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水市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状及对策

2024-05-08 12:14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素质培育农民

张 武

(广水市农业农村局科教信息站,湖北 广水 432700)

广水市地处鄂东北低山丘陵地区,位于桐柏山东南,长江、淮河流域之间,北与河南信阳相连,是鄂豫两省交界的边缘地区,交通便捷,市内土地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全市国土面积2 647 km2,辖17个镇办事处,402 个村,总人口88.760 3×104人,其中乡村人口47.33×104人,农村从业人数40.90×104人。全市耕地总资源7.685×104hm2,有效灌溉面积5.321×104hm2。全年粮食作物面积5.183×104hm2,全年粮食总产量达38.30×104t,粮食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粮食作物呈面积稳定、单产提高、总产增加的趋势,经济作物栽培和养殖业呈规模扩大、效益提高的发展势头[1]。在此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保持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本文结合广水市农民素质现状,探讨了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1 广水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发展成效

4年来,广水市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先后培养了中专学历毕业生2 405 人,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初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坚持“锁定对象、精准培训、跟踪服务、配套扶持”的原则,分类开展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培训,确保培训任务及时完成。

1.1 精准遴选培育对象

为了满足农民对培训的需求,要认真进行培训需求调研[2]。通过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对象库,可以更好地了解培育对象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育计划和发展规划。培育对象主要为年满16周岁及以上的农业从业者和返乡创业者,目前正在从事或未来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他们是农业教育培训的重要群体,通过培育和发展,可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技能,促进农业的发展。

1.2 制订培训计划

培训课程体系分为综合素养课、专业能力课、能力拓展课三类。综合素养课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史、民法典、消防安全、生物安全、农业转基因、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民素质提升、疫情防控、禁毒知识、农业环保、艾滋病防治等;专业能力课包括乡村生活生产方面的环境治理,科学高效的生产技术,农产品品牌建设、经营管理与营销宣传,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绿色环保无污染的高质量产品等;能力拓展课以传授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业态为主。重点提升培育对象的生产技术、生产组织、人员管理、市场开拓、产品营销和风险防控能力,注重培养“爱国、尚农、勤勉、诚信”的农民精神[3]。

1.3 创新高效培训方式

围绕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式、交替式开展培训,提升实习实训比例。坚持按农民特点施教,注重实践技能操作,推行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和案例教学,结合田间学校教学、送教下乡等培训方式组织开展分产业、分类型的各类培训[4]。

1.4 强化信息应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培训

为更好地实现农业教育培训效果,利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在线学习、服务和考核。在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情况下,让农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与考核,提高学习效果。通过线上和线下融合培训,更好地达到培训目标。另外,还加强了农业技术学习平台的资源开发,开设便捷易学的在线精品课程,提供更多的选择,以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1.5 强化跟踪服务,增强农民获得感

建立跟踪服务平台,加强指导和跟踪服务,组织农技推广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和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围绕培训对象的实际生产需求,结合季节农时和生产流程,开展全周期跟踪指导和服务,采取上门回访、现场指导、微信群、12316等服务形式,促进参训人员和产业部门之间的学习交流,重点提供相关政策、生产技术及实践指导等服务,帮助其解决生产、经营、宣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6 加强政策扶持,激发学员发展潜力

首先,整合政策资源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政府加大了扶持政策实施落地的力度,确保政策资源能够真正惠及农民和农村地区。通过综合运用财政、土地、税收等多项政策,解决了农村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其次,支持农民扩大产业规模和提高经营能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一[5]。政府通过引导土地流转、提供产业经营扶持等措施,帮助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农村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了农民的经营水平和竞争力。再次,为了增强参训农民的软、硬件实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政府提供了相关培训和教育支持。通过培训农民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农业农村的转型发展[6]。

2 制约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的原因分析

2.1 留守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意识不强

广水市现有农村劳动力40.90×104人,其中外出务工的为22.36×104人,多为青壮年农民,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81 991 人,初中文化程度118 435 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23 191 人。在家务农的农民年龄基本偏大,文化素质不高,科学种田水平低,绝大多数人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培训,小学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占50%,导致招生难度越来越大,给培育工作带来了困难。

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低,觉悟差,安于现状,自觉参加培训的意愿低。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认为自身文化程度低、学不进去、耽误时间等,不愿参加农业教育培训。即使勉强地组织学习,很难达到培训效果,严重制约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优秀授课老师难聘请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不发达,农民收入有限,农村教育事业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很难吸引优秀的教师来为农民培训。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失,导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始终无法从源头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是一项基础性、社会性、公益性较强的工作,既有利于集中力量、突出重点、迅速及时、有针对性地培育高素质农民,又有利于培养造就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3 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基础建设

3.1.1 加强组织领导

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大对高素质农民教育工作的支持,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协同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实施,确保培训目标落到实处。围绕“三农”重点工作,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从农业生产向产业振兴、农业全面发展转变[7-10]。

3.1.2 加强监管考核

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当地农业农村局是项目实施主体,也是责任主体,农业农村局的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培训班开班前,各培训机构需向市农业农村局提交开班申请,明确办班时间、地点、课程设置、授课老师、培训专业、培训人数等内容。市农业农村局对培训机构提交的办班方案进行审核把关,审批后才能开班。开班后,当地农业农村局派人全程跟班监管,确保培训课程的有效开展。

3.1.3 强化资金监管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属于公益性事业,并无经营性收入,需要各级财政资金的支持,对此政府应加大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以招投标方式,公平公开地招募培训团队,加强“短、平、快”培训项目的开发,最终通过成果检验将优秀标杆经验推广到全市。除此之外,还应加强项目资金监管,通过“谁使用、谁负责”的监管机制落实到个人职责,实施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必须确保财政补助资金足额用于农民培育。对于培训资金需建立专账管理,完整记录“谁使用、谁审批、谁负责”全链路,归纳整理为单独的财务档案。

广水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数量大、任务重,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为了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必须加大培训农民教育培训方式的创新[11-13]。首先,应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特别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其次,投入资金也是促进农村教育培训的关键。通过增加经费的投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教育培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确保资金的稳定供应,市财政局应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经常性预算科目,并根据政府收入增长情况增加专项投入,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更可靠的保障和支持。再次,还需要建立高效运行的项目机制,以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和课程设置,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等方式实现。最后,定期进行培训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培训模式,以适应农民的特点和需求。既需要“短、平、快”的培训项目也需长期综合性的培训项目,并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加强阶段性检核,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持续发展机制。

3.2 扩充教师队伍优化教学方式

3.2.1 打造专业的农民培训教师队伍

首先,加强领导和管理,确保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培训质量;其次,扩充教师队伍,确保能够满足农民培训的需求;再次,了解农民的具体需求,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分类培训,使农民能够更方便地学习并应用所学知识;最后,组织教师参加专项培训,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并将其传授给农民,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3.2.2 强化宣传引导

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培育政策和典型事迹,营造出支持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良好氛围,引导各类人员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并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共同促进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民培育工作的发展。

3.2.3 合理灵活安排培育时间和地点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拒绝接受教育培训的主要原因是太忙,这一原因占调查结果的35%。为了满足农民的需求,培训时间应以短期为主,一般在5~7 d 比较合适。80%的农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在自己所在的村庄接受培训,只有20%的农民愿意到县城或乡镇参加培训。这表明在安排培训地点时,应优先考虑在农村地区设立培训中心,以方便农民的学习和参与,减少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农忙时节,应该安排更多面对面的“对话式”培训,让教师深入到田间与农民进行实地答疑解惑,这种培训方式提供了及时的问题回答和实践指导,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此外,在农闲时间可以开设农业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选择在当地村落集中进行培训。集中培训形式可以将农民聚集在一起,方便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共同分享和学习实用的农业技术。

猜你喜欢
高素质培育农民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