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西游记》的文化内涵研究

2024-05-09 10:42
文化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孙悟空西游记文化

刘 玲 赵 丽

《西游记》作为一部以中外文化交流贯串故事情节的小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西游记》的域外传播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文化价值。东土大唐的优秀文化广及域外,传播到了师徒西行所经各国,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在小说中也有所体现。《西游记》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在“一带一路”视域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西游记》的文化内涵

(一)博施济众的仁爱之心

《西游记》一经问世,关于其主题思想的争论便不绝如缕。虽然其故事内容是宗教的,但小说所蕴含的主题思想却远超宗教之外。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在《西游记》中并不逊于佛、道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中孔子经常与弟子探讨“仁”。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可以说“仁者爱人”,是孔子对“仁”的基本规定。由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仁爱精神影响深远,在《西游记》中自然也有所体现。唐僧作为西天取经事业的领袖,本领虽不济,但贵在心诚志坚,正如诸神所言:“委实心虔志诚,料不能逃菩萨洞察。但只是唐僧受过之苦,真不可言[2]。”(第九十九回)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优秀品质,才使得凡人唐三藏跻身为取经队伍的领袖。除此之外,唐僧身上还具有仁民爱物的可贵品质。作为佛家弟子,唐僧除了清心寡欲,信守戒条之外,其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就是仁爱之心、良善之心。西天取经路上,妖魔众多,诱惑众多,唐僧一次次被俘,一次次面对被妖怪吃掉的恐惧,心里也曾懊悔不听徒弟的劝告,却仍旧不改恻隐之心。虽然数次被妖魔所抓,经历了生死磨难,但全然不改一腔仁爱之心。也正是在他的感化、教导下,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才真正地去除了身上的妖魔之气。孙悟空从一言不合便打人杀人,最终也成长为一个具有恻隐之心、救人于危难的美猴王。猪八戒、沙僧也从吃人的妖怪最终成长为一心向善、安分守己、严守戒律的佛门弟子。正如王月清先生所言:“大乘精神虽以解脱理想、出世主义出现在东土人面前,但大乘精神的‘慈悲喜舍’的旗帜与儒门的博施济众的仁恕之道的伦理主张不无相通之处[3]。”因此,《西游记》虽讲述的是佛家故事,深层蕴含的却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体现了深沉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说:“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经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4]。”无论是历史上唐代高僧玄奘历经艰难险阻,只身一人到天竺取经,还是小说中师徒四人一往无前,一路西行取经,都体现了对于理想坚韧不拔的奋斗追求。历史上的玄奘之所以甘冒风险,是因为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小说中亦如是。唐僧虽是由唐王指派到西天求经,但一路上心诚志坚,从无半点儿懈怠。孙悟空更是作者所塑造的为了追求理想而奋斗的化身。取经路上,孙悟空斩妖除魔,斗志昂扬,即使遇到坎坷波折,也从不灰心泄气。所以当师徒四人到达灵山时,佛祖评价悟空:“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始全终。”(第一百回)最终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作者借如来之口赞扬孙悟空的奋斗精神,肯定孙悟空的战斗精神,显然这是与佛教的忍辱无争的思想观念相违背的。可见《西游记》虽是一部以佛教故事为框架的小说,但作品真正歌颂的却是取经师徒四人一路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坚韧不拔的执着追求,是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坚定信念。

(三)追求正义与公平

正义与公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思想中体现得最明显。虽然墨家思想并未对后世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墨源于儒,儒家思想中对于正义与真理的追求,早在儒家亚圣孟子那里就提出了。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在孔子倡导“仁”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义”的观念,作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义”就是“正义”,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舍生而取义”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代表。

在明代嘉靖时期的社会背景下,《西游记》中所塑造的人间国度,大部分也是政治黑暗、国王昏庸、社会混乱,如比丘国、车迟国、灭法国,等等。这些国度都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映像。正如佛祖所说:“南赡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第八回)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如吴承恩这样的小吏只能借取经事业来追求幻想中的正义与公平。作者笔下,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自然是正义的化身。西去之路的种种妖魔阻碍代表着恶的一方,他们靠着各种法宝的力量为祸一方,使得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孙悟空在西天取经路上时时受阻、步步为障。但是最终正义从不会缺席,邪恶的一方终归被制服,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正邪双方的交战中,师徒四人也愈发坚定了求取真经的决心与信念,最后就连动不动要散伙分行李回高老庄的八戒也志诚意坚,再不谈先前言语。

(四)倡导自由与平等

《西游记》中,孙悟空是最具光辉的艺术形象。前七回大闹天宫塑造了一个本领高强、桀骜不驯、追求自由、自尊心强的齐天大圣。可以说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当时流行的心学思潮密切相关。明代中叶,王阳明的“心学”盛行,时人称作“王学遍天下”。心学作为当时的主导社会思潮,在知识分子阶层影响也很大,如王艮、李贽、何心隐等人都具有离经叛道的思想。正是因为这种思潮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了变革,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创造了一种气氛,启发了一条新的思路,提供了一种理论武器”[5]。

小说前七回对于孙悟空的塑造正是受当时的心学框架所影响,描写的是一种人本心放纵的自然状态。而一旦触动了人对本心的发现,必然会引起人们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追求世俗的个人欲望。孙悟空的形象就是作者受当时高扬个性的这种文化思潮所影响,塑造出的一个追求自由自在,恣意放心的“大圣”。然而作者也认识到欲望不能无休无止的发泄,是需要理性制约的。因此,在孙悟空这一颗“放纵之心”达到极致时,作者就安排他“定心”,所以“五行山下定心猿”就不足为奇了。取经路上的孙悟空本色依旧、本领依然。其在取经路途上仍然保持着鲜明的桀骜不驯的个性特点,被唐僧救出后,由于被骗戴上了紧箍儿,他立时就流露出了仇恨与反抗的意识,直到全书结尾,已成为斗战胜佛的孙悟空还念念不忘地要把限制其自由的紧箍儿打得粉碎。

二、《西游记》文化内涵的时代价值

近年来,随着《西游记》研究越发的深入和系统,《西游记》研究迎来了当代转型。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在国际场合介绍推广《西游记》小说,使得《西游记》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当代文化视域下,《西游记》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时代价值。相较于其他名著,《西游记》是“一带一路”战略下天然的文化通关文牒,在新时代文化战略中负有重要的角色和意义,彰显出了经典文学作品的时代价值。其次,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与西游文化相关联的地区都在大力打造西游文化产业园,如连云港、淮安、随州等地,这对于《西游记》的文化传承大有裨益。

(一)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一带一路”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以《西游记》为代表的中国故事体系不但在历史的积累中确立了牢固的中华文化逻辑基础,而且也在漫长的中外交流经验中拥有了适应不同文化圈层的能力[6]。”因此,当下《西游记》的域外传播相较于其他文学作品受众面更广,亲和力更强,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而《西游记》本身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通,如爱国、正义、自强、和谐、公正、法治、自由、平等观念都是《西游记》故事中所蕴含的文化主题。“一带一路”视域下,《西游记》作为世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标杆,可以有效地弘扬中国文化。

(二)助推《西游记》文创产业的发展

“一带一路”视域下,《西游记》文创产业得到了新的发展。2017年8月,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和连云港市政府联合主办的西游记文化产业建设圆桌会议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北京顺义新馆)召开。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连云港市委宣传部、连云港花果山景区等部门以及安徽大西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发起“一带一路西游记文化产业联盟”[7]。联盟的成立,必定会大力助推《西游记》文化产业的建设。

《西游记》的文创产业主要集中在江苏淮安、连云港等地,二地致力于以“西游”文化兴市的战略,创建了一系列与《西游记》有关的文化场馆、景区、乐园等。如淮安的吴承恩纪念馆、中国西游记博物馆、西游记乐园,连云港的花果山风景区等取得了比较瞩目的成绩。以西游文创产业作为城市名片,以文化宣传带动经济发展,以学术研究促进城市文创建设,二地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如今,随着《西游记》文创产业的发展,很多地区开始重视开发《西游记》的文化产业,比如湖北省匡山脚下的武穴市、湖北随州市以及新疆等地。武穴市以匡山名胜为根基,倾力打造《西游记》主题景点;随州市更是打造了国内第一家以《西游记》为注册商标的主题公园;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景区是当地旅游的金字招牌。“一带一路西游记文化产业联盟”的成立标志着《西游记》文化的热度更上一层楼,必将使西游文化产业创造出更大的时代文化价值。

(三)对当代《西游记》影视文化的启示

《西游记》作为中国最具传奇和浪漫色彩的神魔小说的巅峰作品,影视作品改编近百年,数量达上百种,是当之无愧的翻拍次数最多的中国经典名著。时至今日,无论是从影视作品的热度抑或数量来看,《西游记》在影视圈的魅力仍居高不下,而且形式更加多样、丰富,包括电影、动画、电视剧等各领域。

《西游记》的影视改编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如《孙悟空大闹天宫》(1927年)、《真假孙行者》(1928年)等,其后比较经典的《西游记》影视改编作品为央视1986年版《西游记》,此后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作品也曾轰动一时。可以说正是《西游记》的影视改编作品使得《西游记》家喻户晓。但是《西游记》影视改编也有一些不成功的作品,湮没无闻,特别是现如今,包括大量的改编、重构甚至是颠覆,尤其是对《西游记》人物形象的改造。众多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较小说《西游记》相比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特别是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被重新演绎,明显受到了不同时期价值观的影响。

《西游记》中的人物是小说中最富有魅力的存在,鲁迅先生评价:“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事故[8]。”在众多影视作品中,西游人物已逐渐脱离《西游记》原著中的塑造。近年来,学界逐渐关注到《西游记》改编电影中只是借助了小说中的人物名称,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已失去了《西游记》原本的面貌,这对于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审美是不利的。“一带一路”视域下,《西游记》影视文学作品作为《西游记》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西游记》影视作品最具魅力的所在。因此,理解体会《西游记》的文化内涵,准确塑造人物特质,对于《西游记》的传承与对外传播是必要的。

(四)彰显时代精神

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奋发向上、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乐观自强、追求真理是时代号召。唐僧取经西行之路与“一带一路”具有天然联系,《西游记》作为一部最适合域外传播的文化作品,恰恰彰显了这种时代精神,体现了《西游记》这部古典小说在当代的时代价值。相较于其他名著,《西游记》所体现的不畏艰险、勇于冒险、敢于拼搏、惩恶扬善、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等文化内涵更适宜于代表中国形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呈现,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时,小说中师徒四人尤其是孙悟空身上所体现的正义、自强、勇敢、乐观等优秀品质更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念。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紧跟时代,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西游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猜你喜欢
孙悟空西游记文化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谁远谁近?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酱爆西游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