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类材料作文如何精准审题立意与快速搭建框架

2024-05-10 07:01刘广娟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4年3期
关键词:论题审题逻辑

刘广娟

“思”指对问题深入挖掘,侧重于思维的深度;“辨”指分类辨析,侧重于思维的广度。“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深入思考的活动。“思辨类材料作文”是指从题干所给的材料中提炼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并在行文中厘清各元素间关系的一种写作形式。这种写作形式通常具有多元、开放的特点,对学生的审题和立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思辨类材料作文题,一般包含材料段、写作任务段和要求段三部分,其中材料段尤为重要。写作时,学生需厘清材料段的内在逻辑和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明确写作任务,并找准相应的写作角度,如此才能巧妙审题,精准立意。

一、考情分析

回顾近几年的高考作文真题,2020年新高考I卷中“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掀起了高考思辨作文的热潮,2021年全国高考题中有多套思辨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所引出的论题中有二元或三元的关系,都带有强烈的思辨色彩,2022年、2023年的高考作文题所给的材料对学生的审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论题主要呈现出更为复杂的三元关系,体现了国家对培养高中生思辨能力的高度重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思维品质的提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也指出:“高考考查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经过素质教育的培养,思维认知能力强的学习者应当能够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辨,发表独立的、有创造性的看法。”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高考作文设置二元或多元的关系来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就合乎情理了。

二、考场作文失误典型问题

(一)无整体,不顾及全面,片面化地谈

审题的本质是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提炼材料的关键词、关键句和明确句群的内部逻辑。然而,在写作中,材料中的情境常被部分考生“缩水”,尤其容易忽视和遗漏关键词句,以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的考生只片面截取材料中一小部分内容和一两个关键词,狭隘地审题,片面地立意,缺乏全局观。有的考生甚至对材料做“变形”处理,这类失误作文基本上脱离了题干所给材料中的语境,甚至另找一个材料中完全没有的主题来论述,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偷换概念”,无视写作要求中的“结合材料”,走套作、宿作之路。这是立意片面化或泛化的病根所在,也是作文最终与一类文无缘的根本原因。

(二)无内涵,停留在表面,浅而泛地谈

在阅读材料并精准地提取关键元素后,考生便要开始思考立意。正确理解材料中的多元要素,是准确立意的基石。然而,部分考生在解读单个或多个要素的内涵时,常出现理解偏差,甚至有曲解、误解的情况。考生在作文中未能准确且深入地把握材料所给论题的内涵,或者对论题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仅停留在表面层次的论述,未能深挖各元素的深层含义。“地基不牢,地动山摇”,若作文立意缺乏精准性,即便语言表达再优美,亦难以评为一类文。

(三)无思辨,关系不清,随意地谈

材料中的各个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或对立统一,或因果联系,或层进互补,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很多考生在分析和阐述这些元素时,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其内在逻辑关系,甚至会随意地把几个元素强行“捆绑”在一起,这是考生在行文中常见的误区。此外,还有考生在行文中顾此失彼,论述过程只论其一,不论其二,导致二元或三元关系的割裂,造成论述与观点不符,这样的作文缺乏思辨性,也会降低作文的等级。

三、精准审题立意与快速搭建框架方法點拨

为了提高考生在考场中写作思辨类材料作文的能力,我们必须深入理解论题的内涵,并厘清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确保立意的准确性。这要求考生回归材料,立足材料,深入理解材料段的内在逻辑。并根据材料的内在逻辑,快速搭建出作文的框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速读材料,找准思辨论题。要求考生快速浏览材料,找出材料段的思辨论题,这些论题有时会在写作任务段中直接提示,有时会在材料段作为关键词多次出现。一旦确定了两个或三个关键词,考生应思考它们的内涵,以及这些关键词之间呈现什么样的关系,或是对立统一,或是因果联系,或是层进互补。在多元关系的辩证分析中,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是思辨的前提,要弄清思辨关系,就要结合材料,由表及里,判断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步切割材料,理清各层逻辑。要求考生细读材料,对材料中的文字进行切割分层,分析材料中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思考哪些句子在陈述事实,哪些句子在阐释评论;哪些句子是正面阐述,哪些句子是反面评论。

第三步定位材料,深挖关键字句。要求考生充分关注写作任务语段,全面把握命题者的要求。如“这一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是在暗示考生在行文时需要对材料进行延伸和拓展。随后,考生应在分好层的材料中定位出关键层和关键句,紧密结合关键词句,挖掘其中的内涵;再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观点。

第四步巧借材料,搭好主体框架。考生可根据材料所呈现的逻辑,设置与材料句群逻辑一致的分论点;也可以在切割好的层次中抓住最关键的一层,在这一层上从多个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设置出两到三个分论点。

第五步用尽材料,有力证明观点。考生在论证的过程中,可选择性地直接引用材料中的名言名句,或化用材料所给的事例素材。

下面以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为例来演示上述步骤。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第一步速读材料,找准思辨论题。

快速浏览材料后,定位到“提示段落”,确定思辨论题为“可为”与“有为”。思考:什么是“可为”?什么是“有为”?“可为”与“有为”是什么关系?根据材料段最后一句话“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可见“可为”是指当今时代为我们(青年)提供了外在条件与基础。“有为”是有所作为,是行动,是实践,是青年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体现。“可为”与“有为”,强调时代与青年的关系。“可为”是“有为”的前提和背景。

第二步切割材料,理清各层逻辑。

第一层:开头至“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①总述。党的百年历史,形成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对青年的影响是“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②具体列举形成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节日、歌曲、作品、革命烈士和榜样,具化这些文化对青年的作用是“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

第二层:“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此句承上启下,是前一观点的结论。“我们心中有阳光”是当下国民的精神状态,“阳光”的内涵可以是希望、信念、信仰、理想。“我们脚下有力量”是指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给予我们力量。

第三层:“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最后一层强调个人与民族的关系,青年与时代的关系。同时也明确了“可为”的方向,是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也明确了“可为”的条件,即时代与社会已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机遇。

第三步定位材料,深挖关键字句。

立意:青年人应该传承革命文化,赓续红色精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可为时代奋发有为,走好新一代人的长征路。

第四步巧借材料,搭好主体框架。

标题:于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

开头段:一百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转眼一瞬间;一百年,对中华民族却意义非凡。我们的先辈们力挽狂澜,将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祖国建设成如今的锦绣山河,为我们创建了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的交汇点上,回首百年峥嵘岁月,我们青年人应该传承革命文化,赓续红色精神,在可为时代奋发有为,走好新一代人的长征路。

分论点一:今日中国之所以可为,是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分论点二:今日中国之所以可为,是前辈们用忘我的奉献换来的。过渡段:“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穿越岁月的长河,作为后浪,如何在可为之中国,做有为之青年?分论点三:在今日可为之时代,做有为之青年,需要具备忠诚和勇气、责任和担当,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分论点四:在今日可为之时代,做有为之青年,需要具备攻坚克难、埋头苦干的精神。联系现实段:反观当下,有些青年遗忘了先辈们的精神,失去了奋斗的热情,动辄标榜“佛系”和“躺平”,忘记了个人之上有国家,大地之上有星空……

第五步用尽材料,有力证明观点。

分论点一主体段范写:今日中国之所以可为,是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华民族振聋发聩的呐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不会忘记《红岩》中的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折磨,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就的”;不会忘记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信仰;不会忘记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可爱的中国》……

思辨类材料作文已成为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考生一方面要通过专题作文的训练,提高快速定位作文材料关键词句和深入挖掘话题内涵的能力。如在审题的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让思维往更深和更高处发散。同时也要训练快速搭建作文框架的能力,确保作文结构明晰。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联想思维,以拓展作文的深度。将日常的阅读、写作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依据教材的文本和整本書阅读强化读写的训练。总之,在语文学习中,应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思维发展与提升”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高考思辨性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方面的特点与要求。

猜你喜欢
论题审题逻辑
一道IMO数论题的探究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关于一道数论题的思考
“三招”学会审题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七分审题三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