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不想离开

2024-05-10 11:38仇士鹏
莫愁·小作家 2024年5期
关键词:拐弯协会会员移民

在江西做水库扩建的项目时,和地勘的同事聊到征地移民,我说,当年三峡移民,多少人从三峡库区落户到了上海,成了“新上海人”,给房给户口,真是让人羡慕。

他却说,你知道有多少人是不想离开的吗?

他的话让我陷入了沉默。好像在不知不觉间,我也成了那种用金钱量化情感价值的人,什么事都先放在“值不值”的天平上称一称。

我曾看到一段视频:安徽王家坝的一位老人,弥留之际想回老家看看,奈何洪水滔滔,便求助于消防員,跋涉了一个小时的水路,才回到了蓄洪区的家里。当天下午,老人静静地离开了人间。

落叶归根。回家,是心愿,更是执念。它没有原因,却可以让人拼尽所有的力气。为了回家,他甘愿熬过一路的颠簸疲顿,然后像孩童时躺在父母的怀中一样,安心合上眼。

我们家搬家的时候,我正上大学,特地买票赶回来,在每个房间里不停地拍照片,再走到厨房和阳台,拍玻璃窗外的天空,力求能在照片里拼凑出这个屋子里里外外的全貌。我知道我的记性很差,我不想在多年后回忆童年时,脑子里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地址。

一直到毕业前,每次小长假回家,我都会去老房子附近走一走,倒不是对那间搬空的、最终倒下的房子有多么不舍,那只是土石泥沙建成的,但房子是家的象征,我所害怕的,是家人共同生活时产生的记忆与情感,随着那间房子一起消失。

那房子呀,我从记事起就生活的地方,在没有灯的路上,能一步不差地在拐弯处拐弯;也是在那里,瘸腿的母亲守了我十五年,直到守不动了,先一步离开;也是在那里,家中摆起了花圈,院门上挂起了“仇宅治丧”的白色灯笼。那里,是保留了关于母亲的点点滴滴回忆的档案室,也只有在那里,我才是,也永远是一个孩子。

我曾天真地幻想,房子永远保存在那里,所有的邻居都在,我所看到的都和十几年前的一样。这样当我晨起刷牙的时候,还能下意识地以为母亲还在。可惜,我已经忘了,每天早上母亲都会忙些什么,曾经脱口而出的“老妈”,已陌生得像是字典上刚刚收录的新词。

这样的念头并没有持续多久。一方面,我并没有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几年后我就去了外地打工,家乡彻彻底底成了故乡。我好像是一截被割下的仙人掌,在千里之外的土地上重新生着根。

打工了,就不像读书时,有大把的时间沉浸在情绪的涨落中,上班、加班,时间和产值挂钩后,心就变得越来越硬。它的密度越来越大,不再容易被滴穿,被蚀穿,可是它也越来越不像原来的它了,对生活的欲望压过了对生命的珍重,就连眼角的余光,都很少为那些怀念、悲悯、感动、温馨的时刻而留了。所以在谈到移民时,我的艳羡溢于言表,因为率先冲进大脑里的画面,是高楼大厦间摩登的生活,而那个大声喊我吃饭的身影,还在神经元间步履蹒跚地跋涉。

可是啊,那个对着日记本许愿一家人永远都不分开的孩子,仿佛就坐在桌子的对面般清晰可见;那个走在家附近熟悉的公园和广场会眼里一酸的年轻人,仿佛刚刚拐弯走进前一个路口。原来,在不知不觉间,我已经悄悄背叛了我自己。

同事的话让我恍然惊醒,让一颗心找回了更多珍贵的情感。正好,不久之后就有个长假,再回去看一看吧,一双眼睛,总需要眼泪洗一洗,才能保持灵动与明亮。

仇士鹏: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多家报刊。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猜你喜欢
拐弯协会会员移民
杨小泉艺术作品欣赏
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服务条例
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服务条例
董冰作品
拐弯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科罗拉多河“Ω”大拐弯
拐弯的道歉
签证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