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过年

2024-05-10 04:15李国文
领导月读 2024年2期
关键词:守岁民族

◎ 李国文

一年到头,这“头”字,既是“尽头”的“头”,意味着旧的一年的结束;也是“开头”的“头”,标志着新的一年的来临。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个除旧布新的日子,便成为全年众多节日之中最为突出、最受关注、最下力气、最舍得投入的重头戏。

中国人不同一般地重视这个年,有其根源。因为我们这个重现农耕文化的古老民族,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家。一年的收成丰歉,四季的风调雨顺,与天时有很大的关系,唯其仰赖于天,靠天吃饭,所以便特别在意天象,研究天象,久而久之,便有按农事的二十四个节气的农历出现。从年初的立春惊蛰,清明谷雨,到年底的小寒大寒又一年,正好符合了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生产周期,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了。几千年来,历法屡换,节气不变,因其实用性、可靠性和相当程度的科学性,中国人逐步形成这个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农业生产体系。中国人靠深耕细作的劳动,靠顺天应时的经验,靠勤俭节约的传统,靠任劳任怨的天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民族创造着财富,为国家积累着资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推动着我们民族得以持续不衰地发展和进步。

所以,从春天犁地播种开始,到秋后颗粒归仓为止,劳动人民的手是空不下来的。际此岁末年初,劳累一年之后,适值天寒地冻的农闲时节,有什么理由不放下身上的担子息一下肩,不丢下手中的锄头喘一口气,过一个欢欢喜喜的年呢!由此可知,年之所以成为年,成为全民的盛大节日,成为民族的悠久传统,成为中国每个家庭的精神依托,是与这块土地的农耕文化血脉相连通着的。

年年过年,若细细考较过去,就会发现,我们今天过的农历年,与一千年前,与五百年前,基本上大同小异,几乎是没有什么变化。

宋人王安石的《元日》诗中的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明人文徵明的《除夕》诗中的年:“白发婆娑夜不眠,孙曾绕膝更翩跹。已知明旦非今日,不觉残龄又一年。旧事悲欢灯影里,春风消息酒杯前。更阑人静鸡声起,却对梅花一灿然。”同是明人祝允明的《除夕守岁》诗中的年:“来寅去丑两无情,我自难眠过五更。堪笑大家终夜守,任君不守也天明。”看来中国人的过年方式,诸如张贴春联,燃放鞭炮,儿童欢笑,老少开怀;诸如阖家团圆,聚餐举杯,围炉夜话,守岁天明;诸如恭贺元旦,喜迎宾朋,走亲串友,互相拜年;诸如厂甸庙会,街巷娱乐,唱戏听曲,游春陌上;诸如腊八糖蒜,送灶糖瓜,年糕饺子,瓜子花生……还有其他诸如祭祀呀,祈神呀,香火呀,奠拜呀,一套在城市里不多见,在乡村里不乏见的民俗活动,也是过去有过,现在还有,将来也仍会有的历久不变的过年程序。

为什么会有如此千年如一日的中国式的过年文化呢?

因为中国人过的这个年,与其他的节日不同,是特别强调整个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来欢度佳节的。中秋、清明、端午、重阳,当然也是如此,不过不如年节要求全员参与、缺一不可的高标准。吃年夜饭举起酒杯的时候,半夜煮第一锅饺子的时候,要是少了一位该来而没有来、因为误车赶路该到还没有到的家庭成员,那种遗憾,那份欠缺,个中心情,真是难以形容。所以,每到佳节临近,无论外出务工的,出门求学的,抑或分派外地的,远走他乡的,都要想尽办法回乡,回家,回到亲人身边,回到父母妻子兄弟姐妹中间。他们为什么这样归心似箭,风雨兼程,行色匆忙,旅途奔波呢?因为在长久的小农社会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体,劳作生息,甘苦与共,由于同血缘、同命运,已经养成一种融化在血液里的凝聚力、向心力。就像候鸟一样,不管天南海北,不管各自西东,到了这一天,到了过年的这一天,必须要飞回旧日的老巢,重拾曾经感受过的温馨甜蜜,记取曾经领教过的苦涩酸辛。千古以来,这许多不变的过年程式,不惮重复,就是要你珍惜这个传统,不忘这个根本。家与你,你和家,骨肉亲情,密不可分。

年年都在过中国人的这个年,想到这里,这个年之所以要好好过,是大有道理的。

猜你喜欢
守岁民族
除夕守岁
我们的民族
魏晋南北朝:饮酒,放炮,“守岁”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民族之歌
守 岁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守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