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丸粒化及其研究进展?

2024-05-10 00:15王玺茜皮娜娜翁群芳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抗逆性质量标准综述

? 王玺茜 皮娜娜 翁群芳

摘要: 种子丸粒化是一种新型的种子处理加工技术,种子丸粒化的研发对种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其主要制作过程是种子在丸粒机内通过机械和汽流旋转带动种子旋转和悬浮翻滚,然后加入雾化的液体使种子表面湿润,再加入粉剂和粘合剂形成丸粒种子。丸粒化种子的应用推广具有提高种子发芽率、抗病虫害能力、实现精细化机械播种等优点。国外在农作物、蔬菜、花卉等微小粒型种子上丸粒化技术已走向成熟。国内在甜菜、棉花、玉米、高粱、水稻等作物上的种子丸粒化技术也逐渐趋于成熟,但与国外的成熟技术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后应注重丸粒化的填料、药剂筛选和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丸粒化种子的整齐度;提高种子生长发育和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加强质量检测,降低材料成本。

关键词: 种子丸粒化;研究进展;抗逆性;质量标准;综述

中图分类号:S503.87+S603.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0X(2024)03-0085-06

Research Progress of Seed Pelleting

WANG Xi-qian,PI Na-na,WENG Qun-fang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PRC)

Abstract: Seed pelleting is a new type of seed treatment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eed pelleting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ed industry. The main production process is as follows. The seeds are rotated, suspended, and tumbled under the driving force from mechanical and steam rotation in the pellet machine. Then, atomized liquid is added to moisten the surface of the seeds, and then powder and adhesive are added to form pelletized seeds. The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pelletized seeds have the advantages of improving seed germination rate, enhancing resistance to diseases and pests, and realizing precision mechanical sowing. Overseas, the pelleting technology for tiny seeds such as crops, vegetables, and flowers has become mature. Seed pelleting technology in China for crops such as sugar beet, cotton, corn, sorghum, and rice is gradually becoming mature, but it is still behind overseas mature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creening of pelletized fillers and chemicals, their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uniformity of pelletized seeds.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eeds and their resistance to pests and diseases, strengthen quality testing, and reduce material costs.

Key words: seed pelleting; research progress; stress resistance; quality standard; review

在近代種植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种子的要求越来越高,种子处理方法也不断改良进化。在传统农业中,人们会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药剂浸种和拌种等简单处理,虽然这种方法有一定成效,但会出现药剂在种子上附着不均匀,或在运输过程中因磕碰摩擦而使药剂脱落等问题,这种传统方法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在传统种子处理的基础上,人们研究出了种子包衣技术。

种子丸粒化技术的发展基于种子包衣技术[1]。现在种子处理方法中丸粒化已占据重要地位[2],种子丸粒化可以增加种子的适应能力,提高发芽率和种子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有良好的经济效益[3]。国外对于种子丸粒化技术相关研究开展得较早,丸粒化体系成熟。美国、日本等国家根据自己国家的农业发展,侧重研究适用于自己国家的丸粒化种类。我国种子丸粒化研究起步晚,但目前我国种子丸粒化也在迅速发展,丸粒化质量不断提升,在之前单一使用药剂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药剂复配,在种子包衣剂及种子丸粒化填料中适当加入微量元素、生长调节剂、杀菌剂、杀虫剂、保水剂以及适量的聚 合物等有效成分来提升种子的质量[4]。我国的农业正在高速发展,农业生产正向精良化、现代化、精准化生产方向发展,这些要求让种子丸粒化技术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5]。笔者在总结种子丸粒化的概况、种子丸粒化的加工工艺、国内外种子丸粒化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为国内种子丸粒化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种子丸粒化概况

1.1 种子丸粒化概念

种子丸粒化,就是将不规则的小粒种子或有扁平、带刺等形状的不规则种子,通过丸粒机将丸粒化材料附着在种子的表面,在不改变原种子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形成大小均等、有一定强度、形状规则的球形颗粒,从而达到小粒種子大粒化,不规则种子规则化[6]。

1.2 种子丸粒化类型

1.2.1 重型丸粒 重型丸粒是指通过丸粒机使小粒种子大粒化,在种子丸粒化过程中加入丸粒化材料,使丸粒化种子重量变成裸种重量2倍以上。重型丸粒适用于质量较轻的种子,如小粒蔬菜种子和小粒花卉种子等[7]。

1.2.2 结壳包衣 结壳包衣也叫厚膜包衣,在种子丸粒化过程中,丸粒化材料的增添量是种子重量的0.5倍以上到2倍以下,丸粒化过的种子更加适合于精确播种。结壳包衣可以使种子表面光滑、形状一致,填充种子表面粗糙的自然孔洞。种子增加重量少,节省丸化材料[8]。

1.2.3 速生丸粒 速生丸粒是指在播种前对种子先进行引发处理,然后进行丸粒化,丸粒化的种子需要在处理后10~15 d内播种,以确保提前出苗和全苗,该技术可以应用于进行沙漠绿化的牧草、林木种子和大规模育苗的蔬菜种子上,可以提高出苗的整齐度、抗病性和播种效率等[9]。

1.2.4 扁平丸粒 扁平丸粒是指将重量轻的小粒种子通过丸粒化制成重量较重、体型较大的扁平状丸粒。扁平丸粒广泛应用于飞机播种,适用于林木、牧草种子等。丸粒化处理过的种子可以预防飞机播种时的风力影响,提高飞机播种的落地后的稳定性和精准性,提高了播种的质量[10]。

1.2.5 集束丸粒化 集束丸粒化是指在一个丸粒化种子内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作物种子在里面[11],集束丸粒化有利于种子在丸化过程中,包裹更多的种子和营养物质,使种子提高出苗率,集束丸粒化在国际有影响力的花卉种子公司销售广泛,如美国泛美种子公司经过根据矮牵牛的长势、习性相近、花色等筛选出效果好的矮牵牛品种,进行种子丸粒化,适用于花坛、组合盆栽等布置,可以增加产品价值[12]。赵海新等研究发现,集束种子直播和裸籽机械穴直播对比,节约了55%以上的水稻种子,采用集束种子直播技术的水稻种子二次枝梗数量相对裸籽直播增加137.5%。集束种子直播技术的水稻种子二次枝梗实粒数相对裸籽直播增加177.4%。大幅度提高成苗率,水稻的抗倒性也得到明显提高,稻瘟病的发生级别明显下降[13]。

1.3 种子丸粒化作用

1.3.1 有利于种子萌发 在种子丸粒化的过程中,可在填料中加入促根剂、肥料[14]、生长调节剂[15]等,丸粒化形成后有利于为种子萌发提供有效的微环境,提高作物的发芽率,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丸粒化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营养元素的释放缓慢,促进了种子在萌发期的营养物质合成与转化,提高作物的抵抗力。但要恰当使用种子丸粒化填料,否则会出现丸粒化种子发芽率低于裸种的现象[16-17]。张琛[18]对油菜进行炭基丸粒化处理,在大田试验中,处理过的丸粒化种子,油菜籽产量与对照相比最高增幅为28.7%,丸粒化后的油菜苗期缩短,蕾薹期明显延长,促进了油菜生育前期的生长,其植株变高,根茎加粗,叶片数、叶面积增加,维持油菜后期叶片的光合活性,有效延缓叶片衰老。李会周[19]研究表明,在垂穗披碱草种子丸粒化过程中添加水杨酸70 mg/kg时,种子的发芽率可达裸种对照的134.15%,发芽势可达裸种对照的281.08%。

1.3.2 提高种子抗逆力 种子丸粒化可以提高种子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种子在丸粒化过程中可以添加防冻剂,提高种子的抗寒能力。种子丸粒化过程中添加吸水剂,可以提高种子的抵抗缺水干旱能力[20]。种子丸粒化还可以增强种子对高低温、高盐和酸碱性的耐受能力[21]。刘明分等[22]研究表明丸粒化后的棉花种子萌发期简化活力指数最高增加66.53%,使棉花的抗寒性增强,并能加快棉花幼苗生长。包在种子外面的丸粒化填料和药剂等材料就像铠甲一样保护着里面的种子,这层材料有效地缓解了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促进种子萌发,利于幼苗生长[23]。种子丸粒化包衣后土壤不能直接接触种子表面,可以显著降低土传病害的感染率,可以通过在丸粒中加入哈茨木霉等促进植物生长[24-25]。在种子丸粒化过程中,可加入杀虫剂、杀菌剂等农药,有利于提高种子在幼苗时期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后期农药的使用,节省用药成本,提高农作物的商品价值。何仁坤[26]使用化学农药对菜心种子进行丸粒化处理,并进行大田试验,在菜心出芽第6 d时,对照裸种菜心叶片受害指数为17.14,丸粒化后的菜心叶片受害指数最低为0.93,表明菜心种子在发芽时期能对防治黄曲条跳甲有一定作用。

1.3.3 有利于精量和机械化播种 种子丸粒化的起因是美国在播种棉花时出现的播种不便的问题,棉花种子有体积小、质量轻、形状不规则等问题。种子丸粒化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种子变得大小均一、光滑、形状规则,并且种子丸粒化可以提高种子质量,更加便于机械化播种和飞机播种[27],并能有效提高播种质量[28]。丸粒化处理飞播植物种子能够使种子散落均匀,防止种子因风而产生的聚集和飘荡现象,使飞播种子落下的均匀度较好,有利于种子出芽[29-30],乔艳荣等[31]进行飞机播种试验,对比丸粒化后的种子和多效复合剂包衣种子,灌木丸粒化种子有效苗株数比多效复合剂包衣种子多3 975株/hm2;杨柴丸粒化种子有效苗株数比多效复合剂包衣种子多1 035株/hm2。丸粒化后的种子出苗率明显高于多效复合包衣种子。贾冰等[32]通过飞播试验,调查得出裸种播区有苗样地频度为8.3%,种子丸粒化播区有苗样地频度为24.2%,裸种播区内苗木株数为2 220株/hm2,种子丸粒化播区内平均木株数为11 420株/hm2,裸种成苗面积占播区总面积的7.8%,种子丸粒化成苗面积占播区总面积的22.7%。丸粒化播种区植被覆盖度均显著高于未丸粒化播种区。种子丸粒化更有利于现代农业精准机械化种植[33]。

1.4 种子丸粒化包衣工艺技术

1.4.1 种子丸粒化包衣操作流程 首先,在丸粒化的过程中,要先使种子在丸粒机内部旋转,分为机械旋转法和气流旋转法[34]。机械旋转法是通过转盘或者滚筒,利用包衣机内壁和种子的摩擦力带动种子进行旋转,期间加入粉剂和粘合剂直至形成衣壳。气流旋轉法是包衣机内向上吹出气流,使种子在包衣机内悬浮翻滚,随后加入粉剂和粘合剂形成丸粒种子。其次是让液体雾化使种子表面湿润,分为甩盘雾化法和气体雾化法,甩盘雾化就是把液体滴在转盘上,转盘高速旋转,利用离心力的作用使液体雾化。气体雾化法是利用气体高压吹击液体,使液体雾化从而湿润种子表面。种子湿润后会吸附加入的丸粒化填料,不断地旋转翻滚使丸粒化种子逐渐变大圆润,达到标准后可停止机器工作。此时,丸粒化过后的种子处于湿润状态,要使用烘干机对其进行烘干,烘干过后的种子放在阴凉处密封保存[35]。

1.4.2 种子丸粒化质量标准 现行种子包衣标准如表1,国家标准中对于农作物包衣后的种子有纯度、净度、水分和发芽率的要求,地方标准中有对于种子丸粒化后有发芽率、发芽势、含水量、有籽率、单粒抗压强度、裂解度、整齐度的要求。

2 种子丸粒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种子丸粒化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的种子处理技术最早出现在欧美地区的国家,据资料表明,在公元1世纪的罗马,Pling [36]最早提出种子处理来防治虫害。在1750年时,英国的Mathieu[37-38]用盐和石灰水对小麦种子进行播种前处理,用盐和石灰水进行种子处理来防治黑穗病,这种种子处理方法对小麦黑穗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在1926 年,美国的Thornton和Ganulee第一次正式提出种子包衣[39]。英国的Get-mains种子公司在20 世纪 30 年代,成为首个成功研制出有关旱作物的种衣剂公司,使种衣剂在市场上流通[40]。1950 年,Burgesser 等[41]首次提出并研制出薄膜种衣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末,种衣剂与植物生长的病虫害治理才初步结合,部分国家开始研究能够防治病虫害的种子包衣技术[42]。1978年,美国人Scott[43]在豆科牧草种衣剂中添加根瘤菌,该种衣剂可以大幅度提高苜蓿产量。20世纪80 年代初期,美国和前苏联科学家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高分子聚合物和农药对棉花和大豆进行种子包衣处理,使得种子包衣技术发展更进一步[44]。1982年,美国研发出对大豆的产量及发芽率有明显促进作用的种衣剂,使大豆的产量有了显著的提高[45]。1984年,早熟禾种衣剂被研制出来,该种衣剂主要成分为石灰和微肥结合[46-47]。

进入20世纪90 年代,日本大面积播种和直播栽培管理包衣处理过的水稻种子,该水稻种子丸粒的主要成分为过氧化钙,该种水稻丸粒在泰国等国家得到广泛使用[48]。1989 年,Myers[49]在苜蓿种子播种前拌种处理时添加甲霜灵和硝酸纤维素,使作物长势变好,抗病性提高。

21世纪以来,种子包衣技术在世界上的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普及推广,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种子包衣商业化体系[50]。新的丸粒化技术不断地研制和利用。例如,在菲律宾,通过使用牛粪等低成本填料对水稻种子进行丸粒化处理来防止水稻种子被鸟类取食[51]。美国现正在研发利用高吸水性聚合物对种子进行丸化处理来使红三叶种子在播种后不受干旱胁迫[52]。每个国家对种子包衣的要求与应用都有不同的标准。荷兰侧重于研究对蔬菜和花卉的种子丸粒化,大部分荷兰的花卉种子已经实现丸粒化生产种植。意大利和德国善于研究蔬菜、小麦的种子丸粒化。英国侧重研究牧草和小麦的种子丸粒化,且将近95%的莴苣种子实现丸粒化。美国更倾向于研究玉米、大麦、棉花、蔬菜等作物的种子丸粒化,日本则更青睐于蔬菜和水稻的种子包衣研究。

2.2 种子丸粒化国内研究进展

在公元前一世纪,我国就已经发明了“溲种法”,这是种子包衣技术的雏形,相比于国外要早许多年[53-54]。我国种子包衣技术起步晚,但是我国技术发展较为迅速。我国开始正式研究在20 世纪 70年代末,逐步研究油菜、牧草和烟草的种衣剂,在制作种衣剂方面取得一些成就,还有一些地区在小规模范围内开始应用白菜、芝麻、玉米、水稻种子种衣剂[55]。

1976年我国开始研究种子包衣技术,并将种子包衣技术应用在甜菜种子上。国内真正全面系统的研究种子包衣技术是从种衣剂开始的。198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与美国FMC公司开始合作,对多菌灵和呋喃丹液复配的种衣剂展开了研究,并在各省进行试点试验[56]。1996 年,农业部首次提出在全国创建实施“种子工程”[57],将种子包衣技术推入到一个更大的发展上升空间。同年,利用中国农业大学种衣技术的工厂总共能生产24个产品,总计年生产能力为2.6万t,以供应不同地区的良种包衣处理[58]。1998年,全国共建立约20多个种衣剂厂,推广面积累计4 733万hm2,年生产能力达到3.6万t[59]。

2000—2023年,张彦才等[60]研究棉花种子丸粒化可以使棉花增产并且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范文艳等[61]研究通过复合型丸粒剂处理后的防风种子,种子活力、过氧化物酶、发芽集中度和脱氢酶活性显著提高。喻少帆等[62]研究将玉米种子加入粘合剂,用硅藻土和保水剂作为填料,可以使玉米种子保水抗旱的能力提高,也可以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彭之东等[63]研究出高粱种子的丸粒化配方,为高粱实现机械化精密播种创造条件。崔红艳等[64]研究用适量的保水剂和以活性炭、凹凸棒为填料对胡麻种子进行丸粒化处理,能使胡麻幼苗的株高增高、幼苗干物质重量增大、根茎加粗、叶面积扩大,提高胡麻种子的出苗率、种子活力,保证了胡麻实现高产栽培。梅俊豪[65]研究在水稻种子丸粒化中加入过氧化钙,可以使水稻幼苗无氧呼吸减弱、淀粉降解增强,淹水胁迫下,能提高水稻种子的抗逆性,增加水稻产量。张民等[66]研究丸粒化后的高粱种子出苗率显著高于裸种,对提高种子活力有一定的影响。吴嫦娟等[67]在玉米种子丸粒中加入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对玉米种子萌发影响较小,对草地贪夜蛾均有较高的毒杀活性。这些研究标志着我国的丸粒化技术在不断走向成熟,并且已经进入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

3 结论与展望

种子丸粒化技术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农业逐步走向机械化,在机械化播种和飞机播种前可对种子进行丸粒化处理,来提高播种的成功率,实现精确播种。在种子丸粒化过程中加入营养物质等对农作物的产量也有提升作用。相比于其他传统的施药方式,种子丸粒化可以使种子在幼苗时期有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在作物幼苗时期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减少人力物力成本,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种子基本已经实现丸粒化,机械化技术成熟。中国种子丸粒化技术虽然发展迅速,但相比国外成熟的种子丸粒化技术,还有一定差距。我国对种子丸粒化没有一个对应的质量检测标准,丸粒工艺对比国外较为落后,导致制作种子丸粒化成本偏高。种子丸粒化在有些地区推广不足,应用范围小。

因此,在种子丸粒化技术研发期间,应注重填料及药剂筛选和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种子生长发育和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在丸粒化种子生产期间,应注重丸粒化种子的整齐度,加强质量检测,并且降低材料成本。在丸粒化种子推广期间,注重因地制宜,根据地区要求来推广适合的丸粒化种子,在提高种植户经济效益的同时,为种子企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机遇,实现种植户和企业双赢,共同推进中国农业强国的发展。

为加快将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强国,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研究来改善农业,种子丸粒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即是其中之一,尽管我国丸粒化技术在不断走向成熟,仍有大量的工作亟待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 马源,王晓丽,王彦龙,等. 生态恢复领域草种丸粒化研究进

展[J]. 草业学报,2023,32(4):197-207.

[2] 杨明欣,张艺,韩立朴. 高丹草种子丸粒化配方的筛选[J]. 河南农业科学,2020,49(7):58-67.

[3] 常瑛,魏廷邦,臧广鹏,等. 种子丸粒化技术在小粒种子中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种业,2020(11):18-21.

[4] 张静,胡立勇. 农作物种子处理方法研究进展[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31(2):258-264.

[5] 郑述东,史志明,曹亮,等. 小粒蔬菜种子丸粒化研究及其应用前景[J]. 种子科技,2019,37(14):19,23.

[6] 李明,姚东伟,陈利明. 我国种子丸粒化加工技术现状[J]. 上海农业学报,2004,20(3):73-77.

[7] 趙正楠,张西西,王涛. 种子丸粒化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种业,2013(5):18-19.

[8] 王海鸥,胡志超,田立佳,等. 种子丸化技术及其研究与应用概况[J]. 现代农业装备,2006(10):48-50.

[9] 孙守如,朱磊,栗燕,等. 种子丸粒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6):151-154.

[10] 尚兴朴,朱勇,邓庭伟,等. 我国中药材种子丸粒化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中药,2021,23(7):1299-1303.

[11] 孙振雨,李宁,吴忠民,等. 水稻丸粒化种子直播方法研究[J]. 农机科技推广,2022(7):39-41.

[12] 李艳梅,韩韵. 在泛美邂逅美丽色彩:美国泛美种子公司第17届中国新品种展示会在上海举办[J]. 中国花卉园艺,2019(10):22-23.

[13] 赵海新,蔡永盛,杜晓东,等. 集束丸粒化种子直播对水稻茎秆形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2(3):1-8.

[14] 李积兰,李希来,魏卫东,等. 不同肥料水平对青海冷地早熟禾丸粒化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 草业与畜牧,2015(4):10-14.

[15] 何祖欣,毛培胜,孙彦,等. 草类种子包衣技术现状综述[J]. 草地学报,2016,24(2):270-277.

[16] GORIM L,ASCH F. Effects of composition and share of seed coatings on the mobilization efficiency of cereal seeds during germination[J]. 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2012,198(2):81-91.

[17] CORASPE H M,GONZALES IDIARTE H,MINAMI K. Avalia??o do efeito da peletiza??o sobre o vigor de sementes de alface (Lactuca sativa L.)[J]. Scientia Agricola,1993,50(3):349-354.

[18] 张琛. 种子引发与丸粒化对油菜萌发及生长发育的影响[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9.

[19] 李会周. 垂穗披碱草种子丸粒化包衣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21.

[20] GUAN Y J,CUI H W,MA W G,et al. An enhanced drought-tolerant method using SA-loaded PAMPS polymer materials applied on tobacco pelleted seeds[J]. 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2014,2014:752658.

[21] CUI H W,MA W G,GUAN Y J,et al. “Intelligent” seed pellets may improve chilling tolerance in tobacco[J]. Frontiers in Life Science,2012,6(3/4):87-95.

[22] 刘明分,王丽英,张彦才,等. 丸粒化处理对棉花种子萌发期抗寒性与生理特性的影响[J]. 棉花学报,2008,20(1):73-75.

[23] SANCHEZ P L,CHEN M K,PESSARAKLI M,et al.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n germination of non-pelleted and pelleted guayule(Parthenium argentatum A. Gray)seeds[J].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2014,55:90-96.

[24] RYU C M,KIM J,CHOI O,et al. Improvement of biological control capacity of Paenibacillus polymyxa E681 by seed pelleting on sesame[J]. Biological Control,2006,39(3):282-289.

[25] RAMZAN N,NOREEN N,PERVEEN Z,et al. Effect of seed pelleting with biocontrol agents on growth and colonisation of roots of mungbean by root-infecting fungi[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2016,96(11):3694-3700.

[26] 何仁坤. 菜心种子丸粒化防治黄曲条跳甲的研究[D]. 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20.

[27] 王文舒,武志博,刘宏义,等. 花棒种子成苗降雨量及丸粒化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22, 50(10):75-78.

[28] 程广宇,陈云,付斌军,等. 新疆种子丸粒化技术发展探析![J]. 新疆农垦科技,2015,38(7):55-56.

[29] 武志博,刘宏义,白莹,等. 飞播沙拐枣成苗降雨量及基于该降雨量下的种子丸粒化技术探讨[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10):162-166.

[30] 王东海. 种子包衣技术课题细化到工厂育苗和飞播技术探究[J]. 农业与技术,2014,34(7):98.

[31] 乔艳荣,范霞,胡林立. 大粒种子丸粒化技术在远沙大沙飞播造林中的应用[J]. 内蒙古林业,2012(7):14-15.

[32] 贾冰,司建华,武志博,等. 飞播种子丸粒化技术应用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J]. 中国沙漠,2023,43(2):195-204.

[33] AFZAL I,JAVED T,AMIRKHANI M,et al. Modern seed technology: seed coating delivery systems for enhancing seed and crop performance[J]. Agriculture,2020,10(11):526.

[34] 张会娟,胡志超,王海鸥,等. 种子丸粒化加工技术发展探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4):506-507.

[35] 陈凯,张端喜,徐华晨,等. 蔬菜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规程[J]. 江西农业学报,2018,30(12):51-55.

[36] 宋益民. 种衣剂研究开发的现状与应用前景[J]. 南京农专学报,2001,17(2):36-39.

[37] PARERA C A,CANTLIFFE D J. Presowing seed treatments to enhance supersweet sweet corn seed and seedling quality[J]. HortScience,1994,29(4):277-278.

[38] 张琳. 环保型大豆种衣剂的研制及增产机理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39] COPELAND L O,MCDONALD M B. Seed longevity and deterioration[M]. Principles of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ston,MA: Springer US,1999.

[40] 李紀白. 不同种衣剂处理对玉米生理特性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D]. 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4.

[41] EHSANFAR S,MODARRES-SANAVY S A. Crop protection by seed coating[J]. Communications in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Biological Sciences,2005,70(3):225-229.

[42] 熊远福,文祝友,江巨鳌,等. 农作物种衣剂研究进展[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2):187-192.

[43] SCOTT D,ARCHIE W J. Sulphur, phosphate, and molybdenum coating of legume seed[J]. New Zealand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1978,21(4):643-649.

[44] POWELL A A,MATTHEWS S. Seed treatments: developments and prospects[J]. Outlook on Agriculture,1988,17(3): 97-103.

[45] JEYABAL A, KUPPUSWAMY G,LAKSHMANAN A. Effect of seed coating on yield attributes and yield of soybean (Glycine max L.)[J].

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1992,169(3):145-150.

[46] NASSAR K,OSMAN A,EL-KHOLY M,et al. Effect of seed coating with some micronutrients on faba bean (Vicia faba l.) ii- effect on yield, yield attributes and mineral compostion[J]. Journal of Soil Sciences and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00,25(11):7215-7227.

[47] HATHCOCK A L,DERNOEDEN P H,TURNER T R,et al. Tall fescue and Kentucky bluegrass response to fertilizer and lime seed Coatings1[J]. Agronomy Journal,1984,76(6):879-883.

[48] GRELLIER P,RIVIERE L M,RENAULT P. Transfer and water-retention properties of seed-pelleting materials[J].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1999,10(1):57-65.

[49] RHODES L H,MYERS D K. Effect of seed treatment with metalaxyl or pyroxyfur on damping-off of alfalfa caused by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f.sp. medicaginis[J]. Crop Protection,1989,8(5):369-372.

[50] 刘建敏,董小平. 种子处理科学原理与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51] FENANGAD D B,ORGE R F. Simple seed coating technology for improved seedling establishment in direct-seeded rice[J].OI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5,8(11):35-42.

[52] AMIRKHANI M,MAYTON H,LOOS M,et al. Development of superabsorbent polymer (SAP) seed coating technology to enhance germination and stand establishment in red clover cover crop[J]. Agronomy,2023,13(2):438.

[53] 武亚敬,张金香,高广瑞,等. 我国种衣技术的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2007(4):62-66.

[54] 龚月娟,李健强,靳乐山,等. 中国历代种子保健沿革[J].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4):448-457.

[55] 王治. 四种牧草种子种衣剂的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06.

[56] 李金玉,李庆基,江涌,等. 呋喃丹与多菌灵复配种衣剂综合防治棉花病虫害[J]. 植物保护,1983,9(3):15.

[57] 吴学宏,刘西莉,王红梅,等. 我国种衣剂的研究进展[J]. 农药,2003,42(5):1-5.

[58] 李金玉,沈其益,刘桂英,等. 中国种衣剂技术进展与展望[J]. 农药,1999,38(4):1-5.

[59] 李金玉. 种衣剂良种包衣技术要点[J]. 农药,1999,38(6):36-38.

[60] 张彦才,周晓芬,李巧云,等. 棉種丸粒化的实际应用技术研究[J]. 中国棉花,2001,28(5):15-17.

[61] 范文艳,马建,陈瑾,等. 复合型丸粒剂对防风种子萌发的影响[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0,22(4):1-3,7.

[62] 喻少帆,李嘉诚,冯玉红. 丸粒化玉米种子的保水抗旱性能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6):5-6.

[63] 彭之东,白文斌,赵建武,等. 高粱种子丸粒化配方研究[J]. 农学学报,2015,5(12):5-8.

[64] 崔红艳,胡发龙,方子森,等. 丸粒化处理对胡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33(2):26-31.

[65] 梅俊豪. 种子丸粒化在水稻湿直播上的应用初探[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7.

[66] 张民,伍雨,董帅,等. 种子包衣和丸粒化处理对酒用高粱出苗的影响[J]. 种子,2023,42(4):139-144.

[67] 吴嫦娟,熊腾飞,尹艳琼,等. 玉米种子丸粒化包衣处理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J]. 环境昆虫学报,2020,42(6):1314-1321.

(责任编辑:张焕裕)

猜你喜欢
抗逆性质量标准综述
2018年贵州省玉米区域试验L组六枝点总结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功劳木质量标准的改进
石见穿质量标准的研究
抗骨增生丸质量标准的改进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桂花新品种抗逆性试验研究
浅述棉花的抗逆性与抗逆育种研究进展
甲壳素对蔬菜抗逆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