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连续性与新时代文化自信研究

2024-05-09 10:42刘修志王子豪
文化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连续性中华民族

刘修志 王子豪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

一、中华文明连续性及其突出特性

(一)中华文明连续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赓续延绵的文明体系,在其历史绵延的5000多年间,历经朝代更替、民族变迁、文化交融与更迭,愈加凸显中华民族的文明特性和文化气质,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等也一脉相承,对中华民族和个体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无论是对于各民族的文化还是对于外来文化,中华文明都能兼容并蓄,不仅能够包容不同特色的文化内容,也能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优秀文化要素,形成了多民族、多地域、多国家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格局,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胸襟,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也进一步表现为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无论是从“书同文”“行同伦”的统一价值伦理观,还是从政治上“大一统”来说,基于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记忆和信念信仰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统一性是其连续性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而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突出特性主要体现在强大的续航力、同化力和维新力等方面。

(二)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突出特性

1.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文化续航力

一方面,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纵观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中华文明的“续航力”造就了其在四大古文明体系中的“独特性”。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熔铸了具有共同特质的中华文明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华文明发展脉络赓续不断。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历经千年历史考验,形成了在传统文化根脉、民族精神魂脉和先进文化思想融会贯通的辩证关系中不断创新发展的格局,这也是中华文明持久发展和连续性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和强大生命力形成了强大的文化续航力,同时,强大的文化续航力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在封建社会历史时期,无论是少数民族政权更迭,还是多种文化交融碰撞,中华文明强大的续航力保证了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共同记忆中的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等稳定内核。所以,在中华文明的影响下,现代人继续沿袭着千百年前古人前辈的道德理念、价值取向等,而千百年形成的文化传统、思想价值等也将继续影响着当代人。

2.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文化同化力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仅表现为强大的续航力,还表现为强大的同化力。中华文明强大的同化力让九州连贯,让千年“一瞬”,实现了多民族文化一体相融,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传入中国时,原有的中华文明体系并不会受到动摇和取代,而是在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实现本土性改造,并不断地将优秀文化“为我所用”,文化的“同化”是保证中华文明不会发生断裂性发展的根本所在。中华文明产生和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是基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特点和社会结构的,中华文明中包含的文化传统、制度理念、价值取向等能够在相对稳定的时期达成最大地理范围的“同一”,并进一步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方式,这些特质一旦形成,远比形式上的政权统一、地域联通等更具有凝聚力和稳定性。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同化力特征是保持中华文明稳定性、形成统一民族意识和高度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特质的根本原因。

3.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文化维新力

文化维新力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另一突出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华文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意识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及其历史文化的赓续性,即中华文明在统一集权、集中治理的政治环境中,能够形成统一的文化传统、民族精神、价值观念等,并能够相对稳定地发展和世代传承,共同形成属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记忆和历史精神等;另一方面,中华文明作为一个多民族文化融汇的文明体系,其蕴含的文化包容精神和以“虹吸现象”为代表的文化改造力和创新力也不断为文化发展、文明体系的变化创新等注入活力,并在文化革新、文明进步中不断凸显其核心特质,实现了中华文明体系的核心要素稳定性和多种文化要素多元创新性的动态平衡。

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续航力、同化力和维新力三者也是辩证统一关系,中华文明的续航力是其同化力和维新力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中华文明同化力和维新力的重要基础;中华文明同化力是其续航力和维新力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华文明续航力和维新力的重要表现;中华文明的维新力是其续航力和同化力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文明续航力和同化力的力量源泉。

二、新时代文化自信及其生成逻辑

对于文化自信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36;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将之前的认识成果综合概括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4]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确认。这一内涵首先指出文化自信的生成基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是立足于中华民族漫长奋斗历史、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传统文化熏陶和共同民族记忆的延续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心理,具有最为深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价值追求。其次指出文化自信对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强大的、深层次的精神力量,能够为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提供强大的驱动力量和支撑力量,以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动他们积极投身于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本民族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影响力等方面的高度认同和内在肯定。最后是文化自信的价值发挥,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最基础的自信,以其持久的力量涵养和支撑着其他“三个自信”,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从“文化”要素内容和文化自信生成逻辑角度出发,文化自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价值理念的自信、对红色文化及其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自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而这三个重要方面的内容正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的基本要素,所以,具有历史连续性的中华文明既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和基础条件,也是中华民族生成特有文化自信底气和文化自信气质的必要逻辑。

三、基于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新时代文化自信培养路径

(一)培育文化自信主体意识

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内生的主体意识和精神的构建,所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培育首先就是提升新时代中国人自身内在的文化自信主体意识,即通过对自我身份认知和认同,对自身所在文明文化内涵及历史发展脉络的认知和认同,对民族精神、价值观念的认同和培养等,增强中国人自身的文化自信。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对自身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持肯定和认可态度,这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并且能够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纵向发展历程培育文化主体“我们何以成为我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意识,能够清晰认知中华文明对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及其民族成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塑造影响作用,认可、肯定并赞赏中华民族文化的观念、习俗、方式、思维等,既要了解中华文明客体的悠久历史,也要了解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最根本的文化标识。因此,培养文化自信主体意识,能够促使文化主体认同自我身份、自身文化、心理结构等等,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何以成为我们”,从而转化为“我们应该怎样成为更好的我们”的行为自觉,坚定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展现出更好的新时代文化主体风貌。

(二)推动文化自信历史底气阐发

“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3]36中华文明具有优秀文化思想资源和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特别是经过5000多年的发展演进,在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动态交融中生成了连续发展、高度统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明体系,而这正是我们新时代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另外,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内容的中华文明体系,其蕴含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基因和民族精神,理应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依据和底气。新时代的中国人应该充满热情地投身于中华文明的历史探寻和时代解读中,以充满认同和肯定的态度探寻中华文明得以发展绵延的原因,中华文明体系有着对于凝聚民族力量和共同体意识、保持民族文化生命力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充满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并不断阐发中华文明赋予文化自信的历史底气,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三)推动文化自信独特优势阐发

中华民族无时无刻不受到中华文明的浸染,特别是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传承,文化的熏陶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塑造都能从中华文明体系及其发展跃迁历程中找到答案,而中华文明所创造的文化系统、价值观念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优势所在。在中华文明持久发展的过程中,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对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愈加凸显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我们要在世界多元文化视野中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深入挖掘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的优势,在不同文化的交流比较中深层次了解研究自身文化,从而生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在国际交往中,通过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不断传播中华文明的独特优势,展现中华文明体系的独特魅力,同时,通过中华文明独特优势阐发加强文明交往互鉴,更加深刻地体会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内容,通过对自身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阐释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四)拓宽文化自信阐发途径

要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在世界面前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就要丰富文化传播媒介,拓展文化自信阐发途径。无论是从纵向角度讲述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在当代历史进程中的赓续和演进、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历史贡献,还是从横向方面展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民族精神基因、精神指向等,我们都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不断增强对外传播能力,不断强化对外传播实践,通过文化传播强化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在开展文化传播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双向互动中不断让世界和“他者”从内心真正认同和接纳中华文明,在促进传统文化挖掘和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解读的双向构建中不断创新发展中华文明,不断促进中华文明发展成果的对外传播。

四、结论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5]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分析了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强大续航力、同化力和维新力等突出特性,并通过对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研究文化自信的内涵、重要基础和生成逻辑等,进一步从培育文化自信主体意识、推动文化自信历史底气阐发、推动文化自信独特优势阐发、拓宽文化自信阐发途径等方面提出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连续性中华民族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