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2024-05-10 04:15齐晓君
领导月读 2024年2期
关键词:莫西芬兰课间

◎ 齐晓君

在芬兰,小学生利用课间到院子里玩耍几乎是强制规定,刮风下雨也不例外。芬兰的课间活动项目丰富,奔跑追逐、攀爬跳跃、踢球等,与国内20年前的课间活动场景几乎一模一样。其实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生活习惯的演变,芬兰的课间也曾出现过“动不起来”的现象,但是很快就通过一场全国性的教育运动解决了问题。

“动不起来”的困扰

随着电脑游戏的普及和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出现,芬兰的老师们发现,课间休息时的操场上,有些孩子端着掌上游戏机头都不抬一下,有些孩子三五成群挤在板凳上聊着游戏和真人秀。走廊里,高年级学生无精打采地靠着墙,甚至躺在地上,直到新的一节课开始。

为了鼓励学生重新投入课间体育运动中来,从2010年起,一场名为“芬兰学校动起来”的教育运动在芬兰全国掀起。该运动由韦斯屈莱大学体育学院LIKES研究所发起,目标是“让中小学生每天至少进行1个小时中高难度的身体活动”。

可是,这还远远不够。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约一半的小学生达到了“运动一小时”的标准;中学生达标者更是仅有17%。发起者们清醒地意识到,学校的配合可以带来改变,但真正“动起来”需要长时间、系统性地推进。学校纷纷用自己的方式向静悄悄的课间“宣战”。

在芬兰学校工作的美国教师蒂莫西·沃尔克出版了畅销书《芬兰教育现场》,在书中,他详细介绍了学校为鼓励学生运动而进行的一些“创意实验”。比如鼓励跨年级活动,由高年级孩子带着低年级孩子做课间游戏。这些课间活动的“带头者”每周都要跟低年级学生玩一次,每天都轮换不同的“带头者”。

跨年级课间活动让孩子们乐在其中。接下来的一个学期,学校将午休时间延长到30分钟,并开发适合高年级学生的瑜伽、曲棍球、体操等运动项目,每个学生都可以自愿参加。到2018年,芬兰已有约80%的中小学校参与进来,“芬兰学校动起来”发展成了全国性的教育运动。

给运动设施上难度

这场运动从一开始就被全球的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着。2013年,美国弗吉尼亚州教育代表团就来到芬兰一所小学观摩。访客们在空荡荡的操场上边走边探讨着种种见闻和感受。突然,所有教室的门砰砰砰地相继打开,400多名小学生冲了出来。

一名访客震惊地说:“是在进行消防演习吗?”“不,这只是他们15分钟的正常休息时间。”校长回答。一个10岁的男孩从访客们的身边掠过,快速爬上一棵大树,像猴子一样蹲踞在树枝上,访客们个个惊诧。

若干年后,一群来自中国的校长也被类似的课间活动场景所震撼。来访的中国校长团看到学生们在雨天里爬高、赛跑,甚至仰起头张开嘴接雨水,不禁手心捏了一把汗。于是,宾主间上演了这样的对话——

“为什么下大雨都允许学生在户外运动。不担心孩子感冒影响学习吗?”“为什么下雨天学生不能进行户外运动呢?下雨是很自然的天气,他们也能享受雨天运动的乐趣。孩子们淋湿了衣服可以在更衣室换干爽的衣服,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这些运动设施都比较危险,学生爬这么高,下面只是沙地,没有保护垫怎么行?”“我们的所有设施都是专门为学生设计的,安全性非常高,日常维护保养都符合规范,我们鼓励学生使用。沙地就是很好的保护层,如果设置过厚的保护垫,学生发现摔下来也没有什么问题,就容易忽略攀爬的危险,这样反而更容易受到伤害。”

“学生玩这些有难度的设施,如果摔伤了由谁负责?”“没有问题,我们有校医,专业人士可以处理校园内的学生日常医疗需求。如果受伤比较严重,我们会联系医院。孩子们会得到有效的治疗,不用担心。学校的活动设施都是专门设计的,适合每一个孩子挑战。目前,我们还没有学生严重受伤的案例。”

喟然而叹之余,校长们陷入了深思。

让课堂也“动起来”

“芬兰学校动起来”的广泛影响还从课间蔓延到课堂,一定程度上撬动了课程观念的转变。该运动鼓励教师多把课堂搬到户外,教师们开展田野课、森林课、户外体育课,以此平衡因季节变化带来的运动量变化。

蒂莫西也在书中记录了这场课堂变革。在美国工作时,他所在的学校常常一连几节课把学生们闷在教室里,尽管学生的反应变得迟钝,行动愈发拖沓,但从没有人反抗。来到芬兰后,他曾试图如法炮制,结果仅仅坚持到第三天,五年级的学生就揭竿而起,扯着嗓子喊道:“我的头都快爆炸了!”坚决要求蒂莫西“入乡随俗”,按照常规时间表准时休息。

于是蒂莫西和同事们开始构想能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蒂莫西在六年级策划了“活力艺廊”活动课程,把课堂报告环节从“一个人站着说、一群人坐着听”的枯燥形式改成艺术展览的形式。学生们先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编上序号,张贴在教室或走廊墙壁上,大家有秩序地轮流走动观赏每一份作品,并且在作品旁的便利贴上手写反馈意见。

整个过程中,学生们时而走动,时而驻足,时而思考和书写。展览环节结束,所有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跑到自己的作品前,查看其他人的提问和评价。在这样的正反馈下,每个老师都在挖空心思地设计这种新的教学形式,芬兰的课堂也和课间一样,“运动了起来”。

开放大胆的教育理念

每一年,各国都会诞生数份新的调查报告,反复证明运动和玩耍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还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成绩。然而,家长、学校和主管部门,各方评估“动起来”的成本与风险时考虑的标准却并不相同,或者说,在这方面并不是利益共同体。

刨除高科技的部分,芬兰学校在运动设施方面的投入并不高,甚至让我们回想起20多年前的中国校园:5米高且毫无保护的金属攀爬架,可以荡到3米高的金属秋千,在今天的家长们看来这些似乎是特种兵训练专用的,而当时的小学生却可以在课间任意玩耍,就像现在的芬兰孩子一样。

芬兰的家长们不担心孩子受伤吗?一位华人移民家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芬兰,刻意让孩子冒险似乎成了一种普遍观念,如果家长只让孩子做一些拍皮球、跳绳之类的“保守运动”,邻里可能会批评他们对孩子过度保护。所以只能提心吊胆地送孩子去玩小轮车和攀岩这样的运动。

但不管怎么说,数据不会撒谎。在移民芬兰的理由调查表上,教育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素。

猜你喜欢
莫西芬兰课间
妈妈的歌谣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Guinness World Records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芬兰坐火车
Herrmans对芬兰工厂进行扩建
世界最高莫西干头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