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戏剧工作坊模式的幼专戏剧类课程重构研究

2024-05-09 20:28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工作坊排练戏剧

雷 虹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太原 030401)

工作坊(Work Shop)是一种人员组织形式,自诞生以来,就广泛运用于不同领域,为各种不同立场、族群的人们提供思考、探讨和交流的场域。据研究,工作坊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研究领域,一般由引导者与数名参与者组成,引导者通过组织活动,帮助参与者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与同伴交流中学会体验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促进自身经验的建构。[1]因此,工作坊是一种协作的建构学习模式,融集体体验、参与、互动于一体,有助于参与者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获得成长。[2]

戏剧工作坊是伴随着英美教育戏剧的兴起而诞生的戏剧活动组织形式。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往往用戏剧方法或手段来实现人文学科或语言学科非戏剧的教育目标。一般采用“即兴的、非表演性的,以过程为主的戏剧形式。活动的方式是由一个领导者带领参与者将人类生活之经验加以想象、反应及回顾。”[3]戏剧工作坊便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形式建立。因此,儿童戏剧工作坊提供一个场域,以教育戏剧的方式组织儿童的戏剧活动——“儿童围绕某一主题,在教师的带领下,经由肢体、声音和语言,充分发掘自身的身体表现力,在故事创编中反映自身的独特经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有意义的学习。”[4]

一、戏剧工作坊模式的特征分析

(一)幼儿为本,过程导向的建构理念

无论是商业戏剧工作坊还是公益戏剧工作坊,均可看到“以幼儿为主体”的戏剧教育理念。从招生方面看,儿童戏剧工作坊向一切有意愿的儿童开放,戏剧不再是某些特长孩子的特权。从“被选择”到“我选择”,体现了教育的公平;从组织戏剧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儿童戏剧工作坊始终“以幼儿为本”,保证幼儿作为戏剧的体验者、参与者和创作者的多元身份。

儿童戏剧工作坊以课程为中心,汇报演出不再是必选项。“戏比天大”在这里变成了“人比戏大”,角色扮演不是为了舞台演出,而是通过扮演去体验和进行身体表达。“参与者与角色既融合又分离,在融合中体会角色,在分离中思考角色,最后采取行动和决策。”[5]因此,儿童戏剧工作坊给儿童提供了深度体验、自由表达、反思成长的现场过程。

(二)释放多元的育人价值

戏剧工作坊还原了戏剧作为综合艺术本身带来的多元育人价值。儿童戏剧工作坊除了能实现戏剧目标之外,还可以实现一般教学的认知、技能、情感等发展性目标。[6]可见,戏剧工作坊的教育目标具有“戏剧+”的特征。在参与戏剧活动中,“儿童试着加入团体,学习信赖自己与同伴,并共同解决所面临的困境。藉此,他体验了自我价值、感觉情绪、人际关系等不同层面的情感。同时,他们也进行独立思考、创意问题解决、价值判断等试练。此外,也练习感官、肢体与口语之表达及美感的体验。”[7]所以,戏剧工作坊能促进儿童社会发展、认知发展、肢体动作与美感知觉发展和语言发展。

二、戏剧工作坊教学模式分析

(一)幼专戏剧类课程运行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政策的利好,戏剧纳入美育视野,新时代幼儿对戏剧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戏剧类课程在幼专院校应运而生。目前,此类课程主要包括几种形态:戏剧专业课程、戏剧选修课程、社团戏剧活动以及隶属于其他学科的隐形课程形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戏剧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等显性课程的运作模式。

传统戏剧教育最显著特征是以剧目排演为目的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它遵循戏剧艺术本身的专业化追求,从演员的素质训练、剧本的分析、反复的排练直至最后的舞台演出,是闭环式、高控制式的教学模式。这种剧团式、戏剧院校式培养模式必然使戏剧成为某些精英学生的特权,无法惠及最广大的学生群体。作为具有职业院校和师范院校双重属性的幼专院校,必须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育人观,为幼教园所输送合格的戏剧教育人才,而非专业的戏剧艺术人才。因此,传统的戏剧类课程运行模式亟待改革。

(二)戏剧工作坊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

1.有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戏剧素养

戏剧在校园里不再属于小众艺术,而是走进学生课堂,唤醒每个学生的戏剧天性,给每个学生提供接受戏剧教育的机会。在学习中,没有舞台演出的压力,只有自给自足的戏剧课堂。

2.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发展

“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之一“自主发展”中的重要维度,是当代学生立足知识经济和智能时代的基本要求。“学会学习是个体主动地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学习、自我监测、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并且为适应不同的情境以及解决复杂的学习问题,需要进行建构、关联和整合的能力。”[8]戏剧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引入,意味着为学生创设了“学会学习”的教学情境。戏剧活动实施一般包括戏剧主题导入、戏剧发展、表演分享、主题反思延伸四个环节。每一环节都是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没有标准的解决模式,需要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和小组成员合作,通过整合自身的经验,个性化地运用声音和肢体去表达、反思并解决问题。所以在戏剧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3.有助于培养幼儿戏剧教育优秀师资

学前教育教学规律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能保教结合,胜任社会、科学、健康、艺术、语言五大领域的课程,也就是具有生活和课程的融合能力、课程之间的整合能力。所以幼专生需具备三方面的专业职业能力: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社会能力。[9]戏剧工作坊模式能有效整合幼专生各项技能,促进综合素养提升。

三、戏剧类课程《我想去看海》重构案例

(一)确定演出大纲

《我想去看海》是法国儿童戏剧家约里波瓦创作的《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绘本故事中的一部作品。绘本讲的是母鸡卡梅拉看海途中的历险故事。绘本剧是幼教园所非常流行的戏剧样式。这部作品主题积极、角色众多、情节曲折生动、场景多变、富有童趣,非常适合进行戏剧教学活动。

教师提供绘本版、动画版、剧本版等不同艺术版本的《我想去看海》,学生通过观摩讨论,搞清故事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关键信息,整合出自己的演出大纲。

(二)划分片段,成立剧组

首先,按情节发展顺序将预设剧本划分为六个片段:卡梅拉离家出走—寻找大海—遭遇哥伦布—学会下蛋—邂逅爱情—衣锦还乡。其次,根据剧情将全班同学分为六个剧组,每组承担一个剧情片段的排演任务。根据组员兴趣特长确定导演、演员、编剧、舞美设计、音响师等人选,做到人尽其才,发挥每一位同学的特长和主动性。

(三)分工合作,有效指导

剧组成员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排练前的准备工作,教师以下面几种方式进行重点和难点的指导。

1.集体指导,分工要领

波兰现代戏剧理论家格洛托夫斯基提出贫困戏剧概念,将戏剧简化为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演员、舞台、观众。戏剧化教学法课程设计也应该遵循贫困戏剧实践原则,因地制宜开展课堂戏剧活动。[10]因此,教师要指导担任剧组各角色的同学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进行创造性学习。

(1)导演要为本组演出确定风格,并创造有特色的演出形象。虽然《我想去看海》是喜剧风格明显的儿童剧,但每组可根据剧情选择表演风格。比如开端部分主要讲述小鸡卡梅拉拒绝下蛋,在父母激烈的反对声中执意要去看海的剧情,第一组同学经过讨论,决定将表演风格确定为正剧。他们希望以此来映射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亲子关系紧张问题,并在演出大纲中强化了父母与卡梅拉的对立关系。教师应允许并鼓励这样多元的风格出现在同一部剧中。

(2)编剧要对表演片段的台词和舞台提示进行适当的改编,以利于本组同学的表演。在“卡梅拉寻找大海”这一剧情片段,预设剧本中只有一段卡梅拉的独白来展现她寻海路上的艰辛。如何解决角色少人多的问题,让全组七位同学都有事可做,需要编剧和导演的合作,增加角色或者剧情。这一组的编剧同学增加了梦中的父亲、母亲、朋友等反对者的角色,也增加了风、雷、黑暗等抽象角色来渲染卡梅拉遭遇的恶劣环境,突出卡梅拉追梦路上的不易。这样的改编对每一位成员来说,既是表演的挑战,又是创意表达的机会。

(3)演员要在熟记台词的基础上把握台词性格化、动作化、情感性等特点,尤其是能运用重音、停连、节奏等台词处理技巧进行表演。教师必要时要针对重点台词进行指导练习或者示范,还要指导学生和其他同学进行真实、有机的交流。比如第一组同学在排练“父母反对卡梅拉看海”这段戏时,突出了鸡妈妈和鸡爸爸严厉、坚决的特点,却忽略了台词中传递出的父母对孩子用心良苦的爱。因此要指导学生通过重音、语调的不同处理同时表现父母的双重情感。

(4)音响师要发挥想象力,借助网络资源寻找和团队预设风格一致的音乐。启发学生通过身体和教室物品制造一些音响效果。

(5)舞美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要巧妙利用教室和身边现有的物品,将之转换为演出需要的大小道具、服装、装饰等,必要时进行简单的加工创作。例如第五组同学在表演“印第安鸡群群舞”片段时,将文具、餐具和卫生工具当做打击乐器,配合印第安音乐,上演了妙趣横生又创意十足的戏剧片段。

最后,要号召所有剧组树立团队意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平衡好个人表现与集体呈现的关系。

2.小组指导,拨疑解难

小组主动求助,针对学生需要,老师进行帮助。教师通过巡视、倾听、提问等方式密切关注每组活动进展,发现学生推进困难时主动提供引导、支持和帮助。

3.个体指导,因材施教

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戏剧排演活动推进中有困难的学生,并针对其问题进行单独指导。尤其是针对个别有抵触情绪、疲软情绪、畏难情绪、兴奋过度忽视纪律的同学进行单独疏导和教育。

(四)同时排练,同步指导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教室空地、排练厅、走廊等空间指导各剧组同学同时进行排练。教师巡视、观摩每组同学的排练,进行观察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在此阶段,教师指导要点集中在以下方面:

1.帮助学生克服常规表演问题

学生表演当中容易出现情感投入不够、台词处理不当、对戏过程中交流适应感欠缺等问题。教师对此要进行说戏、示范等指导。

2.注重开发学生的形体表现力

儿童剧中不乏冲突激烈的情节,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富有童趣、个性化和艺术性的形体创作。肢体动作要符合规定情境和人物性格发展逻辑,且能具体化为一连串有机的动作过程。比如小鸡形象的内外部塑造不仅要突出“人性”,也要突出“动物性”。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鸡的动物模拟练习”,反复推敲,终于呈现出了虚实得当、神形兼备的小鸡形体表演。

3.关注场面调度问题

导演在对组员进行表演指导时,如果场面调度不当,就容易导致偏台、背台、舞台行动不平衡等问题,需要教师进行实时的指导和调整。

4.引导学生为团队的表演确定高潮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排练中树立整体意识,为团队的表演确定亮点和高潮,并善于运用众星捧月的方式去渲染这个亮点和高潮。教师应帮助每个小组调动各职位上同学的创作积极性,明确努力的方向,使舞美设计、音乐、音响、表演及动作设计都往这个方向努力,最终呈现精彩的效果。

5.关注表演的节奏感和风格的营造

一般来说,喜剧的节奏要快。《我想去看海》作为喜剧,情感的浓度、动作的力度、速度和强度都要明快。其中,抒情戏份节奏要稍微慢一些。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努力使自己的表演片段呈现一种整体的风格,找到与风格匹配的表演节奏。

(五)演出展示,观摩评价

在排练成熟的情况下,以教室或排练厅为舞台,按剧情的发展顺序,每组轮流表演。教师进行观察、视频记录和书面记录。当观众的同学要认真观摩其他组的表演并进行书面的记录和思考。演出结束后,组织全班进行讨论,从团队和个人两方面进行自评和他评。并通过投票方式评选出最佳演出、最佳音乐、最佳舞美等团队奖项和最佳演员、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个人奖项。

(六)撰写学习报告

报告涉及个人表现、小组表现与班级表现等评价内容,总结自己在戏剧开放式排练课中的收获并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四、结论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将工作坊模式引入幼专戏剧类课程,能够取得一举多得的育人效果。

(一)开放式的排演过程,突破纵向流程的封闭桎梏

1.开放式剧本

剧本,一剧之本,本是传统戏剧排练所依据的起点。这里,剧本以开放式姿态进入创排起点。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不同艺术形式的《我想去看海》版本,让学生讨论决定演出大纲,也允许在最后的戏剧展示中出现个性化调整。

2.开放式表演

开放式表演首先表现在角色分配上,为了保证每位学生个性、兴趣点与戏剧的配适度,允许多人共饰一角、一人分饰多角。其次表现在不做标准化表演模板的要求。比如不同的同学饰演小母鸡卡梅拉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有的同学反串,突出角色的喜剧感;有的则在形体上进行了小鸡造型的舞蹈化塑造;还有的以动物角色拟人化处理取胜。这种尊重个性化理解、想象、创造的表演方式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最后,开放式表演还表现在容纳即兴表演的课堂表演形态,消弭了正式和非正式演出的区别,每一次排练呈现都是鲜活的、即时的戏剧学习和展示过程。学生可以切换演员和观众甚至其他戏剧工作人员身份,来审视自身的表演并在下一轮进行调整。这种自我决策和团队讨论将影响呈现效果,学生在开放式表演中会投入更多,学会更多。

3.开放式评价

“戏剧化教学法课程教学具有即时性、即兴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表现都是动态进行的,而且难以用常规的测验和完成表演的结果来体现。”[11]因此,在评价中,要遵循戏剧作为艺术教育的评价原则,采用过程性评价、多主体评价等开放式评价原则。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戏剧课堂,主要应以观察、记录(视音频记录、书面记录)、问答、制作评量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学习内容、技能表现(学生在肢体和语言方面的表现)、学习质量”的全面评价。[12]

(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在人工智能时代,师生关系将从重知识获得的结果取向到重情感生成的过程取向,从权威的教学关系走向协同发展的共学关系,从标准化的‘制造’关系转向个性化的‘创造’关系。”[13]戏剧工作坊教学模式契合了新时代的师生关系。传统意义上的导演是剧本的阐释者、演员的镜子和剧组的管理者、组织者。而在新型排练课中,教师/导演的身份发生改变。教师只是剧本的阐释者之一,提供供学生选择的一家之言;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的唯一镜子,学生自己和彼此都是镜子;教师不再像导演一样全程控制,而是让渡给学生一大部分决策权。这样一来,教师从高高在上的导演变为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每一阶段,教师抛出项目化任务,负责提供戏剧教学资源、提示信息整合渠道,在运行过程中适时进行引导、示范、纠正、帮助,并全程进行观察、记录、评价及反馈。

同时,学生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协作性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为达成共同的目标贡献力量。这样的学习共同体,经历试错、合作与妥协,最终完成小组共同目标,也收获自我的提升和成长。

(三)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项目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一个明确的目标。戏剧工作坊教学模式改造过的排演课堂契合了项目式学习的特质。排练的每一阶段任务都转化成了充满挑战性的项目式难题。这些任务既包括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包括可以应用到不同的任务、情境、目的和领域中的共通性素养。[14]比如排练课伊始的“确定什么样的演出大纲”即是跨学科的项目驱动任务。学生需要整合儿童文学、影视鉴赏、编剧、表演等多门课程所学,通过观摩、分析、比较各故事版本的优劣,最终选择并改编成演出可依据的剧本大纲。总之,项目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训练学生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从而发展其高阶思维,助力其高质量成长。

“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立人”即“为了造就懂得真善美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15]。新型的戏剧类课程以更加民主、开放、包容的姿态出现,能同时提升幼专生的戏剧素养和职业技能,同步整合幼专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和职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实现“立人”“立业”并举、培养高质量幼教人才的宏伟目标。

猜你喜欢
工作坊排练戏剧
舞动未来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有趣的戏剧课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两个大忙人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戏剧类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