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质高效进行印前质检的工作技巧

2024-05-10 12:16程建农
出版参考 2024年4期

程建农

摘 要:印前质检已成为出版流程中的常态化工作。本文从质检编辑的视角,提出印前质检中存在的难点,着力探讨高质高效进行印前质检的方法。质检编辑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思想素质、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较强的编校能力,还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优化工作流程入手,兼顾整体和细节,善于总结和积累,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印前质检 质检编辑 图书质检技巧 编校质量

印前质检是指在图书付印前对其编校质量进行检查,发现并解决书稿中遗留的问题,以输出合格的图书产品为目的。随着出版单位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的逐渐提高,印前质检已成为出版流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和常态化工作[1],许多出版单位都设有质检部门,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质检编辑,并制订相应的质量保障制度。作为图书成品前质量把控的最后一道关口,印前质检的重要性自不必言,而在实际工作中,质检编辑要真正做好印前质检,还存在诸多难点。

首先,质检周期短。出版单位一般对全品种进行质检,图书的出版周期普遍缩短,留给质检编辑的时间更少,因而质检编辑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就处理完一部书稿。其次,普遍采取抽检方式,难以把控整部书稿的质量。再次,图书内容所涉学科范围广,而质检编辑自身知识结构存在各种各样的短板。最后,修改尺度和判错标准较难把握,难以在标准规范的“硬性”与书稿语言风格带来的“弹性”之间取得平衡。[2]

如何解决工作中的这些矛盾,高质高效地进行印前质检,这对质检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检编辑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思想素质、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较强的编校能力,还需要从优化工作流程入手,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本文试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希望抛砖引玉,与同行探讨交流。

一、抽检前的预处理:整体把握,提高效率

出版单位大多对印前质检采取的是抽检制度,除了必查的封面和辅文,正文一般抽查10万字以内,但质检编辑并不是仅仅对抽检内容负责,而是要对整本书负责。因此,必须对整本书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都做到心中有数。

在开始审读清样前,先要检查清样是否齐、清、定,仔细阅读初审、复审、终审的意见单,必要时与责任编辑沟通,了解书稿的内容、作者(与译者)的专业背景及其文字风格,书稿质量、存在的问题和三审三校的处理过程。这一步一是为了判断书稿是否达到了进入质检流程的要求,二是为了确定抽查的重点内容和编校检查的侧重点,对书稿做出预处理,从而有效地提高稿件处理的速度。

通过阅读三审意见单,判断书稿的内容导向、格调。如果稿件涉及需要重大选题备案的内容,要先了解送审情况。应送未送的书稿,先作退稿处理。对可以进入质检流程的书稿,则要阅读目录,了解书稿结构,结合三审意见单确定要抽查的重点章节,涉及政治性、科学性、民族性等方面的内容必查。另外,还需要了解书稿是否涉及地图,根据《地图管理条例》应送审而未送审地图的书稿,或者尚未取得审图号的书稿,也不能进入质检流程,应该作退稿处理。

了解书稿的类型、存在的问题和处理过程,则可以发现书稿编校的难点和编校不到位的地方,明确编校质量检查的侧重点。比如社科类书稿,侧重对知识点的核查;科普类书稿,侧重对专业术语的核查;财经类书稿,侧重对图表数据的核查;等等。又比如针对引用文献较多的文史类稿件,需要了解责任编辑对引文核对的情况和所使用的文献底本。因为不同版本的文献,文字可能会有不同。如果责任编辑使用的文献底本具有权威性,那么质检编辑进一步核查时亦可采用同一底本,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争议。而如果责任编辑忽略了引文核查,那么质检正文时可以先重点抽查引文,错误率高的书稿则可以先退稿,请责编处理好了再送检。

二、重点审读:从细节处兼顾整体

对确定好要抽检的内容,质检编辑需要逐字逐句认真审读,检查包括字词、语法、逻辑、知识点、标点符号、数字、格式体例、图表以及内容导向等所有呈现在图书版面上的细节,并按照新版《图书编校质量差错判定和计算方法》计算编校质量差错率。这是质检的重头戏,需要面面俱到,而质检编辑处理书稿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那么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有效地提高书稿质量,而不是将质检流于形式呢?可以从注意审读的节奏、善用数字化辅助手段、坚持少改慎改的原则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审读节奏。尽管质检编辑对书稿大多只能一遍过,但是审读的节奏还是要有快慢轻重的。如果对内容无差别阅读,那么很容易陷入眼睛在“数”字,而大脑反应滞后甚至走神的情况,导致漏掉了本应看出的错误。审读时一是要关注书稿中的易错点,重点部分放慢阅读速度。如前文所说,不同类型的书稿在编校上的侧重点不同,而这也正是书稿容易出错的地方。比如财经类图书的图表,不仅要注意图表本身的文字、体例格式,更要注意图表中的数据、描述与正文的一致性,只有图文对照着读,才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再比如漫画书,以插图为主,文字很少,但是插图绝不仅仅是文字的背景,插图不仅表现了文字内容,很多时候也是文字的补充。质检时必须阅读插图传递的信息,才能发现其中存在的知识性和常识性差错、逻辑问题以及不良导向等问题。二是要用心读,不可一味求快,大脑要跟上眼动的速度,理解文本的意思和作者的意图,读过的内容要在脑子里留下印象。这样通过前后文的对照,就能轻易发现诸如专名不一致、表述不一致、逻辑错误、情节矛盾等问题。三是要善于做標记。对书稿中不熟悉的知识点或者其他需要核查的拼音、字词等问题,质检编辑可以先做好标记,待读完抽检内容之后集中核查。这是因为边审读边核查的话,不仅打断了阅读的连续性,对内容记忆形成障碍,而且会耗费更多的时间。

数字化手段。不少出版单位在出版数字化方面做了很多探索,研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出版流程、缩短出版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比如使用黑马等编校软件、无纸化办公、线上流程管理、建立编校数据库等[3],具体到质检工作,目前数字化应用并不多。像编校软件,在书稿质检之前就已经使用,在质检阶段则仍需依靠人工经验来弥补编校软件的短板;无纸化确实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不过,看电子版书稿的留错率要大大高于看纸稿,这是很多编辑的经验之谈。因此很多出版单位在质检阶段仍以纸稿为主。但是,电子稿确实是质检编辑需要大加利用的辅助工具,利用电子稿辅助检查,可以切实加快质检速度,扩大质检覆盖面。比如对内容产生疑问时需要前后文互相印证,翻阅纸稿无疑费时费力,而电子版搜索就能快速而精准定位。尤其是引进版图书,在需要查核原文时使用电子版检索效率提高好几倍。质检编辑还可以利用电子版来查找并处理整本书稿中的政治敏锐性问题、知识性问题、高频的共性错误等,扩大质检覆盖面。比如发现书中可能有涉及港澳台的内容,就可通过“香港”“澳门”“台湾”“港澳台”等关键词搜索,对全书稿进行处理。善用电子版,既有利于提高效率,又能突破抽查的局限,最大程度地把控整本书的质量。

修改原则。质检编辑的任务与责任编辑不同,在质检阶段,要解决的是是非问题而不是优劣问题,因而要坚持少改慎改、改必有据的原则。若确实属于错别字、语法错误、逻辑错误、表述不当等硬伤,是必须改动的,而可改可不改的则尽量不要改。语言是多样且变化着的,知识也是无穷无尽的,编校规范不可能囊括所有图书的具体情况,质检标准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把握标准规范的硬性与书稿自身风格带来的弹性之间的平衡,避免教条化地运用标准规范。这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质检的效率,不在优劣问题上消耗时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少出错的概率。因为进入质检流程已经是到了最后阶段,大幅度的改动会增加美编改版和校对核红的压力,误改漏核的话,反而得不偿失。

三、单项检查:快速查漏补缺

由于质检周期短,质检编辑没有时间反复咀嚼、仔细推敲书稿内容,加上抽查制度的缺陷,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留错率,尤其是原稿质量较差的稿子,留错率[4]会更高。在对抽查部分进行重点审读之后,质检编辑还可以通过单项检查来快速地扫几遍书稿,尽可能地消灭遗留的错误。单项检查就是把书稿中可以单独处理的部分拿出来专门、集中进行检查,比如图片、表格、括注、标题级别、内文版式、页下注等,这些项其实在抽查时已经随正文看过了,但是一项一项地全书稿检查,会发现一些在重点抽查时容易忽略的问题。单项检查可以借助电子版进行,每一项所花的时间并不多,却能有效又快速地扫除书稿中的一些错漏问题。

比如,一般图书的图表都有编号,如果编号有错误,随正文审读时是不容易发现的;而如果在重点审读阶段,每看到图或表,就往前去翻找上一个图或表的编号进行确认,那就很耗费时间。所以如果进行图或表的单项检查,翻一遍书稿只看图或表,那么这样的错误就一目了然了。不光是编号,还有标点符号(如图片说明的句末有没有句号)、格式体例(如表注的字体字号是否一致)、图表内容等,单项检查都能做到查漏补缺。

再说说内文版式。页眉、页码都可以分别做单项检查。像篇章页本来没有页眉、页码,但个别篇章页却添加了的,或者像应该有页眉、页码而缺失了的,抑或页眉与篇章标题文字不一致的,等等,这些问题通过单项检查就能一览无余。有的图书图文混排,版面比较复杂,单项检查版式,就有助于发现字体、字号、线条、颜色、尺寸、图标、图片位置等很多细节上的问题。

总之,单项检查是重点抽查的一个辅助手段,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善于总结和积累

图书作为知识产品的特殊性,要求质检编辑具备持续学习、与时俱进的能力。质检编辑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素养、学术素养和业务技能,除了参加主管部门和业界的相关培训,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大政方针,学习并熟练掌握出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之外,在工作实践中及时总结、不断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对质检编辑来说,每部书稿既是工作对象,又是不可多得的教材。质检编辑应该养成从书稿中积累知识的习惯。碰到难字难词、不熟悉的术语、不了解的知识点和难处理的敏感点等,在使用权威的参考工具查核之后,要及时地按照类别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工作数据库。[5]每次质检完成后要制作详细的质检单,定期回顾和分析质检单,找出各类型书稿的高频易错点,分析错因以及避免出错的方法,同时积累典型错例,既便于自己随时翻看,也可以作为与同事交流的材料。

质检编辑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知识结构的短板,权威的参考工具(包括工具书、史籍、专业书和专业网站等)是质检编辑切实落实“改必有据”的原则、高质高效工作的法宝。参考工具要靠日常工作中的积累。质检编辑有一些常用的参考工具,比如核查字词有《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古汉语词典》,核查术语有术语在线网站,核查古籍引文有籍合网,核查知識点的综合型辞书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辞海》,核查地名和历史地名的新华社和商务印书馆的地名译名词典,以及《中国地图集》《世界地图集》《中国历史地图集》《世界历史地图集》等。还有一些参考工具并不是很常见,要靠平时用心收集。比如编辑中英文双语图书时需要用到《中国时政话语翻译基本规范·英语》,碰到方言可以用到《汉语方言大词典》,查询中国古代官职有《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做植物类的图书可以用到《中国植物志》、中科院的植物科学数据中心网站以及世界植物在线网站等。工作中还可以随手收集古籍文献和工具书的电子版、在线版,方便查询,如《说文解字》的在线版、二十四史的电子版等。

综上所述,图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高质高效的质检工作可有力地保障出版社图书的编校质量。质检编辑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总结和积累工作技巧,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把好图书质量关,与出版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一起努力,为读者奉献更多的精品图书。

(作者单位系中信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