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小学数学文化加强德育

2024-05-08 04:54杨小燕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指南针数学知识德育

杨小燕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运用数学文化融入学科教学中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的数学理念加以传承,更是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小学数学教学。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使得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对课程的排斥心理,甚至有些学生一遇到数学课程就犯困、注意力不集中等厌恶心理,为了帮助学生改善这一情况,需要通过合理的数学教学模式的优化,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以此帮助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助推学生将数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同时运用数学文化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起源,提高数学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促进学生养成数学思维逻辑能力及空间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养成良好的数学文化素养。

一、强化数学文化观念

数学文化是数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同时数学文化主要包含了数学知识、数学的起源及数学的思想等诸多内涵,因此老师在运用数学文化融入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量感、空间能力等多种数学核心素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的思想。但是反观实际课堂教学,由于大多数老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多数仍然会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大纲及考试要点进行授课,在教学的侧重点上会相对偏向于数学知识体系方面以及公式及数学原理的推理,但是相对于数学素养和数学技能方面却会被忽视,这不利于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全面认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德育在课堂上的开展。也会让学生认为数学只是简单地利用公式去解决数学问题,或是仅仅只需要对数学概念加以熟悉和理解后,即可去解答数学问题,形成诸如此类的错误观念。针对这一现象,老师应该从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及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方面两手抓,为更好地构建德育教育课堂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文化的学习观,从不同角度入手,融入立德树人的教学观念,帮助学生从整体性出发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数学历史,获取数学智慧,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思维品质,将课堂德育教学理念转化为数学精神,以此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进行深度思考,提高学生数学思想品质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养成。

例如在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章节《认识方向》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入“指南针”的数学文化,指南针最早是在战国时期《韩非子》一书中就提到了,而在当时指南针还被称为“司南”。并且要追溯指南针历史的话,最早这一物品是由中国发明的,而且在后来不断演变过程中,指南针还被演变成为“罗盘”,并被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在郑和下西洋的这一著名历史事件中,郑和在海上的方向就由“罗盘”所引导。后到了12世纪末期,中国的罗盘就慢慢传入到了欧洲地区,并在航海中广泛流传和使用,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传入到了欧洲,在其后的三四百年中才有了欧洲地理历史上的重大发现。追溯指南针的发明者并不是由某个人发明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中国百姓在耕作中对磁石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而诞生的“初代指南针”,这一物品最初被用作于农耕、祭祀、军事、占卜等事件上。所以老师在科普完“指南针”这一数学文化后,帮助学生对于我国历史文化有了深入地了解,同时提高学生对古人智慧的震撼和钦佩。接着引入本课的主题“认识方向”,并向学生说明“N”是“North”的缩写,代表“北方”;“S”是“South”,代表“南方”;“E”是“East”的缩写,代表“东方”;“W”是“West”的缩写,代表西方。在指南针的表盘上四个方位分别印有这四个字母,也代表着四个不同的方向,指针指向哪里,则那里表盘上就是所对应的方向。通常情况下指南针表盘的指针指向为“南方”,因此被称作为“指南针”。

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指南针”这一数学文化故事,帮助学生对“认识方向”这一课有了更好的理解,同时还可以结合“指南针”和章节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深度思考。并且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引入数学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能对中华传统文化加以发扬和传承,以此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的德育教学效果,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二、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学工作,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理念,爱国主义教育是开展德育教学工作的核心部分,因此为了充分构建小学数学德育教学课堂,可以基于教学大纲基础,深度融入德育教育工作,充分加入數学文化历史背景,提升学生的德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好相关数学知识及数学公式的基础上,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在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中介绍了许多我国古代优秀的数学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需要注重对小学数学的认识和了解。此外,通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故事,将古代数学家倾注在数学原理、公式等方面上的热情融入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和求知欲,学习数学家身上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的教学观念,需要老师摒弃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转变数学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基于数学教材,将数学文化、思想以及概念的由来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仔细探究和深度思考,加强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了解,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

例如在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章节《时、分、秒》的教学中,老师首先在课程开始前可以引入时钟,在电子白板上呈现出一个钟表的图片,并询问学生“看一看上面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接着老师可以询问学生:“大家知道,钟表的发明者是谁吗?钟表是怎么来的。”之后老师就可以引出“钟表的典故”。

在我国历史上,最初是人们发现在太阳的照射下,房屋、树叶等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影子,并且随着早晨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下,影子也呈现出不同的长度变化。因此根据这一规律,初代的钟表“圭表”就诞生了。随着时代的演变,又发明了日晷,日晷也属于“圭表”的一种,其原理也一致,但是这类的表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由于是依靠太阳照射物体时产生阴影的长度来判断时间的,因此这种钟表在阴天或是雨雪天就无法使用。基于这一弊端,后又发明了漏壶、沙漏、油灯、蜡烛钟等类型的计时工具。通过上述关于钟表的数学文化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钟表”历史典故的认知,加强学生对我国古代数学家的热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在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章节《厘米和米》的单元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入测量的数学文化渊源。

古代人们主要以人的手臂作为测量长度的主要工具,在那个年代,人类的前臂又被戏称为“腕尺”,后来到了公元前6世纪,则由原本的前臂测量转换为由人的双臂展开测量的方式,这时计量单位也被称为“呎”。而在我国历史上,测量的数学历史则相传在大禹治水年间,大禹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测量工具,当时唐太宗规定,“双步”左右各走一步的距离为“步”,并且还规定了一步的距离为“五尺”,走路三百步则为“一里”。到了公元18世纪后,人们渐渐发现以人的身体长度作为评判标准存在许多不足,由于身高的差异,导致长度单位的长度有所不同,这种情况变得相当混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过大量工作,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度量单位。人们急切地想要寻找一个固定长度的测量标准,这使他们想起了地球。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地球的尺寸和长度是恒定的,但如果采用地球上的某一段距离作为长度的度量标准,那么就可以得到一个恒定的度量单位。在1709-1710年期间,我国清朝的康熙皇帝对东北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土地测绘工作。他把自己所看到的各种地形绘制成地形图后,发现有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弯曲变形,于是命令测绘人员对这些地区重新作一次详细测量。在那个时期由于长度单位的不一致性,康熙皇帝规定了地球子午线的1度距离为200里,而每一里的距离则是1800尺。由这一数学文化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测量”在我国的发展历史,通过这一故事提高学生对于如今的数学单元“厘米”“米”的认识,同时也帮助学生增强了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叹,加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情怀的认识。

通过上述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以“钟表”“测量”这两大数学例子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为例,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贯彻德育,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为了更好地观察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理念,老师可以结合中华上下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文化,并将其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蘇教版小学数学中融入关于“鸡兔同笼”这一经典数学问题,这在我国古代是十分热门的数学问题,最早来源于《孙子算经》中,当时作者在这本书中还撰写了两种不同的解法。老师可以将典籍中关于这一问题的解法在电子白板上加以演练,并结合数学学科中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教学,通过对比古代数学解法和现代数学解法之间的区别,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数学文化在数学学科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为了帮助学生借助数学文化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品德修养,老师需要结合苏教版数学教材,对教材内容加以熟悉并灵活教学,融入数学文化及数学典故进行教学设计,将数学知识进行拆解和分析,通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课堂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好数学文化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启迪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对老师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指南针数学知识德育
失灵的指南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观展指南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指南针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