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学生眼界与知识面的“第二课堂”公共文化场馆的独特育人价值

2024-05-08 06:55车焱森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展品第二课堂场馆

近年来持续火爆的“博物馆热”,让众多公共文化场馆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公共文化场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要的重要阵地和场所,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 种类多样且分布广泛。公共文化场馆不仅彰显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时也是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实际上近些年在国内许多城市,公共文化场馆已经在中小学校外实践课程中扮演起重要角色,成为拓展学生眼界与知识面的“第二课堂”。

一、作为教育资源的公共文化场馆

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这也为博物馆及其他文化场馆等公共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面向不同年龄段群体开展特色文化服务。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融合发展,面向中小学生设立课外教育基地”。以文件形式指明了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方向。

公共文化场馆不仅仅是提供展览和表演的场所,其设立之初便承担着教育、普及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职责。例如图书资源丰富的图书馆,为公众提供学习和阅读的场所,促进知识的传播;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专业解说,向公众呈现历史、文化等知识;美术馆利用富有感染力的作品,给人以美的启迪。因此,公共文化场馆本身便具有教育功能,理应将其视为重要的教育资源。

文化场馆是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机构,作为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承担了宣传本地历史文化的职能任务。一座城市的公共文化场馆是最鲜活的“本土教材”。以南京市为例,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南京公共文化场馆众多,南京博物院、中国科举博物馆、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南京科技馆等,传统与现代交融,承载着城市的发展历程,将城市文化资源高度浓缩。尤其是近些年,南京市文化场馆在有限的空间内对传统展示进行了更新迭代,赋予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鲜活演绎出文化空间理论的张力,成功将南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科技文化融为一体,文化特色充分展示。在这一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许多文化场馆因其资源丰富、公益性强等特点,成为南京中小学生校外实践的重要场所。

公共文化场馆承担起教育功能,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馆校资源融合能很好地把中小学的课本内容与展馆实物结合,弥补了课本不能实物展示的缺陷。许多学校结合语文教学和科普知识教学等内容,或在重大节假日的纪念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文化场馆参观,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教学兴趣。文化场馆里的展品丰富,它们把课本中的图片变得立体、生动,是课本内容的延伸。学生们通过近距离接触和聆听专业讲解,能够加强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进而辅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年来,文化场馆与中小学校的“强强联手”,已经走出了一条相对成形的教育合作路径。

如今在“双减”政策施行的大背景下,文化场馆与学校的深度融合,更是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中小学可以根据文化场馆的展示内容和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以南京文化场馆为例,有涵盖当地历史的南京博物院,有以六朝文化为主的南京六朝博物馆,有研究南京当地民俗的非遗民俗博物馆,还有关于南京红色文化的渡江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等。各个场馆侧重点不同,馆校合作时,可以根据不同场馆所展示的内容和侧重点,满足不同课堂主题的需要,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开拓眼界。

二、公共文化场馆的独特育人价值

公共文化场馆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相较于传统的校内教材与课堂,具有独特优势,具体体现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场景的沉浸式、教学成果的多样化等方面。

在文化场馆内,学生所面对的不再仅仅是课本和有限的教室空间,而是置身于一个广阔的知识海洋,在这里所有的展品或者体验项目都可以成为现成的“教材”,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自然大大提升。南京许多学校利用文化场馆资源,定期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或促进学生了解城市历史的发展脉络,或结合专业课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公共文化场馆教育打破了课堂边界,拓展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认知,弥补了课堂教育的局限,构建了一个丰富多维的大教育体系。

以南京图书馆为例,2022年暑假,南京图书馆策划推出了“七彩夏日”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英文绘本分享、阅读音乐会、传统文化推介、创意主题展览等。这些活动有的能带领孩子领略中国古诗中的丰富世界,有的可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奥妙与神奇,有的则有利于孩子了解汉字、中国画的魅力与内涵……这些生动、鲜活、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在学校传统课堂中是难以呈现的。

文化场馆的独特育人价值还体现在教育环境的创设上,在这种沉浸式的课外场馆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们走出课堂,以实地观摩考察的形式自主探索,结合课堂所学的书本知识,在文化场馆中找到对应的背景知识,这种自我寻找答案的教育和学习方式能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的记忆,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参观-学习-传播-提升”的探究学习模式,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等。

利用文化场馆资源开展的探究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教育性。在文化场馆的展品陈列和活动设计中,也充分考虑了参观者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沉浸式的氛围营造,为青少年创设出一个主题式的学习空间,辅以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動,增强了学生文化场馆内学习的积极性。多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参观文化场馆,不仅能锻炼他们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每学期应安排相应时间让学生进场馆参观学习。

丰富的教育内容与沉浸式的教育场景,催生出的是多样化的教学成果。在公共文化场馆中的学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仅是一场生动的研学之旅,更是全方位的知识熏陶与情感涵养。以2022年江苏省美术馆组织的一场活动为例,“物之序——江苏工笔画六百年”,一场有分量的画展,展示了200幅细腻优美的江苏经典工笔画,将工笔画进一步导入公众的审美视野和认识范畴,让广大观众见证了江苏工笔传统的悠久历史。而与此同时举办的“与美相约——青少年审美感知体验课”活动,带领学生完成了一把把构图各异、色彩绚烂、充满童趣的工笔荷花、水果系列团扇,让学生在领略传统绘画风采的同时,也增強了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

三、公共文化场馆教育功能的实现

公共文化场馆在育人场域中的独特价值不容忽视,然而,在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方面,我们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坚持创新理念,结合科技手段,将科技与文化教育紧密融合,也许是破题之道。如今文化场馆不再是单一的展示空间,而是成了中小学的课外实践课堂。馆校合作开发的新课程,不仅要全面呈现学生在校内不能获取的知识,更多的是要考虑展现形式的生动性、趣味性。

近年来,许多文化场馆的展示方式不再是传统、单一的实物展品摆设,有些已经通过新的科技手段,把展品设置成三维形式,通过投影技术或灯光效果,让不会说话的展品变得有生命力,而且还能和参观者进行人机互动。对于一些丢失或很难修复的展品,也可以通过书籍记载的样式,利用3D模型设计软件进行视觉上的再现展示。有些展示还会融入一些特定社会环境,让历史场景再现。这样不仅使展品能够重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还可以通过互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深入对展品历史背景、用途的进一步学习。新的展示技术能提高中小学生的参观兴趣,加深对展品的了解。

例如在南京博物院的一个50平方米的展厅内,利用了6台投影设备和立体环绕声音响,在顶、地、墙面的6个平面上,通过影像效果,真实还原了明朝老街人们生活、买卖的真实场景,有小贩、逛街的人群,还有人们的笑语声、小贩的吆喝声。这种虚拟展馆的动图空间展示,让学生对明朝时期人们的着装、生活场景进一步了解,更加直观地体现了传统习俗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虚拟的展馆中设置互动专题,可以让那些冷冰冰的知识变得有活力,学生也可以行走在虚拟展示空间里进行互动,使他们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产生兴趣和了解,增加了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研究。

另外文化场馆还可以利用一些互动小游戏,把静态的历史展品变为生动的VR影片、3D画面等,通过VR眼镜,可以近距离欣赏文物的每个细节,对文物进行仿真的“触摸”;开发一些文物题材的小游戏,如连连看、找碴等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提升对传统文字、图形的理解。同时,提高青少年参观学习的兴趣,在玩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思考,达到情感的共鸣。另外,创作展馆的衍生品,将文化场馆中的非物质文化元素与科普传播有机结合,对文化馆的展品做到更好的衍生,通过创作、展示和推广,对历史文化进行再认识,切实增强文化展馆的辐射力,激发中小学生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些年来,馆校结合的教学功效已在不少学校得到充分体现,他们深深体会到馆校结合的教学效果:一是有利于整体推进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长期受于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会抹去学生的个性发展,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育。馆校结合不仅改变了学生从“家到校,从校到家”的单纯育人模式,还能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动力,达到释放学生心理压力,减轻学生负担;二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走出课堂,享受了众多不同博物馆文艺知识的熏陶,既增长了课外知识,又能巩固课本所学到的知识;三是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真正懂得知识的获取不仅仅是学校的课堂,而是社会众多的教育资源,对于养成他们终身自觉地多读书、读好书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四是促进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参观某博物馆前,老师可讲解其内容和特色,学生会带着“为什么”的思考去博物馆参观时对号实物找答案,这个过程就是难得的思考过程;五是增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的发挥,如果老师能针对性结合课文或科普知识在文化馆或科技馆讲课,其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肯定好于课堂,学生的集中注意程度也会提高,学生的发言率,师生相互讨论的场面更会出现在眼前;六是让学生懂得许多知识都是触类旁通的,博物馆任何一个展品实物都涉及文化知识、美术知识、数学知识、物理和化学知识等,对于引导学生学好、掌握好各学科课本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和长远意义。实例证明,馆校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作为孩子的家长,应当懂得孩子的成长年龄是对科学激发兴趣的重要阶段,应当抓准孩子最佳时期,在孩子的寒暑假期间培同孩子一起去文化场馆和科技场馆参观,并领悟其场馆的精髓,让他们从小在心中埋下爱国、爱科学的种子。

“双减”教学不是“简”单教学,而是要深化教育资源融合,共创共建共享。我们在总结馆校结合的教学基础上,还要积极拓展、探索政府牵头、学校支持、家庭配合、企业参与四元发展教学模式,特别是要打通学校与企业发展之间的接口,共同构建起协同的大教育共同体.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全面提升学生、家长及学校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本文系江苏省“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关于打造南京多元素文化场馆建设品质研究成果,(2019SJA0178)。】

(车焱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展品第二课堂场馆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展品被盗了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
场馆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