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地区牛流行热流行特点、诊断和防治方法

2024-05-09 02:01詹文辉王燕玲邱拥仁李杨珍应林发
福建畜牧兽医 2024年1期
关键词:患牛病死率发病率

詹文辉 王燕玲 邱拥仁 李杨珍 应林发

(1.南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福建南平 354200;2.邵武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福建邵武354000;3. 三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福建三明 365000;4.永泰县农业农村局塘前畜牧兽医站福建永泰 350700;5.邵武市大竹镇畜牧兽医站 福建邵武 354015)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在低温环境中, 牛流行热病毒有一定的适应力, 但在高温环境下耐受力下降。 夏秋季节随着蚊蝇的活跃与频繁, 闽北地区牛流行热的发生具有典型的季节性, 据我们对周边牛发生的流行热调查发现,牛流行热传播速度相对较快,若第1 d 发现某牛出现牛流行热疑似症状, 第3~4 d 同群牛就会出现相似症状,但该症状多呈一过性,一般发病3~5 d 后患牛体温恢复正常,因此也叫“三日热”。当牛群出现共感染后,临床症状更明显,发病更快,周期更短,病死率更高。 有基础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的牛群发生牛流行热时损失更严重。所以,对牛流行热不能置之不管,应加强疫苗免疫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牛及时隔离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开展针对性治疗,提高患牛的抗病力。

1 流行特点

1.1 病原特征 牛流行热病毒是弹状病毒科弹状病毒属成员, 病毒粒子长130~220 nm、 宽60~80 nm。 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很多蚊虫等吸血类昆虫是该病毒的中间宿主, 通过叮咬皮肤经血液传播。 在自然条件下抵抗力相对较差,不耐盐碱、不耐热, 反复冻溶环境下20~48 h、37 ℃就会被灭活,紫外线照射下也可短时间内失活, 对常用的消毒剂如乙醚、氯仿也比较敏感。pH2.5 经10 min 或pH5.1 经6 min 就可灭活。

1.2 流行特点 该病毒主要在牛的血液中繁殖复制,传播渠道多种多样,患牛、带毒牛以及吸血昆虫都是最主要的传播源。 目前认为该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带毒的蚊虫叮咬皮肤经血液传播,另外还可通过人和饲养用具与患牛接触后造成机械性传播。牛流行热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在夏秋季节流行率也最高,因为夏秋季节外界环境温度高,十分适合蚊虫等吸血昆虫和微生物繁殖, 加上闽北山区夏秋季节降雨量和环境湿度相对较大, 牛圈舍没有及时清理和通风换气时, 圈舍中的排泄物等粪污存在就会使大量蚊蝇滋生, 而吸血昆虫又能够携带流行热病毒成为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通过叮咬皮肤实现病毒的间接感染。 自2017 年以来南平市、三明市等不同县市陆续出现不同年龄、 不同品种的牛发生该病流行,经统计,对黄乳牛、水牛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乳牛的发病率要比黄牛、水牛高,青壮年牛的发病率比犊牛和老龄牛高, 泌乳牛比非泌乳牛发病率高。 闽北地区流行热主要以零星散发为主,乳牛、肉牛都有发生,所有成年牛均易感,由于规模乳牛场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到位, 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也相对较小。 据调查,牛流行热只感染牛,对其他反刍类动物不会造成严重感染。 牛流行热的流行具有典型的季节性, 从近几年闽北地区牛流行热的发生流行现状看, 该病的流行周期明显缩短,3~5 年一次大流行,2~3 年一次小流行,发病率较高,病死率较低(一般小于1%)。

2 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

2.1 临床症状 牛流行热的潜伏期为3~7 d, 可分为3 种临床表现型即呼吸型、运动型和消化型。

2.1.1 呼吸型 体温升高, 最高可达42 ℃左右,眼睛发红,眼睑有脓性黏液分泌,患牛怕光、流泪,眼结膜肿胀,呼吸快速,可达70~110 次/min。部分患牛呼吸声粗厉,伴随着哼哼声,有的患牛出现咳嗽,大部分患牛流线状鼻液,鼻腔黏膜潮红。口腔也会分泌大量唾液,流涎,舌苔薄,食欲丧失,鼻镜干燥,呼吸急迫,肋部、前肢肌肉战栗,患牛腹围增大,胃肠蠕动减慢甚至停止,患牛排尿减少,尿液呈暗褐色浑浊。 一般呈一过性发热,通常2~3 d 可以好转,恢复正常,但呼吸型严重的会出现死亡,病死率较低(一般不超过2%)。

2.1.2 消化型 患牛体温升高(40~42 ℃),食欲减退,腹式呼吸,瘤胃蠕动减少甚至停止。排尿减少,尿液浑浊;患牛肛门松弛,排褐色干硬粪便,表面带有血液和黏液,患牛消化吸收能力减退。 一般发热2~4 d 可好转,恢复正常,发病率较高,病死率较低(不超过1%)。

2.1.3 运动型 患牛体温升高(40~42 ℃),同时伴有运动障碍,如不及时对症治疗,常被淘汰。 妊娠母牛发生该病时常伴随流产和死胎, 母畜也时常会发生死亡,病死率在1%以内。

2.2 剖检病变

2.2.1 呼吸型 患牛肺气肿,手压有捻发音,严重时部分牛只肺部水肿、两侧增宽,胸腔有大量暗紫红色积液。

2.2.2 消化型 部分牛只出现瘤胃臌气, 皱胃、小肠、大肠黏膜充血、出血和卡他性炎症。

2.2.3 运动型 患牛的关节、 腱鞘出现炎性病理变化,关节腔周围出现纤维素性浆液性渗出炎症。

3 诊 断

3.1 鉴别诊断 由于牛流行热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临床上与牛副流感、 牛恶性卡他热有相似性,但发病时间不同,致病病原也存在差异。 牛副流感的致病病原为牛副流感病毒, 虽然也会引发牛体温升高和呼吸道炎症,但是发病季节明显不同,副流感发生在晚秋和冬季,多与长途运输有关,容易继发巴氏杆菌病。 牛恶性卡他热主要由牛恶性卡他热病毒引起,也会出现体温升高,不同的是恶性卡他热主要感染幼龄(1~4 周龄)水牛、黄牛。

3.2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动物回归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荧光RT-PCR 试验等, 基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可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牛流行热的实验室诊断。

4 防控措施

4.1 预防 牛流行热是一种病毒性疫病,目前没有明显的治疗方法和措施, 临床上只能通过对症治疗缓解继发症的发生。 目前牛流行热的防控主要以加强生物安全和疫苗免疫为主。

4.1.1 加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牛场要做好饲养管理, 不饲喂霉变饲料, 保持牛舍干燥整洁,同时要做好牛舍的通风和消毒,夏秋季节应做好虫媒生物控制,做好灭蚊灭蝇和灭鼠工作。对从外引进的牛应加强生物安全隔离措施,隔离饲养21 d 经检测牛流行热病原阴性后方可并群饲养。

4.1.2 加强预防接种 做好牛流行热的免疫接种是预防的关键, 可在颈部皮下注射2 次, 每次4 mL,2 次间隔21 d;6 月龄以内犊牛注射剂量减半。 第2 次接种21 d 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4 个月。 临床痊愈后的牛会产生抗体,能够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4.2 治疗 西药主要给予降温退热、补充电解质和多维,使用抗生素防止炎症及继发感染,中药治疗主要采取清热解毒凉血为主。

5 讨 论

牛流行热曾经在我国有几次大流行,波及20 多个省、市自治区。 该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季节性较明显,发病率较高,病死率较低,但依然对养殖场经济效益有巨大影响。 牛流行热疫苗的使用成本较其他疫苗高,免疫有效期较短。该病的防控不是某一个地区的工作, 随着调运的频繁, 吸血昆虫媒介传播,很容易将病原扩散,如果不对外调牛加强检疫监管和隔离饲养, 很容易传播该病。 做好牛流行热防控,减少牛流行热给养殖场(户)造成的经济损失,做到早免疫、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猜你喜欢
患牛病死率发病率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救治奶牛卧地不起症的一般步骤
牛瓣胃阻塞的中兽医疗法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牛前胃弛缓的诊断与治疗
老年髋部骨折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