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者型编辑的成长路径

2024-05-10 11:10罗章莉
出版参考 2024年4期
关键词:成长路径

罗章莉

摘 要:在古代编著不分的情况下,编辑与学者常自然集于一身。近代一些著名的编辑也多为大学者。在出版活动与著书立说分开的今天,绝大部分编辑虽然不是学者,但是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仍然要向学者型编辑的方向努力。对教科书编辑而言,成为学者型编辑是这个群体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这不仅是时代发展和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教科书编辑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样的成长更多的是依靠教科书编辑的内在动力来自我养成的。本文以教科书编辑为例探讨学者型编辑的主要特征以及成长路径。

关键词:学者型编辑 教科书编辑 成长路径

在古代编著不分的情况下,编辑与学者常自然集于一身。我国历史上的名编辑大多是当时第一流的学者。例如,孔子、孟子、司马迁等,不但是著名的学者,也是古代杰出的编辑。[1]近代以来,一些著名的编辑也多为大学者,他们在出版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例如,梁启超、张元济、叶圣陶、胡愈之、鲁迅、邹韬奋、傅雷等。在出版活动与著书立说分开的今天,编辑的工作更细化,需要考慮的范围更广,要求更多。虽然作为一种职业,从事编辑工作的绝大部分人已经不再是学者,但是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仍然要向学者型编辑的方向努力。

在我国庞大的出版编辑从业人员中,教科书编辑,特别是基础教育教科书编辑是一个很小众的群体。很多出版人可能会认为他们只需要完成几本教科书的编校工作,而很多教科书,特别是基础教育教科书比较薄,内容也并不高深。笔者正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在实际工作中才充分体会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以及其在宣传思想文化中具有的重要价值。

少数教科书编辑的工作是编写合一的,即编写和编辑合二为一。而大多数教科书编辑的工作虽然不是编写合一,但是编辑需要全程参与教科书的调研、编写、修订以及相关核心产品的研发等工作,是教科书编写组重要的组成成员。对于教科书编辑,尤其是基础教育教科书编辑而言,成为学者型编辑是这个群体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这不仅是时代发展和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教科书编辑自身价值体现与实现的需要,是教科书编辑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这样的成长更多的是依靠教科书编辑的内在动力来自我养成的。

一、学者型教科书编辑的主要特征

对于学者型编辑的定义,目前还没有比较统一的意见。比较典型的定义是,学者型编辑指的是既精通编辑业务又学有专长的编辑。[2]

教科书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出版物,特别是基础教育教科书,虽然看上去朴实无华,但承载着传承人类文明的历史使命,肩负培养国家栋梁的重要职责,承担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重任。[3]教科书编辑承担着意识形态把关、内容科学性把关和教学科学性把关三重责任。其中,能否精准把握教学科学性,是教科书编辑区别于一般图书编辑的关键要素。教科书编辑的综合素质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具有重要影响。而要成为学者型教科书编辑,需要具备以下特征。

(一)要有正确、鲜明的政治立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科书是国家意志的传播载体,致力于共同价值观的塑造。[4]

教科书的出版工作既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更是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最根本的是要讲政治立场,要始终站在党的立场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了这样的政治定力,才能把握好教科书的思想内容,承担意识形态把关的重要责任,杜绝政治性差错。

(二)编辑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精深

在编辑工作中掌握工作的内在规律,具备较高的编辑学科学术素养,是做好一名编辑的前提,更是成为学者型教科书编辑的基础。

作为教科书编辑,不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改正书稿中的错别字、单位、标点符号等编校硬伤,而且要审查学术的科学性、表达的严谨性、文字的规范性、资料的真实性、知识的准确性,乃至谋篇布局的合理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等等。[5]此外,还要考虑装帧设计、印刷工艺、纸张用料等细节。[6]

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纸质教科书以外,教科书编辑还需要关注新技术、新媒体条件下的教科书出版工作,打造数字化、立体化的教科书,并做好相关教辅乃至相关科普产品的策划、组稿、营销和售后等工作。

(三)具备精深的学科知识和开阔的学术视野

很多人对编辑的学科专业认识有误区,认为编辑就是和文字工作打交道,所以应该读的是中文或编辑出版专业。实际上,出版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不同学科领域的出版工作都需要编辑具有相应或相近学科的专业背景,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

对于教科书编辑而言,这样的学术背景更为重要。教科书编辑应具备相关学术领域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既要有知识的广度,更要有知识的深度。只有保持专业的高水平,才能与教科书的编者进行深度对话,做好教科书内容科学性的把关工作,非常敏感地从行文中发现一些隐藏很深、容易忽略的专业知识错误,从专业的角度为完善教科书提出意见。

学者型教科书编辑不仅在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应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能密切关注相关领域和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能够及时捕捉学术前沿与社会热点的契合之处,在兼顾教科书的稳定性、体系性、科学性的同时,保持教科书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同时要有科学严谨的学术精神。

(四)成为教育业内的行家里手

学者型教科书编辑,除了是优秀的编辑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者以外,还应是教育业内的行家里手。学者型教科书编辑不仅要有较强的教育理论功底,而且要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能组织开展行动研究,做好教科书教学科学性的把关工作。学者型教科书编辑应当能够站到一定理论高度去分析教育中的种种现象,能够指导一线的教学工作。

老一辈的教科书编辑中,有很多是知名的大学者。例如,叶圣陶先生就是著名的作家、出版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不仅具有精深的文学造诣,而且对教育颇有研究,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做出了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

(五)具有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對产品(作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精神,即指的是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益求精,永无止境,不断追求超越的自我意识。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7]在我国,不仅制造业需要工匠精神,在提供文化传播的编辑出版业同样需要工匠精神。

2000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形成了一纲多本的基础教育教科书发展格局。各家出版社组织编写和出版的基础教育教科书大多已经使用近20年,其间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学科发展和教学一线的需求,教科书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教科书编辑几十年如一日地用心打磨教科书,数易其稿,杜绝差错,追求精品,坚持不懈,同时还要做好相关教育出版服务工作,并将这种追求渗入灵魂和血液,成为一种习惯和品格。而学者型教科书编辑结合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研究水平,在教科书出版工作中将这种精神发挥到极致。

只有工匠精神而没有专业素养和研究水平,教科书编辑工作就很难插上腾飞的翅膀;只有专业素养和研究水平而没有工匠精神,教科书编辑工作就很难脚踏实地。

二、学者型教科书编辑成长的路径

(一)了解教育发展大势,精准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教科书编辑不能只埋头做事情,还需要抬头“仰望星空”。抬头看什么呢?看国家大局、教育发展大势,要对国家教育政策有精准理解,从政策的发展变化中寻求新机遇、谋求新发展。

例如,近年来基础教育阶段的教科书在修订并送教育部审查的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学科渗透,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关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新成就和新精神,等等。又如,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2024年1月11日至12日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对教育部2024年工作提出七项重点任务,教科书编辑不仅要关注领导的重要讲话,还要结合当下的教育现状和自己对教育的认知,去理解与分析我国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和近期教育工作重点等问题。

(二)走进学校和课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教科书编辑不仅要“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教学资源,它所传播的知识,承载的教学理念,都要转化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

教科书编辑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做一些案头工作,而是要经常走出去。要走进课堂,随堂听课,甚至自己亲自上课,与师生面对面零距离接触,深入了解一线教学的常态和真实需求。要参与市级、省级等各级教研活动,研究课堂教学策略,评价教学效果,发现好的活动设计,积聚一线教师的教学智慧和经验等。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教材回访、调研和培训活动,如编制调查问卷、开展座谈会、举办培训讲座等,广泛了解师生在使用教科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疑问,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用好教科书。要走到学术交流的现场去,与学科专家交流,了解教育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

在上述工作或活动中收集的资料、意见等,还需要教科书编辑认真整理、审慎筛选和深入研究,最终成为完善教科书体系的“养分”。同时,要引导教科书编辑开展课题研究。例如,可以对国内外相关教科书进行对比研究并形成研究报告;又如,可以研究常态化的课堂教学,形成一系列有价值、可供推广使用的研究成果,并组织教学专家、骨干教师拍摄优质教学视频,将研究成果转化成教师更容易接受的形式,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示范作用。

(三)杜绝简单重复的编辑工作,加强编辑业务的系统性学习

教科书的编校质量要求比一般图书要高出许多。教科书的发行量较大,如基础教育教科书每年通常有数百万学生在使用,任何一个细节的差错,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而提升教科书编辑的业务水平绝非一日之功,这需要经年累月、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积累。

编辑工作虽然只是教科书编辑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但这部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比较快,人们普遍喜欢“快餐式”生活和娱乐,容易浮躁。但是教科书编辑需要真正沉下心,耐得住寂寞,不急不躁,在书稿的编辑过程中精益求精。教科书编辑在完成每一本书稿的编校工作后,都应该有新的收获,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劳动。不谈内容差异较大的新稿子,即使是每年少量修订的教辅等书稿,随着编辑的认知水平和编校水平的不断提升,虽然每年加工的书稿差别不大,但也总能发现新的问题,并要对编校质量和工作效率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对于新编辑来说,加工教辅可能更多的是关注有没有错别字、语法错误、单位错误、标点错误等。但是随着编辑对教科书和教学理解的加深,应该还要关注教辅中的题目是否具有适切性,是否与教科书匹配,是否符合教学要求,题目难易程度的设置是否合理,等等。教科书编辑的编校能力,就是在扎实做好每一本书稿的加工过程中螺旋式上升的,同时提升的还应有编校工作的效率,从而能用更短的时间更高质量地完成编校工作。

教科书编辑如果将出版工作只局限在教科书和教辅方面,就限制了自己的出版视野和思维。在做好教科书和教辅出版工作的同时,还要关注并从事教育理论专著、相关领域的学术专著、科普著作等方面的出版工作。这些著作的出版,不仅有助于编校能力的提升、编辑视野的拓展,而且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作者队伍的建设。

编辑是一个实操性很强的岗位,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扩大知识储备,所以很多出版人会特别强调编辑的经验性和实践性,而容易忽略长期系统学习的重要性。要成为学者型编辑,不应只是被动地等着在书稿中遇到问题再去查找标准或规范。如果不知道什么样的是错的,就很可能看不出书稿中的问题。如果能认真、系统地学习并熟悉各项国家标准、规范以及语法知识等,就能更快速、准确地发现和判断书稿中的错误,特别是当作者对编辑在编校方面的修改提出质疑的时候,能够言之有据,既保障了书稿的质量,也赢得了作者的信任。

(四)保持与时俱进,打造基于媒体融合的教科书新形态

时代在变,社会對人才的需求在变,学科的知识在更新和发展,学生和教师的学习习惯、生活环境、学业背景都在改变。教科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载体,承载着课程的思想与理念、内容与方法,也承载着时代发展对学科教育的要求和期待。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就提到要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纸质教科书呈现方式静态化、缺乏交互功能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应运而生的新媒体、新技术肩负着教科书内容更新和载体换代的任务。

教科书编辑在新形势下,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并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教科书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更新升级,打造教科书和教学资源的立体化、数字化和现代化。

(五)善于发现和深度思考问题,提炼和升华心得体会

教科书编辑要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做教科书的出版工作。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的信息,是教科书编辑进行思维加工的基础。深入思考后还要进行提炼和加工,这是教科书编辑思想形成以及专业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之一。文字应是思想引领下的自然流露。缺乏思想的引领,文字必然缺少内涵和高度。平时可以养成记随笔的习惯。因为随笔一般是真情流露的,不是刻意的、挤牙膏式样的肤浅文字。依靠记录随笔,长期积累必然能形成个人对教科书出版、教育出版的深度思考。还要将这些思考写成研究论文与同行交流。有的编辑还会写成著作,更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这既是对自己心得体会的提炼和升华,也是为了防止自己长期忙于事务性工作产生庸俗化的趋向。

除了常见的论文写作之外,这两年笔者还尝试在面向青少年的杂志上开设相关学科的科普专栏,撰写科普短文。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觉得很有收获。既能更好地梳理教科书中的知识体系,又能学习如何将权威的学科知识深入浅出地用学生能够理解的并且感兴趣的语言进行表达,同时有助于在与编者沟通如何写作的过程中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三、结语

2020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上的回信中,提出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不仅是对人民教育出版社提出的殷切希望,也是所有教材出版工作者需要时刻铭记的要求。

从普通的教科书编辑成长为学者型教科书编辑,更多的是依靠自我的养成,需要编辑对教科书的编写和教育事业的奉献有更多的理解和敬畏。教科书编辑守的是止于至善的对学科精深的追求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变的是要从国家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出发,做到与时俱进。

(作者单位系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成长路径
融媒体时代财经节目主持人的成长路径
基于不同业态比较的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发展路径探索
教学学术视域下高校教师成长的路径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成长路径探究
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内涵与成长路径
优秀研究生成长机理及其模型构建
“新乡镇公务员”成长路径规划的实践与思考
反思性实践:卓越幼儿园教师成长路径
基于企业成长理论的经济型酒店成长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