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使命

2024-05-11 09:40陈忠泉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4年15期
关键词:支那白首中华文明

陈忠泉

【导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要主动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争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以青春之姿踔厉奋发,厚植担当精神、涵养进取品格,助力“中国号”巨轮扬帆远航!

选文一

青春(节选)

李大钊

人类之成一民族一国家者,亦各有其生命焉。有青春之民族,斯有白首之民族,有青春之国家,斯有白首之国家。吾之民族若国家,果为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国家欤,抑为白首之民族、白首之国家欤?苟已成白首之民族、白首之国家焉,吾辈青年之谋所以致之回春为之再造者,又应以何等信力与愿力从事,而克以著效?此则系乎青年之自觉何如耳。异族之觇吾国者,辄曰:支那者老大之邦也。支那之民族,濒灭之民族也。支那之国家,待亡之国家也。洪荒而后,民族若国家之递兴递亡者,然其不可纪矣。粤稽西史,罗马、巴比伦之盛时,丰功伟烈,彪著寰宇,曾几何时,一代声华,都成尘土矣。祗今屈指,欧土名邦,若意大利,若法兰西,若西班牙,乃至若英吉利,罔不有积尘之历史,以重累其国家若民族之生命。回溯往祀,是等国族,固皆尝有其青春之期,以其畅盛之生命,展其特殊之天才。而今已矣,声华渐落,躯壳空存,纷纷者皆成文明史上之过客矣。其校新者,惟德意志与匈牙利,此次战血洪涛中,又为其生命力之所注,勃然暴发,以挥展其天才矣。由历史考之,新兴之国族与陈腐之国族遇,陈腐者必败;朝气横溢之生命力与死灰沉滞之生命力遇,死灰沉滞者必败;青春之国民与白首之国民遇,白首者必败,此殆天演公例,莫或能逃者也。

支那自黄帝以降,赫赫然树独立之帜于亚东大陆者,四千八百余年于兹矣。历世久远,纵观横览,罕有其伦。稽其民族青春之期,远在有周之世,典章文物,灿然大备,过此以往,渐向衰歇之运,然犹浸衰浸微,扬其余辉。以至于今日者,得不谓为其民族之光欤?夫人寿之永,不过百年,民族之命,垂五千载,斯亦寿之至也。印度为生释迦而兴,故自释迦生而印度死;犹太为生耶稣而立,故自耶稣生而犹太亡;支那为生孔子而建,故自孔子生而支那衰,陵夷至于今日,残骸枯骨,满目黤然,民族之精英,澌灭尽矣,而欲不亡,庸可得乎?吾青年之骤闻斯言者,未有不变色裂眦,怒其侮我之甚也。虽然,勿怒也。吾之国族,已阅长久之历史,而此长久之历史,积尘重压,以桎梏其生命而臻于衰敝者,又宁容讳?然而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

(选自《瞭望》,有删改)

◆含英咀华

《青春》最初发表于1916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写作该文时,李大钊虽远在日本,但一直非常关心国内的斗争局势。当时的中国正掀起声势浩大的反袁称帝的爱国主义浪潮,李大钊从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青春》实际上回答了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即摆脱旧传统、旧观念的束缚,建立一个“青春中华”。李大钊认为,能够担负起再造青春中国重任的必定是青年,因为只有青年才具有青春的活力。

选文二

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节选)

荣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設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中华民族永恒精神追求的深度传承文化,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发展文化,从“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广度普及文化,创造了文化传承固本开新的宏大格局,开启了挺立文化主体性的壮阔征程。

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信念、胸怀、价值和在历史现实境遇中的选择。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深刻认识到,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6月5日,有删改)

◆含英咀华

这篇时评围绕“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发表了看法。开篇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的提出和深化;然后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角度阐述“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原因;最后从“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三个方面谈如何“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探究任务

【文本呈现】

禀父书(节选)

方声洞

父亲大人膝下,跪禀者:

此为儿最后亲笔之禀,此禀果到家者,则儿已不在人世者久矣。儿死不足惜,第此次之事,未曾禀告大人,实为大罪,故临死特将其就死之原因,为大人陈之。

窃自满洲入关以来,凌虐我汉人,无所不至。迄于今日,外患逼迫,瓜分之祸,已在目前,满洲政府犹不愿实心改良政治,以图强盛;仅以预备立宪之空名,炫惑内外之观听,必欲断送汉人之土地于外人,然后始大快于其心。是以满政府一日不去,中国一日不免于危亡。故欲保全国土,必自驱满始,此固人人所共知也。

儿蓄此志已久,只以时机未至,故隐忍未发。迩者与海内外诸同志共谋起义,以扑满政府,以救祖国。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不免于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

只以大人爱儿切,故临死不敢不为禀告。但望大人以国事为心,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夫男儿在世,若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

儿刻已念有六岁矣,对于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只以国家不能保,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为身家计,亦不得不于死中求生也。儿今日竭力驱满,尽国家之责任者,亦即所谓保卫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则儿虽死亦瞑目于地下矣。

惟从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为大人分忧,甚为抱憾。幸有涛兄及诸孙在,则儿或可稍安于地下也。惟祈大人得信后,切不可过于伤心,以碍福体,则儿罪更大矣。幸谅之。

……

儿声洞赴义前一日禀于广州城

家中诸大人及诸兄弟姊妹、诸嫂、诸侄儿女及诸亲戚统此告别

◆思想探究

方声洞的这封家书情深意切、感人肺腑。作者先分析时政,阐述救国救亡的道理,表明自己“就死之原因”;接着,作者从国与家相依相存的关系入手,进一步表明自己从事的正义事业于国于家都是必要的;最后,作者以沉郁深情的笔调论及家人家事,再次表现了他对亲人们的思念与牵挂。文章由救国大义着笔,以家庭亲情收尾,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祖国的一腔忠诚热爱、对家人的一派怀念眷顾。

猜你喜欢
支那白首中华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村行(四首录一)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
中国名字“China”来源考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等不到和你偕老白首
石原慎太郎鼓吹称中国“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