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新芽(特约评论)

2024-05-09 12:21吴辰
椰城 2024年5期
关键词:宿命小张交叉

作者简介:吴辰,1988年出生于河南郑州,文学博士。曾于南京师范大学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

青春总是值得纪念的。

在青春的旅途中,总会有人出现,也总会有人消失,我们甚至会忘记那些曾经伴随自己历经艰难的某个人,似乎他从来没有出现过。那么,换一个视角,我们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否也是这样,走着走着便走上了自己的路,从此,再没有曾经朋友的影迹,从此,也再不是青春。其实,谁也没有走丢,谁也没有迷路,只是命运于青春之处多开了许多交叉路口,我们各自都认为走在相同的路上,却在不经意间转向不同的方向,渐行渐远。

张小张的这篇《泡沫》所写的就是关于命运交叉之处的主题。这当然是一篇以青春和校园为主题的小说,但是作者所思考的却是一个有普遍性和哲学深度的问题,即在面对命运交叉之处时,人该何去何从。

作者在小说一开始便说明自己所要呈现问题的深度:“幸运的人终其一生都十分巧妙地躲开与另一面的碰撞,不幸的人却会在一次刻骨铭心的事件后彻底迷失自我。”但是,是什么决定一个人是否幸运,人生有无数命运交叉之处,即便是一直幸运的人也无法确认在下一个路口不幸会不会到来。一切都是偶然的堆積,抑或一切的背后有某种必然,没有人能够说清楚。正如小说中的章佳铭一样,没有人能说得清他命运的转折点在哪里,任何一个事件看起来都有可能成为之后结局的起因,但是,每一个事件却又都不足以造成结局,一路推敲下去,却发现起点之中本身就含有结局,一切的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早已注定。

这种带有强烈宿命感的论调其实并非指向所谓“宿命”,命运交叉之处太多,一次漫不经心的小小选择却会导致最终的大方向彻底走偏,所谓“刻骨铭心”的事件也只不过是让这种走偏变得肉眼可见罢了。不过,人们总喜欢把最终的结局归因于某一个具体的事件,这也许是一种心理安慰,毕竟弄清楚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会给人带来安全感。在小说的结尾,话里话外“我”和朋友都想将章佳铭的转变归咎于“那个女生”,但最终仍是没有如此草率,这也显示了作者的勇气:要承认生命中的偶然,一切其实并无定数,没有什么所谓“宿命”,决定一切的其实还是自己。

就故事而言,小说《泡沫》并不复杂,说到底也无非就是大学校园里的那些爱恨情仇,整篇小说很难说有什么正面或反面形象,也没有人做错什么,读者从一个个事件的积累中也看不到与结局之间的因果联系,一切都在默默地发生,波澜不惊。甚至,更直接一些,故事似乎根本就没有结局,章佳铭就这样悄悄地淡出、悄悄地消失、悄悄地彻底为身边人所淡忘。《泡沫》是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而这也正是来自青春本身的真实,那些轰轰烈烈大多都是编造,而青春的原貌却正是由一个个平淡的普通构成,一眼望去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细查其中却发现纹理纵横,命运的每一个交叉口都那么隐蔽,在不经意的谈笑之间,人们便彼此渐行渐远,这也正是生活本身的残酷。

其实,小说《泡沫》中隐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叙述策略,这也显示了张小张在小说写作上的“先锋”。小说可以有两种读法,其一是顺着读,这看上去没什么,一切就是这么推演下来,最后发展出了一个看似不是结局的结局;其二是逆着读,小说最后设计了一场对话,并在对话之后说“往事的一幕幕又在我眼前重现”。如果先读了结尾处“我”与朋友的对话,再去读整篇小说,便会发现,似乎一切都早已注定,在章佳铭的每一次举手投足中都能分析出他未来“必然”消失在人海的结论。这正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说的“早知道”,是的,如果能够“早知道”,人们会少犯多少错误,能避免多少误会,将多少问题解决在摇篮之中,但是,没有“早知道”,张小张为读者们提供了反推的可能,却依然没有反推,这也许正是他的人生态度。

张小张的《泡沫》看似精巧,实则有分量、有厚度,这是作者对青春的纪念,平淡、冗杂,却无比真实。

猜你喜欢
宿命小张交叉
宿命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摩拜的宿命
巧妙的奉承
有缘人
连一连
谁逗谁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
那一箭,沉寂了宿命的跫音
星河流转,宿命难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