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尚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4-05-09 10:42高山青
文化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天子墨子思想

高山青 李 波

墨家作为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重要哲学派别,其创始人墨子在选拔人才、治理国家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而他的尚同思想作为其在政治方面的主张,真实地表达了当时以墨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和伟大抱负,尽管他所处的年代与我们所生活的时期相距甚远,但在今天跨越历史长河重新审视墨子的尚同思想,对于挖掘其当代价值,实现墨子尚同思想的现代性转换具有重大意义。

一、墨子尚同思想的提出

墨子所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其尚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深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私有制土地开始出现,原有的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被打破,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在奴隶制的母胎里生根发芽;在政治上,随着周王室权力的衰微,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逐渐瓦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断激化,各国纷纷要求独立于周朝的领导之外,同时兼并战争不断,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一大批士阶层随之涌现。同时在社会混乱的大环境下,人们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一大批不同学派的思想家横空出世,最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世局面。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墨子对当时的社会形势有着深刻的体会,才促使这位心系百姓的哲学家提出了“尚同”的伟大思想。

墨子首先对“天下大乱,若禽兽然”这一社会现象所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他指出,“天下之人异义,是以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其人数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故相交非也”[1]64。由此可见,正是因为社会上未形成统一的“义”的标准,致使人人都以为自己的“义”是对的而别人的“义”是错的,从而相互指责和批判,这就导致人与人之间“交相非”的现象频现,各诸侯国之间的不义战争频发,整个社会成为了毫无人性的禽兽相互角逐的竞技场。此外,社会的人伦礼节较为混乱,即“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1]68,这也是导致天下大乱的另一重要原因。针对以上社会动荡的原因,墨子的尚同思想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其目的是“一同天下之义”,因为只有统一“义”的标准,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统一的社会秩序。

墨子的尚同思想作为社会政论的解决方案,其出发点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它作为墨家十论中的重要思想,其大意是指上下级保持一致。但这只是一个浅显的说法,无法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得以真正表达。具体来看,它要求人们在政治、思想等各方面都要同上级保持统一,从乡里到诸侯国再到天子,身居下位的人要向上看齐,同上级的意志保持一致,直到天子统一于天,整个社会实现“一同天下之义”,到那时尚同思想体系的运作才算最终完成。

二、墨子尚同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提出尚同的根本目的: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在《尚同》中谈到,之所以会出现“天下之乱,若禽兽然”的混乱现象,是由于每个人思想不同,致使其自相残杀,进而社会处于一种长期不稳定的状态。因此,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必须要有一个国君顺应天意,来担任国家的领导者,从而一统社会的思想来约束百姓、治理天下,墨子把这项自上而下的工作称为“一同天下之义”,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解释,“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1]66。正是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才最终形成了一套逐级上同的政治组织,整个社会亦像是建立起了一座金字塔,塔尖即是顺应天意且通过“选贤”而产生的天子,天子之下设置三公,协助天子“一同天下之义”。后设“万诸侯国君”。又置左右将军大夫,其职责同样是一同其国之义。里长是一同其里之义,乡长是一同其乡之义。其职责也是“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2]。通过自上而下各级的努力最终使得“天子之义”成为“万民之义”,社会上形成一个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当然,这种共同的价值观的建立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人的思想定于一尊,而是主张各类社会群体对自己思想意识进行充分阐述,居上位之人在经过反复的比较与实践的证明后,从各个社会成员的主张中选取合理的、有利的部分加以吸收融合,进而形成一种共同的社会价值观来指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天子之义”的合理性如何得到检验?对此,墨子指出,“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上不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1]66。从墨子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倘若百姓的意志已经与天子的意志相统一,但仍出现了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这就说明天子所制定的“义”的标准不符合天的意志,故而要受到上天的惩罚。因此,百姓和天子的所作所为都要受到上天的约束和限制,天子的权力不是无限的,其上还有天,天子必须顺天而行,这样上天才会惠泽于民;反之天子做了错事,上天就会降罪于他们,使他们失掉权力、失去国家。尽管墨子的这种观点在现在看来是无稽之谈,但就当时而言,“天的意志”对整个社会起到了一种约束和警戒作用,正是因为人们对上天心存敬畏,故而才得以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实现尚同的前提条件:选贤者而用之

墨子尚同思想的前提是不论是里长、乡长,还是诸侯国君、天子,他们均为德才兼备的贤者,里长为里之仁人、乡长为乡之仁人,如此类推,直到选中“天下最贤者”作为天子,其“一同天下之义”的过程才算基本完成。因此,让贤者担任国家的管理者,这同样也是墨子设想中选贤任能的政权形式。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贤者”呢?墨子答道,“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1]38。由此可见,贤者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是要有良好的品质,是社会上公认的讲仁义道德的人;然后在具体行为方面要有很高的能力,是社会上公认的聪明能干的人;最后在人际关系方面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是社会上公认的能言善辩的人。但是,贤者是如何一步步被选拔出来的,墨子却始终未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且缺乏相关官吏选拔的制度,仅仅是寄希望于王公贵族能够不党父兄、不偏富贵,这在宗法关系错综复杂的古代社会简直是痴人说梦。因此,墨子的选贤设想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选举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选贤范围上来看,墨子心目中的“贤”是符合民意的,蕴含着早期的民主色彩。他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1]40。他主张打破以世卿世禄制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下任人唯亲的原则,这就表明即使是出身贵族,倘若无德无才,也绝不能被任用。选用贤才应不计出身贵贱,不论阶级高低,只有让真正的贤能之士来担任地方官员,整个国家和社会才能治理好。比如古代的伊尹本是“贱人”却为商汤所重用,由此体现了“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用人原则,这也为下层民众参政提供了条件,是政治上利民的表现[3]。尽管这种唯才是举、不论出身的选贤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空想性,但不可否认,它体现了下层民众的利益诉求,为下层民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墨子认为,只有用贤人来治理国家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才可以为尚同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墨子这种唯才是举、不论出身的选贤思想,始终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目中对国家用人体制的幻想,在当时“家天下”的社会背景下,堪称惊世骇俗,完全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不过尽管其具有先进性,但仍无法适应封建社会的发展要求,这恐怕也是墨家学派长期不受统治者重视、无法成为古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原因所在。

(三)践行尚同的机制保障:赏善罚恶

在墨家看来,通过广泛选举贤者来担任各地长官是实现“一同天下之义”的前提,但如何确保上任后的各级官员将这项工作落实到位呢?墨子认为针对不同情况,可以采取批评、奖励和惩罚等多种方式来激励或督促官员工作的开展。具体来看,墨子首先谈到,“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明于民之善非也,则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也。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1]79。在他看来,上面必须清楚地了解下面的情况,同时下级对所发生的事情无论是善是恶都要上报,这也是进行赏罚分明的依据所在。见到好的事情去上报,见到不好的事情也上报,上级在得到下面的真实情况后,就会对善人进行奖励,对恶人进行惩处,善人受赏而恶人受罚,长此以往百姓就会自发地建立起一个对善恶判断的统一标准,国家也必定能治理好。另外,墨子还主张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加强刑罚来惩戒“不能尚同其上者”,从而确保善恶赏罚的权威性。但是与法家的重刑思想不同的是,墨子刑罚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用道德教化引导于前,严明惩罚督率于后,这样百姓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共同的自觉意识,距离“尚同”社会理想的实现也就不远了。

为确保赏善罚恶这项标准可以广泛应用于整个社会,墨子主张建立统一的法律。墨子认为,“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1]17。无论是从事何种职业的百姓,在各行各业里也有专属于自己行业的法则。而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更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法律,以法律的形式来确立一套普遍公认的赏罚标准,增强赏罚的权威性,并通过奖惩的手段来实现国家机器的良性运转。

墨子将实行“赏善罚恶”作为保证“尚同”思想得以顺利实施的一种有效社会机制,寄希望这种社会机制能够为天下万民提供立身行事、生产劳作的准则与规范[4];同时,通过统一法律的途径将“尚同”思想以一种国家意志的形式确定下来,进而确保“一同天下之义”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三、尚同思想的当代价值

墨子出身于手工业阶层,代表了当时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利益。正因如此,其思想更能反映社会最底层百姓的迫切呼声,更能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不过在当时那个年代,社会上所形成的价值观大多为上层意志的被动灌输,缺乏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而在新时代下,我国实行的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与墨子的尚同思想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重新审视与挖掘墨子尚同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强化集体主义观念、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等具有积极意义。

(一)有助于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

墨子的尚同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色彩。他指出,“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1]65。尽管这体现了上级对下级的绝对权力,在今天看来带有一定的专制主义色彩,但这是因为居上位者所代表的是多数人的利益。因此,作为下级要尽可能协助上位者,不能有所叛离,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利益最大化。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休戚相关,尽管二者之间有时会存在冲突,但从长远来看,二者之间的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体只有将自身的利益服从于整体的利益之下,整体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从而促进个体更好地发展。所以,墨子在尚同思想中所表述的集体并不是指因短期利益而临时组建的“虚假的集体”,而是在形成统一价值观的基础上,为实现共同发展而长期组建的“实在的集体”。在这个集体里面,每个成员都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尽管他们所持的政见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都愿为集体的利益无偿奉献自我。

当前我国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要继承和发扬墨子尚同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必须坚持“上”者即党的领导,紧紧依靠“下”者即基层组织和民众,坚持尚同思想的“上下”和谐统一内核,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5]。同时,对于目前出现的不良苗头,如“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恶劣行为必须坚决抵制。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党员同志应当具备很强的看齐意识,并指出:“要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6]如果地方对中央的决定有不同意见,可以向上级汇报,也可选择保留,但是要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自觉服从并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命令。这既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主动应对“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的重要路径,也是忠实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必然要求。

(二)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墨子提出尚同思想的目的在于实现天下之治。选择天下贤能之士来管理天下大事,从而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墨子的尚同思想在今天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认同机制,即通过意识形态传播、宣传教育等方式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达成统一,形成高度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安心地将自己的意见向上提出,从而使得领导者更好地掌握下面的真实情况,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尽管墨子的尚同思想是在古代社会提出的,并不带有科学民主的色彩,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管理模式的思路。不过受于时代的限制,墨子尚同思想中的“同”是在确保居上位者为贤人的基础上实现的,即“上”为“同”的基础,“同”是“上”的保证,这种模式大都依赖于管理者本人的能力和品德,缺少科学和民主的保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故而应适当借鉴尚同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既是党带领人民取得各项工作胜利的前提条件,也是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由之路。今天我们在吸收墨子尚同思想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科学民主的元素,使社会成员在正确价值观的支配下,思想形成统一。同时,决策的受益群体应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这里的“人民”并非是指处于封建统治下一味服从的臣民,而是国家的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7]。“三问于民”也是党和国家进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原则。因此,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汲取下层民众的意见并结合实际情况使其上升为国家意志。只有做到“上同于民”,才能形成上下一致的共识,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进而维护人民的利益。

(三)有助于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当前,尚同思想对于加强党员干部建设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墨子曾说,“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1]68。在此墨子强调了领导干部队伍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墨子还指出,“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查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1]43。从中不难看出墨子在选官用人方面有着一套严密且完善的标准,这就使得社会成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作用,同时为党和国家进行干部选拔提供了积极创新的思路。在新时代下,我们党更加强调人民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上之贤者”的中国共产党其第一身份必须是人民的公仆,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奋斗目标内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在管理国家和社会的过程中要将人民放在心中首位。否则,如果“上”者的行为与百姓的意志背道而驰,那么长此以往,“上”者必将会失去其执政的最大基础,唯有一直依靠“下”者的拥护与支持,“上”者才能带领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党员干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加强其队伍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8]二十字好干部标准为抓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既为广大党员干部明确了其前进的基本方向,又深刻展现了共产党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决心。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个不断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方面要严格约束自己,不断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以强大的自我革命精神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成功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加强党性德性修养,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并经常组织干部开展工作锻炼,为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干部队伍提供实践平台。

(四)有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施

墨子尚同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色彩。在墨子看来,天下不能没有法,“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1]17。此处的“法仪”可以理解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与现代社会所实施的法律法规类似。他还进一步指出,“古者圣王为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以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1]74。这表明为达成“一同天下之义”的最终目标,统治者需要将制定和实施法律作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途径,明确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这既与现代社会强调法律至上的法治思想不谋而合,也为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提供了重要参考。

尽管墨子所提出的以法治国的构想与今天依法治国存在着诸多不同,但他能以“尚同”“法仪”等重要思想为原则来辨别是非,直面回击上层权威,维持社会秩序,已非常人所能及。而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既是维护国家统一和人民利益的必要保障,也是社会法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出发,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同时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9]从理论意义上看,这一基本方略的提出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内涵,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自信。从实践意义上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对依法治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建设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四、结语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墨子的思想虽未能像儒、道思想一样对国家政权和百姓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但他所提出的“尚同”“尚贤”等主张对于当前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仍具有积极意义。不过今天在积极借鉴墨子尚同思想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墨子的思想仍然带有不可忽视的结构性缺陷,例如国家政治目标的空想性、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等。因此在新时代下,必须坚决剔除墨子尚同思想中的糟粕部分,充分挖掘其思想中的有益成分,这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起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天子墨子思想
莫嚣张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无字碑随想
“墨子号”与墨子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