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乡土化实践型德育模式研究

2024-05-10 11:26苏凌志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乡土专项育人

苏凌志

摘 要:本文以农村小学乡土化实践型德育模式研究为主题,以“专项加实践”育人模式为例进行深入探讨。文章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德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专项加实践”育人模式的设计和实施方案。通过此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乡土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小学 乡土化实践 德育 专项加实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5.058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当前农村小学德育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传统教育观念较强,教学内容缺乏情感和乡土意识,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

因此,本文探讨一种适合农村小学的乡土化实践型德育模式,以“专项加实践”育人模式为例。通过专项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着力解决现有德育模式中的问题,促进农村小学德育的发展和进步。这一模式旨在激发学生对本土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期望本文的探讨和研究,能为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问题分析

在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情感培养和实践操作。

(二)缺乏乡土情感教育

农村学生多为乡村出身,但缺乏对本土的了解和认同,乡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

(三)实践活动匮乏

学校德育活动以考试和功课为主导,缺乏具体的实践活动,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

二、“专项加实践”育人模式设计

在“专项加实践”育人模式中,我们针对农村小学德育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乡土教育和实践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乡土意识与实践能力。

(一)专项教学:设立“四个专题”

专项教学是“专项加实践”育人模式的核心环节之一。通过设立“专题教育课程”,学校可以专门开设一门涵盖乡土知识、乡土文化和乡村发展历程等内容的校本课程。这门课程不仅涉及地理、历史、文化等学科内容,更重要的是注重激发学生对本土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乡土情感。

1.设立“专题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

设立“专题教育课程”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首先,专题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有助于打破学生对农村的陌生和偏见,增强学生对农村的兴趣,使他们在乡村教育中能够主动参与。

2.专题教育课程内容和实施模式

在设立“专题教育内容课程”时,专题教育内容和实施模式都需要仔细考虑。因此,我们设立了四个大专题:一、爱党爱国爱人民;二、勤劳笃行乐奉献;三、孝亲尊师善待人;四、爱护环境保家园。我们以主题实践活动为实施模式:(1)了解当时国情;(2)珍视国家荣誉;(3)热爱祖国,热爱人民;(4)自己事自己做;(5)主动分担家务;(6)参与劳动实践;(7)热心志愿服务;(8)孝父母尊师长;(9)爱集体助同学;(10)虚心接受批评;(11)学会合作共处热爱中国共产党;(12)爱惜花草树木;(13)低碳环保生活。我们的专题教育内容紧密围绕学生家乡的特点和发展,包括乡村历史、地理、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够体现当地的传统手工艺、民间技艺,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乡土特色和传统文化。

3.教师的角色和培训

在“专题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启蒙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需要对本地乡土知识形成深入了解,并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将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在乡土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全面的认知和理解。

(二)实践活动:课堂知识与田园劳动相结合

实践活动是“专项加实践”育人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该模式旨在通过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身参与乡村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乡村生活和發展的理解。

1.田园劳动:体验农村生活

田园劳动是“专项加实践”育人模式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将有机会亲身体验种植、收割以及摘茉莉花等活动,从而在领略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时,也发现茉莉花馥郁的芬芳之美,拓展对农业与自然的认知。

在摘茉莉花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花朵的娇嫩与清香,还能将这份自然的美好转化为创造力。以茉莉花为灵感,学生们可以尝试制作茉莉花手工艺或创作茉莉花贴画。通过这些创作,他们将自己的情感与对农村生活的理解融入其中,创造出独具个人特色的作品。这样的田园劳动体验不仅使学生融入农村生活,亲身领略了农民的辛勤劳作与朴素生活,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力。

(1)感受农业生产的辛苦和耐心

田园劳动让学生亲历农民的耕耘和收获,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农业生产的辛苦和耐心。在农田里,他们会体会到种植作物的辛劳,体验到耕耘、灌溉、施肥和防虫等环节的艰辛。这种体验能够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让他们更加珍惜食物和资源,学会节约和珍惜。

(2)增强对农业和自然的认知

通过田园劳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还能对农作物的生长和自然条件产生更深入的认知。他们将目睹植物从种子发芽、生长、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了解作物生长的需求和环境条件。这样的认知能够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2.乡村调研:了解本地社会与文化

乡村调研是另一个重要的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社会经济情况、乡村文化和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乡村调研中,学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产业结构、人口状况、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情况。这种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乡村调研也是一种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生态保护:增强环保意识

生态保护是“专项加实践”育人模式中涉及的另一个重要实践活动。通过参与生态保护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環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生态保护活动可以包括植树造林、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自然资源的宝贵和环境的脆弱,从而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生态保护活动也能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学生通过参与环保活动,体验到为社会和大自然做贡献的喜悦,从而形成乐于助人的品质。

4.社会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专项加实践”育人模式中,社会参与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环节。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为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社会参与,学生可以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满足感。例如,学生可以参与乡村义务植树、环保宣传、义卖等活动,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善家乡的环境和生活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三、“专项加实践”育人模式的实施

(一)专题实施方案:设计适合农村小学的乡土特色方案

教师实施“专项加实践”育人模式,首先需要设计适合农村小学学生的乡土特色方案。这些方案紧密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包含有关乡村历史、传统文化、自然环境、乡土特色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深度。

(二)实施方案内容选择与设计

实施方案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是方案设计的关键环节。方案设计者必须深入了解农村小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教育需求。了解学生的家乡是怎样的乡村,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传承,以便选择和设计符合他们实际需求的方案学习内容。

教师在设计方案内容时,应重点涵盖乡村特色和文化传统。包括家乡的历史变迁、乡土文化、民间故事、传统节日、乡村风俗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是如何发展和传承的。

(三)主题活动的设计及实践模式

主题活动的设计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通过图片展示家乡的风景和乡村文化,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农村生活的场景和过程,通过音频让学生听到乡土故事和方言,以丰富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师培训:提供乡土教育和实践教学的培训

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实施“专项加实践”育人模式,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1.乡土教育培训

乡土教育培训应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特点和意义。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乡村教育理论、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农村学生心理特点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乡土教育培训,教师将更加理解家乡学生的需求和成长环境。

2.实践教学培训

实践教学培训旨在帮助教师掌握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行教学的方法。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践教学中的安全与指导、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估等方面。通过实践教学培训,教师将更加了解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五)实践活动组织: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专项加实践”育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各类实践活动,以开展农村社区服务为核心,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1.实践活动内容的丰富多样

学校在组织实践活动时,应当确保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实践活动的示例:

田园劳动:学生可以参与农村的农作物种植、收割、施肥等田园劳动,深入了解农民的辛勤劳作,感受农村生活的真实情况。通过亲身参与农村劳动,学生将体验到种植、农耕的辛苦,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生态保护: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等生态保护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社区服务: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农村社区服务活动。通过服务社区,学生将更深入了解家乡的实际情况,增强社会责任感。

农村调研: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乡村调研,了解本地的社会经济情况、乡村文化和发展问题。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家乡的产业结构、人口状况、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情况,提高观察力、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实践活动的组织与评估

学校在组织实践活动时,应制定详细的组织方案,明确活动目标、时间安排、参与人员等。

在活动过程中,学校要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指导。确保学生的安全,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参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活动结束后,学校应对学生的实践表现进行评估和总结。通过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收获和成长。同时,学校可以通过讨论和反思,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农村社区服务

农村社区服务是“专项加实践”育人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农村社区服务,通过为农村社区提供有益的服务,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社区的需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农村社区服务可以包括为农民提供义务劳动,如帮助农民收割、种植农作物;参与乡村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俗表演等;支持社区公益事业,如环境保护、乡村教育等。通过这些服务,学生可以更加了解农村社区的需要和问题,从而增强对家乡社区的热爱和责任心。

农村社区服务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与实际服务活动,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

经过对农村小学乡土化实践型德育模式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专项加实践”育人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在激发学生对本土的情感、培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表现出色。然而,在实践中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如教师专业水平不足、实践活动组织不到位等。因此,在推行该模式时,教师、学校和家长需要共同努力,共同克服困难,不断优化和完善。“专项加实践”育人模式的成功实施对于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秀芳、王亮《农村小学乡土化实践型德育模式探析》,《基础教育论坛》2020年第3期。

[2] 赵丽娜、杨春《农村小学乡土化德育模式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德育研究》2021年第2期。

[3] 王建国、张兰《农村小学乡土化实践教育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的研究》,《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猜你喜欢
乡土专项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