的基建投入,相应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投入远远不够,进一步造成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无法同步。

2.2 农村文化供给观念落后,供给结构不合理

农村文化供给主要集中在衣、食、住、用等物质方面,并不重视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滞后的文化观念,使农村文化供给结构的不合理。总的来看,农村文化供给在教育方面投入占比过大,在文体娱乐方面投入占比相对较小,调研结果显示,教育性消费在全部文化娱乐消费中占80%左右。除此之外,农村文化供给形式比较单调,缺少深层次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农村文化供给的方式主要以娱乐消遣性文化形式为主,多为旅游文化、网络文娱、短视频、唱歌跳舞等,而学习性、发展性、知识性文化形式明显比较缺乏,文化供给形式单一,供给结构不合理。

2.3 农村文化供给忽视消费者的需求,供给与需求不适配

随着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农村居民释放出了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仍然局限于农村场域,偏重供给侧,需求侧管理不足,导致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侧新结构并不适配[3]。供给与需求不适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文化供给层次总体水平偏低、品类单一,大多以娱乐类、普及性、消遣型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二是文化供给质量不高,品质低下,缺乏优质文化产品,尤其缺乏以培养文化旨趣、陶冶情操等为代表的发展型的文化供给形式。所有这一切无法有效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抑制了农村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制约了农村文化消费需求层次的提高。

2.4 农村地方政府管理缺位,文化供给体系不健全

从实际来看,地方政府对当地居民文化供给重视不足,缺乏有效管理,当前农村文化供给体系不健全,农村文化供给职能被大大削弱。于是,地方文化消费供给缺乏动力、创新和活力,文化供给方式单一,层次偏低,不仅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而且也无法激发其文化消费需求。除此之外,农村文化供给的相关法规不够完善,内容表述不清晰,并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最后,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不力,缺乏法治思维、维权认识,无法及时处置相关问题,对农村文化市场的运行和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3 农村文化供给的路径优化

3.1 大力兴建文化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文化供给

文化消费场所是居民文化消费的硬件条件。首先,要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兴建必要的农村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文化产品及服务,优化农村文化供给。其次,在农村居民居住地附近打造“文化消费圈”,包括文化馆、电影院、文创商店等,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体验文化活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兴建当地特色的乡村名人馆、乡风乡情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结合地方乡情民俗,逢年过节举办“文化市集”等。再次,健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并繁荣农村数字文化,提升农村公共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建设农村基层新型文化共享空间[4]。

3.2 转变文化供给观念,丰富农村文化供给形式

农村文化供给观念比较传统守旧,要转变原先滞后的文化供给观念,改变重物质、轻文化的供给习惯。既要重视物质文化方面的供给,也要加大对精神文化方面的供给;既要重视对教育文化的供给,也要加大对娱乐文化的供给。首先,通过打造名人馆、乡情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定期开办村民文化大讲堂、举办村民文艺汇演和比赛等,不断拓宽农村居民文化供给形式。其次,复兴乡村戏台,复兴地方非遗手工艺、民间艺术、民俗节庆等乡土文化,加强对农村居民的乡土情怀文化供给。最后,把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尝试在公共文化供给中引入经营性文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供给合力[5],有效提升和丰富农村居民文化供给形式。

3.3 做好相关市场调研,引导农村文化精准供给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要与农村公共文化需求无缝衔接,实现精准供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农村文化供给部门可以借助市场调研等方式了解民情民意,满足合理文化需求。市场调研工作可以交予地方文化供给部门,或与专业的市场调研机构合作。尝试创建农村居民文化诉求表达机制,定期搜集农村居民文化的需求信息,及时了解与把握文化需求变动,为农村文化供给提供有效的信息,以便为农村居民提供“菜单式”服务,让农民“自己点菜”,确保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与村民文化需求无缝对接。通过建立需求导向型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机制,引导农村文化市场精准供给,促进农村文化消费发展和乡村振兴。

3.4 完善地方政府职能,打造专业的文化供给部门

农村文化供给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因此,有必要完善地方政府职能,打造具有现代化治理水平的专业、高效的文化供给部门。首先,要有一支专业的农村文化供给队伍。地方政府可以在当地培养骨干,定期开展培训,培育农村居民文化供给的专业人才。其次,地方政府要有一整套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有效发挥基层文化站的职能,激活其发展活力和创新意识。最后,地方政府要大力规范当地农村文化供给秩序及其规范:一是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供给的相关实施细则,规范文化供给的方式和路径,完善文化供给的举报和处理机制;二是要秉公执法,严于监管,坚决净化农村文化供给的整体环境。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供给消费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