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创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策略

2024-05-10 17:22肖红红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实践活动小学语文

肖红红

摘  要:习作一直是语文学习中分值占比最大的题型,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至关重要。但是作文一直是学生丢分的“重地”,在深度了解学生在作文学习方面的问题后,可以发现是学生不知道如何提高作文写作能力,只是单纯地背诵作文素材,也不会灵活使用在作文习作中。创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能让考试磨灭学生对创作的热情,让孩子爱上创作才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侧重的,习惯能让学生受益终身,教师应成为学生创作过程中的引路人,帮助学生寻找到正确的方向。文章立足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在分析教学改革下语文教学大环境的基础上,从习作方面着笔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探求更好的实践活动创优习作教学的新模式,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实践活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写作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想法的一种渠道,是小学生对外和对内沟通的工具之一。小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想法,他们特有的纯真有趣,对文学创作而言具有灵感价值。小学语文从三年级开始就逐渐提高了对学生写作的要求,写作作为综合运用语文素养的学习部分,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学习重点,旨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写作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成长意义也是重大的。但是在小学习作的教学过程中,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并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需要教师反复多次的努力,不断实践改进。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分析

(一)写作要求过高,没有实事求是

小学习作教学上盲目追求学生能够出口成章、妙笔生花,这样的期待心理往往是忽略了学生在习作学习上的学习规律。

首先,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开始系统理论地接触作文写作锻炼,学生在此之前都是在积累词汇、学习语言技巧,如果在三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就像要求蝴蝶在蛹的成长阶段就翩翩起舞一样要求学生,是拔高了对学生的要求。单纯通过以小学一、二年级写话为基础,难以达到写作的要求,写作要求学生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文字外化自己的内心,看图写话单纯停留在训练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上,并没有给文字注入情感,所以没有一步步地积累,语言词汇运用缺乏锻炼,学生不能够产生对写作的热爱。

其次,小学生各方面还没有发育完全,正是心智不成熟、喜欢玩耍、不爱学习的阶段,写作没有每时每刻存在学生的生活中,突如其来的要求就像孩子还没有学会爬行就要求孩子会跑一样,所以也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习作挂钩考试分数,磨灭学生写作热情

写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是表达自身情感、宣泄内心的方式,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习作与考试挂钩,作文成了考试的工具,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以考试为教学目的,学生则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作文而学习,家长则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好成绩通过各种方式辅助学生的学习。考试让学生对作文写作充满着厌烦心理,学生作文不再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而是为了达到题目要求写作。

与考试挂钩的习作课堂同时也限制了习作的发展,比如说在写作过程中依据考试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字数,学生面对这么多的字数要求,内心上就会觉得很难写,在下笔的过程中更是无半点墨,而字数的限制在这个时候会逼迫学生在作文里面捏造事实,构建虚假故事。作文是学生内心的真实感想,本着对一件事情的感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写作字数、题材这些限制要求,让原本能说会写的学生变成单一机械的写作工具,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被限制,学生的激情在写作过程中难免被磨灭。

(三)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在教学写作中,教师很容易把自己的主张、思想、观点、讲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认知去写作文,过于重视教科书和教参书,往往忽略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及拓展课外知识。作文本该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日常接触到的人和事出发,只专注课文而忽略了生活实际在习作教学中地位是不对的。每个学生天生就是作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主导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的作文丢掉了自己的话去写教师说的话,这样教学下的作文都是模板,缺少学生自己的思考,那写作自然就没有快乐可言。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习作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往往存在“偏心”的现象,对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教师更加青睐,他们经常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这让写不出好作文的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挫败感,但其实这个作文评判标准不过是教师自己一人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爱倾向,教师不能因此否认其他学生的作文,每一篇学生用心写出的文章都应该被认真对待。总之,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不能用自己的观念影响学生的创作,要站在一个客观平等的角度,鼓励学生的创作,不随意贬低学生的作品,用激励的形式促进学生在文学方面的创作。

二、以实践教学活动改善习作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结合课内课外,丰富写作内容

为提高学生习作技能,首先教师要丰富学生的习作题材,让学生随意书写自己的感受,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积累阅读的教学。听说读写是语文大家庭的思维骨肉相连的好兄弟,分开教学的方式会让各项教学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在教授习作技巧时,要注意结合阅读教学,发挥整体效益。特别是小学生正处于发展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初级阶段,在丰富阅读资源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升写作兴趣和写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教与学相结合的理念,把知识巧妙运用、达到教学相长。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记录读书笔记的习惯,吸收笔记的好词好句、化为己用。小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练习模仿写作。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而经典的文章,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文本就是课文,所以它为阅读教学法和作文教学法的有效结合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传授学生知识之前,教师要丰富自身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写作。因为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負责多方面的语文教学,这导致在教授过程中出现教学不深的现象,缺少成功的写作体验经历,自然就不能从感受习作的角度给学生教授习作。学生只是抗拒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不是真正地厌恶写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作有利的写作环境。首先学生在学校教学工作中仍是主体的地位,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小环节,比如故事编排、两人对话等形式,锻炼学生上课发言的能力,使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口齿伶俐,条理清晰。

基于上述分析,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统编版教材的第一单元中,《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这两篇课本的素材就在学校,是学生熟悉的环境,教师可以尝试把课堂搬出教室、走到户外。学生在课外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课本中对学校相关的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积累属于自己的作文素材。学生在写相关文章时,就会有物可参考、有事可以写。把课堂搬到户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语文知识的喜欢程度。教师应该根据课本上的知识结合相关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又有趣的课堂。这样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教授课文知识的同时,也为作文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教学多种习作形式,重视实际观察

第一,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结合体,学生的学习不能以适应应试教育下的考试为主,要培养学生在语文和文学方面的学习、了解语文的魅力,找到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兴趣点和方向,帮助学生实现语文学习的目标。多种多样的写作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模式将内心想法记录下来,保持好的写作习惯才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

教师的教学安排中要丰富学生的写作形式,不只是以叙事文为主,还要鼓励学生用诗歌、散文等形式将生活中有趣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写作兴趣,特别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是刚刚需要写作的时期,教师可以从多方面教学作文。

比如诗歌。首先,诗歌相比较一般的写作形式更能够表达学生的思想,没有字数的限制,形式多样,现代诗歌也不要求讲究格律。其次,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会赋予诗歌新的活力,从学生更喜欢的写作方式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第二,小學阶段是培养学生文学兴趣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作文写作当作日常喝水一样融入生活,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在死记硬背作文素材。现阶段有许多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范文的教学方式,但通过套用将别人的写作换成自己的内容,这样直接挪用的方式缺少真实,放大了虚伪,更没有让学生开动思维的成分在里面。

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当天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作业,比如在学习《陀螺》一文中,陀螺是一种玩具并且随处可见,简单容易制作,可以作为学生玩耍的玩具,其实这也可以是一种作业形式,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观察陀螺的形状,将转陀螺的心情写下来,作为今天的语文观察作业。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方式,有机地将课文中的文字运用到写作中。教师还可以提高难度,比如限定课文中的几个必学词语,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将这几个词语运用在文章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表达、模仿能力。

实践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启发学生的写作,语文本身就是源于生活,课本上的事物都可以在生活中遇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到的知识也可以作用于生活。实践观察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观察能力。

(三)在自然界中发现习作话题,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对创作的推动力巨大,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更主动地尝试写作。通过鼓励学生以独特的视角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分享,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小学阶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时期——萌芽期。教师要从这个阶段入手,帮助学生集中精力,提高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尤其面对基础薄弱、写作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更加积极主动改变传统教学思路,积极组织他们进行有效习作,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分析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写作模式,培养写作技能。

基于此,教师可以从自然出发。自然是学生学好阅读和习作的课堂,学生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动用自己的思维,可将自己看见的、学到的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理解。如果课堂上阅读文本中的事物与学生看到的不同,学生进一步探究,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大自然中有许多可爱的事物,是现在课本中不能学到的,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走进自然,自我发现、自我了解。而且大自然中许多美丽的事物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去自然界中观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追寻属于学生自己的“真理”;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对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望、求知欲有非常大的动力。这个动手能力不仅仅是家里的乐高玩具,还包括种植、养殖和有能力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记录下每一个心情的变化。

例如,在《祖父的园子》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观察自家的小花园,家中没有就去附近的花园,或者自己开始种植一株属于自己的花。语文来自生活,学生不能只是把时间用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上,而是要结合生活实践产生切身体会,留下自己的感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才是学好语文的方法。过程中学生充分动用自己的思维,会更有自己的体验感,同时这也能为学生的作文写作素材添上一笔。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教师更应该重视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观察生活,丰富小学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让学生有话可写、有素材可用、有兴趣进行个性化的创作,而不是让写作变成虚假的文字堆砌,缺乏真实情感。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值得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以良好运用,以真正提升学生的创作兴趣和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宋玉珍.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习作教学效果的路径探索[A]∥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年现代化教育国际研究学会论文集:一[C]. 2023:454-456.

[2]刘津津.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优化策略思考[J].新智慧,2022(35):118-120.

[3]舒伟波.刍议小学语文三年级习作教学策略[A]∥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 对接京津:新的时代基础教育论文集[C].2022:1949-1951.

(责任编辑:淳  洁)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实践活动小学语文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关于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的思考
小议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