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要凸显的“四种精神”

2024-05-08 01:00曹鹏胡景谱谈传生
北京青年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奋斗精神劳动精神职业价值观

曹鹏 胡景谱 谈传生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中部某省近3万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面临四重挑战:功利主义动摇大学生理想信念;泛娱乐主义解构大学生劳动认同;“躺平主义”消解大学生奋斗精神;从众心理影响大学生创新意识。为此,必须充分发挥爱国精神、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中的引领、源泉、支撑、动力功能,通过拓宽横向纵向格局、坚持知行合一理念、注重内容形式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变革等策略,助推“四种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见行见效,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增强其心理资本,促进其职业能力发展,助力高校毕业生想就业、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爱国精神;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

201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稳”方针,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其中稳就业为“六稳”之首。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是我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大学生作为就业群体中的主力军,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成为国家的重点任务和核心关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其就业和长远发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对职业、择业、就业价值的主观认识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客观展望,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以大学生充分就业与专业匹配程度高为主要目标,以获得工作、持续工作、胜任工作为根本目的,以大学生个人职业经历和高校的专业化职业培训为重要手段,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有效培育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的顺利展开,还事关国家繁荣发展与长治久安。因此,探究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為进一步全面审视和准确把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课题组设计编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通过线上发布的形式,对中部某省6所高校的近3万名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随机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性别、年级、所在学校类型层次等个人信息,期望薪资、就业城市、单位性质、专业对口等职业期待及个人能力培养、晋升通道等自我发展期望。在线完成问卷29546份,共回收有效答卷28107份,有效率为95.13%。本次调查样本容量大,涉及“双一流”高校、普通省属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双一流”校占比26.83%,普通省属本科占比42.57%,高职高专院校占比30.60%。样本来源分布均衡,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有了相对全面和量化的反映。期望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详细准确掌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面临的现实困境,切实帮助高校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拓展,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共享经济等数字新技术的发展诞生新商业、新职业,使我国就业形态、就业结构、就业稳定性以及劳动技能需求都发生了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环境,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功利主义动摇大学生理想信念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职业价值观同向同行、相辅相成。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坚定与否,关系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是否顺利,能否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调查显示,在大学生择业主要考虑的因素中,薪酬工资水平的选择达到了77.91%。薪酬工资水平的选择,表明大学生对以后的职业价值定位以经济利益作为主要评判标准。同时,在对大学生首次就业期望薪酬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普遍对于首次就业薪酬期望过高,12.34%的大学生选择3500-5000元,19.40%的大学生选择5000-7000元,29.81%的大学生选择7000-1000元,33.19%的大学生选择一万元以上,超过六成的大学生认为首次薪酬水平将会超过七千元以上。大学生过高的薪酬期望,与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薪酬水平相去甚远。调查显示,64.82%的大学生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作为就业的首选目的地,22.29%的大学生选择了新一线城市或者省会城市作为工作城市,仅有2.3%的大学生将西部、基层作为工作地作为选项。探究原因,主要为:一方面,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调整,利益结构不断变化,致使“功利至上”“利益至上”的风气不断弥漫,高校也受这种风气影响,部分高校将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素质教育成效的唯一标准,导致其教学理念片面地将高等教育理解为仅仅针对职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培养体系,忽视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忽视了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性教化功能。教育不仅仅在于“教人”,更在于“育人”。单纯的“教人”,使部分高校将培养技能知识过硬作为主要目标,使得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出现了异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高校为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在大三或大四期间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简单指导,涉及的内容包括形势政策分析、简历美化、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但是较少涉及对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理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树立与培育本是一个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过程,但高校这种急功近利的就业指导无法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理想,只追求眼前利益,没有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社会紧紧相连。功利主义盛行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短期来看会满足大学生顺利就业和迅速就业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的社会要求,但是从长远来看,会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失落。

(二)泛娱乐主义解构大学生劳动认同

劳动认同是指人们对劳动的形式、内容、意义、价值和功能的认知、赞同、体认与模仿。劳动是个体生命的一部分,每个人在劳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奠定基础。职业价值观要由外在的强制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执行,劳动是人类幸福和社会财富的源泉,把职业价值上升到民族、国家的高度,必须通过劳动这一实践载体。调查显示,该省大学生最想从事的行业为互联网或IT行业,互联网或IT占比42.12%,文化传媒娱乐占比19.34%,金融业占比12.64%,房地产或建筑业占比11.79%,农林牧渔占比6.94%,快消贸易占比为3.03%,交通运输物流为2.14%。互联网IT与文娱产业占据绝对优势,成为大学生向往与羡慕的产业。“90后”“00后”大学生完全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厚物质成果,同时受到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对于劳动,大学生显得隔阂又陌生,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一夜成星”成为泛娱乐主义怂恿之下的时代产物,成为大学生追求的通往成功之门的“财富密码”,“坐享其成、少劳多获、不劳而获”成为大学生希望通往成功的一条捷径。随着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情感疏离,劳动价值观受到很大挑战。调查显示,该省大学生最理想的职业为视频博主,视频博主占比78.23%,网络主播(包含娱乐主播、带货主播)占比70.23%,游戏代练占比63.98%,剧本杀编剧占比50.39%,桌游主持人占比39.45%。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与行为习惯,衍生出一系列的新兴职业,受到当代大学生追捧。究其原因,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泛娱乐主义思潮的共同作用,给大学生带来了极致的视觉冲击、感官刺激和身心享受,共同组成了大学生娱乐需求的谱系,将大学生裹挟进“娱乐至死”的场景语境。在这种依靠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为主的泛娱乐化议题设置过程中,部分青年的崇高精神日益虚无、理性思维日趋凝固、人生价值日渐模糊。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网络空间、短视频软件使其拥有了更广泛的言论自由,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娱乐载体内容丰富、形态各异,能够精准把控大学生兴趣点,激发大学生情感共鸣,使其沉溺其中,进而映射到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最终扭曲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物质资料得到极大满足的今天,大学生逐渐将关注点转移到个体精神享受上,工作强度与加班时长(59.33%)和家到公司的距离(53.81%)成为继薪资水平后,大学生就业最关心的问题,“钱多事少离家近”成为大部分大学生就业、择业的共识。

(三)“躺平主义”消解大学生奋斗精神

“躺平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体制机制改革下衍生的青年亚文化新样态。调查显示,60.34%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市场态势严峻,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感到无所适从,22.85%的大学生认为找一份工作容易,称心如意却难,只有16.81%的大学生认为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六成大学生感到就业压力大,就业难的背后原因在于,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既有社会容量下社会密度不断增大,导致个体间职业竞争“白热化”。大学生共同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压力,陷入一种“被内卷”的无奈社会氛围中,对于当前这种状况感到无可奈何。在大学生毕业取向去向方面,51.51%选择了单位就业,29.74%选择了继续深造,10.17%选择了自主创业,4.55%选择了出国留学,4.03%选择了暂不就业。“慢就业”“缓就业”“懒就业”“躲就业”的就业形势突出,继续深造和出国留学其实是慢就业的一种延伸。“缓就业”“懒就业”“躲就业”是部分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作出的一种妥协选择,是一种逃避现实的主动“躺平”,通过降低自己的生活欲望与人生追求,以一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颓废放弃的价值取向面对求职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躺平”是针对社会“内卷”而提出的消极方案,社会的内卷化是导致躺平现象的重要原因,一是外部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二是内部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的中国,市场空间已被众多的企业和丰裕的产品所充斥,发展空间愈益狭小;同时“利益的分层化趋势越发明显,经济上的马太效应,社会资本的代际传递性逐渐增强,使‘草根逆袭的机会变得越来越渺茫”,阶层固化致使上升通道的狭窄同社会生活成本剧增导致的日常生活艰难使得那些对参与竞争感到绝望的大学生群体选择了“躺平”。对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是否有过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55.37%的大学生表示很迷茫,并没有清晰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35.84%的大学生表示有想过,有大概的职业方向;8.79%的大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定下了职业目标,有较为详细的职业规划。大多数学生择业目标不够清晰,大大减弱了大学生的择业信心,对自身定位不清晰,导致在择业过程中心态没有摆正。除了社会的原因,“躺平”现象的形成还有“躺平者”自身思想上的深层原因——“空心病”,即精神饥荒与生命意义缺失,此乃最根本原因。精神饥荒指人们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虽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却陷入学习上高度的“忙”、情绪上极端的“烦”,进而丧失精神价值和主观能动性,变得无限焦虑、迷茫和失望之状态,其核心是缺乏支撑其存在感和意义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从众心理影响大学生创新意识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大众或多数人行为方式的心理状态,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在就业择业阶段,大学生容易缺乏自身独立思考,盲目跟随大众思路,做出非理性决策。当前大学生就业群体中凸显的“地域热”“行业热”“考研热”“考证热”,其背后的动因共同指向“从众心理”。调查显示,64.82%的大学生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作为就业的首选目的地,仅有2.3%的大学生将西部、基层作为工作地作为选项,忽视了自身的实际特点和就业需求。就业领域中,互联网或IT占比42.12%,文化传媒娱乐占比19.34%,新兴行业的热捧与传统行业的冷落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态势。对29.74%选择了继续深造的大学生进行原因调查发现,其中35.87%的大学生选择了本科学历已不具备竞争优势,研究生学历更有发展前景;23.64%的大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严峻,继续深造能晚一步承受社会压力;21.05%大学生目标选择不明确,而是“周边同学都在考,我也得考一个”的随大流想法;对于专业的热爱,想通过继续深造完善知识结构与理论水平仅仅占12.15%;4.33%大学生因为家庭压力而备考;2.96%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对于大学校园内的“考证热”,例如计算机二级证书、人力资源证、会计证、教师职业资格证等是否能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有效帮助的问题,调查显示,34.90%选择了“身边同学都在考,不考无形中就少了一份资本”,31.34%的大学生选择了“为以后工作应聘增加筹码”,19.03%的大学生认为是自身兴趣使然,14.78认为考证是对于学校课程的有效补充,培养专业素养。探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为不同时空的大学生“认知聚集”“价值聚集”“兴趣聚集”提供了繁衍平台,大学生在互联网虚拟场域下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同一性。大学生相互交流、发表观点,从而达成对于某一问题的共识,逐渐形成圈层文化,主动划分他群与我群,使得这一群体的价值观不断被强化。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的浏览过程中,不仅自身会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地过滤,只关注自身感兴趣的内容,还会受到算法过滤信息、强化推送的影响,失去与自身“不感兴趣”“不认同”信息的接触机会,從而沉溺于相似的信息环境,不断接触与自己政治观点、兴趣爱好相似的个人或群体,进而形成同质化网络社群,即所谓“圈群化生存”。另一方面,被资本裹挟的技术信息,通过大数据平台,将大学生吸入“信息茧房”的漩涡,造成大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大量同质化的网络信息,窄化了视野,固化了思维方式,使得大学生难以理性、全面、客观地认识自身,消磨其创新意识。

二、四种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价值意蕴

“四种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为:爱国精神是培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精神引领;劳动精神是培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精神源泉;奋斗精神是培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精神支撑;创新精神是培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精神动力。深刻理解“四种精神”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之间的内在意蕴,有益于推动“四种精神”涵育时代新人。

(一)爱国精神是培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精神引领

爱国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承,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理想信念的深刻表征。爱国精神孕育于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自古以来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纽带。新时代爱国精神的核心要义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的的精神追求。将爱国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首先,爱国精神有益于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强化使命担当意识,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国家前进的方向也就是大学生奋斗的方向。爱国精神激励大学生自觉承担起国家赋予的重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青春,播撒热血。其次,新时代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是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当代大学生在爱国精神中,用行动凝聚起中国力量,把自身的发展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紧结合起来,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从而成为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爱国精神指导大学生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深刻理解新时代、新矛盾、新使命、新方略、新征程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勇攀科技高峰,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科技支撑。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大学生,致力于投身国家技术攻关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二)劳动精神是培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精神源泉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成为自觉自由体的决定性力量,是人能够成为完整的人的根本途径。劳动精神是指个体在从事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为个体所认同与追求的一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和精神气质的总和。将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形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是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精神内核与价值旨趣。对于虚拟世界中的“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保持自身独立的判断能力,明辨是非曲直,强调每个成功者背后成功的一般性规律就是勤劳勇敢,诚信爱岗。工匠精神是对于敬业精神的进一步升华,扭转浮躁的社会风气需要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脚踏实地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立足于岗位成长成才,在劳动中增强本领、培养技能、体现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劳模精神是劳动精神升华的崇高境界,劳模精神不仅仅着眼于个人业务能力的出色彰显,更加立足于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与示范引领,将“小我”与“大家”深度融合,在超越“小我”中成就“大我”的雄伟魄力中追求卓越。

(三)奋斗精神是培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精神支撑

青春是多彩的,奋斗是幸福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中指出:“前进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矢志奋斗。”大学生只有经历了激情奋斗的青春,才会留下无悔的青春回忆。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一部分大学生受到亚健康思潮(例如“佛系”“躺平”等)的侵蚀,同时也存在对自身处境及阶层分化的无奈之感,以及对高房价高物价高成本的压迫之感。有的大学生感到自身能力无法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出现 “本领恐慌”与自信心缺位。这一系列原因造成大学生奋斗信念缺失、奋斗动力缺乏、奋斗意识式微。唯有通过奋斗精神激发大学生立足当下、设立目标、坚定信念、埋头苦干、迎难而上,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风貌和奋斗姿态,才能克服当前障碍,破茧重生。另一方面,奋斗精神的动力来源于远大的理想,来自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未来美好生活与职业生涯息息相关。因此,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需在价值观念、精神动力、实践行为等多个向度引导大学生追求美好生活,让大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值得为之奋斗的美好生活,以及如何追求这种美好生活,并为大学生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丰盈的精神底气及思想涵养。

(四)创新精神是培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精神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当代大学生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新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广义创新精神所表现出来的普遍特征,如具有开创性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发自内心的自信、勇于挑战的精神、富于和善于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等。一方面,创新精神引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对创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大学生创业者自如地应对创业过程中面对的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当今时代是改革创新的时代,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要在复杂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在创新实践中增强创新本领与创新能力,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培育、凝聚和使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发展,创新能力为第一驱动力,是指引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能否凸显创新精神直接影响国家核心竞争力增长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

三、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实践策略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事关“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落实,事关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可靠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坚强保证,着力将爱国精神、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作为培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实践策略,确保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一)拓宽横向纵向格局,以爱国精神擦亮大学生青春底色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民族禀赋,是民族感情和家国情怀的高度凝练与深度融合。将爱国精神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与现实需要。为此,一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育大学生政治信念与思想品德的主渠道主阵地,在统领思政课这第一课堂的同时,将爱国主义元素贯彻于专业课与通识课始终,构建教育教学思政一体化格局。各高校应依据学校学科背景、建校历史、科研成效,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打通课堂壁垒,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系统性整体性发展。例如:针对理工科院校,突出展现大国重器、大国建造、大国创造的科研攻关的辉煌成就彰显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针对医学院,应彰显在疫情防控期间,无数医生护士投身抗疫一线,其舍己为人,为民而战、为国而战的大无畏精神。引領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信仰与神圣的职业使命,将个体发展与国家、民族、社会相联系。二要注重隐形教育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主导功能,利用校园文化、礼仪典礼、宣传工作营造爱国主义氛围,让大学生受到环境熏陶,对于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入伍参军政策进行宣讲宣传,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转化话语体系,占领舆论高地,塑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三要构建大中小一体化教学格局,实施贯穿各学段的全链条式职业价值观教育布局,整体推进各学段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发展,实现在校学生的全范围覆盖。

(二)坚持知行合一理念,以劳动精神砥砺大学生奋进品格

劳动精神的培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劳动认可、职业判断。高校应始终重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实现五育并举的新格局。为此,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劳动教育垂直管理体系,将劳动精神融入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着力推动劳动教育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比重。建立一支技术精湛、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高素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让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建师生互评长效机制,正向反馈与负向反馈的逻辑共同推动劳动教育质量正循环上升。二是打造劳动精神宣传舆论高地,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官网、官微推送劳动模范的事迹、大国工匠的故事与科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劳动精神的相关论述,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可贵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树立劳动创造历史、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劳动观。同时高校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师生劳模标兵的典型案例,营造劳模就在身边,榜样就在身边的现实场域,增强劳动精神的亲和力、感染力、渗透力。充分发挥“五一”劳动节等重大节假日礼仪育人成效,烘托节日气氛,着力开展树立正确劳动观的宣传教育。三是开拓劳动精神实训基地,打通劳动认同、劳动感悟、劳动实践的“最后一公里”。高校内开展“常态岗位+主题立项”模式的拓展应用,在挖掘学校食堂、超市、保洁、助教、助管等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推动社会志愿服务、校园公益活动、学科主题竞赛等活动立项,使大学生在劳动体验过程中厚植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态度、劳动品德与劳动情感。在校外,高校可与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共建共享劳动实训基地与实习平台,塑造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伦理和职业精神。

(三)注重内容形式创新,以奋斗精神涵养大学生精彩人生

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应遵循系统性和整体性两方面的原则。一方面,构建系统、完备、全面的奋斗精神教材内容体系。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凸显理论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深度契合,彰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过程中孕育的精神谱系。依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四史”学习等主题教育,将红色血脉、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奋斗精神教育始终,引领大学生站稳历史方位,把握历史主动,肩负历史担当,奋斗于当下。针对当前困扰、迷惑大学生的“佛系”“躺平”等亚文化思潮,高校应旗帜鲜明地给予抵制,对于此类思潮的危害性予以正面回应、有效疏导,唱响“奋斗创造幸福”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对课堂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性演变。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角色,理应发挥出主导优势,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格局,邀请企业家、科学家、党政干部、先进人物等参与到思政课堂建设,以其个人魅力、人生经历、社会实践激励学生、鼓舞学生,增强“奋斗精神”的穿透力与感染力。思政课堂的空间场域限制极大地削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拓宽思政课堂时空场域渠道,赋予“奋斗精神”新的活力,将思政课搬到农村、社区、党史馆等“第二课堂”,带领学生走出理论、走入现实、走入实践、用脚丈量大地,以情感人,以情景育人,突破了思政课堂的时空局限性和狭隘性。

(四)推动体制机制变革,以创新精神练就大学生过硬本领

创新精神是大学生不断进取、追求卓越、打破陈规、勇于探索的内生力量,高校应聚焦“创新精神”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能力、敢担当、敢作为的新时代大学生。一方面,因材施教,精准滴灌。面对大学生扎堆“考研”“考公”“考证”现象,大学生进入校园就深感迷茫,难以锚定具体目标,只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丧失人格主动权。高校应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分析调查,根据素质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四个维度考察,从职业人生的高度对大学生进行摸底评估,对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精细化分析、规范化分类,对具有不同职业能力的大学生精耕细作、精准滴灌,对每位学生出具建议性就业方向指南,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管理,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掌握就业主动权。另一方面,通过“模拟+实战”体系构建,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高校应常态化举办学科竞赛、技能竞赛、营销大赛、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大赛、前沿科技成果展等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构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教育机制。试点“3+1”教育学制改革,积极对接校企合作,通过三年理论专业学习,结合实训实操一年,破解高校人才输出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同时可以邀请企业进校园,为大学生搭建产学研一体化优势平台,以企業主导、教师指导、学生辅导,促进相关科研成果孵化,提高大学生职业兴趣与热情。

The Four Spirits to be Highlighted i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Values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Nearly 30000 College Students in a Central Province

Cao Peng Hu Jingpu Tan Chuansheng

Abstract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nearly 30000 college students in a central province,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profession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face four challenges, namely: utilitarianism shakes the ideals and beliefs of college students; pan-entertainment de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 labor identity; " lying flat " dispels the spirit of struggl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herd mentality affects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innov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utilize the functions of patriotism, labor spirit, struggle spirit, and innovation spirit i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valu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such as support, source, support, and motivation. By broadening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attern,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novation of content and form, and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we can promote the " four spirits " to take roo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establish correct professional values, enhance their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psychological self-reliance, promote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and assist college graduates in wanting to find employment, being able to find employment, finding good employment, and finding good jobs.

Key wordsprofessional values; patriotic spirit; labor spirit; struggle spirit; innovation spirit

责任编辑 李 雯

猜你喜欢
奋斗精神劳动精神职业价值观
新时代劳动精神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路径
大学生劳动精神教育践行机制的研究文献综述
论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性、困难与对策
新的时代征程中更须激发“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
不忘初心,永葆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和赤子之心
论《平凡的世界》之奋斗精神
《平凡的世界》中的奋斗精神解读
从会计教育层次和职业价值观探索中职会计教育新思路
中专幼师职业价值观调查及职业认同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