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三题

2024-05-09 12:21凌鼎年
椰城 2024年5期
关键词:屯里黄道靠山

作者简介:凌鼎年,中国作协会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会长、亚洲微电影学院客座教授、西交利物浦大学校外导师、苏州市政府特聘校外专家。发表过6000多篇作品,1200多万字,出版过英译、日译、韩译等65本。译成15种文字,16篇收入多国教材,太仓建有凌鼎年文学馆(贾平凹题写馆名),凌鼎年作文指导馆(曹文轩教授题写馆名)。

黄道婆外传

顾四图年岁不大,心思重,睡眠不好,常天不亮就醒了,总不能在床上干挺尸吧,他就去茶馆喝早茶。

那天,鸡还未叫头遍,他就揣上水烟筒,去乌泥泾桥堍的茶馆喝茶了。走着走着,听见了哭声,那是婴儿的啼哭,他吓了一跳,难不成遇鬼了?近前一看,乌黑洞洞中,依稀见地上一只竹篮子里放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抱起一看是个女婴。

顾四图断定是穷人家的弃婴,他见女婴长得还算端正,不像有残疾的样子,考虑再三,就把女婴带回了家。

顾四图想自己五个孩子,排水桥般都是和尚头,五个儿子将来要娶媳妇,那是一笔不小的花销。这女婴给小儿子顾五都做童养媳不也蛮好,至少省去一笔彩礼,大点还是个劳力。

顾四图琢磨到这女婴是黄土路上捡的,就小名叫她黄道妹吧。

顾四图的老婆一直怀疑这黄道妹是自己男人与哪个野骚狐狸养的,所以从来没有给过黄道妹好脸色,稍不如意,不是打就是骂,黄道妹饱一顿饥一顿,身上青一块紫一块。顾四图呢,反正是捡来的,也不心疼,听之任之。

顾四图家里有织布机,在黄道妹6岁的时候,顾四图老婆就逼她学织布。小小年纪遭罪啊,为了学织布,没少挨过揍。

黄道妹稍大,就萌生了逃走的念头。只要逃出这地狱,到哪都可以。

黄道妹十三四岁那年,一次,顾四图夫妻俩,带着孩子去亲戚家喝喜酒了,不带黄道妹去。这对黄道妹来说是天赐良机,就只身逃出了家门。几乎不出门的女孩,哪认路,她慌不择路,拼命跑,只想跑得越远越好,一直跑到了水边,也不知什么河什么江,只见有好几只船停泊着。黄道妹想只要这船一开,就远离这可怕可恨的家了,就可脱离苦海了。她乘人不注意,颤颤巍巍从跳板上走到了船上,在船舱里躲了起来。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她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爬出了船舱。

船上突然多出了个女孩,让船老大很是吃惊。但此时的船已在茫茫大海上,虽然有航海带女人不吉利的说法,但总不能把孩子扔下海吧。黄道妹哭着说:“好心的大爷大叔,救救我吧。”她撩起了衣服,让船老大看她手上、身上的伤痕,船老大很同情她,安慰起了她。黄道妹又说:“我烧饭烧菜、洗衣服、扫地样样都会,我不白吃饭。”就这样,黄道妹跟船到了远离家乡的海南崖州。

船老大觉得崖州太偏太远,风俗习慣与江南也相去甚远,怕黄道妹不习惯,想把她带回去,可黄道妹说什么也不愿随船回去,就留在了崖州。船老大见她心意已决,就托了一个当地的熟人照顾黄道妹。

海南的崖州居住着很多黎族人,黎族人还是很淳朴的,没有人欺负这外地小姑娘,还很关照她,让黄道妹感到了从没有过的温暖。黄道妹住下后,发现当地的纺织技术竟超过了乌泥泾,她毕竟学过织布,有点基础,加上她想学,想自食其力,学得很快。黎族人见这汉族小女孩又聪明又好学,就毫无保留地教她。

黄道妹长大成人后,在崖州嫁了人,男人对她很疼爱,过了一段舒心的日子,但命运与她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没有几年,她男人因病死了。有人说她克夫,认为她不祥。黄道妹也怀疑自己前世作孽,就去道观出家,以赎罪身,乡人改口叫她黄道姑。在道观的日子,除了吃斋念佛,她还是钻研纺织技术。师太认为她尘缘未断,埋没于道观可惜了,劝她还俗。

春去冬来,不知不觉,黄道妹在崖州住了近四十年,她不仅学会了黎族妇女的棉纺织技艺,还进行了改进,总结出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艺,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纺织能手。

不知是不是年岁大了,她开始有了思乡之情,老话说落叶归根嘛。回乡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终于,她在一个南方船主的帮助下,搭船回乌泥泾。那年,她52岁。

黄道妹到了家乡才知道,宋朝已亡,元朝代之。顾四图夫妇也都见阎王去了。她还听说元世祖设立了“江南木棉提举司”,朝廷重视纺织,这让她感觉在崖州学的纺织技术有了用武之地。黄道妹发现乌泥泾一带的纺织水平落后于崖州,最大的瓶颈是棉花的棉籽难去除,她与匠人合作,反复实验,终于发明了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并改革发明出了一套省时省力的擀、弹、纺、织的专用工具。老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真是一点不假,有了这些设备后,就能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如被、褥、带、帨等,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百姓喜欢,官家喜欢,朝廷也大加赞赏,乌泥泾的纺织开始名声在外,慢慢竟有人把松江布匹誉为“衣被天下”。甚至有人赋诗赞曰:

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紃云粲花草,

片帆鲸海得风口,千轴乌径夺天造。

黄道妹晚年全力教授乡里乡外愿意学习的妇女,带了不少徒弟,还大力推广棉花种植,大家都尊称她黄道婆。

黄道婆活到85岁才仙逝,她去世后,受她恩惠的当地百姓,自发募捐为她建祠祭祀,那些读书人还撰文写诗为她树碑立传,尊奉她为“织女星”“先棉神”。到四五十年代,在江浙沪一带的农村,黄道婆祠、先棉祠等已很普遍。

皇帝汤

冬至前一天,王一品接到好友茅醉禅的帖子,邀请他冬至中午去府上品尝美味佳肴。

茅醉禅是娄城出名的美食家。他说美味佳肴,一定颇可期待。

王一品准时到后,发现还有诗友、画友、棋友一干老朋友,都是娄城嘴最刁的几个。茅醉禅让佣人泡好了大红袍,拿出几盆瓜子。说先喝茶、聊天,等大师傅一到,就有口福了。

茶,已续过几回,喝得淡了,几个人海阔天空已聊得差不多了,眼看饭点已过,可大师傅迟迟未到。

茅醉禅说:好饭不怕晚,再等等。保证不让各位失望。

这大师傅究竟什么来头?架子山大。

正当大家肚子咕噜咕噜叫的时候,大师傅匆匆赶到,一进门就打招呼: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出门时,被房将军的管家拦住了,要我去他家烧一顿,说来了京城老友……

在座的都知道房将军是致仕的将军,战功赫赫,但脾气暴躁。说起来清帝逊位了,但他总是前清的将军,地方官都卖他三分面子。要推掉房将军的邀请,确乎不易,晚到也就情有可原。

茅醉禅介绍说:这位大师傅的大名汤一味,六代都是皇宫里的御厨,如今大清倒了,他也流落到民间,但他把以前皇帝与娘娘吃的宫廷菜肴带到了民间。

茅醉禅这一说,把在座各位的胃口都吊了起来,那今天吃什么呢?

汤一味向各位拱拱手说:今天只推一道菜:皇帝汤!

什么,皇帝汤?没听错吧。王一品等几位都兴奋了起来。

汤一味叫下手把带来的食材放到了桌上,王一品等一看,也没有什么特别啊,有苹果、生梨、香蕉、葡萄、龙眼、甘蔗等,唯一稀罕点的就是菠萝蜜。

难道吃水果羹?

汤一味说:这皇帝汤乃宋朝年间创制的。史书记载:公元1126年,金兵攻下汴京,把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和皇室贵族,以及后宫嫔妃,朝臣等一大帮人押解到大辽都城上京。宋徽宗没有胃口,眼看身体要垮了,御厨只好就地取材,烧了一锅开水,把蔬菜、水果、野味切块后放进去,再加些竹盐,以及几味中草药,没有想到,让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吃得津津有味。宋徽宗问御厨这是什么汤,如此鲜美?御厨急中生智,说:“皇帝汤!”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还是杜撰的,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座各位听后都食欲大动,急不可待地想品尝品尝。

汤一味先烧水,水烧得差不多要滚之时,他倒入了一勺竹盐,再把切块的苹果、生梨、香蕉,与剥皮去壳的葡萄、龙眼,以及切段的甘蔗等,一一放进开水里,煮了七八分钟后,又拿出一小罐不知什么调料,舀了两勺倒了进去。汤一味说:鲜不鲜,全靠它!

原来,这是汤一味独有的宫廷配料,有枸杞、陈皮、香菇、白果、马齿苋、益智仁、高良姜、莱菔子等18种原料,按一定的比例磨碎,调和,这配方当然是不对外的。

汤一味给每位盛了一碗,说:先喝碗水果汤,暖暖胃,开开胃。

这水果汤与水果羹不同,清清爽爽,水果的清香、甜味刺激着味蕾,果然味道好极了。

接着汤一味又开始烹饪第二道菜,他把切片的鹿肉放入了汤里,稍许煮了一会,就给每位撈了几片,再加勺汤。

肉质细嫩,原汁原味。

汤一味说:鹿肉瘦肉多,结缔少,口感好,还壮阳,《名医别录》《本草纲目》都有记载,皇帝可偏爱呢。

大家心领神会,心照不宣,吃得更来劲了。

第三道菜是活虾,下锅一汆,鲜虾泛红,就起锅捞出。一个字:鲜!

第四道菜是黄鱼,那鱼肥肥硕硕,下身泛着金黄,整条下锅,整条起锅。色香味形具有,没有丁点腥味,嫩得几乎入口即化,用当地土话:鲜得眼眉毛要掉了,好吃得打耳光不放。

第五道菜是蛤蜊。汤一味说:蛤类海产品种很多,今天让各位品尝的是西施舌,又叫车蛤。《本草会编》《饮膳正要》都提及其药用功效、食用味道。

王一品觉得“西施舌”这名字妙不可言,这是品文化啊。在座的都附和、赞同。

第六道菜式是鸡蛋,完整的鸡蛋直接下锅。汤一味告知:火候与时间的把握最重要。他这汤煮鸡蛋,轻轻一磕,壳就破了,三下两下就把鸡蛋剥了出来。汤一味说加点鱼油,味道更美。这鱼油民间几乎不见享用。

第七道菜是鸡块。奇怪的是水果、肉类、河鲜、海鲜、禽类都有了,但都互不串味。也不用酱油、辣椒、老醋,以及蒜、葱、花椒、茴香、八角等调味,照样入味,照样好吃,不能不服。

第八道菜是蔬菜,有蘑菇、花菜、土豆、茨菇、菱角、山芋、胡萝卜、珍珠米等八样,各样各味,吃起来爽口。

大家边喝黄酒,边吃菜,边品头论足,都说:“皇帝汤名不虚传!”

再说因为汤一味没有去房将军家掌勺,房将军很是恼火。在娄城地面,谁家能如此驳房将军的面子。当他知道汤一味去了茅醉禅府上,请了王一品等文人品尝皇帝汤。他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几个给脸不要脸的文人,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房将军让管家去警察局举报,说茅醉禅串通汤一味,邀约了王一品等一干有反骨的文人,竟然聚众喝皇帝汤,意在复辟,图谋不轨!

那时,袁世凯刚呜呼哀哉不久,民间对复辟皇帝,深恶痛绝。警察局长也不敢怠慢,连忙派警察去抓了茅醉禅。正好王一品无意间瞧见了,连忙去关照汤一味等去避避风头。

警察没有逮到汤一味,茅醉禅又据理力争,最后证据不足,不了了之。

汤一味逃到外地后,开了饭馆,把皇帝汤改为“一味上汤”,逃过一劫。后来他把此汤传给了儿子,儿子传给了孙子,一直传到了今天。据说汤一味的后人想恢复“皇帝汤”的名称,正在注册商标,不知会不会成功?

吃绝户

靠山屯就是一个靠山的村落,有一百多户人家,离最近的镇有几十里地,相对比较偏僻,至今保留着若干上辈人留下的规矩。靠山屯当年怎么形成的,多少年了,已说不清,但怎么说也有几百年历史了。靠山屯有一个说法:齐半屯,魏满坡。就是说齐与魏系靠山屯的两大姓,其中半数人姓齐,魏呢,男孩多,在屯里屯外撒野、闯祸的大部分是魏姓的小兔崽子。

靠山屯的生活几百年来还算是平静的,据说闹长毛,日本鬼子侵略中国都没有到达这个屯。

靠山屯的平静是魏狗子打破的,他是屯里第一个外出打工的。几年后的春节,他回了一次屯里,还带回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说是他的媳妇杨波花,这姑娘真俊。俊得让屯里的人都睁大了眼睛,看了半天不敢相信魏狗子有这福气。

当年,魏狗子家不算屯里最穷的,也是落底的。就因为没有钱娶媳妇,才一赌气冒险外出闯世界的。

难道这小子交上桃花运,或者碰上财神爷了?竟然鸟枪换炮,人模狗样地回来了。当年魏狗子算是屯子里最让人瞧不上眼的穷小子,他凭什么腰包鼓鼓,牛气哄哄,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这让屯里的人情何以堪?

屯里的人都在打听,魏狗子有什么本事可发财。原来这小子当了包工头。这包工头怎么会轮上他的,屯里的人闹不清楚。但有人在传,包工头就是剥削工人的,放在五六十年代,就是要打倒、专政的对象。

不知魏狗子是有良心,还是想显摆,这次回来,他给辈分高的老人都带了礼物。凡去他家拜年的,都给了压岁钱,亲戚300元,邻居200元,小孩100元,来者有份。小孩子拿到100元,都高高兴兴,喊着“狗子叔叔新年快乐!狗子爷爷新年快乐!”魏狗子连忙纠正说:“我现在大名魏大志,早不叫狗子了。”

“哼,有了几个臭钱,就叫大志,偏叫你狗子狗子!”他二叔魏老抠很不爽。但老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开口不骂送礼人”。大部分人拿了压岁钱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只是觉得太少了,要给就大方些,怎么说也得千儿八百的,才显出发财人的气度嘛。

魏狗子骨子里有衣锦还乡的老派想法,他在靠山屯造了一幢房子,四上四下,还造了围墙,前院后园,种树种花,这在靠山屯算是最气派的宅院了。其实,这房子造了,他平时也不来住,算是家乡的一个根,一点念想,也许将来回屯里养老好住吧。

前年,杨波花带着女儿回了屯,一身素服。原来魏狗子车祸死了,杨波花把魏狗子的骨灰盒送回了屯里,算落叶归根。

魏狗子二叔魏老抠像打了鸡血似的兴奋起来,一手包办了魏狗子的丧礼,用他的话说狗子是靠山屯第一个走出去的,为靠山屯长脸了,如今他不幸走了,无论如何得隆隆重重办一办,好让狗子泉下安息,早登极乐。

杨波花没有想到乡亲们这么重情重义的,感动得泪水涟涟。

按靠山屯的风俗,这次办的是流水桌,按以往,接到丧帖的都会来吊唁,送了丧礼,一家老小就吃三天豆腐饭。但这一次,魏老抠放话:只要是靠山屯的,来者都是客,一律接待,且移风易俗,不收丧礼。这一来,全屯老老少少全来了,每顿五十来桌。三天下来,光剩菜剩饭就好几大缸,杨波花很是心疼,但也很感动。心想,就凭乡亲们的这份情,以后每年清明得回靠山屯一次。

魏狗子的骨灰下葬后,杨波花领着女儿向二叔魏老抠辞行,准备回城了去了。

魏老抠拿出账单,说:“这三天的流水席,加喪葬费用,大钱小钱合计60万元钱。你得付请了钱才能走!”

“啥,60万?我付?”杨波花大吃一惊。

“你男人的豆腐饭,你男人的葬礼,你不付,难道我来付?我出力就不算你钱了,谁叫我是你二叔呢。”

杨波花似乎明白了什么,她只好说:“我这次没有带多少现钞,回去想办法吧。”

“不行!亲兄弟还明算账呢,不付清钱,你是出不了这个屯的。” 魏老抠拉下了脸。

下午,来了多位屯里的人,有男的,有女的,杨波花几乎都不认识,带头的一个叫齐小屯的中年人,说:“你家已绝了户,这些家具、电器也没有人来继承,放着也是浪费,我们代管代用。搬!”

杨波花女儿吓得哇哇大哭。

那些晚来的,见没有值钱的东西可搬了,竟有人要卸门窗……

幸亏被二叔魏老抠大声呵斥制止了。

魏老抠对杨波花说:“你也看到了。告诉你,你一走,我估计这房子可能连一块砖都不剩。这样吧,你把这楼抵给我,那60万就算两清了。你看如何?”

杨波花在这靠山屯,一个亲戚朋友也没有,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只好答应了。

这之后,杨波花再也没有带女儿来过这伤心地。

令人想不到的是,魏老抠住进四上四下的楼房后,仅仅一年多,就患了癌症,一命呜呼。

那位叫齐小屯的中年人有次喝多了喝高了,清明前夜回家时滑跌在门前的水塘里,溺死了。

有人看到,那年清明,魏狗子的墓前有了水果、糕饼等供品,还有人来烧了纸钱摆了香烛。

猜你喜欢
屯里黄道靠山
黄道培
不“吃山”,才是“靠山”
宋大勺
追肥
宋小勺
靠山
靠山
黄道经纬仪
装啥城里人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