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王永钦、董雯《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基于任务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等(10篇)

2024-05-10 19:17
工会理论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权益劳动者工会

中国社会科学 2023年第11期 王永钦、董雯:《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基于任务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在新技术革命带动下,中国劳动力市场正处于深刻转型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特征。任务内容成为理解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重要视角,基于此构建衡量中国劳动力市场任务结构、任务密集度和新工作创造的关键指标,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2010年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就业极化”、新职业分布不对称和职业技能溢价等新特征;任务偏向型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的重要原因。基于任务内容视角的任务偏向型技术进步,拓展了技术进步在传统技能溢价之外的解释力,有助于在人工智能时代推动劳动力市场高质量发展。

管理世界 2023年第10期 唐珏、谢强、赵仁杰、王佳媛:《基于失业保险的稳就业政策效果研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基于失业保险构建长效的稳岗机制,厘清已有政策的效果对于长效机制的构建及提升稳就业效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利用地区间政策差异,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企业政策缴费率下调能有效缓解融资约束和营收下滑带来的负面冲击,起到稳就业的效果,且主要受益对象为非高技能职工。保费返还政策的稳就业效应不显著,返还条件具有不确定性可能是重要原因;职工政策缴费率下调也未增加就业,但这提高了职工的可支配收入。成本收益估算显示,企业政策缴费率下调稳定单个岗位的年成本约为2万元,这大于失业金的年支付额,但低于职工薪酬,说明该政策较好地保障了职工生活。本文研究表明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及时减免企业缴费负担是一项潜在的长效稳岗机制,同时鉴于当前失业金支付水平偏低,可对已有失业保险稳就业政策进行优化,为提升失业金提供空间,从而更好地实现失业保险的生活保障功能。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23年第7期 唐鑛、刘华、柴静:《工会何以促进企业创新: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分析》现阶段,党和国家将创新置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工会作为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工会对企业生产创新具有积极影响,然而,对于企业工会如何促进企业创新,目前学界尚未有清晰和深入的解释。本文基于“嵌入—赋能”视角对4家制造型企业进行扎根理论的多案例探索性研究,构建出工会促进企业创新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工会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路径是由外部组织嵌入激活工会内生动力,从而实现外部力量和内生力量之间的高效联合,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给予“政策”“思想”“资源”的支持,又要立足工会自身优势与职能的发挥,对员工进行参与赋能、技术赋能与精神赋能,以此提高员工的技术技能素质,促进企业创新。此外,技术赋能是工会助力企业创新实践的核心维度,其重要性应给予高度重视。深入挖掘企业工会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路径,不仅有助于丰富现有工会助力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于推进工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社会学研究 2023年第6期 苏熠慧、施瑶:《打造“渴望”:经纪人的工作自主性与劳动控制——以上海JH家政公司为例》通过对上海J H家政公司的考察,本文提出“渴望的制度化改造”,分析家政公司如何通过提成制、体验制和表彰制将家政经纪人以赚钱养家、小富即安和小城镇女性身份为基础的“现实型渴望”改造成以年薪百万、大城市中产生活和家政白领身份认同为核心的“理想型渴望”,从而实现劳动控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纪人忍受当下劳动的辛苦,积极工作,并形成一套文化解释来合理化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实现自我剥削。

经济学家 2023年第6期 徐景一、赵慧:《劳动过程理论视阈下的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研究——以短视频社交平台为例》基于技术控制、责任自治、制造同意的差异化管理策略,劳动过程理论经典作家构建了技术变迁背景下的劳动控制策略理论研究框架。本文在劳动过程理论视阈下,基于劳动控制策略研究框架,以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劳动过程为例,考察平台的“算法控制、众包生产和制造同意”的劳动控制策略及其对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的作用影响。研究发现:平台通过“千人千面”的内容分发算法和内容质量评估算法深化了对劳动过程的技术控制,单边决定平台利益分配格局,损害劳动者的经济权益;平台众包生产策略将弹性雇佣模式下的劳动关系置换为责任自治下的劳务合作模式,平台规避了企业社会保障责任,弱化了劳动者的社保权益;平台通过展示“赶超游戏”中头部主播的成功范式和示范效应,制造普通主播的“过度劳动”同意,损害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面对当前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的变化与挑战,现行的法律法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存在着应对不足与制度效力受限的问题,应构建零工劳动者多元协作治理对策以解决上述现实问题:健全法律法规制度,补齐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短板;提升治理主体效能,完善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机制;促进社会共建共治,优化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

南大法学 2023年第5期 李梦云:《多主体用工背景下刺破面纱理论在劳动法中的适用》多主体用工背景下,劳动关系归属与用人单位责任分配问题成为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主要阻碍。构建我国劳动法刺破用人单位面纱制度具有现实必要性。比较分析可知,美国刺破面纱理论在劳动法中的扩张适用,能够解决多主体用工中的雇主确定和雇主责任分配问题。美国联邦劳动法对雇主概念的扩张,单一雇主理论和联合雇主理论的发展与适用,为我国刺破面纱理论在劳动法中的适用提供了有益借鉴。因此,应当贯彻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原则,要求对劳动者实施共同劳动管理的多个用工主体连带承担用人单位责任,以有效救济多主体用工中的从属性劳动者。

环球法律评论 2023年第4期 沈建峰:《论劳动关系的法律属性:继续性债之关系的回归》劳动关系法律属性的探究应依据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特征性内涵展开并解决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归入问题。劳动者承担的是一种从属性劳动义务,这种从属性劳动不是经济从属性或组织从属性,而是指受指示约束或由他人决定的劳动,也即人格从属性劳动。对这种以人格从属为特征性内涵的法律关系的属性界定,先后经历了人法关系说、共同体关系说等充满团体色彩的学说,人身关系或不平等关系的理论也由此而来。但基于债的关系客体是人的行为、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决定是债的内容具体化等,应认为劳动关系既不是人身关系,也不是不平等关系,而是用人单位享有劳动给付具体化权的继续性债的关系。以继续性债的视角反观劳动关系的特征、核心构成与权利义务构造,是理解和研究劳动关系的重要切入点,也成为解释劳动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与基础。

江淮论坛 2023年第4期 巫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职业替代风险的影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进展,再次激起人们对新技术替代人类劳动的讨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999年版)的工作任务描述作为基础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现存1443个职业被新技术替代的概率进行估测发现,若考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影响,有70%的职业处在较高的替代风险中,可替代概率在70%以上。结合CFPS2010的数据来看,若考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影响,67%的非农就业者处于高替代风险中。职业替代风险与工资水平存在倒U形关系,与学历负相关,与年龄正相关,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削弱这些相关性。不同职业、不同工资水平、不同学历、不同年龄的劳动者,在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时,都会面临替代风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周明、雷雁淘:《迈向共同富裕的就业保障制度:逻辑、困境和路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就业保障经历了从减少失业到充分就业再到高质量就业的转变,从服务经济到增强社会功能再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转变。微观层面“高质量充分就业—稳定合理的工资定价机制—劳动者物质富裕—劳动者精神富裕—共同富裕”和宏观层面“统一劳动力市场—高质量充分就业—激励性的分配结构—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是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两条逻辑线。对照共同富裕目标,当前高质量充分就业保障制度体系仍存在短板:就业结构失衡、工资差距大、劳动福利忽视心理和精神健康、社会保险权益待遇差距较大、分散分立的就业培训体系缺乏市场导向性和规范性等。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需遵循缩“差”、扶“弱”、促“富”三原则,从四个制度着手:整合分散的就业保障体系,构建全面的就业促进制度;建立综合性社会保险和复合型失业保障制度;健全公平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完善高效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程名望、陈春艳、李礼连:《参加工会提升新产业工人生活满意度了吗?——以上海市6846个样本为例》提升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着力点。生活满意度的提升是提高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体现。工会是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参加工会提升了新产业工人的收入满意度和工作满意度,从而增加了新产业工人获得高生活满意度的概率,降低了其对生活不满意的概率;参加工会对男性新产业工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更为显著,对不同年龄、不同学历新产业工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加强工会建设,发挥工会的作用,鼓励新产业工人参加工会,保障新产业工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新产业工人生活满意度提升乃至公平正义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猜你喜欢
权益劳动者工会
数读·工会
意外伤害与权益保护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劳动者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漫话权益
工会
广场舞“健身权益”与“休息权益”保障研究
你的权益被什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