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可穿戴式心电设备在冠心病PCI术后慢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4-05-09 04:00仲艳丽李丽娟曹晓红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4年5期
关键词:应用效果冠心病互联网+

仲艳丽 李丽娟 曹晓红

【摘要】  目的  分析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使用“互联网+”可穿戴心电设备进行慢性病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8 - 12月医院收治的PCI手术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和随访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可穿戴心电设备监测日常活动和运动时的心电情况,并实施“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方案。30d后,比较两组患者慢病管理效果。结果  慢病管理干预前,两组患者静息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静息心率均下降,但观察组患者静息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病管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率达标39例,达标率为78.00%,高于对照组的4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病管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在冠心病相关知识水平评分和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临床表现、药物知识、二级预防等方面的冠心病知识水平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不良习惯管理、生活管理、症状管理、疾病知识管理、依从性管理、急救管理、情绪认知管理等方面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使用“互联网+”可穿戴心电设备进行慢性病管理,能显著降低静息心率,提高达标率,增进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  互联网+;可穿戴式心电设备;冠心病;PCI术后;慢病管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1-0223(2024)09--04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对于冠心病PCI术后的慢病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局限性,如监测不及时、数据采集不便等[1]。因此,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可穿戴式心电设备在该领域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已有部分研究探讨了可穿戴设备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应用,但针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群体,结合“互联网+”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临床对比观察,分析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使用“互联网+”可穿戴心电设备进行慢性病管理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3年8 - 12月医院收治的PCI手术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均衡可比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纳入标准:患者资料符合WHO对于冠心病病症的诊断,且患者均接受了成功的PCI手术干预;参与研究患者能独立自主完成智能手机操作。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并发症,以及其他器官功能障碍等患者;存在沟通和认知障碍的患者。

观察组中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1~79岁,平均42.21±3.27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1例、高中学历23例、大学及以上学历16例。对照组中患者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22~81岁,平均47.28±1.28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0例、高中学历26例、大学及以上学历14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慢病管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和随访管理, 医护人员在患者出院前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包括饮食、情绪管理、运动建议、药物服用、戒烟限酒以及复诊等重要方面。患者被要求在出院后30d内前往门诊进行1次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建立随访手册。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可穿戴心电设备监测日常活动和运动时的心电情况,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实施“互联网+”慢性病管理[2]。具体内容如下。

(1)出院前:在患者出院前进行1次运动后最高心率的测定,以便设定目标运动心率。建议患者每周进行4次有氧运动,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目标心率下1/2~1h。患者在进行运动前后和运动中都需要提供30s的12导联心电图,由专人记录并监督患者的运动情况[3]。

(2)出院后:患者出院后,需每天佩戴可穿戴式心电设备,采集30s的12导联心电图数据。这些数据通过配套的数据采集应用程序传送至医院的心电诊断中心[4]。在患者出院后的1周内,医疗机构提供全天候的专业医师心电评估服务。医护人员会指导患者每天上传1~2份心电图,特殊情况下不限制上传次数[5]。

(3)健康教育:医院设立专门的家属微信群,定时发布与冠心病相关的健康资讯,包括疾病的危险因素、基本知识、饮食指导、复查时间和重要性、紧急情况下的自我救助方法、适合的运动方案以及戒烟限酒的必要性等。患者可通过文字或语音的方式向医护人员咨询相关问题,医院也会有专人负责管理微信等社交平台,以提供及时的健康支持。

1.3 观察指标

(1)静息心率及达标率:采用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II类医疗器械-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仪,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测。该设备采用Mason-Likar导联系统,能够满足动态和静态心电图检测的标准,并能够准确记录达到诊断级别的心电图数据[6]。通过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仪测量患者安静状态下的15s静息心电图,每次测量间隔1min,取2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静息心率,而静息心率的目标值是55~60次/min[7],统计达标例数,计算达标率。达标率=达标例数/观察例数。

(2)冠心病相关知识水平:采用冠心病知识评价调查表[8]评价患者对冠心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分,该问卷主要包括冠心病的概念、危险因素、诱因、临床表现、检查方法、治疗方法、药物知识、二级预防等方面的内容。共包含52个条目,满分53分,评分越高,表明知识掌握情况越好。

(3)自我管理能力: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9]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评分,主要包括:不良习惯管理、生活管理、症状管理、疾病知识管理、依从性管理、急救管理、情绪认知管理等7个方面,共27个条目,评分范围为28~13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越强。

1.4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 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静息心率及达标情况比较

慢病管理干预前,两组患者静息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静息心率均下降,但观察组患者静息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慢病管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率达标39例,达标率为78.00%,高于对照组的4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冠心病相关知识水平评分比较

慢病管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临床表现、药物知识、二级预防等方面的冠心病知识水平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对冠心病的概念、危险因素、诱发因素、检查的方法,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冠心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慢病管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不良习惯管理、生活管理、症状管理、疾病知识管理、依从性管理、急救管理、情绪认知管理等方面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10],采取“互联网+”的模式针对冠心病患者开展定期的健康知识宣传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方面的依从性。国内多项研究也充分证明[11],提升患者冠心病知识了解情况,以及自我管理的行为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康复几率,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给予充分保障。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病管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静息心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心率达标39例,达标率为78.00%,高于对照组的46.00%。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临床表现、药物知识、二级预防等方面的冠心病知识水平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不良习惯管理、生活管理、症状管理、疾病知识管理、依从性管理、急救管理、情绪认知管理等方面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另外,还有研究证明[12],患者接受PCI手术治疗后的RHR水平,与患者的死亡风险存在一定关联性。RHR水平越高,死亡风险越高。研究资料中,出院前患者RHR为70到79次/min的死亡几率明显高于RHR<60次/min。RHR越高,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就越高,RHR最高组别的心肌梗死率超过最低组别近10%。重视采取“互联网+”的随查关注方案,可以有效开展出院后和居家监测工作,有助于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突发事件的发生风险,降低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问题发生风险。针对冠心病PCI手术后的患者,采取基于互联网+的可穿戴心电设备进行健康管理有助于提升患者对于冠心病知识的掌握水平,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有效改善RHR的达标几率,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使用“互联网+”可穿戴心电设备进行慢性病管理,能显著降低静息心率,提高达标率,增进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4  參考文献

[1] 王泓森,陈韬,李健,等.穿戴式心电设备在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5(9):998-999.

[2] 沈世豪.可穿戴式心电监护方法研究与系统设计[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23.

[3] 楚俊昆.可穿戴心电设备在不同心血管疾病危险程度人群中的应用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23.

[4] 楚俊昆,赵倩,门莉,等.基于可穿戴心电设备的互联网+医联体诊疗新模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23,21(2):160-165.

[5] 杨建宁.基于穿戴式设备的远程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延吉:延边大学,2022.

[6] 张冰.可穿戴心电设备心电信号压缩重构与分类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2.

[7] 林芳,胡蕾,徐南娇,等.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远程实时动态心电监护系统的构建与运行[C].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2022医学装备展览会论文汇编(上册).南京:南京鼓楼医院,2022:6.

[8] 朱晚婷,范平.可穿戴心电设备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实用心电学杂志,2022,31(3):180-183.

[9] 周凤,定翔,张磊.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的性能评估[J].计量科学与技术,2022,66(5):37-40.

[10] 黄艳,吕娜,朱璐,等.远程可穿戴心电设备的应用进展[J].临床心电学杂志,2022,31(2):143-148.

[11] 余新艳,赵晓晔,杨建云,等.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监测设备结合散点图在院外应用的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21,36(11):1096-1100.

[12] 余新艳,杨建云,禹彩云,等.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结合散点图在“互联网+慢病管理”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20,18(8):734-737.

[2023-12-18收稿]

猜你喜欢
应用效果冠心病互联网+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警惕冠心病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