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先勇《冬夜》中时空叙事中的文化乡愁

2024-05-09 10:42冯艳芳
文化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白先勇父辈故事情节

冯艳芳

白先勇由于受自身生活的影响,曾辗转多地,因而其产生了深入骨髓的乡愁。白先勇的大部分小说都会包含两个层次的乡愁,即小乡愁和文化乡愁的融合,以及大乡愁和文化乡愁的融合。而《冬夜》中涵盖了三个层次的乡愁,作者采取时空叙事的方式,以两位主人公的对话为主线展开叙述,通过三个方面的比较对文化乡愁进行了深刻而详细的刻画,不仅展现了文化乡愁的意蕴,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冬夜》简述

《冬夜》是白先勇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一个寒冷的冬夜为背景,通过主人公与一位老友的对话,展现了作者对故乡、历史和文化的深深眷恋。在这部小说中,白先勇运用了独特的时空叙事手法,将现实与过去、现实与梦境相互交织,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充满感性和历史厚重感的故事。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下雨的冬夜,吴柱国在结束学术演讲和社交应酬之后,抽出了宝贵的时间去探访老友余钦磊,两人谈今话旧并抒发内心感触。小说客观地展开描述,叙述余钦磊如何期待好友吴柱国的到来;整个故事情节围绕两人的对话展开;吴柱国离开后,作者回归到现实继续客观描写,叙述徐教授所为所思,随之小说也走到尾声。整个故事中,作者将故乡的历史和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和追忆[1]。

白先勇在创作《冬夜》这篇短篇小说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展开叙述,巧妙地运用了交错、倒叙等手法,使得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和立体。比如余钦磊在讲述过往历史时,作者会突然切换到现实场景中,描述余钦磊对吴柱国的观察和感受。这种时空交错的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还为作者表达情感提供了途径。白先勇的《冬夜》通过父辈的今昔比较、青年与父辈的比较、父辈之间的比较,进行历时和共时的比较分析,希望将小说中的文化乡愁的意蕴充分呈现出来。另外,小说中的语言、服饰等都充满了浓厚的地域色彩,两位主人公的对话中也常常涉及故土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些元素为作者表达文化乡愁提供了载体。同时,通过对过往和现实的描绘,作者将现实与过去、现实与梦境紧密相连,进一步强化了文化乡愁的表达。

二、时空叙事分析

(一)故事情节的时空分布

小说《冬夜》以一个冬夜为背景,通过独特的时空叙事手法展现了故事情节的丰富时空分布。这个冬夜既是物理时空的夜晚,又是心灵时空的深夜,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神秘和沉思的境地。首先,在物理时空上,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活动和生活现状,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夜幕降临,星辰闪烁,时间在寂静的冬夜中缓缓推移。这种时空分布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随着时光的推移,主人公的经历和情感也在时空的交错中逐渐展开,使故事情节呈现出丰富的层次[2]。其次,在心灵时空上,冬夜成为主人公情感表达的载体。这个寒冷的夜晚表面上是写外界的冰冷,实则为了衬托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凄凉。时空叙事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回忆的呈现,使读者在故事中感受到情感的涌动和碰撞。这种内在的时空叙事结构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还使文本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在小说情节中,这种时空分布既是故事的推动力,也是主人公情感体验的表达媒介。在冬夜这个特殊的时刻,时空交错成为主人公思考人生、回顾往事的理想舞台。通过对时空的细腻刻画,小说为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使时空成为表达文化乡愁的重要元素。

(二)历史背景与现实冲突

在《冬夜》中,白先勇巧妙地穿插了历史背景与现实冲突,为小说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一处理方式不仅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和立体,同时,为作者表达文化乡愁提供了独特的表达途径。历史背景在小说中被巧妙地融入主人公的回忆和对话中,通过主人公的思考,读者得以窥见历史对人物命运的深远影响。历史并非仅仅是一个遥远的背景,更是故事情节中的关键元素之一。通过描绘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人物生活状态以及历史事件的发展,小说在时空叙事中呈现出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与此同时,小说中的现实冲突则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更为尖锐和直接。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充满变革和动荡,现实的压力在故事情节中反映得淋漓尽致。这种现实冲突与历史的对比使故事更加真实和引人入胜。人物在历史与现实的夹缝中生存,时空的错综交错为小说赋予了一层更为复杂的文化内涵。通过历史背景与现实冲突的交织,作者在时空叙事中深刻地表达了文化乡愁。历史的磨难与现实的压力成为主人公情感的催化剂,促使他对故土、文化的思考更加深刻而复杂。采用这样的处理方法使得文化乡愁不再是简单的怀旧情感,而是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中形成的一种更为真实和生动的情感表达方式。

(三)梦境与回忆

在《冬夜》中,梦境与回忆的描写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更为作者表达文化乡愁提供了独特的方式。这些元素的巧妙运用将现实与过去、现实与梦境紧密相连,进一步强化了文化乡愁的表达。梦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时空状态,为主人公提供了一个超越现实的空间。在梦境中,主人公与过去的人、事、物产生联系,时光仿佛倒流。这种时空叙事不仅深化了人物的内在情感体验,也使读者在梦幻的氛围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乡愁。梦境的描写将故事情节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使文化乡愁超越了现实的枷锁,得以更全面、更深刻地呈现。回忆在小说中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3]。主人公通过回忆,不仅再现了故土的风土人情,还勾勒出了一个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图景。回忆成为主人公情感的抒发和历史的见证,作者通过对过往的深刻追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主人公对故乡、文化的深深眷恋。回忆的描写使时空叙事不再仅仅是线性推进,更成为一个回环往复的律动,进一步强调了文化乡愁的跨时空性。

三、白先勇《冬夜》中时空叙事中文化乡愁的体现

文学中乡愁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小乡愁,指离开亲人和家乡之后产生的思念之愁;二是大乡愁,指的是这种思念由家而国、由亲人而族群;三是文化乡愁,这种思念更加深远而宽广,既包括去国怀乡之愁,又包括对民族文化根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白先勇在《冬夜》中通过时空叙事的方式深刻表达了文化乡愁的意蕴,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得到体现:

(一)父辈过去与现在的比较

第一,人物居住环境的今昔比较。余钦磊之前生活在大陆,后被迫迁居到台湾居住,大陆本没有穿木屐的习惯,而小说开头,余钦磊是穿着木屐走在巷子里,说明其定居台湾后已经入乡随俗养成了穿木屐的习惯,而且家里的设计也有日据时代的遗迹,这说明余钦磊已经接受了现实。同时,台湾又保留着大陆的痕迹,如《冬夜》中提到温州街,这表明台湾是以大陆的地名对街道和住宅区进行命名的,从某种程度上给人一种深处大陆的感觉。

第二,余钦磊的今昔比较。《冬夜》主要围绕余钦磊和吴柱国的对话展开叙事,虽然谈及了过往的辉煌,但重点描述的是现状。小说开头对余钦磊的居住环境和形象进行了描写,寥寥几笔就刻画出老教授的落魄形象。想当年余钦磊是敢于在曹汝霖家里放火的第一人,当提及过往,想起曾经的辉煌,余钦磊和吴柱国都感到自豪,但看到眼下潦倒的生活,这一强烈对比让人心酸[4]。余钦磊不仅从形象上今非昔比,在精神上也愈发颓废,曾经余钦磊崇拜的拜伦是理想主义之精神象征,而现在他的思想已长久停滞,这从他对书籍的爱惜程度以及“旧洋装书”中已经混杂了武侠小说可以看出。小说中余钦磊在寒冷潮湿的冬夜回忆着温暖辉煌的过往,这种强烈的对比也反映出中国文化的混乱局面,散发着悲哀意味,催促着光明的到来。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余钦磊在回忆过去的同时,不禁对现实充满了无奈与矛盾。他曾经的英勇形象与如今颓废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中国文化混乱的局面。这种对比体现了人物在时空交错中的文化乡愁,散发着悲哀意味,唤起人们对更光明未来的期望。在冰冷的冬夜中,余钦磊对于文化乡愁的体验,既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期盼。

(二)父辈与青年一代的比较

《冬夜》通过对父辈与青年一代的比较,深刻地反映了不同时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乡愁的多重层面。“五四”时代的父辈充满热情和浪漫的气息,他们生活在一个积极向上、追求理想的时代。在小说中,余钦磊和吴柱国代表着这个时期的青年,他们有着丰富的精神追求,对学术充满激情。他们敢于创新、追求变革,曾经的“赛先生”成为他们心中的理想化身。这一时代的青年,无论是在精神层面还是实际行动上,都表现出对社会活动和学术的积极参与和追求。相对而言,现代社会的青年群体生活较为沉闷,精神匮乏。物质追求成为主要目标,现实的压力和利益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小说中通过余钦磊儿子的形象,展现了这一代青年的特征。他们追求实用主义,对奖学金等物质利益更加关注,表现出对理想主义的相对冷漠。吴柱国与余钦磊儿子初次见面,谈话内容围绕奖学金,这一场景生动地展现了现代社会青年的现实追求。他们似乎对变革的急切心理逐渐淡化,生活变得越来越功利[5]。

父辈和青年一代相比,现代社会青年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他们渐渐丧失了父辈那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刻骨认同。在小说中,余吴两人自嘲曾经敢于创新的精神已被西方文化所反噬,而他们推崇的“赛先生”理念也已经被现代理工学科所取代。这反映出新时代青年在异国文化的冲击下文化认同感的丧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逐渐淡漠。他们追求文化的过程中却忽视了文化的精神内核,难以真正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这种对比在小说中呈现出一种深刻的文化乡愁。父辈与青年一代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不同,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态度的不同。通过这种比较,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在历史变迁中所经历的曲折,以及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这种文化乡愁既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思考与期待。

(三)父辈与父辈之间的比较

小说《冬夜》通过对父辈与父辈之间的比较,展现了不同人物之间在职业选择、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上的差异,深刻描绘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变迁中的境遇和文化乡愁的复杂情感。

一是余钦磊和邵子奇成为坚守教育、朴实纯良和追名逐利、薄情寡义的代表。尽管两人都曾是北大的知识青年,但后来选择了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余钦磊坚守在学术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去机场接吴柱国只是出于友情,而不是为了引起关注。相比之下,邵子奇追求名利,为吴柱国接风只是为了扬名获利。这一差异深刻反映了不同人物对事业和生活的态度,也凸显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面临社会变革时的选择与困境。

二是余钦磊和贾宜生在职业选择上有相似之处。两人都坚守在学术界,生活清贫,渴望通过奖学金改变生活状况,为学术研究争取更多资金。同时,两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追求也呈现出差异。余钦磊逐渐放弃理想,生活清贫而淡泊;而贾宜生在晚年也趋于平庸,渴望改变生活却未能如愿。这种相似性,表达了在变革时代里,知识分子在追求理想与物质生活之间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三是余钦磊和吴柱国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两人都是知识青年,教授人文社科课程,但后来因为地理和精神层面的差异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余钦磊定居台湾,教授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但却被现实磨去了浪漫主义精神;吴柱国在美国只讲中国的盛唐时代,却无法填补内心的愧疚空虚。这一对比表达了在异国他乡,知识分子对于精神家园的追寻和对于文化的认同感的失落。

通过这些比较,小说《冬夜》深刻展现了父辈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通过人物的命运折射出知识分子在历史变迁中的坎坷遭遇,以及他们在文化乡愁中对于理想、生活和自我的反思。这种复杂而真实的描绘使得小说更具深度和内涵,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文学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白先勇的《冬夜》为知识分子群体带来了启发,需要他们为中国文化探索更好的发展道路。白先勇作为文学家,无论身处何处都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同感,时刻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希望通过《冬夜》中对文化乡愁的描述来激发出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使他们能够产生家国情怀,同时也树立了文化新模式,以期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重现光芒,新一代青年能够推动中国文化发展。

猜你喜欢
白先勇父辈故事情节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白先勇与《红楼梦》
旅美作家白先勇的家国情怀
白先勇:我有一颗天真的老灵魂
接过父辈的旗帜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以《全城高考》为例浅谈校园青春片的探索
白先勇笔下女性形象分析
尤劲东油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