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质量教师培训体系建设
——国际视野与本土观照

2024-05-10 09:46马早明
教师发展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质量现代化培训

马早明, 常 甜

(1.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2.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港澳台教材综合研究基地, 广东 广州 510631)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教师则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了建立高水平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其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的目标。[1]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由此可见,教师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国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顺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其中,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故而建成高质量教师培训体系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20世纪6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发展。为此,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国家开展了各类课程学习与培训活动,旨在提升在职教师的职业技能、学历水平和知识广度。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仅仅进行在职培训并不能充分展示教师进修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提出了将在职培训更名为“教师在职教育”的建议。[3]随着国际教育理念和形式的发展,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引入了“终身教育”的概念。这一观念的引入改变了原本属于成人教育领域的教师培训方式和模式。此后,这类培训活动逐渐开始被重新定义,并被赋予了新的称谓,即“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子系统,是在教师培训的基础上演变、规范而成,一般是指对具有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涵盖课程培训、专业发展和知识更新等多种形式在内的持续的教育过程,旨在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拓宽教育视野,并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整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进而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本研究拟回到教师培训这一本质活动上,讨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问题。实现教师培训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需要厘清高质量教师培训体系现代化的内在意蕴与时代诉求,另一方面也要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与重构国际有效经验,继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教师培训高质量发展的本土路径。

一、高质量教师培训体系现代化的内在意蕴与时代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无论在目标还是过程上,都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高质量本身便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目标,而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也必须是注重高质量的过程。这两者的含义都指向高质量发展,而新时代的高质量教师培训现代化,需要从教师内在出发,关注教师自身的认知水平与能力现状是否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同时也要明晰教师培训的外部环境即培训的内容、机制、保障等能否支撑起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式要求。

(一)以中国式底色彰显教师培训的价值与目标

首先,以中国式底色引领的教师培训的现代化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彰显中国风采的发展状态。因此,我国教师培训的发展必须重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特殊价值,并依据这些特殊价值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如师德培养是中国式底色引领教师培训的重要维度之一。“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一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广泛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还必须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对教育事业的真挚热情。[4]培养良好的师德是教师培训的基础和前提,使教师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坚守教育伦理、尊重学生、敬业奉献等品质。通过专门的培训、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强调并培养教师的师德意识和行为规范,以确保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其次,中国式底色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包含丰富的教育哲学和价值观念。在教师培训中,传统文化的融合意味着将中国传统教学智慧和现代教育相结合,以培养教师更好地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这包括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等融入教师培训和教学实践中,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教育和社会,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再次,中国式底色强调教师培训的群体性公平。公平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原则之一,教师培训也应当体现公平与普惠。这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师都应享有平等的培训机会和资源,避免资源集中和差距过大的问题。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和教育资源分配机制,确保教师培训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此外,以多元主体、多种参与方式为基础,以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推进为路径,不断拓展教师培训的资源与形式也是凸显教师培训中国特色的重要维度。教师培训不是单一主体的事务,而是涉及多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参与。除了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还需要教育从业者、社会资源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同时,教师培训的课程内容、培训形式也应当更加灵活多样,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和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教师培训的资源,形成多主体广泛参与、协同联动的教师培训现代化发展格局。

(二)以高质量发展形塑教师培训的内容与机制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同样也是教师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更是教师培训发展的内在目标。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新需求,在外部需求与内生变革的双重力量驱动下,教师培训质量正处于从“量”的外延式发展迈入“质”的内涵式提升阶段。从内部要素结构的角度看,高质量的教师培训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先进的教学观念、多元且全面的课程结构与知识体系、兼顾权威和实用的教材内容与教学资源的基础之上。首先,在教学观念上,强调培训者树立以人为本的学员观,以学员为核心,重视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重视实践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教师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其次,强调教师的终身学习,倡导教师持续学习,适应教育不断变革的需求。在教师培训的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方面应当多元化、全面化,不仅应包括教学理论、课程设计、评估方法等作为教师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核心课程,还应涵盖教育技术、跨学科教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能够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专业发展课程,以及强调实际教学操作、案例分析、反思实践经验等培养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实践课程。再次,建设高质量的教师培训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一方面要基于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国家教育政策,确保教材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教学实践中的需要,并提供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等。

从外部要素来看,政策引导、评价机制和资源保障是构建教师培训政策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在政策引导上,政府可以制定补贴政策,为教师提供经济支持,包括资助教师参加培训、购买学习资源等;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政府可以设立评优奖励制度,对参与培训、获得一定学分或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教师参与度;为保障教师权益,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师培训的政策法规,其中要涵盖教师培训的责任、参与权利等相关内容。其次,建立科学的在职教师评价机制。建立教师学分积累与认定制度,对教师参与培训所获得的学分进行记录和认定;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评价教师培训的效果,包括教师学习情况、知识应用情况、对学生教学效果的提升等方面的评估,以鼓励教师更好地参与培训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将教师培训的学习成果与职称评定挂钩,教师参与培训并取得一定学分、获得教学成果者,可在职称评定中获得一定的加分或优先考虑。再次,在资源保障上,确保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政府可通过教育经费预算为教师提供培训补贴、教材购买、专业发展课程的费用等经费支持;提供教师培训的场所和设施支持,例如建设教师培训中心、提供在线学习平台、提供教学设备和资源等,为教师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建立优质的培训师资队伍,为教师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同时也可以鼓励教师间相互交流、分享经验,促进共同成长。

(三)以现代化理念引领教师培训的科学与创新

教师培训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定要立足新发展理念,将现代化的时代诉求扎根于教师自我成长的理念土壤之中。[5]“现代化理念”在教师培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意味着教育体系需不断适应和响应变化着的社会、科技和文化环境,以确保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师培训中,现代化理念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科学化的方法、创新性的教学策略以及对新兴技术的应用。首先,科学化的方法强调教育是基于证据的实践。教师培训需要基于最新的教育研究和证据,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知识水平。这种方法涵盖了诸如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帮助参加培训的教师理解学习过程、教学方法和学生需求。通过科学化的方法,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更有效地识别学生的需求,并采用最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满足这些需求。其次,创新性的教学策略是现代化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培训需要鼓励参加培训的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应对不断变化着的学生需求和教学环境。这可能涉及合作学习、个性化教学、项目式学习以及整合新技术等创新方法。通过引入创新性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成效。最后,现代化理念也包括对新兴技术的应用。在数字化时代,技术正在迅速改变教育的面貌。教师培训需要培养教师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以支持和丰富教学过程。这可能涉及在线教育平台、教学应用程序、虚拟现实等工具的使用,以及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工具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二、国际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

推动高质量教师培训现代化的内生性发展与完善,除了需要明晰其内在意涵和时代要求,同时也需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反观世界范围内的教师培训体系建设,[6]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教师培训政策法规、组织、结构、课程、管理以及培训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不同内涵的改革与试验,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并呈现出如下特征与趋势。

(一)教师培训以终身学习、实践反思与合作分享为价值引领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育改革的浪潮蓬勃兴起,终身教育思潮产生并迅速传播,世界各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英、法、美等国纷纷从终身教育的观念出发,有机地整合教师入职培训和在职进修,提倡将终身学习理念贯穿于教师整个专业成长历程之内。如日本的在职教师进修体系覆盖了从小学到大学、从新任教师到资深教师、从个人到团体、从普通教师和管理层等各类教师群体。这种全面性使得教师培训融入每一位在职教师的日常,从而让终身学习成为教师的基本理念。另外,日本针对在职教师的培训,明确提出要使教师具备学习的能力,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尖端技术更新自己的教学知识与技能,不断适应因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而导致的学生学习环境与方式的改变。美国的教师职后教育也强调将培训与实际教学情境紧密结合,将真实的教学场景融入培训内容中。

教学实践与反思能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英国著名的教师“入职与发展档案”制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教师对每一发展阶段的自我反思。德国在2019年新修订的《教师教育标准:教育素养》中提出,教师的核心任务之一是依据科学知识有针对性地计划、组织和反思教与学过程,并以此为依据对其进行个人评价和系统评价。[7]法国教育部于2019年启用《21世纪教师培训》新手册,其中明确指出,未来教师需要成为实践反思型教师,需要有能力从多样的“良好教学实践”中学习并培育反思能力,生成实践智慧,并进一步改变和丰富教育实践。[8]

此外,培养在职教师的合作与分享意识也是目前各国着重关注的维度。如2020年,英国教育部发布《国家专业资格:教师领导力发展框架》,强调了校园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师可以通过相互分享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参与校园建设,以及建立师生和教师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从而培育出和谐、合作与信任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9]美国在其教师职后发展目标中重点关注了教师三方面的专业素养,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维度就是教师与同事、父母及社区、社会机构合作的技能。[10]

(二)教师培训内容与形式呈现立体、系统与多样

各国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建立了立体化、系统化与多样化的培训体系,以适应教育不断变化的需求。如法国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形成了“全景立体”的培训模式。教师培训周期包括长期、中期和短期不同时段;培训形式包括半脱产、脱产和进修;培训内容涉及基础学科、补充课程、学位课程、教学技巧等方面;学习方式包括系统学习、专题讨论、自主学习、小组研讨和调查访问等。同时,法国为初入职或专业知识较为欠缺的教师提供特定的基础学科培训,例如针对新任教师提供与实际教学相关的方法和技巧培训。在培训前,培训单位会咨询或调研参与教师,制定培训目标并设计相应的培训内容和方案,然后进行培训。[11]美国针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形成了集培训形式、培训主体和培训机构以及培训路径为一体的“多元系统”模式。培训形式涵盖普通培训、学位课程、补偿型培训、喷流式培训、基于标准的培训、教练辅导、实践社区、行动研究和变革性培训等九大类型。[12]这些类型代表了教师培训目的的多样性,有助于更具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活动。在培训机构主体方面,主要包括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各种教师培训中心,私立、公立、公益和营利性机构以及教师所在学校本身。有些培训机构通常对教师培训项目进行整合,并以社会化形式向所有教师开放,可通过公立学校在内的继续教育课程、市场性培训项目进行,培训主要采用工作坊、暑期研究、辅导活动、论文发表等多种形式。目前德国的教师在职培训内容也出现了系统综合化的趋势,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是涵盖了管理、领导力、创新思维、人际交往以及自我发展等领域。这种系统且综合的教师培训内容不仅有助于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社会变革的适应性。

而对于教师在职培训的多样化,各国形成了各有特色、形式多样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如英国的导师制、行动学习以及不断创新的在线学习。[13]日本的大学和师资培训机构提供研修机会,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多种研修,涵盖新教师、骨干教师、校长和副校长的培训,开设学科讲座和课程研讨等内容;同时校内和各团体也组织研修,涵盖教学研究、研习会和演讲等活动。[14]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德国教师培训形式也涌现出了很多新型的学习方法,如网络学习法、指导学习法、混合学习法和自学法;德国教师培训中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定位,由以教师讲授为主逐渐转变为学习者自我提升为主,教师主要发挥课程指导、督促学习和课后支援的作用。[15]

(三)教师培训保障实现宏观治理、中观组织与微观实施相结合

目前英、法、美、德、日等国家已经基本形成一套全面的教师职后教育保障系统。通过宏观治理制定法律政策、中观组织提供支持和资源、微观实施个性化发展计划和提供持续学习机会,教师能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提高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首先,在宏观治理上,各国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来保障教师培训的权益,引领并规范在职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如英国2022年的《为所有学生提供机会:卓越教师铸就优质校园》(Opportunity for All:Strong Schools with Great Teachers)明确提出到2024年要为教师提供50万个教师培训和发展机会,确保每位教师和学校领导在其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都能接受顶尖水平的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法国2019年的《学校信任法案》(loi pour la confiance dans lécole)中规定国家高等教学与教育研究所要与各大学区合作,并承担扩大在职教师培训的使命。日本2023年起正式落实教师研修新制度的《教务公务员特例》,明确规定教师需接受“涵盖全面实践的研修”,以培养新教师的实践能力,并促进其职业道德和教育使命感的发展。

其次,在中观组织上,由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或专业组织形成了资源保障以及评估和反馈等创新机制。如德国政府为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供了充分的资金支持,德国的州一级职业教育委员会负责为在职教师提供专业化发展方面的咨询。英国利用学科专项基金推进相关学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例如,英国教育部于2022年发布了《2022—2023学年继续教育的初任教师教师基金指南》(FE ITE Bursaries Funding Manual: 2022 to 2023 Academic Year),该指南涵盖继续教育(FE)和初任教师基金(ITE),针对学员的相关资格或教学经验以及他们在继续教育领域教授指定优先学科的意愿进行资助。[16]美国成熟的教师教育评估机构以及教师培养认证委员会为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提供了指南。法国的教师流动培养项目通过学校互惠,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短期流动培训。[17]

再次,在微观实施上,英、法、美、日、德等国家均提倡根据教师的专业需求和兴趣来制订在职教师的个性化的发展计划,积极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学习机会,鼓励他们反思教学实践并不断调整改进,同时提供一定的支持和跟进。如美国的教师在职培训强调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自我导向”与“问题导向”,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和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为教师设计出量身定制式的教师培训和辅导项目。日本将在职教师的教育生涯划分为基础形成期(1~5年)、提高期(5~15年)、充实发展期(15~30年)、成熟期(30年以上),并为每个时期的教师制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指南。[18]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师伙伴关系培养方式,更符合教师在职业进修的规律,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进一步提升了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形成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为一体的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新格局

英、法、美、德、日等国家在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方面突出综合性、长期性取向,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就开始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连贯性,强调把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及进修制度密切结合起来,利用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将教师在职进修作为教师职前培养的有力补充,使教师专业化成长路径向一体化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提出了教师教育新模式,呼吁把教师教育看成一个包含个人教育阶段、教育专业阶段以及在职进修教育阶段的连贯统一体。20世纪80年代后,职前和职后一体化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最为显著的共同特征。[19]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的教师培训理念逐步完善,形成了“教师培养”“考试录用”以及“在职进修”综合评估为一体的完整教师培训模式。[20]法国建立了教师培训学院(IUFM),统合了学区内原有的各种教师培养、培训机构,从而集教师教育和教学、研究功能于一身,成为了整合职前与职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普通课教师和职业技术课教师的一体化培养机构。英国1998年开始实施的“入职档案”并于2003年更新的“入职与发展档案”,旨在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打破了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的分隔,着重于教师持续性成长,推动了教师教育的改革。

同时,在促进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方面,各国也根据本国实际状况,采取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师持续专业发展路径。如美国在教师教育政策、培训模式、课程设置、资格认证以及质量保障方面实施了多项新举措,逐步实现了教师教育课程的多样性和整合,将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与后续培训融合为一体。[21]日本通过完善的教师培训系统,包括大学教育学院、师范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提供全面的教师培训和指导,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估和反思,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英国为教师制定专业发展标准和框架确保了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科学性,指导着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的培训和发展,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培训和发展策略。德国采用双重培训系统,将教师培训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两部分,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数字与信息化运用能力以及评价与反思能力,积极探索多层次、开放型的教师持续专业发展路径。[22]

三、高质量教师培训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本土路径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3]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的教师培训体系现代化立足中国国情,是区别于西方教师培训体系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其教师培训体系的现代化必然是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广泛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师培训经验基础上不断形成与发展的。因此,当下教师培训体系的高质量发展,需立足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实际,遵循教师培训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借鉴国际经验,正确认识教师培训所面临的时代挑战,并对其作出符合时代潮流的选择和应对,建设凸显中国智慧的教师培训体系“中国模式”。因此,需要探索用中国式高质量教师培训体系培养优质的现代化在职教师队伍的路径。

(一)坚守特色,扎根高质量教师培训的中国土壤

扎根中国大地,实现高质量教师培训是新时代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取向,因此,要明确社会与时代对高质量教师培训的诉求。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在逐步提高。现在,人们不仅要求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以及深度的自我反思能力,能够结合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指导自身的专业发展,还希望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格。因此,高质量教师培训需要将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指导教师深入探索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确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此外,要创新师德师风培育模式。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要求“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突出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24],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强化自身的职业认同和专业情感的培养。

此外,要充分发挥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研机构的制度优势。尽管虽然西方发达国家也有类似于我国教研人员的教学支持人员,但并不存在相应的教研制度。教研制度是激发我国教师培训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的机制所在,能为教师提供宝贵的交流学习平台,促进教师间的专业知识共享与技能提升,激发教师教学创新与改进的动力,强化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与成就感,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塑造新时代高质量教师培训的重要支撑。

但也要看到,随着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兴起,教师面临着学习和运用人工智能的挑战,亟需加强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因此,信息技术能力、智能教育素养以及数字素养等成为我国教师在新技术时代必备的核心素养。

(二)科学施策,回应高质量教师培训的现实难题

应对高质量教师培训的挑战是新时代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教师培训面临着教师素质与社会期待不一致、教师需求与工资待遇不协调、教师专业发展缺乏时间保障、教师培训资源分配不均、学习动力不足、缺乏个性化支持,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建立系统、完善的教师培训政策以及保障机制。为解决这些问题,第一,可以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和完善类似美国的《成人教育法》、英国的《就业与训练法》、法国的《职业训练法》等教师培训法规。制定和完善这些培训法规时应明确教师培训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以推动教师培训的法制化。第二,整合来自不同渠道的教育资源,包括政府部门、高校、教育机构以及企业的培训资源,建立统一的平台或数据库;可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广远程教学资源,使教师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培训内容,克服地域限制;也可增加本地化的培训资源,如鼓励地方教育部门、学校和机构开发本地化的培训资源,针对当地教学实际和需求进行定制化培训。学校可充分利用自身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组织内部研讨会、讲座、教学示范等形式的培训,提供更贴近教师需求的支持。第三,进一步增加对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采取提供有薪培训、教育补贴等方式,激发教师参与在职培训的热情。第四,可充分发挥智能设备的辅助作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学习推荐和弹性学习安排,如在线课程、短期集中培训或周末培训,让教师更容易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帮助他们更快地找到符合需求的培训内容。同时,需要合理安排培训时间,设计吸引人、实用性强的课程,并将课程内容与实际教学场景紧密联系,使其符合教师教学实际需求,从而推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整合,形成高质量教师培训的交错融通的服务网络

培训服务体系是教师培训的重要保障。中国教师培训服务体系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卓越能力,以全面发展、专业发展和终身发展为视角,最终塑造一批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简而言之,教师培训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和教师整体的发展。在我国,培养出一位教育家型的教师是教师培养服务多方共同努力的成果。从纵向角度来看,教师的培训需要从职前师范教育、入职指导训练开始,并应主动接受职后自主发展指导。这需要师范院校、入职机构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机构彼此合作,在教育家型教师培训目标的指引下,将各方的资源有序整合,精准应用于教师终身发展的各个环节。从横向来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全面的专业培训和实践反思。这涵盖了各方面的内容,如来自中小学的教学实践训练、社会中的师德实践经验、教师自我研究与反思,以及同事间的合作研究等。教师应将上述内容与实际教学有机整合,形成专业成长的合力。因此,教师培训体系现代化建设需要整合在职教师培训的各个要素和资源,通过横向协作和纵向贯通的方式建立一个完善的培训服务体系,旨在为培养教育家型教师提供精准的支持,满足教师个体化、个性化和全程化的成长需求。这些举措将全面提升教师培训体系的培训能力,有力地推动中国教育的高质量、现代化发展。

(四)加强创新,搭建高质量教师培训的“一主多元,联动协同”的治理体系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质量教师培训需要在结合教师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从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发展轨迹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形成明确的培训定位和培训模式,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一主多元、联动协同”的教师培训治理体系。

“一主多元、联动协同”的教师培训治理体系涵盖了政府、培训机构(例如教师组织或发展机构)、民意以及整合平台(包括共同商议的组织、市场竞争平台、互动交流的规定等)等多方力量。其中政府和培训机构是在职教师培训治理的核心,民意代表了在职教师培训的治理目标,整合平台则构建了在职教师培训治理的机制。在我国,关注政党领导、政府管理和机构参与这三种治理力量,并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多元参与、共同建设、共享成果”的在职教师治理主体结构是时代的必然趋势。[25]因此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包括对话平台、协作机制和代表性商议平台在内的多元参与的教师培训治理体系。要系统地收集并回应教师培训体系构建中的各方声音,致力于激发社会对治理的参与热情,引入多方治理力量,彼此达成对教师培训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共识。积极推动教育行政、教师专业以及教育行业治理力量的整合,克服“行政管理偏向于依赖过去成功的经验或方法,而忽视特定情境的变化,从而无法有效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的弊端。[26]同时,要创新我国教师培训治理体系,实现教师培训治理的善治,充分发挥国家独具的“更高的政治理性和政治德行”优势,力促国家治理力量、在职教师群治力量与专家治理力量的交汇与聚合,针对国家教师群体培训问题开展精准治理,提升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为教师及各类教师培训机构的主体性、专业性和能动性提供治理保障。

猜你喜欢
高质量现代化培训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边疆治理现代化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