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斯洛基本需求理论模型浅析读者阅读心理

2024-05-10 12:16徐阳
出版参考 2024年4期
关键词:读者需求全民阅读

徐阳

摘 要:全民阅读是提升我国公民素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本文以人学视域作为切入点,以马斯洛基本需求理论为模型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维度探究读者阅读行为产生的底层逻辑,分析出版业在推动全民阅读中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基本需求与发展需求、个体需求与社会需要、短期需求与长期需求三对关系的协调统一中找准出版的价值基点和实践路径,为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推进全民阅读扩大覆盖、提升品质、增强实效提供理论支撑和思路对策。

关键词:读者需求 全民阅读 马斯洛基本需求

阅读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和文明的进步。全民阅读是提升我国公民素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深化全民阅读,就要出版推广能让人民启智增慧、提升修养、培育道德的好书,更要紧紧扭住“全民”这一关键,充分考虑全民需求,以读者喜欢读什么书、适合读什么书、应该读什么书为根本旨归,做到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更好促成读者与好书的“双向奔赴”。

一、马斯洛基本需求理论与读者需求之间的映照关系

在一般意义上,人不是别的,就是他所处的环境的产物,是他置身其中的各种社会条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态的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也一样,我们的社会或时代会怎么样,通常取决于现实的人是什么样。所以,无论从哪一头看,人心的现状和趋向,都是把握社会状况的最可信的依据。我们知道,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到心理需求和价值实现的支配,人的主动性和潜能源自人的需求,并且需求越强烈,主动性就越强,潜能就越能得到激发。服务读者是出版社的立足之本,也是出版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之源。推动全民阅读,关键在于以满足读者需求为战略基点,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方向,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因此,阅读心理研究既是做好出版工作、推动全民阅读的基础内容,也是了解读者心理、把握阅读动机、服务读者需求的根本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变革日新月异,社会变迁急剧加速,我国人口结构发生深层次变化,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国民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个人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人们的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为活跃、需求更为多元,读者的阅读心理更趋多样、阅读行为进一步升级,呼唤着与新时代相匹配的阅读供给和出版服务,给出版业发展带来更多挑战和机遇。同时也要认识到,阅读的本质没有改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可循。而以人学视域作为切入点,从人的本质出发,结合人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普遍规律,对人的阅读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因进行深度探析,有利于掌握读者阅读的整体状况及发展变化趋势,为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推进全民阅读扩大覆盖、提升品质、增强实效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从人的需求出发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探索人的需求机理和激励机制。他将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因为这五个层级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基础需求,因此该理论被称为“基本需求理论”,在各个行业领域中都有典型和广泛的应用。我们知道,读者的阅读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外在到内在的发展过程。[1]根据这一理论框架,我们可以建立一套立体的分析模型探究读者阅读行为产生的底层逻辑,有助于探索更有效服务和引导读者需求的实施路径。

1.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最本能、最原始、最起码的需求,包括空气、水、食物、住所等生存所必需,这些形成了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生理需求被认为是人类需求的起点。从功能上说,阅读不能直接解决人的生理需求问题。但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一个人不阅读,就难以获取知识,也就意味着难以获取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失去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生存能力。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来都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知识经济占据了当今世界经济的主流,一个人掌握多少知识直接关系到其社会地位和分配机制,这是全社会的广泛共识。阅读是求知的重要路径,是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是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解决方式。通过阅读,人们可以不断健全知识体系,激发学习和创造能力,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从而更好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增强社会竞争力,进而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另外,基于人类追逐舒适的天性,阅读带来的生理上的放松和愉悦也可以一定程度满足人类关于身心健康的生理需求。尤其身处工作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的当代社会,人们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阅读带来的放松感,可以让人的身心得到调节,消除负面情绪,减轻精神压力,促进新陈代谢,使人的身体得到更好的休息和修复。

2.安全需求

当生理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后,人最需要的是获得生存生活的基本安全条件,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人要获得基本安全条件,必须及时了解自身状态和外部环境变化,才能作出及时准确判断,实施相应对策。而获得这种安全条件和安全感受,就需要提升认知能力,以适应环境、感知風险、应对变化。这种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自我的认知可以概括为信息获取。信息的本质是帮助人们消除不确定性。当信息内容与技术碰撞,才有了出版,出版最初也是为记录和传播信息服务的。信息时代,信息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可以说,信息获取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准确性,直接决定了人的工作能力与社会价值,影响着其获得基本安全条件的成本和效率。在安全动机的驱使下,通过阅读这一信息获取的高效路径,可以满足人们对资讯和知识的需求,可以更好地了解生存环境、顺应社会潮流以满足自身发展,也可以更好认识自我,调整并找到健康安全稳定的状态,消除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获得可靠的预期,更好促进学习、工作和事业发展。同时阅读还可以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让人明理通透,使人心智更加成熟,提高情绪的稳定性,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有序。

3.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是个人希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在联系中获得理解、关心和认可,找到归属感的需求。一旦归属与爱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人便会产生孤独、无助、寂寞等负面情绪。人是社会性动物,因为生活在社会中,人与人会产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最终构成了人类的社会交往。而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最重要的追求就是人与人情感和价值观念上的相近、相通、相亲。事实上,阅读不只是读者从书本中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读者发挥自身主体性激发感悟的过程。一方面,阅读可以成为发展新的社会关系的契机和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桥梁,比如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个体可以据此发现更多的兴趣群体,拓展自身的社会网络,也可以加深群体内部的情感和认同,在探讨、分享、交流、传播中巩固已有的社会关系。[2]到这时,阅读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个人阅读,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一种会考虑他人反应的社会化行为,以便从中找到认同感、克服孤独感,获得被理解和亲密感的需要。另一方面,阅读本身是读者与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交流,是内心世界与书中世界的互动,这种联系超越时空限制,是精神交流、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高尔基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沉浸在书中世界的阅读,可以帮助个体开解人生困惑,消除人生烦恼,引导个体正确处理社会关系,获得爱与被爱、认同与被认同。

4.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既包括个人内部的自尊、自信、自重,也包括外部他人的肯定、认可、信赖。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体认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与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一方面,希望自己有能力,在一些领域取得成就,满足自身获得感,这属于自尊;另一方面,渴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群体的认可,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属于他尊。黑格尔曾说:“读书的第一层次是直觉的观照,对零零散散的现象瞬间的感觉,是印象使然;读书的第二层次是知觉的观照,对现象进入到综合把握,是想象使然;读书的第三层次是理性的观照,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解释,是理念使然。经过直觉、知觉、理性三个观照层次,最终上升到精神境界,这是读书观照的最高境界。”图书所传播的知识、观念、思想是舆论生成的社会文化基础,具有启迪思想和引导舆论环境的重要责任与使命。阅读的过程,其实是读者对内容进行认识、领悟、吸收、评判和赏析,最终形成自有思想、内化于心的过程。曾国藩对儿子曾纪泽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由此可见,阅读是提升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石,具有引领精神航向、提升文化修养、形塑品行人格的重要作用。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因为阅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精神气质和言谈举止,使人变得更智慧、更高尚,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5.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是马斯洛认为的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个体向上发展并充分运用自身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是一种稳定的、习得的心理特征,个体因为努力奋斗并获得卓越成就而感到喜悦。对于部分读者而言,阅读带来的获得感已超越前述四种缺失性需求,找到人生方向、提高精神境界、成就做人道德、实现个人抱负就成了阅读的追求,并且是最高追求。这种需求超越功利和私利,是为了化成天下的责任,实现了个体的思想由“内化”向“外化”的跃升。求知、审美和超越的需求,也都可以包含在自我实现需求中。马斯洛指出,想要自我实现必须向内生长,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突破自我,这是一种创造的需求,同时也是人类荣誉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来源。追求思想的丰宏、明睿和导向的积极、正确,并以此指导实践,是一切理论创造和文化建构的永恒目标与价值基点。正如作家赫尔曼·黑塞认为的那样:“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人们通过阅读丰富学识和阅历,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把握人生方向,涵养浩然之气,这是一个持续学习、不断完善、努力提升,并在正确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创造世界,进而实现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需求。

二、马斯洛基本需求理论映照读者需求存在的偏差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种动机理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符合人类发展的一般进程,尤其在层次设置上体现了个体由简单走向成熟的过程,为研究读者需求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坐标体系。但也要看到,这一理论在与读者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错位和偏差。

一方面,马斯洛基本需求各层级之间构建的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趋势,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和顺序性,而读者的实际心理需求并非呈现单一孤立的状态,各层次需求之间紧密相关、交叉融合、不可分割,往往是多种心理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阅读需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各个具体需求都受客观环境影响,突出体现在时代性、社会性、区域性等方面。并且不同需求在不同阶段和具体情境下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也不一致,可能几种需求共同作用,但某一种占支配地位。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个体的需求结构也可能发生改变,故而不能片面孤立地用某一种需求对标读者阅读行为。另一方面,读者需求是由不同的个体需求组成,各个层次的需求与具体个体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而主体意识又决定于其经济条件、认知眼界、个体偏好、文化观念、价值准则、情感倾向、利益关切等的不同,进而存在不同的渴望程度、满足程度,必然存在个性化选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过分强调了个体作用,将需求层次的一般规律看作固定的需求模板,忽视了政治的约束、市场的诱导、社群的裹挟等环境外力对潜意识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理想化。

三、马斯洛基本需求理论对出版工作的指导意义

读者需求是贯穿阅读行为的主线,服务读者需求是出版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出版社賴以生存和发展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我们不能脱离人的需要而单凭主观意念开展出版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主体的价值根基。尽管马斯洛基本需求理论在对读者需求的映照中受到政治体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个体差异等的影响,但其充分关注了人类普遍存在的阶段性需求,也为我们分析读者阅读行为构建了较为系统科学的模型,对出版社选择、调整、规划发展战略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对出版业认清方向、更好以读者为中心构建出版格局和经营体系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现阶段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作为实施编辑出版服务的主体,出版社应当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阅读需要作为评价各项工作的指针,在服务读者与引导读者、依靠读者与动员读者、满足读者需求与提升读者素养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出版体系,优化出版结构,丰富出版供给,构建新发展格局。具体而言要做到三个统一。

一是坚持基本需求与发展需求相统一。马斯洛基本需求理论构建的是一种递进式的需求模型,是建立在满足上一层次需求后的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当前,读者群体发生重大变化,各种读者圈层不断涌现,年龄、审美、爱好等相同或相似的人群组成不同的文化圈层,影响着文化消费市场的走向。同时,每个人的阅读需要也随着自身成长而不断丰富发展。因此,出版社首先应该加强选题调研论证,深入现实生活,深入学术前沿,研究新形势下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及其新变化新趋势,找准目标读者和选题发力点,切实增强出版的针对性,有效吸引读者的注意,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其次,应该抓住读者需求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立足专业定位和自身实际,综合考虑业务方向和编辑力量,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完善出版布局,在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上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选题倾斜,多出满足人们受良好教育需要、健康审美需要、多维娱乐体验需要等多维精神体验需要的精品好书,[3]促进出版格局的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发展。最后,应该坚持精品化出版策略,努力打造符合目標读者需求的原创作品和优势品牌,为读者提供品类丰富、品位健康、品质优秀的出版精品,同时尊重读者信息接受情绪和接受习惯,做到分层分类、体现差异、精准投放,最大限度满足个性化需求,为阅读推广提供价值源泉,[4]不断服务读者、陪伴读者、培养读者、塑造读者、成就读者,帮助读者实现阅读升级,以适应和提高自身发展。

二是坚持个体需求与社会需要相统一。阅读不仅仅是个体的心理历程,一个民族的阅读传统、阅读的价值取向对该民族中的每一个读书人也都有巨大的影响。[5]出版业从事精神内容生产,既解释社会生活,又引导社会生活,不同时代的出版业都是其时代精神及社会生活的书写。图书的出版与传播,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引领着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影响着大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也塑造着社会主流文化。同时,社会主流文化具有教化、凝聚、激励、导向、规范、约束等内在功能,对读者阅读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有什么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就能塑造什么样的读者。[6]一方面,出版社必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以社会效益引领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助推社会效益,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协调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编辑出版工作铸魂,主动服务工作大局,服务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树牢阵地意识,以价值引导和文化输出为内核,通过日积月累的出版实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众化、日常化场景,在社会大众的思想意识深处扎根结果。[7]同时,要校正社会生活中与主流价值信仰相左的各种误导偏差,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读者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在大众图书消费市场,要做好下沉和细分,找准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契合点,坚持差异化的出版定位,做好特色化、多元化、个性化、精准化出版。要优化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读者需求策划不同的选题,选取不同的角度,匹配不同的风格,提高内容供给体系质量,提升出版物的科学内涵、人文素养和审美价值,推出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从而为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价值体验,有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互补。

三是坚持短期需求与长期需求相统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革推动着人们的精神需要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当前,互联网技术繁荣发展,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很多新技术新应用正是抓住了受众需求狂飙突进,迅猛扩张产业规模,无节制地吸引受众注意力,一味迎合受众消费需求。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上或多或少流行着“快餐式阅读”“读书求职”等功利心态。这就要求出版社不仅要以读者为消费中心,繁荣发展出版产业经济,更要以读者为观照中心,关注读者的感受和接受效果,在满足短期需求的同时,全面协调短期需求与长期需求的关系。[8]一方面出版社必须抓住数字出版机遇,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大力推动出版深度融合,不断加强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管理创新,适应数字技术带来的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性,加快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增强出版物的个性化、及时性、广泛性、互动性,为传统出版积极赋能。另一方面,出版社必须保持内容定力,克服浮躁心态,超越功利性、实用性、工具性,要变短期获利规划为铸魂育人的长期行为,精心组织实施重点出版物规划、年度选题计划、主题出版重点选题计划等,特别是围绕重点时间节点和重大纪念事件,着力做好重点工程出版物的规划组织工作,不断提升出版物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内核。同时注重出版结构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加强出版服务的拓展与延伸,发挥长效引导优势,引领和带动人们的阅读习惯养成、阅读品位形成以及阅读偏好改变,提升全民阅读意识,引导读者深度阅读、高品位阅读,培养终身阅读习惯。

(作者单位系学习出版社)

猜你喜欢
读者需求全民阅读
从兴奋到反思:一个科技记者的微信公众号实践
依托农家书屋提高全民阅读积极性
全民阅读活动与公共图书馆推广服务研究
全媒体时代我国旅游指南图书读者需求研究
全民阅读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培养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践行“全民阅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复合型文化场所:实体书店的立体化转变
浅谈英语读物类图书市场现状
做一个全民阅读时代的“悦”读人
把握读者需求 完善医院图书馆读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