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助力可持续的幸福

2024-05-10 11:39贝笛陈正达黄倩
中国艺术 2024年2期
关键词:幸福感社区设计

贝笛 陈正达 黄倩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现有的有影响力的一些可持续幸福理论学说,并分别剖析对比各自的研究 方法与局限性,试图将“设计”一词引入可持续幸福(Sustainable Happiness)理论研究的领域中。 结合一些促进可持续幸福的设计案例,提出心理学和设计学跨界联合的可行性与重要性,以期 为国内设计助力可持续幸福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启示。

关键词:可持续幸福练习快乐空间设计社区建设

“可持续幸福”意味着所追寻的幸福不是短 暂的愉悦感或满足感,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 会消失的持续且深刻的满足感和快乐感,是不 依赖于外部环境的长期幸福感和成就感。它涉 及培养人内心的平静、积极的人际关系、个人 成长以及人与更伟大事物的深层联系,是一种 发自内心的幸福状态,并通过促进积极情绪、 适应力和个人成长的持续实践来维持。

一、可持续幸福提出的背景和定义

2002 年,联 合 国 将 2005 至 2014 年 确 定 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1] 另一促进可持 续理念融入教育的文件是 2005 年由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发布的《重新调整教师教育以解决 可持续性问题的指南和建议》(Guidelin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reorienting teacher education to address sustainability)。该文件中建议,让教 师和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提倡 教师将可持续的理念融入课堂,以培养学生的 可持续行为。这个教育尝试便围绕“幸福”这一 主题展开。

可持续幸福的概念由加拿大学者凯瑟 琳·奥布莱恩(Catherine O'Brien)于 2005 年首 次提出,并将其定义为“在不剥削他人、环境或 后代的情况下,为个人、社区或全球福祉做出 贡献的幸福。”[2]这一定义强调了人类与地球上 所有生命之间的联系。在社区实现可持续幸福, 强调必须建构和确定真正有助于提升人民福祉 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指标,以使社区人民的幸 福可持续 ;在国家和国际层面实现可持续幸福, 强调个人和社区行动要考虑现在和今后所有人的福祉。总之,可持续的幸福应该来自家庭、 朋友、有意义的工作、参与社区的关系等,而 不是为实现商业目标和物质财富而奋斗。[3] 从 可持续的角度而言,幸福为个人、社区和全球 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研究可持续幸福理论的模型与局限性

自 20 世纪下半叶起,越来越多积极心理学 研究者加入可持续幸福理论的研究中,并且将 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简称“SWB”) 这一概念引入幸福程度的测量与评价体系中, 其意义在于指出了“幸福”可以作为一种被统 计、描述、分析的状态。大量的行为遗传学研究 表明,幸福并不会呈可持续的态势增长,永久 改变一个人的幸福水平是非常困难的。关于幸 福水平的评价,有一个基因设定值,人们的幸 福水平会围绕这个数值上升或下降,但随着时 间的推移,最终还会回到这个基因设定值上。[4] 值得庆幸的是,研究表明,我们依然能通过调 节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保持较长一段时间的幸福 感提升。

(一)“幸福的 14 个基本要素”研究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就有研究 表明“幸福感可以通过参与能够增加幸福感的 活动来持续提升”[5]。美国心理学家迈克爾·福 代 斯(Michael Fordyce)在 1972 年 的 报 告 中 提 到了“幸福的 14 个基本要素”。[6]1977 年福代斯 以快乐个体的已知特征为基础,报告了三项研 究,其中一项是开发了增加幸福感的技术计划, 并借此成功提高了普通社区大学生的个人幸福 感。[7]在具体的实践中,他主要通过在课堂上告 知学生快乐的人会做什么,然后让这些学生在 日常生活中练习这些活动来提高幸福感。结果 显示,在 2 个多月的时间里,被分配去练习提高 幸福感的活动(例如花更多的时间社交、变得 更积极、培养乐观的思维,在 6 周的时间里每 天练习一次)的学生与未参与练习的学生相比, 其幸福感得到了改善。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快 乐的人有更强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应对能 力”[8],以及“快乐的人并不是自我中心或自私 的,而更倾向于合作、亲社会、慈善和‘以他人 为中心”[9]。这些都展示了“快乐”对个人及社 会发展的有利影响。以此作为佐证,可以说明 提高人们的幸福水平确实是一个有价值的科学 目标。

(二)幸福的五要素理论

美 国 心 理 学 家 马 丁· 塞 利 格 曼(Martin Seligman)在《蓬勃发展 :对幸福和福祉的富 有 远 见 的 新 理 解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一 书中提到了如何衡量幸福的问题以及幸福的 五个要素(简称“PERMA”)。其中,幸福的五 个 要 素 分 别 是 积 极 情 绪(Positive Emotion)、 投 入(Engagement)、 意 义(Meaning)、 成 就 (Accomplishment)和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 这五个要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幸福人生。尽 管塞利格曼本人说这些理论尚未经过实证验 证,但也为可持续幸福理论方法论研究提供了 参考。在该书中,塞利格曼坚信幸福能被稳定 地提升,并且介绍了能切实并持久地提升幸福感的练习,分别是“感恩拜访练习”“三件好事 练习”以及“突出优势练习”。结果显示,那些每 天想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三件好事的参与者, 在 6 个月的时间里提升了幸福感。同样,写了感 谢信并递交了感谢信的参与者也表示,他们的 幸福感提升了,抑郁症状减轻了。

(三)幸福水平饼状图模型

俄罗斯心理学家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 (Sonja Lyubomirsky)、美 国 教 授 肯 农· 谢 尔 顿(Kennon Sheldon)和 大 卫· 施 卡 德(David Schkade)基于此前美国行为遗传学家大卫·索 雷森·莱肯(David Thoreson Lykken)和美国心理学教授奥克·特勒根(Auke Tellegen)于 1996 年就双胞胎的研究中提出的基因决定幸福的设 定点(或设定范围)以及在历史上获得大多数 人关注的福祉文献,提供了理解可持续幸福的 启发式框架——包含三个因素的饼状图模型, 其中三个因素分别为内在遗传倾向的基因设定 值、当前生活环境和当前有意的活动。

从影响长期幸福水平的饼状图模型中可以 看出,表示内在遗传倾向的设定值占 50%、环 境占 10%、有意的活动占 40%。他们将研究的 重点放在了有意的活动上,认为最有希望改变 个人幸福水平的方法是有意的活动。“这是一 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包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 做和所想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所谓‘有意,我 们指的是离散的行为或实践,人们可以选择参 与其中……有意的活动需要一定程度的努力来 制定。也就是说,这个人必须努力去做这个活 动”[10]。同时,他们提出有意的活动可以直接抵 消享乐适应,解决适应带来的问题。他们还提 出只有在最佳条件下幸福的可持续增长才有可 能实现。比如,当人们被激励去执行一项积极 的活动时、当他们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时、当 该活动是合法有效的活动时等。随后在 2011年,柳博米尔斯基等人增加了对提高幸福感所需 最佳条件的研究,并对之前的研究结论进行了补 充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发现,要想变得 更快乐,人们需要意志和正确的方法。意志可以 来自动机、期望和勤奋。正确的方式来自‘正确 的行为,而不仅仅是认知。因此,我们发现要想 成为一个更幸福的人,动机和努力方式很重要。 其次,单纯表达感激和乐观通常不会增加幸福 感,除非一个人真正认识到锻炼的目的并有动机 提高他或她的幸福感。最后,努力追求幸福的活 动对提高和保持幸福感很重要。”[11]

但他们最新的研究证实人们通过努力提升 幸福感没有最初认为的那样乐观,也很难达到 心理学研究的黄金标准。他们认为 :“40% 的幸 福变化是由于有意的活动。根据过去 15 年的研 究,我们同意这个数字可能被高估了。”[12]

尽管理论模型的研究推导和结论的提出存 在各种先决条件,但其仍然为设计促进可持续 幸福提供了思路。以上关于可持续幸福理论研 究的成果皆体现出使用干预手段促进可持续幸 福的有效性,并强调了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并 积极参与促进幸福活动的必要。由当下、短暂 的个体层面的幸福体验到可持续、整体的社会层面的公共幸福感的提升,需要广泛的社会参 与度以及个人有意的练习与努力来达成。基于 此,本文提出将“设计”一词引入可持续幸福的 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设计芬兰计划 :战略与 行动提案》(Design Finland Programme: Proposals for Strategy and Actions)中提道 :“设计在公共 领域被用于社会发展,是一种提升幸福感的工 具。”该书将幸福问题提至国家战略竞争力的高 度,并认为设计作为关键的要素可用于促进可 持续发展、人民福祉的提升等。这无疑肯定了 设计的社会功能,并且就设计学而言,幸福能 够作为判断好设计的标准之一,也无疑拓宽了 设计学的研究视角。

三、设计促进可持续幸福的实践

根据影响长期幸福水平的模型理论来看,积 极的环境因素变动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然而, 现实情况下个体通常难以通过频繁改变环境或 者经历新的生活事件来获取可持续的幸福感的 提升。但政府、企业、学校以及慈善团体,或者 国家等相关主体的介入,能在环境的塑造中发挥 优势作用。这时,设计将成为桥梁和工具,落实 各方在改造、建设环境上的思路。比如,设计可 以推广可持续性出行模式、交通系统以及城市规 划建设,可以帮助社区实现绿地的可用性、交通 和文化资源的可及性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居民 的主观幸福感。笔者主要从环境角度切入,结合 社区环境设计和公共空间设计两方面因素加以 论述设计介入的可行性与优势。

(一)社区环境设计在促进可持续幸福方面的 策略

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 生活和工作环境。无论是住宅街道还是社区商 业中心都能够为人们提供见面、社交和获得归 属感的需求,这些都是增加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同时,社区也是提供聚会和居民活动的重要场 所。可以说其兼顾了影响可持续幸福的两大关 键因素,即环境与活动。因此,良好的社区环境 设计,可以使街道景观和社区建筑物更好地结 合,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与活动的场所, 从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以下主要通过一些成 功案例来阐述。

1. 案例一:西雅图的补丁项目

“补丁”(P-Patch)是美国西雅图市的一个 社区花园,是由邻居聚集在一起共同设计规划、种植和维护的一块开放空间。最初由皮卡多 (Picardo)夫妇将农场剩余的土地(约 10117.14 平方米)出售给西雅图市,补丁项目就此诞生。 该社区花园于 20 世纪 70 年代发起建设,1993 年成为全美国最大的市政社区园艺项目。由于 补丁社区花园的设计主体是当地居民与志愿 者,所以不同的社区的补丁项目有着不同的特 色。比如,有部分社区设计了供人群聚集的野 餐区和长凳,也有社区建设了教育空间、儿童 花园等场所。为了方便老年居民或残疾人活动, 一些住宅区的补丁项目设置了便捷设施和方便 的道路。目前,该项目持续吸引着大批志愿者、 社区居民以及当地的园艺爱好者参与绿色健康 可持续社区的建设中。

补丁项目的成功,体现出市政单位这一主 体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的引导作用,也体现出个人 在塑造环境方面的潜力。该项目在为居民建设 优美环境的同时,也促使居民参与到社区园艺设 计活动中,从而通过获得优美的生活环境和參 与设计活动两个方面,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此 外,补丁社区花园中生产的水果和蔬菜不仅能够 给居民提供健康的食材,还有助于提高社区福 利、增强邻里关系以及帮助解决周围居民的就 业,提升其收入水平。这些都是促进居民可持续 幸福的重要助力。因此,西雅图的补丁项目是一 个具有示范作用的社区设计案例。

2. 案例二:界面设计与“幸福可持续社区”决 策工具

“幸福可持续社区”决策工具[13](Sustainable Neighborhoods for Happiness,简称“SNfH”)作为 在社区层面评估可持续性和幸福感的原型,由印 度学者悉丹斯·帕拉卡(Siddhanth Paralkar)等人 开发,用于评估社区设计中的幸福率。这套决策 工具采用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设计方式, 设计出简洁、通用和指令明确的用户界面。每一 图形图标后面都有相应的代码,以增强决策工具 的功能。每个子系统通过文本和一个图标(例如 房屋代表建筑物、公共汽车代表交通)和其他元 素(例如标志、街道)来创建一个社区场景,使 用者容易识别每个子系统,并在视觉上与之关 联。该工具在收集用户的幸福数据的基础上进 行简要的评估,协助利益相关者促进决策的同时 提高社区的可持续性幸福力。

3. 案例三:挪威社区集群住房项目

挪威组织 ABO Plan & Arkitektur(ABO 规划与建构)开发了一个为老年人提供出租房屋的 住房设计项目,重点设计具有互动性和功能性 的社区和住房。该项目的灵感来自以往的集群 住宅概念,即在一个开放空间中设计建造各种 大小的房间,其中包括公共存储单元、工作室、 公共房间和租赁单元。通过这种方式,让处于 不同阶段的人可以聚居在一起,形成互动,从 而构成一个小社区。在这样的社区中,大部分 住宅单元都位于一楼,并且有属于私人的户外 区域。公共房间可以设计成集会、聚会的场所, 让居民能够充分互动交流。到社区的客人可以 使用出租单元。[14]这样的布局和设计有别于传 统的居住环境,充分考虑到了老年人对独立生 活空间的需求。合理的建筑布局在解决老年人 的住房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社区团体之间的 联系和互动,为老年人获得持续幸福感提供了 良好的解决方案。

(二)公共空间设计中促进可持续幸福的策略

2012 年的第一份到最新《世界幸福报告》 显示,芬兰的幸福指数世界排名一直都在前 十。近几年,芬兰将设计纳入了推动幸福感提 升的国家政策(《设计芬兰计划 :战略与行动 提案》),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位于芬兰首 都赫尔辛基的项目“转盘餐桌——城市花园” (Turn Table-the Urban Garden)被世界设计组 织(World Design Organization,简 称“WDO”) 视为赫尔辛基世界设计之都 2012 项目的代表 性成就。该项目由芬兰环保非政府组织渡渡 鸟(Dodo)于 2009 年启动,2012 年完成。该城 市设计项目开展的目的是对市区内一段废弃 的铁路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改造,以期解决城市 化过程中生活空间不足的问题。经过渡渡鸟组 织的空间布局,小型温室逐渐扩展成可供附近 居民聚会、休闲、举办活动的咖啡厅,并且还 有种植蔬菜的空间,人们可以在此享用新鲜的 蔬菜。

此城市空间设计项目的成功,除达到了 项目目标外,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温室 从种植果蔬的单一性场地变成了集社交、种 植、健康支持于一体的综合性场域。从设计心 理学的角度看,这些附加因素突破了人们对 “温室”“餐桌”或“花园”的心理预期,从而增 加了人们的积极体验。从可持续幸福研究的 角度来看,该项目提供了新颖的环境的同时, 也具备实现多种积极有意的活动的可能,这 些都是促进可持续幸福的要素。因此,哪怕并 不具备高精尖且复杂的设计元素,该项目依 旧享有盛名。此外,整个项目充斥着人性化的 设计思维,以设计的智慧和力量回应了城市 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废弃的场所重新焕发生机,促进人们亲近自然并进行社会交往 的同时增加了社会凝聚力,为更多城市化进 程中出现类似情况的城市和地区提供了良好 的样本。

四、结语

结合以上心理学、设计学的研究工具及方 法,得出设计在促进可持续幸福感提升方面能 够发挥积极作用。将促进可持续的幸福作为设 计的理论方法和最终目标,用设计让人们的生 活变得更美好,以及获得积极的精神体验和感 受到关怀、温暖、希望是非常有意义的。借用不 丹前首相吉格梅·廷里(Jigme Thinley)的话,“幸 福是每个人的共同愿望。它可能是我们想要的 最终的东西,而其他的东西只是作为一种手段 来增加”。本文呼吁积极心理学和设计学就“幸 福”课题展开跨学科合作,提倡设计师和理论 家肩负社会责任,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为全人 类共同的福祉而共同努力。

本文为 2021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课题 “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多维设计方法论研究”(项 目编号:21BG108)的阶段性成果;2022 年浙江省 課程思政教学项目建设立项(浙教函〔2022〕51 号) 课程思政示范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设计学科“为 幸福而设计”教研组研究成果。

注释:

[1]UNITED NATIONS.United Nations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B/OL].(2002- 12-20)[2023-11-02].http://www.un-documents.net/ a57r254.htm.

[2]O'BRIEN C . Sustainability, Happiness and Education[J]. Journal o f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2010,1(1):1-18.

[3] 同 [1]。

[4]SUH E, DIENER E, FUJITA F. Ev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nly Recent Events Matter[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5):1091-1102.

[5]FORDYCE M W. A Program to Increase Happiness: Further Studies[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83,30(4):483-498.

[6]FORDYCE M W. Happiness, Its Daily Vari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Values[D].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1972.

[7]FORDYCE, M. W. Development of a Program to Increase Personal Happiness[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77(24):511-521.

[8]ASPINWALL L G. Rethinking the Role of Positive Affect in Self-regulation[J].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998(22):1-32.

[9]ISEN A M. Success, Failure, Attention and Reaction to Others: The Warm Glow of Succ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0(15):294-301.

[10] 同 [8]。

[11]LYUBOMIRSKY S, DICKERHOOF R, BOEHM J K, et. Becoming Happier Takes Both a Will and a Proper Way: An Experimental Longitudinal Intervention to Boost Well-being[J]. Emotion, 2011,11(2):391-402.

[12]SHELDON K M, LYUBOMIRSKY S. Revisiting the Sustainable Happiness Model and Pie Chart: Can Happiness be Successfully Pursued?[J].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21,16(2):145-154.

[13]PARALKAR S ,CLOUTIER S ,NAUTIYAL S, et. The Sustainable Neighborhoods for Happiness (SNfH) Decision Tool: Assessing Neighborhood Level Sustainability and Happiness[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7(74):10-18.

[14]GAMME A, RAFOSS A B. Handbook for Age[1]Friendly Communities[J]. The Norwegian Association of Local and Regional Authorities, 2020.

猜你喜欢
幸福感社区设计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