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青年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科学内涵与内容架构

2024-05-08 13:31孙可敬
北京青年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科学内涵乡村振兴

孙可敬

摘 要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作为社会意识的青年农民公民意识与作为社会存在的乡村振兴在新时代的农村产生了时空交集,青年农民公民意识与乡村振兴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和契合性。新时代青年农民公民意识的科学内涵不仅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总体目标进行“公民意识顶层设计”,同时以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为基本着眼点进行“青年农民公民意识基层设计”,从而使其内涵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青年农民公民意识培育内容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基层党建等六方面进行详细阐释。

关键词:乡村振兴;青年农民公民意識;科学内涵;培育内容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三农”问题解决的中坚力量。青年农民公民意识提升,则乡村振兴有希望;青年农民公民能力增强,则乡村振兴有力量;作为社会意识的公民意识与作为社会存在的乡村振兴在新时代的农村产生了时空交集,青年农民公民意识与乡村振兴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和契合性。由此,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农民公民意识的增强,青年农民公民意识培育也需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实践。

一、青年农民公民意识的科学内涵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其内涵和外延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诉求而不断拓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公民意识凸显其不同的时代内涵,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公民意识具有其时代特殊性。从现代公民理论规定性来说,现代国家中的公民是指“在国家宪法规定下,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法享有权利和依法履行义务的国家个体成员,公民具有国籍性、法律性、政治性、个体性和普遍性等特征。” 依据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农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其应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由此可知,农民公民意识又具有其本质规定性。故此农民公民意识是指作为公民的农民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在管理城乡基层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过程中,通过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以及人与自然等社会关系所形成的对自身主人身份、主体地位及相应的责权利的道德认知和价值理念。青年农民作为农村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其公民意识内涵兼具作为公民的普遍性特点和作为青年农民的特殊性特点。

(一)青年农民公民意识内涵的普遍性

青年农民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员,与所有公民一起肩负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使命,由此需要从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规定青年农民公民意识的总体目标,全面阐释“公民意识顶层设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并强调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由此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髓;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由此,我国青年农民公民意识及其培育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道德建设各方面,以主流价值建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我国公民意识的核心,它所倡导的国家层面的公民意识、社会层面的公民意识和个人层面的公民意识,即是新时代我国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由此彰显青年农民公民意识内涵的普遍性特征,它不仅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时代诉求,同时也是我国新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青年农民公民意识内涵的特殊性

青年农民作为农村社会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生态化、乡风文明化、自治-德治-法治协调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等农民美好生活的愿望,由此需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民公民意识的特殊性要求进行剖析。“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农民公民意识受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改变了农民的社会存在方式,农民公民意识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并完善,由此需要建构“农民公民意识基层设计”,进一步回答“什么是青年农民公民意识”这一问题,以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与乡村振兴实践密不可分,乡村振兴和乡村发展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培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由此,农民公民意识内涵的基层设计需要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乡村全面振兴的社会实践出发,探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下青年农民公民意识的具体内涵及其培育架构。

从本质上来看,青年农民公民意识与我国社会其他成员的公民意识具有内在本质的一致性。从社会成员所经历的不同社会生活而言,青年农民公民意识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他们有的活跃于乡村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比如农业多样化种植、农村资源的多角度挖掘、农田种植与城乡农超的对接、网络直播带货、农村电商运营管理等;他们有的耕耘于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之中,参与村委会的各项工作,精准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发掘乡土人才,盘活村庄资源以引进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等等;他们有的勤于奔波在城乡之间,在城市的企业中兢兢业业地工作或学习,将自身的能力化为社会发展的价值,将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工作和生活之中。由此可知,在现实性上,青年农民公民意识产生于青年农民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是指作为公民的青年农民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在参与城乡基层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国家、社会、个人与自身相适应的主人身份、主体地位及相应的责权利的道德认知、价值理念和行动指南。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青年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容架构

青年农民是我国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肩负着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多重重任,他们已经经历并见证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建党一百周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将继续参与并见证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建国一百周年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青年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更是肩负着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愿景的责任和义务。“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青年农民在行动中必须要有科学正确的理论来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核心,将引领青年农民公民意识培育内涵和培育价值的全过程。从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基层设计来看,青年农民公民意识培育要以我国现代化建设这一国家顶层设计理念为方向指导,青年农民公民意识培育具体内容要以乡村振兴实践为行动指南,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基层党建等六方面进行探索。

(一)培育青年农民创新创业意识和爱岗敬业意识,助推产业兴旺的实现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乡村振兴需要建立在产业兴旺的基础之上。随着现代化推进和乡村发展,农民仅仅依靠农业第一产业已经很难维持家庭成员的需要。传统社会的家庭小块田地的耕作农业在现代社会无法满足农民的发展需要,于是农业的调整和转型成为摆在全国农民面前的重要难题,也是我国走向现代化所需要解决的时代发展之需。乡村振兴需要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产业的调整和融合离不开青年农民打破传统的创新创业意识。青年农民从不循规蹈矩,他们敢于尝试新事物,敢于运用新方法,在农业耕作上使用最新的播种机和收割机,在农田使用上尝试跟随市场发展之需而种植蔬菜、鲜花、瓜果、药材等具有较高收益率的经济作物,在农村发展上会借助乡村山水生态优势而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农村,他们有的开超市,有的开网店,有的开饭店,还有的经营管理生态农庄等,这充分体现了青年农民的创新创业意识。乡村产业兴旺也离不开青年农民的爱岗敬业意识,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做事要勤勉,不能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就抱怨放弃或跳槽,要善于从挫折中吸取经验,只有不屈不挠、兢兢业业地耕耘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上,不违农时,持之以恒,未雨绸缪,才能随着季节的变化、产业的周期而收获成功的果实,这即为爱岗敬业意识的表现。青年农民创新创业意识可以推动乡村产业的调整,青年農民爱岗敬业意识则进一步促使乡村产业兴旺的实现。

(二)培育青年农民生态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助推生态宜居的实现

乡村振兴需要建立在乡村永续发展之上,由此要培育青年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人只有依靠自然界才能生存生活,同时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来自自然界。青年农民的生活需求不只限于满足基本的衣食之需,他们对生活环境的舒适、空气质量的安全等要求逐渐增加。青年农民作为乡村生活的主要参与者以及乡村发展的第一推动者,具有美化家园、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青年农民意识到需要通过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意识的提升,才能打造农民美好宜居的生活环境。而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提升既需要通过农村垃圾治理、厕所革命和能源清洁化等人居环境改善的实际行动来实现,也需要通过农民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来维持。青年农民已经加入垃圾回收、厕所革命、新能源的使用等环保行动的行列。同时,青年农民在绿色农业生产和多功能农业的培育方面进行探索以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农药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产品的投入量,以降低农业环境污染;在田地一侧设置垃圾桶,有效回收利用农膜、地膜、塑料垃圾等白色污染带来的危害;田地浇灌方式上以精准的滴灌取代传统的大水漫灌,以高效利用地下水资源;对农作物秸秆实施资源化回收利用,以延长并提升农作物价值链;农村设置专门人员对田地资源进行定期巡视和检查,防止出现类似东北黑土地资源被盗采、滥用、挖掘等现象,同时减少天灾或人为因素对农作物产生不利的影响。多功能农业“不仅包括粮食和其他资源的生产,而且还包括社会和环境收益。”它重新定义了农业的形式和价值,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空间的利用提供了多样性选择。多功能农业不仅“承认生产主义实践仍具有持续的、允许的和优先考虑的重要性,承认由市场支持的大规模生产的产业化农场”,而且关注那些农产品不能持续生存的农场或农村的转型升级,“农村空间不仅是通过资源开发进行资金积累的场所,而且也可理解为由互相连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因素组成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可靠的自然资源开发是一个主要的中间活动。”比如发展那些拒绝很多当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农业化学品、重视农场系统生态学观点、关心食品安全和动物幸福的有机农业;按照农村本来的样子,不仅将农村作为生产空间,还可将农村作为消费空间拓展农村价值,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农村旅游业。

(三)培育青年农民文化传承意识和文化發展意识,助推乡风文明的实现

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文化的支撑,文化内蕴于乡村生活的风俗习惯、乡村社交的礼尚往来、乡村生产的耕作收获、乡村道德的耳濡目染等方面。乡村要振兴需要依赖乡村文化的认同和化育功能,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去,由此,需要培育青年农民的文化传承意识和文化发展意识,以做到对乡村自身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推动乡村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文化传承首先要明晰需要传承的文化的具体内容,青年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要知晓乡村文化是从哪里来,比如乡村的起源、村庄姓氏族谱的变迁、村庄家族交往状况、婚丧礼俗等,需要了解乡村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知其精髓并传承下去,比如孝亲、敬老、互助等道德理念,将其糟粕丢弃到历史故纸堆中,比如封建迷信、男尊女卑、赌博斗殴、人情攀比等有悖于人伦道德和时代发展的观念和行为。同时青年农民还需要展望乡村的未来,知晓乡村未来会走向何方,这就需要培育青年农民的乡村发展意识。乡村发展需要建立在乡村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基础之上,可以借助于国家社会的力量来发展乡村,但不能将乡村发展完全寄希望于国家、社会等乡村外部力量。因此,青年农民需要熟知乡村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地理位置等资源方面的优势,将乡村耳熟能详的地方戏曲、耕作体验、绿水青山等闲置资源整合转化为能够提升乡村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文化吸引能力。这种转化需要借助内在于乡村的乡土人才以及外在于乡村却致力于乡村建设的国家政策、社会组织,以此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合力,助推乡风文明的实现。

(四)培育青年农民民主法治意识和互助协作意识,助推治理有效的实现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社会治理层面,国家大力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各个农村也在探索适合自己的乡村善治之路。传统社会由于存在皇权不下县的规定,故乡村治理主要依靠退任的官僚(或者官僚的亲属)、自治团体、德高望重的乡贤、乡约等士绅来实现其自治。近代以来随着国家政权、外国势力、军阀等多方面力量向乡村渗透,乡村传统的自治土壤被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治理逐渐被纳入国家行政管理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乡村自治随着农村公社的解体而成为治理主流。党的十九大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之后,乡村治理体系逐渐完善,乡村治理能力逐渐提升,自治、法治和德治成为乡村治理共识。作为乡村治理中坚力量的当代农村青年,应熟知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的深刻内涵以及治理理路。首先,乡村自治是乡村治理之基,需要培育青年农民积极参与、民主协商乡村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农村的事情需要农民自己商量着办,通过走访、座谈、选举、恳谈会等方式听民声、访民情、问民计、解民意,培育青年农民民主意识和自治能力,从而避免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政治冷漠现象;其次,在乡村治理体系中要做到法治为本,青年农民要学法、尊法、用法,法律是治国之利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人、任何行为均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线。乡村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惩治乡村微腐败、治理乡村黄赌毒、打击乡村黑恶势力、监督乡村基层组织运行、维护农民工基本权益等行为都需要依靠相关法律规定来执行,培育青年农民法治意识是适应时代发展之需。第三,我国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因血缘、姻缘、地缘等聚集在一起,相互之间的熟悉程度可以追溯到村庄的起源,彼此之间可以做到闻声知人,村庄长幼有序、邻里互助的规范一直延续至今,乡贤或长辈调解邻里纠纷成为传统,乡村德治内蕴于乡村社会之中,在乡村治理体系中要做到德治为先,德治不仅可以降低社会治理成本,还在于它可以通过柔性、协商的办法解决问题,因此要培育青年农民协作互助意识和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以此推动乡村德治的延续和发展。

(五)培育青年农民权责共担意识和自立自强意识,助推生活富裕的实现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和归宿,民稳则国安,民富则国强。生活富裕自古以来是人们的梦想和追求。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致富方式,有正确科学的致富路径,比如勤奋敬业致富、果敢坚持致富、创新创业致富等,这种致富路径看似艰辛,却因蕴藏了奋斗者辛勤的汗水和持之以恒的付出而使成功之路闪耀着熠熠光辉,从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为之奋斗,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家庭摆脱贫困;另外还存在一些错误的暴富路径,比如偷盗抢劫、制假售假、偷税漏税、买彩票炒股、赌博诈骗等行为,这些行为可能在短期内获取较大收益,但其行为因侵害国家、社会、他人的利益,最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青年农民在追求生活富裕的道路上要用法律的知识擦亮双眼,不要被纸醉金迷的表象所迷惑,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生活富裕的梦想需要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创造,通过自己智慧的大脑来谋划,通过自己不辞辛劳的双脚来丈量,通过不屈不挠的付出来收获奋斗的果实。美好生活是自己奋斗出来的,公民个人是自己幸福人生的第一受益人和第一责任人,幸福的生活需要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遇到挫折不放弃的拼搏精神来打造的,因此,要培育青年农民权责共担意识和自立自强意识,树立正确的致富观,摒弃错误的致富方式,让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在正确致富观的指引下带动青年农民为摆脱贫困追求富裕的生活而奋斗,以此助推生活富裕目标的实现。

(六)培育青年农民爱国爱乡意识和民主监督意识,助推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基层党建是乡村振兴的领导力量和组织力量,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引领力和行动力,由此可知,基层党建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开展和实施至关重要。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政治权力的实际操作者,其基层权力的运行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势必会带来乡村微腐败的发生。因此,需要培育青年农民爱国爱乡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民主监督意识,以此推动基层党建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基层党组织在农民中的认同度,夯实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首先要培育青年农民的爱国爱乡意识。青年农民只有热爱自己的国家才会积极参与并关注国家的发展变化,只有热爱自己的家乡才会将爱国之情落到实处,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乡村振兴过程中去,才能履行一个公民应尽的权利和义务。目前在基层党组织队伍中,青年党员人数较少,近几年有所增加。青年党员在全面脱贫过程中担负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有人奔赴农村担任驻村书记,舍小家为大家而长期与驻村农民生活在一起,走访农户,了解民情,为农村铺路架桥,为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为农产品滞销而奔走在城乡之间或者活跃于网络直播间而担任推广员。其次,公权力的行使需要公民的监督,故需培育青年农民民主监督意识。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成员中,青年农民因外出务工经商的人数较多,故留守在农村担任村两委的人数较少,但是村庄政治经济等公共事务的参与依然少不了青年人的身影,他们有人任职于村委会,直接参与村庄公共资源的分配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因其头脑灵活、反应敏捷、表达能力强、会操作各种智能化软件而成为村委不可缺少的新型后备人才。未在村两委任职的青年农民,有的是村庄的农田承包大户、有的是村庄小生意的经营者、有的在城市经商或务工,但其一直关注着农村的发展变化,对村两委职务的行使和履行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他们督促着村庄行政事务管理的阳光化、村级财务的公开化以及村庄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化,以此推动农村基层权力行使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基层党组织已然成为农民服务的阳光党支部和便民党组织。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Content Structure of Cultivating Young FarmersCitizen Consciousness under the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Sun Kejing

AbstractYouth prosperity is the country 's prosperity, youth strong is the country 's strong. The civic consciousness of young farmers as a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rural vitalization as a social existence have produced a time-space intersection in the rural areas of the new era. It has internal consistency and agreement with rural vitalization.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 citizen consciousness of young farmers in the new era not only carries out the " top-level design of citizen consciousness " with the overall goal of building a stro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untry, but also carries out the " grass-roots design of citizen consciousness of young farmers " with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the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as the basic focus, so as to make its connotation universal and special.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content of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farmers' civic consciousness is closely explained in detail around the six aspects of the thriving businesses, pleasant living environments, social etiquette and civility, effective governance, prosperity, and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Key wordsrural vitalization; young farmers citizen consciousnes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cultivation content

責任编辑 李 雯

猜你喜欢
科学内涵乡村振兴
习近平选人用人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全面理解绿色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启示
“美丽宁波”的科学内涵及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