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分析

2024-05-10 20:09郭振国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科学教学小学教育

郭振国

摘  要:对现代教育工作者而言,深入挖掘学生潜能,照顾学生发展差异,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并选择教育方法,是其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在现代化小学科学教学中,适当渗透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小学科学教师改善教学现状,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其科学素养。文章将立足于这一前提,简述多元智能理论的定义与内涵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深入探索多元智能理论下小学科学教学优化的具体手段,以供相关小学科学教师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小学教育;科学教学

1983年,美国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正式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其认为每个人都拥有8种不同智能,分别为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当这些智能相互交叉转换,并作用于未成年人身上时,会对其造成难以磨灭的影响,促进其潜力的充分激发。在教育领域,多元智能理论的体现前提在于多元性,倡导教师能够深入落实“因材施教”教育准则,以支撑学生全面发展。在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通常会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但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扩散,多元智能理论逐渐出现在小学科学教育领域,两者的整合,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所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所强调的是学习建构性。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获取知识的方式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去对其形成感悟与认识。并且,每个人在某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智力优势,但在其他方面也会存在一些智力弱势,所以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开展教育工作时,教师需意识到不仅要展示挖掘学生的智力优势领域,也要尝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优势应用到弱势领域,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补充学生的短板。

相比于传统的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内涵和意义更加丰富。例如,传统智能理论大多只集中在语言智力、逻辑智力与数理智力方面,是这些智力的单调整合。而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培养个人的问题解决能力、生产能力、创造能力,在更高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所以某种程度上,多元智能理论已超越了传统智能理论,所看重以及培养的能力更能够满足当下学生的成长需求。

多元性、开发性、实践性是多元化智能理论的主要特征。除此之外,其还具有一定的文化性与差异性特征。将其与小学科学相互整合,可辅助教师切实提高教学活力与教学评价针对性,进而开辟全新的教学格局。

多元化智能理论对学生的全部智能都形成了关注。并且,教师可以基于这一理论了解到学生的智力优势与智力短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辅助其规划智能发展轮廓。在此期间,教师也可以有方向地为学生提供教育指导与教学建议,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辅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使之优势及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形成独特的学習模型及成长个性,为其后续的综合发展提供稳定支撑。

二、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对策

(一)建立个性化的学情档案

多元智能理论表明,智力可以被划分成多种不同的独立类型。根据不同智力所具有的特征和优势,教师可以为每一种智力发展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最近几年,多元智能理论出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融入了更多的智力类型。新出现的智力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但也有一定局限性,只有将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全面有效的综合能力。

为促进学生智能的多元化发展,落实针对性、人本性的教学思想,并辅助学生建立学情档案,是教师需要开展的首要任务。但在此之前,教师必须先对学生的智力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由于不同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的个性和学习风格,所以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智能组合与能力优势。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经验与社会经验比较匮乏,所以相互之间的认知、能力差异并不明显。但是,语言智能、逻辑智能以及合作智能通常是由学生自身因素影响形成的,所以,在此方面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在引导学生建立学情档案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语言智能、逻辑智能以及合作智能等方面出现的变化与差异,建构个性化学情档案体系。

正式建立档案之前,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一系列模糊分类,包括但不限于逻辑推理、语言智能、协作交流、逻辑思维不足以及保持沉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质,重新划分研究小组。比如,把他们分成四种类型——“学者型”“问题解决型”“综合型”和“独行侠型”。通过不同的分组方式,让每个组之间有区别又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群体。

为了让每位学生在科学研究中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教师要立足于互补优势、互补不足,设定具备创新性的学习手段。例如,“问题解决型”学生的思维通常比较活跃,在学习过程中,喜欢向教师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展开深入地分析与思考。并且,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学生,这一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逻辑能力也比较强。“学者型”学生的特征比较明显,集中体现在科研基础较稳定且动手能力较强。对类似学生,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多为其提供小组合作的机会。在小组成员的协助下,这一类学生往往会成为组内的汇报员,负责整理小组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并进行集中汇报。这种方式会大幅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主动性,会使之在监督激励下自我鞭策。

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收集学生的研究报告,并将优秀作品拍摄成照片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成果和不足,进行针对性教学总结与反思,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辅助,以促进他们发展。此外,教学之余,教师要及时整理学生的评价表与自我评价文档,并将其整理到学生的档案中,通过这一方式,记录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并能够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二)编制个性化的科学探究活动方案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在每学期刚开学时,教师可以进行一项调查以了解学生最喜欢的学科、学习的目的,并通过调查梳理教学思路与教学问题,比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哪一件事情没有太大的兴趣、想了解哪些问题和现象,还有哪些领域的知识值得让学生深入探究。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在学习中开展动手实践类活动,且面对具有生活化意味的教学内容,会产生较高的了解欲望与学习动力。而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广为人知的内容则缺乏兴趣。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便可以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教学创新。

例如,在教学《磁铁》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制作一些简单的磁铁玩具。众所周知,磁铁具有吸附铁元素的特性,若按照固有教学模式,直接照本宣科,告知学生这一知识点,那么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厌倦感。但如果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手段,引入生活化教学元素,为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磁铁应用效果,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组合,采用“打造一个微型磁铁”的项目来驱动学生展开单元学习。教学期间,通过运用微型磁铁探测磁性的差异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直观地揭示了磁铁的双极性质,并辅助学生现场发现磁铁具有指示方向的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可以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之前,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并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在贴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合理划分作业难度,并为其布置不同的任务清单。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补充教材内容。实验教学中,很多学生会因为不具备丰富的学习经验与实践经验,导致其自身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新的问题,会生成较多的“生成性学习资源”。此时教师一定要乘胜追击,利用生成性资源指引学生开展深入的学习活动,并及时补充新课内容,进行适当的教学拓展。

例如,在完成四年级上册《有生命的物体》学习后,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恐龙属于哪一类动物?它们是如何灭绝的?”通过与学生之间的简单交流,或者课前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大部分教师都会发现学生对恐龙已经有所了解,但不知道其分类方法。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识,适当地展开教学拓展。正式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提供与恐龙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图片和视频内容,运用现有的知识来解释討论恐龙属于哪一类动物以及恐龙灭绝的原因。这在巩固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同时,也丰富了探究内容,助力了学生观察能力与探究思维能力的稳步提升,也可以充分激发他们对生物研究的兴趣,增强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信心。

综合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个性化探究学习方案,指引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与连贯性。并且,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精简,深入挖掘其中具有典型科学意义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以达到深度和广度的双重提升。除此之外,在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任务时,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潜在指导,利用问题,辅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实验探索和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通过逐步推进的观察活动,促进对学生科学课实质的吸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辅助其优化智能结构。

(三)研讨订立研究规则

为了确保每位学生在科学研究活动中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能,必须建立科学的规范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教学要求与学生发展特点,建立完整的教学制度,督促学生正确地开展学习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在组织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组成团体,共同探讨并制订一系列合作分工的准则。在科学项目活动中,教师要辅助学生做好分工,明确个体的任务内容与职责范围,并落实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在实验器材只能满足“小组试验”或需要学生事先准备实验器材的情况下,组长必须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以确保每个小组成员能独立完成自身职责。

第二,分组方法以个人为主,尽量采用小组形式。

第三,为了确保每项任务都能得到充分尝试,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应该按照轮换的方式进行。

第四,分组要明确、合理、有序,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要随意变动组内成员的数量和位置。

第五,正式开展探究活动之前,学生需要全神贯注地聆听原则。教师可以用语言、动作或其他方式表达出与同学交流的意图和目的。

第六,在教学汇报中,多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尽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与体验感,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中,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四)重视学生的“原创思维”

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科学课教学方法进行优化。

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使之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以此激发出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意识。因为在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形成思维成果,并与他人交流分享,提升学生自身的思维水平。

另一方面,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鼓励与肯定,并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发展思维,促进个性品质的形成。每当学生接受新的研究任务时,建议他们保持肃静,先将自己的研究计划以图像或文字等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下来,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交流和讨论中,丰富学生的见解和看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有效运用,能够辅助学生发展科学思维、科学意识,促进其学习能力及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对此,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深入解读多元智能理论,把握理论要点与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体系与框架,辅助学生基于多元视角开展科学探索,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峥裕,廖泽萍,饶丹,等.基于新课标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教学评价语言探索[J].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2):72-75.

[2]丁玉祥,周小萍.智能时代教师数据素养的能力框架与精准培育的多元路径[J].中国教师,2023(03):21-25.

[3]王紫嫣.“育人”与“育己”:中小学师生的双向学习与发展[J].畅谈,2023(04):178-180.

[4]李翠莉.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J].才智,2016(06):117.

[5]黄竞瑜.自主探索自觉建构:多元智能理论下的“科学探索”活动[J].中小学电教:下,2011(06):42.

(责任编辑:郑  畅)

猜你喜欢
多元智能理论科学教学小学教育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在新课改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分组学习探讨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