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策略研究

2024-05-10 09:14李舫朱翠娇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法治思政作业

李舫 朱翠娇

摘 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中小学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决定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思政课教学路径,提升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效果。新的教育形势下,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延伸至思政作业以及课后服务活动中,拓展传统文化的融入路径,提高育人效果,进而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5.053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久经洗礼保留下来的精髓,是五千年中华发展史的精神所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是我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教师将其融入思政教育课中,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作业设计思路以及课后活动思路,最终达到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一、以价值为抓手,拓展融合教育思路

思政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话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育人功能的体现。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互相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也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将其与思政教育融合,能够有效突破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局限于课堂的弊端,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同时实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其次,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从小接触优秀文化,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后续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奠定基础。

基于上述两方面内容,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教学,结合教材内容,寻找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点,提炼出传统文化的关键点,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充分借助“双减”课后作业时间,改变传统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将个性化作业等形式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桥梁,在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有更多路径了解传统文化,并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学习、生活融合起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最终实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目标。三是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活动的融合可以通过开辟第二课堂阵地的模式进行,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第一课堂学习的是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第二课堂则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其实与生活、学习是息息相关的,在第二课堂中,教师能够充分引导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以文化为依托,拓展融合教育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的优质资源,但是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的传统文化渗透意识不强,往往不关注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且缺少系统的拓展与延伸,因此融合效果欠佳。新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堂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建立系统的育人机制,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而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1.传统文化入课堂

课堂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阵地,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课堂教学角度入手,借助课堂教学活动展开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借助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效调动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基于上述因素,在优秀傳统文化渗透过程中,教师首先应立足核心素养要求,制定系统的融合课堂教学目标。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包含政治认同、道德修养等5个维度,其中政治认同部分专门针对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目标进行了详细要求,按照不同学段设定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目标,比如,在低学段学习中要求学生能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文化符号,对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亲切感;初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成果,感受其魅力所在;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能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从而达到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可见,新课程标准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本身就是非常重视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立足核心素养要求,从目标设定到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都要紧密围绕这一要素,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青春有格》教学为例,本课时主要包含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等内容;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青春,理性地对待青春。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自尊自爱,青春无悔;同时将青春活力化为正能量。此课时内容丰富,涉及学生价值取向等诸多内容的培育,依托新课程标准要求,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此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感受青春魅力、释放青春活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领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增强法制观念。辩证、理性看待青春,能在生活中、学习中做出正确、科学判断。能够深刻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重视修正养德,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目标设定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为后续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提供便利条件。以目标为基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借助探究、合作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分析的过程中,理解文化内涵,并与课堂所学内容有机融合,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堂内涵,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例如,在深入探讨“行己有耻”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方式,以多媒体教学为引导,引导学生在探讨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内涵,领悟其中精神。

教师问:同学们,你们了解古圣先贤的思想吗?你们知道他们都提出过什么观念吗?比如孔子、孟子等,语文课堂上我们曾学习过与他们相关的课文、阅读过与他们相关的资料,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读一下古圣先贤的处世观念。(教师播放孔子、孟子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能够提炼其中的观念,并简单陈述出来)同学们,从刚才的视频中,你们能体会到古圣先贤哪些处世的观念呢?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料,将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用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观看资料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同时通过分析视频资料,初步明确“行己有耻”的内涵。在后续活动中,教师趁热打铁,创设小组探究辩论情境,主题为“古为今用明辨‘耻。你认为什么行为或言论是可耻的?说明理由。(小组讨论,限时3分钟)”通过辩论情境的创设,教师将书本中、视频中以及生活中的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素材进行综合积累与整理、阐述,通过搜集整理多样化素材并引导学生从课堂引申到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了解、感受生活中很多道德规范都可以约束我们的言行,以古圣先贤为榜样,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促进学生精神层次的提升。

随后,在“止于至善”的探讨理解中,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参照上一个环节的师生互动学习模式,对此部分内容展开细致、深刻的分析。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引导模式,以简单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内涵的思路,比方说:你知道哪些关于修身立德的中国古典名言、诗词或典故?这对你又产生了什么影响?简单的提问,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拓宽了搜集整理与修身立德名言典故的路径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机会。比如,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许衡的故事”等环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探讨自己对于上述内容的见解,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以古圣先贤的要求为准绳,是否能够对自己严格要求。

总之,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依据,在具体活动设计中充分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搭建系统、多元的课堂活动模式,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借助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情感深厚特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2.传统文化入作业

“双减”政策实施后,传统的单一书面作业设计似乎已经过时,过量的书面书写作业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和传统文化精髓,还会影响学生探究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双减”政策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作业设计提供了非常明确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在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搭建符合学生学情的“文化底蕴”作业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内外作业中,达到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见识的目标,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弘扬优秀家风》的作业设计为例,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目标等,将“双减”作业设计目标确定为通过作业设计引导学生践行优秀家风,促进自身成长。基于此,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采取自助餐作业设计方式,将本堂课学习的知识应用于自助餐作业中,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深入体会优秀家风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作业一:名人家训我传诵

优良家风是成才的根本,传承、弘扬优良家风,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行动起来,用你喜欢、有效的方式传诵名人家风,做一名优秀家风的传播者。

作业二:“晒家风 我爱我家”评选活动

请你以自创的方式,讲述自己的家风,在班级评选“敬老之家”“有爱之家”“书香之家”等。

作业三:你所知道的家风家训故事

日常阅读中你了解过哪些古代的家风家训故事呢?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呢?

通过开放式作业设计,发散学生思维,在开放式作业资料搜集整理以及阐述表达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弘扬优良家风的重要性。在具体的作业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作业内容,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所选任务,通过互联网资料查询、搜集其他学科知识素材等进行资料整理,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完成作业,并阐述自己的制作意图以及内涵。

通过多样化的作业活动,教师不仅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渠道,同时也增加了学生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路径。

3.传统文化入活动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课堂中不仅需要理论知识学习、作业活动辅助,还需要结合中小学生特征,为学生创设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的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学生有更多的平台、机会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实现融合育人目标。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能够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統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文化实现有机统一,将优质的“营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输送给学生,落实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观点,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以此为基础,在校园文化创设中,教师可以从中小学生的学习科目入手,结合学习内容,开展国学朗诵、经典阅读以及少儿创作表演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校园活动平台,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同时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其次,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组织也是思政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是思政教育的优质素材,课堂学习以理论知识的了解与学习为主,那么主题实践活动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比如,教师结合小学阶段学生活泼好动的特征,开展“传统游戏我会玩”“我们当地的风俗”等一些传统文化调研活动,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调查活动,记录调查内容,撰写调查报告,分享活动收获,等等。通过系统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对当地的传统游戏、年节风俗进行具体调研,了解不同的传统游戏、传统节日产生、发展、传承的过程;在调查与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而且也将日常道德与法治课堂所学知识以及生活中接触到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了活动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教师以思政教育为出发点,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素材,同时衔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活动,拓展实践活动形式,为学生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政教育课程,要立足以往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课后作业以及课后活动中,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效,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拓展思政教育路径,完善融合教育体系,多措并举,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机融合,最终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傅明《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教学策略研究》,《新课程评论》2023年第Z1期。

[2] 刘辉《坚持“五个结合”,让传统文化赋能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吉林教育》2023年第18期。

[3] 李晓东《中小学用本土传统文化资源落实家国情怀培育的价值与策略》,《福建教育》2022年第48期。

[4] 杨文英《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初高中思政课政治认同素养培育教学衔接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5] 赵文福、张琴《开发非学科类传统特色活动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的研究——以西宁市大通县乡村中小学为例》,《青海教育》2023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法治思政作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快来写作业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作业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