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观:未来出行形态的嬗变

2024-05-10 16:29王昀颜海张玲燕
中国艺术 2024年2期
关键词:风阻汽车空间

王昀 颜海 张玲燕

摘要:从传统交通模式到智能、可持续和多元化的出行方式,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在技术浪潮的影响下,时间空间纠缠共生的汽车空间不断拓展与变化,汽车已经从交 通载具转向第三空间。本文直面未来出行形态的大变革,以空间观念重新定义未来出行形态, 提出未来出行工具流动的时间、共生的空间的复合属性,从汽车本体的位移变化、斜度优化、 尺度复合和屏幕延伸对出行空间进行塑形。在空间观念的转向之下,汽车不仅是出行工具,更 是轮上的移动居所,成为具有传递文化、承载社会意义、拓展人类移动可能性的多维现实空间, 未来汽车将是人车共融的全新形态——“超体”。

关键词:未来出行空间移动载具人车交互

《山海经图赞》道 :“妙哉工巧,奇肱之人! 因风构思,制为车轮。”这是记载中奇肱族人精 于机巧技术,制造出了可以乘风远行的飞车。

奇肱飞车虽是上古神话中的虚构情节,但从中 能察觉到古人对于超越传统出行方式的想象与 希冀。《汉书》记载 :“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 通。”可知,黄帝建舟车,开启了车舆时代。《滕 县志》记载 :“当夏禹之时封为薛,为禹掌车服 大夫。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以木为 车盖仍缵车正旧职,故后人亦称奚仲造车。”马 车的发明加快了出行速度,也改变了当时的社 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殷商时期开始进入车轮时 代,车马往来十分频繁,甲骨文中开始出现“车” 的象形文字,后来出现“乘”“舆”“骖”“驷”“木 牛”,这些都是古代对车的不同称呼。张衡发明 的“记里鼓车”、诸葛亮发明的“孔明车”与“木 牛流马”,以及祖冲之发明的“指南车”等都在 人类出行史中留下了深深的车辙。

从古至今,人类对更高速、更便捷、更畅快 的出行工具的探索从未停止,致使汽车、火车 和飞机等交通工具相继问世。如今,我们生活 在一个信息和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出行方式 和出行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汽车已成为人们 日常最依赖的出行方式之一,汽车制造产业也 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皇冠,是现代文明的缩影与 制造技艺的凝结。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 对于更个性、更智能、更便捷的出行方式有了 更高的期望。[1]于是,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 车、超高速磁悬浮列车、亚轨道飞行等新兴出 行方式开始不断涌现。无论是古人的奇肱飞车, 还是现代科技带来的多样探索,都在揭示着人 类对于出行方式的无限遐想。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曾说 :“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排沙 发。”其中,“沙发”所隐喻的轮上空间成为升级 出行体验的主战场,在新能源汽车入局后竞争 尤为激烈,以“空间观”营造的出行方式将是未 来汽车发展的关键突围点。

一、从载具到空间

车辆作为载具,从诞生以来便是人类双腿 脚力的延伸,如今汽车已延伸和拓展了人类的能 力边界。汽车作为交通代步工具的功能已经被基 本挖掘,而其自带的空间属性承载了更深层次的 意义,使其逐步化身“第三空间”。“第三空间”的 概念是 1989 年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Ray Oldenburg)从城市及社会研究角度提出的,其將 居住的地方称为“第一空间”,花大量时间用于工 作的地方称为“第二空间”,而“第三空间”则是 居住和工作地点以外的非正式公共聚集场所。[2] 雷·奥登伯格的第三空间理论提出后,迅速在各 个空间场所中被提及使用,最常见的就是咖啡 馆、茶馆、酒吧、社区中心等。汽车作为具有复 合属性的单元,超越了传统二元对立的空间观 念,具有独特的空间属性,其自身不断地变化也 随之带来新的审视和理解空间概念的视角。

(一)流动的时间

在老庄哲学中的空间观念不仅是有形的物 理实体,更是一个无限延展、超越界限的自然 流动状态。宇宙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整体,没有 明确的分隔与界限,这种观念体现了对空间无 限性的认知,认为空间的本质是“时与空”的无 限延伸与变化。这和汽车第三空间的观念相同, 汽车作为一个独立的空间存在,可以随着人们 的移动而延展,这种灵活性和自由度使得汽车 空间能够超越传统的物理空间,成为一种更为 开放和包容的存在。汽车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环 境之间可以相互作用、互换介质,通过车辆的 移动,驾乘者能够穿越不同的地理空间和社会 空间,感受和体验不同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空间情感和主观认知。

汽车作为公共空间中的个体空间存在,是 一个私密与公共空间的交汇点。在这个交汇 点上,人们的身份、情感和社会角色得以展现 和转换。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认为 :“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 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汽车作为一个移动的空 间,不仅承载着人们的身体,更承载着人们的 意识和情感。在其移动的过程中,时间、空间都 在发生流动,时间在行驶过程中被感知和度量, 并以不同的速度展开。快速行驶的车辆仿佛让 时间更快地流逝,而在交通拥堵时的等待时间 仿佛又让时间拉长,人们在路程中感受时间的 流逝。这种时间流动性使得汽车成为人们记忆 的载体,承载着个体记忆和社会历史,也成了 时间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二)共生的空间

汽车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驾驶 者、乘客、环境和地点相互关联和共同创造的 复杂动态系统。汽车的空间性与人们的行为、 需求和环境相互作用和共生,共同塑造汽车作 为一种空间存在的独有价值和体验。车辆作为 一种物理存在,具有其特定的体积、形状和结 构,车辆内部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计直接影响 着驾驶者和乘客的舒适性和使用体验。类比建 筑领域已有的许多经典的空间观念和理论,如 四合院是传统中国住宅的典型形式,具有内向 性和私密性,合院作为一个中心庭院,通常是 家庭成员之间的社交场所。今天,汽车俨然已 经成为一个具有空间共生属性的“合院”。汽 车空间已经是驾驶者和乘客共存和共享的空 间、交流和联系的场所。

建筑设计中的空间序列是指通过有机连接 和流动性的空间布局,使多个空间之间形成一 种连贯的序列关系。这种观念与汽车的空间形 态相似,汽车内部的各个区域通过流畅的设计 和连贯的布局,使驾驶者和乘客能够在车内自 由进行各种日常活动,形成一种连贯的空间序 列体验。这些内部空间序列使得汽车内部空间 被利用和转化为不同的功能和体验,有人将汽 车当作流动的办公空间,或是在车内进行娱乐 和休闲活动,使得汽车的空间变得多功能化。 而汽车作为一个移动的空间载体,不仅提供车 内空间体验,也与外部环境和周围空间相互作 用,形成内外共生关系。

随着环保理念的普及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汽车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能源消耗者,而是一个 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容器”。青山绿水 不再只是绝美的景色,未来的汽车或许可以通 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充电,甚至可 以通过生物降解材料制造,实现与自然环境的 和谐共生。汽车正通过视窗作为接口实现空间 转场,与自然界交汇共创一轮又一轮的精美画 作。智驾技术与新能源应用的快速演进,致使汽 车内部的零部件正在大量消减,未来自动驾驶技 术发展可能会导致驾驶位被取消,此时车内空间将具有更强大的灵活性和空间创作可能性。可 以预想到未来汽车将不再只是移动出行方式的 载具,而是一个长时间陪伴我们的移动的港湾。

二、空间的塑形

《庄子·外物》中记载 :“胞有重阆,心有天 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 ;心无天游,则六凿 相攘。”庄子以“空间”的“无限”与“有限”之论, 阐述“空间”是生命和心灵自由的必要条件。人 造空间必然存在物理意义上的“有限”,但在流 动时间与共生空间所组成的时空演变之中,汽车 又具备了包罗万象的“无限空间”的可能与机遇。 在汽车空间的观念转向之下,汽车本体的“位移” 变化、“斜度”优化、“尺度”复合和“屏幕”延伸 使得其空间得以塑形,重新定义了未来出行形 态。上述元素之间的组合变换不仅改变了汽车 的物理尺度和审美趋势,更反映了人类对生活质 量的不断追求以及生活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一)位移:定性与侧重

在汽车空间设计中,“位移”是每一个元素 在汽车内部所占据的空间点的移动,这一属性 常被忽视,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正如古人 所言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汽车设计中, 微小的位移往往能引发巨大的效应,体现的是 汽车设计中的定性变化及功能侧重。以汽车 A 柱为例,这一支撑车顶、分隔驾驶舱与前窗的 关键部件的位置的微小调整,便能带来截然不 同的驾驶体验。空间场域之中每一个元素所占 据的空间点都像是棋盘上精心布局的棋子,在 整体的设计版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 与中国古代建筑“合院”理念中的“四梁八柱” 有异曲同工之意。“合院”中,梁与柱的位置稍 有变动,便会影响整个建筑的稳固与和谐。

若将 A 柱前移方寸,驾驶者的视野将随之 改变。这不仅仅是物理视野的扩大,更是驾驶 者与外界环境交互方式的变化。前移的 A 柱或 许能让驾驶者更早地察觉到前方的行人或障碍 物,从而提高驾驶安全性。同时,它也可能为驾 驶者增强驾驶的愉悦感。这种变化并非孤立存 在,而是与汽车内部其他元素的位置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A 柱的前移可能意味着仪表盘、座椅 等位置的重新设计,以适应新的视野和交互方 式。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位移的变化也反 映了设计师对于空间、人类行为和心理的深刻 理解。每一个位置的选择,都是对功能、美学和 人类需求的综合考量。位置在汽车空间设计中 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方寸之间的变化,便 能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

对比传统燃油车,以电能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由于没有内燃机,使得位置空间准许变化。 以理想 MEGA 为例,该车辆采用双 A 柱设计,A 柱位置对比某 MPV 经典车型有较为明显的前 移,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安全性的显著提升, 更在视野、风阻系数乃至车身美学上达到了全 新的高度。双 A 柱,均采用高强度热成型钢材 料打造,并采用类似三角形的稳固构。而双 A 柱前移的设计,更是对风阻系数的极致追求。 设计师巧妙地将整个车身造型设计为水滴状, 风阻系数达到了惊人的 0.215。随着 Cd 值(风阻 系数单位,Drag coefficient)的每一点微小降低, 电车续航里程都将获得可观的提升。为了最大 限度地降低车身风阻,同时保证第三排乘客的 头部活动空间,这种流畅而富有张力的造型, 不仅有效地减少了空气阻力,还在视觉上赋予 了车辆一种动感和未来感。

(二)斜度:风格与风阻

“斜度”在无形中塑造着汽车有形的动感和 美学。从汽车造型的演变来看,“斜度”的变化趋 势一直影响着汽车的性能和审美。[3]自汽车诞生 之前,人类就追求御风而行、突破速度的极限。 早期的汽车造型显得方正而呆板,风阻系数较 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汽车的行驶速度和性 能表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设计的创新,汽车造 型逐渐变得圆润、呈流线型,车身的“斜度”也 随之增加。这种变化不仅让汽车在视觉上更具美 感,并在速度性能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4]现代 汽车设计中,大角度倾斜的前挡风玻璃和流线 型车身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这种设计不仅让 跑车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同时也能在高速行 驶时更好地切割空气,减小阻力,从而提高汽车 的行驶稳定性和经济性。对“斜度”的巧妙运用 不仅体现在风阻系数的数字改进上,更反映出 设计师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应用。[5] 目前,量产车型中最低风阻系数的燃油车 为奔驰 CLA,风阻系数为 0.22Cd,新能源车为奔 驰 EQS,风阻系数为 0.2Cd。其他新能源车型代表如保时捷 Taycan 的风阻系数为 0.22Cd、特斯 拉 Model 3 的风阻系数为 0.23Cd,二者同样名列 前茅。2023 年,國产汽车吉利银河 E8 以 0.199Cd 的超低风阻系数刷新纪录。吉利银河 E8 通过降 低 A 柱位移实现更为倾斜的“斜度”,C 柱区域 溜背设计的优化方案,整体充分诠释了“斜度” 在汽车设计中的重要作用。风阻系数逐步减小, 使得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对抗风阻所消耗的能量 变小,进而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驶里程。

汽车造型不断地在圆润与方正之间来回更 替[6],同时又在不断更替中产生新的突破。可以 畅想未来的城市街道将被这些风阻极低的汽车 所占据,它们如同穿梭在风中的箭矢,快速、安 静、优雅地行驶。这种变化不仅将深刻影响人 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还将推动汽车与环 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向着更加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更低的风阻系数意味着更少的能耗和 更小的碳排放,这将为未来的环保出行做出积 极贡献。因此,“斜度”属性在汽车空间设计中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将继续引领着汽车设计 向着更加动感、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

(三)尺度:容器与边界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演变,汽车 的尺度正在被不断地改写和定义。汽车尺度边 界来自车身,其存在作用包括保护驾乘者安全、保护车内隐私、延缓内饰老化及防止外物侵扰 等。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物自体”概念或许可以 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考角度。汽车作为一个物自 体,其边界是确定的,但我们对它的认知和理 解却是不断变化的。汽车所承载的意义已经发 生了深刻的变革,它早已不再是从一点移动到 另一点的简单交通工具,而是正逐渐演变成一 个高度复杂且多功能的“容器”,可知,汽车的 “尺度”正在不断扩展,其不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机器,而是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和表达的复 合空间。在技术和人性的交汇点上,我们应该 从哪些维度创造出既符合物理规律又满足人类 精神需求的空间场域。

从其物理容器属性来看,传统的汽车设计 注重的是驾乘舱、行李舱及乘客座椅的布局,以 满足基本的出行需求。传统汽车车身布置形式 多分为单厢车、双厢车及三厢车。伴随新能源汽 车电气化的快速转变,空间的划分规则迎来新 的变化。如在燃油车时代,前备舱一般出现在豪 华超跑车型上,如保时捷 911、兰博基尼、法拉 利等。新能源汽车领航者特斯拉打破百年内燃 机的空间约束,赋予用户“前置空间”平等权。

前备舱的出现不仅经历了技术的革新带来 的结构特性变化,更是汽车设计师们深入洞察 人类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以特斯拉 Model Y 为例,其前备舱能容纳一个 20 寸行李箱,加上 后备厢,整体行李箱容积达到 2158 升,充足的 空间满足了家庭出行所需。空间扩大,能容纳 更多物品只是表面现象,设计的呈现往往是多 因素权衡后的结果。首先是安全因素。汽车需 预留吸能盒空间,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前备舱 能起到缓冲作用,保护车内前排乘客安全。其 次是强规因素。通常情况下,驾考教育要求和 车位实施标准基本是倒车入库形式,后备厢可 能因紧贴墙面而打开困难,前备舱则凸显其存 在的便利性。再者是场景因素。生活中车主时 常会将鱼肉果蔬等食品放置车内,前备舱能有 效防止水分泄漏和异味扩散。最后是派生因素。 人们通常将快递地址设定为家庭或工作场所, 作为第三空间的汽车自然也会承担更多的派生 需求。例如,特斯拉可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远程 开启前备舱,有新快递时,用户可根据定位系 统将前备舱作为新的快递接收容器。这不仅方 便了个人,未来更可与通信技术深度融合,大 幅提升整个社会的物流运输和连接效率。

在汽车边界属性中,新能源车往往拥有更 大的车内空间,这主要是因为新能源车的能源 来源于电池组,为了保持车辆的稳定性和平衡 性,电池组通常被布置在车辆底部,这就要求 配有较长的轴距用以容纳电池组。此外,新能源车制造商也非常注重用户的乘坐体验。以理想汽车为例,其创始人明确表示,理想汽车的定位是洞察用户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专注于打造适合家庭使用的 6 座 SUV(运动型多用途车,Sport Utility Vehicle)。车内配置的冰箱、彩电、大沙发等设施,正是为了满足用户对车内空间的多元化需求。除新增的物件外,车内已有物件的摆放方式也会因空间功能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就像传统合院建筑中的家具摆放一样,不同的空间功能需要不同的家具布局。获得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的东风繁享商务车针对用户面对面的商务沟通需求展开设计,体现了空间尺度变化的巧妙运用。这种空间边界尺度的变化不仅反映了车辆设计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匹配变化,也展现了复合空间价值带来的直接影响。

汽车企业与汽车设计者们正在持续深入思考和探索汽车作为复合空间所承载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以实现人与车、车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如在中国美术学院和吉利汽车发布的首部行业白皮书——《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白皮书》中,小米集团提出了人、车、家的生态概念与产业布局,理想汽车也提出车和家的设计理念,学界与商界都在为未来出行的轮上空间的新可能开展积极探索。

(四)屏幕:平行空间

明 末《 西 游 补 》中提到这样一个场景 :孙悟空曾坠入一座四壁都由数不清的镜子砌成的“万镜楼台”,其中的每一面镜子都通向一个独立未知且绚烂的世界。“万镜楼台”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比喻,它暗示了屏幕所营造的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复杂关系。屏幕不仅改变了人与车的交互方式,也打开了真实与虚拟世界的一道门,让驾乘者投进“万镜”之中,让其视野与意识穿梭于多元的虚拟世界之中。[7]屏幕的不断堆叠使得汽车已然演变为一个集交通、娱乐、办公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移动空间,车内的屏幕阵列也形成了另一个“平行空间”,为每一位用户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万镜楼台”。

吉利银河 E8 所搭载的 45 英寸 8K(K 代表视频像素的总列数)无界智慧霸屏,不仅从视觉上突破了传统边界,更在功能交互上引领了全新潮流,如同一面“魔镜”将驾乘者带入一个既独立又绚烂的虚拟世界。与此同时,华为问界 M9 所采用的光场屏技术也展现了其独特优势。它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远距成像和超大画幅,为乘客带来了更加舒适和震撼的视觉享受。屏幕反射和折射出的信息構成了另一个虚拟的平行空间,在这个平行空间中,人们可以通过屏幕获取各种信息,进行各种操作,甚至沉浸其中,在真实与虚拟之间游走。“屏幕”作为车内连接真实与虚拟场域的桥梁,见证了车辆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向多功能移动空 间的转变。随着柔性屏、透明屏等新型屏幕技 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汽车内 部将变得更加梦幻和多元,每一块屏幕都将成 为连接真实与虚拟的纽带,每一块屏幕都是一 个通向未知世界的窗口。

三、空间的总成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设计理念的不断演 进,人们对于出行的需求与向往也在持续升级。 未来出行的轮上空间,将不再只是单一的交通 工具,而是向着场景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的 超级空间——我们可以称之为“超体”。在这个 “超体”中,各种交互功能将实现深度融合,形 成全新形态的场景模式。汽车就像是一个自定 义的“家”,复合的系统矩阵构成了这个“家”的 骨架和脉络 :

信息 :信息提示及安全警示方面迎来了革 命性的变化,从传统仪表盘到中控交互屏,再 到 AR-HUD(增强现实型抬头显示)系统的转 变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和便捷地获取各种信 息,多维显示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信息的 丰富度和可视化程度。

影音 :从车机交互体验来看,影音视听到 沉浸式娱乐的转变,使得我们在车内的时间过 得更加丰富多彩,单一的功能如听音乐,将被整合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中,与调灯光等 功能形成互补,为我们提供更为舒适和个性化 的娱乐体验。

乘坐 :乘坐体验也将实现从基本乘坐到舒 适坐感的升级。如现在的新能源汽车空间分布 更加灵活多变,按摩等精细化功能的加入将使得 驾驶人在长时间乘坐时也能保持舒适和放松。

灯光 :灯光交互也将不再局限于车内,已 然延伸到了与车外环境整体化交互,例如高合 汽车推出的智能交互灯光系统的灯语功能,不 仅使得车辆可以与外界进行更加智能和灵活的 沟通,其个性化属性也为每辆汽车点亮了其独 属的身份标识。

驾驶 :在空間序列方面发生了变化,驾驶 控制将向智能座舱方向演变,驾驶位与其他区 域将形成有机序列,自动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 将让我们在车内拥有更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而 不再需要时刻关注对汽车底盘的操控,从而更 加专注于车内的整体体验。

储物 :储物空间将被重新定义,原来的后 备厢将不再仅仅用来储物,后排空间可以灵活 变换,成为孩子或宠物的娱乐天地,这种多模 空间控制的设计思路,将使得车内空间得到更 加高效和有趣的利用。

操控 :从操控到空间拓展的转变将为我们 带来更多便利,复杂操控和灯光控制将被简化 为一键模式,如理想汽车的一键切换露营、小憩模式等,使得我们在不同场景使用车辆时更 加轻松和高效。

环境 :内饰环境向环境感知的升级将是一 个重要趋势,通过电子显示器等先进技术的应 用,车辆将能够实时感知和调节内部环境,为 我们提供更加舒适和健康的出行环境。

安全 :安全保护方面将实现从被动到自动 的跨越,状态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得车辆 能够实时监控和预警各种潜在风险,从而为我 们提供更加全面和可靠的安全保障。

以上种种场景变化预示未来的汽车不仅是移 动的机械物体,更是具有高度空间整合性的移动 的“家”。如中国合院建筑中“一步一景”“移步换 景”的设计理念,利用门洞、窗框实现园林景色的 障景、借景、框景、夹景、漏景、对景等多种造景 方式。从狭义来讲,汽车的空间仅指其车辆本体, 但驾乘者的视野场域都与周遭环境关联,如车窗、 倒车镜、监测影像。如全景天窗与全景影像透明 底盘的普及,也使得驾驶人可以仰望星空与大地, 视野更为立体。可见,汽车的空间范畴绝不仅是 其尺度所限的内部空间,流变的时空观下车体与 外界正在不断发生交互置换,汽车的空间早已被 无限扩张。正如《道德经》所言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 之用。”汽车的空间亦是如此,其边界之内是有限 的物理尺寸,边界之外却是无限的想象与可能。 这种内外之间的张力,正是汽车空间的魅力所在。 在这个移动的空间中,我们寻找着生活的定位与 方向,同时也感受着空间的局限与可能。

四、结语

过往十载,中国智能制造与设计创新并驾 齐驱,共同书写了一部新能源车辉煌的发展史。 在技术浪潮的影响下,时间与空间纠缠共生的 汽车空间在不断拓展与变化。如今,汽车不再 是一个冰冷的物理实体,而是融入了时空的脉 络,展现出了独特的生命力。轮上空间是具有 多个层面和维度的存在,它的存在性和功能性 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体验,让人们可 以在使用过程中构建个体与车辆之间的意义和 联系。汽车出行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的象征, 融合场景矩阵要素进而营造的出行体验空间场 域,都在诉说着设计者的情感与理念。

这个轮上空间在时空中穿梭、演变,最终凝 聚成一个充满情感与活力的自定义的“家”。它 不仅仅是一个移动的居所,更是一个传递文化、 承载社会意义、拓展人类移动可能性的多维现 实空间。汽车将不再是冷冰冰的机械体,而是 能够与人及环境互动的“生命体”,觉醒为基于 具身智能的人车共融全新形态——“超体”。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设 计智造协同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ZD09) 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泰尔曼 .大竞赛 :未来汽车的全球争霸赛 [M].王冀 , 译 . 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2]OLDENBURG R. The Great Good Place [M]. New York: Hachette Books,1999.

[3] 谢佳伟 , 赵江洪 . 风格是一种历史工具——电动 汽车内饰设计风格的经典与趋势 [J]. 装饰 ,2015(4): 96-98.

[4] 菲亚尔卡 . 汽车战争 : 电动汽车的兴起、衰落和复 苏 [M].马芳武 ,王博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5] 杨凤云 . 从设计空间角度谈汽车外观设计的对比 判断 [J]. 装饰 ,2015(2):76-77.

[6] 王波 , 罗际 , 朱睿 . 汽车造型设计的线型分析方法 [J]. 汽车工程 ,2010,32(6):470-476.

[7] 马阅 . 未来机器 : 虚拟空间的生成 [J]. 中国艺 术 ,2022(3):68-75.

猜你喜欢
风阻汽车空间
风阻系数0.27,ZEEKR 009风阻系数公布
某重型牵引车风阻优化的节油技术研究与应用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一种低风阻汽车后保险杠的数值模拟
汽车的“出卖”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离心机风阻功率及启动过程分析
3D 打印汽车等
汽车就要飞起来了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