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征程中的河流伦理构建

2024-05-16 04:43侯全亮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4年3期
关键词:河流黄河伦理

侯全亮

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对河流的开发利用大大超过河流承载能力,致使世界上许多河流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危机。严峻的现实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维持河流生态体系支撑人类社会持续发展,要求从河流伦理层面重新审视河流自身价值,实现人与河流和谐相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河流伦理构建与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河流伦理的产生背景与核心理论

河流作为人类等众多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链条,在昼夜不息的流动中,滋养生命,孕育文明。然而,工业文明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提高,人类对河流的过度开发利用大大超过了河流承受能力,致使世界上许多河流面临着生存危机。主要体现在,河道频繁断流、河口尾闾消失、干支流河床萎缩、流域湖泊干枯、水质污染严重、洄游生物灭绝等。严重的河流生存危机,同时也剧烈地反作用于人类自身。

20 世纪70 年代至90 年代,由于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下游河道频繁断流。从 1972 年黄河首次断流到1999 年,28 年之间下游22 年出现断流。最严重的是 1997 年,黄河下游河道断流 226 天,断流河段从入海口一直到河南开 封,长达700 多千米。河道频繁断流,给沿河城乡供水与工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和广泛影响。由于黄河输沙用水被大量挤占,下游河槽严重萎缩,“二级悬河”形势加剧,致使主河槽过洪能力显著下降,滚河、斜河情势时有发生,汛期防洪形势十分严峻。同时,由于沿河废污水排放量剧增,流域生态系统呈持续恶化趋势。严重的生态危机,曾引起国内外人士广泛关注,发出“拯救黄河”的联名呼吁。

20 世纪90 年代,海河20 条主要河流有19 条发生断流,河道每年平均断流时间达230 天,有些河道甚至全年断流。由于河道干枯,海河入海水量由20 世纪50 年代的241 亿立方米骤降到20 世纪90 年代的2.8 亿立方米。白洋淀等12 个天然湖泊水面面积比20 世纪50 年代锐减80%,由此伴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

进入21 世纪,愈演愈烈的河流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反思和重新审视工业文明以来的河流治理开发理念。如何构建人与河流的和谐关系,让哺育人类与万物的河流生生不息,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些重大问题,迫切需要人们作出明确回答。河流伦理研究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发端的。

20 世纪末黄河频繁断流

21 年前的2003 年,在黄委提出的“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论框架下,我们联合中国伦理学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重塑人与河流和谐关系为主旨,开展了河流伦理的研究构建。由笔者作为主编,编著出版了包括《河流生命论》《河流的文化生命》《河流的价值与理论》《伦理与河流立法》《河流伦理的自然观基础》《黄河与河流文明的历史观察》《论河流健康生命》在内的“河流伦理丛书”。旨在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的多维角度,研究河流生命的内涵、价值、权利与伦理原则,为实现人与河流和谐相处提供理论支撑。

河流生命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其差异只是物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不同。因此河流也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存在方式是流动。

河流的自然生命特征主要体现在:河流是由源头、干支流、湿地、连通湖泊、河口尾闾组成的河网水系,具有完整的生命形态。河流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系统,流域各水系之间,以流动为主要运动特征,进行着丰富的物质生产和能量交换。河流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河流与生物多样性共存共生,构成了一种互相耦合的生态系统。河流生命的基本要素,流量与流速代表河流生命的规模和强度,洪水与洪峰代表河流生命的能量与高潮,水质标志着河流生命的品质,湿地体现了河流生命的多样性。

正是由于这些生命特征,众多河流才显示了旺盛的活力。奔流不息,不舍昼夜,以巨大的力量维持着生态环境和能量交换的总体平衡。所经之处,生灵跳跃,万物丰茂,一片生机。

河流的文化生命,是河流自然生命的延伸。一条伟大河流文明的孕育过程,或是记录治国安邦的方策,鉴戒历史的演进规律,或是标量科技发展水平,演绎哲学思想,或是维系民族情感、反映民生要求,都是一部河流文化生命史,成为一个民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精神宝库。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了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孕育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沧桑的人生精要,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

河流文化生命的传承,以河流自然生命为载体。河流兴则文化兴,河流衰则文化衰。古往今来,一幕幕大河文明没落的史剧,无不是河流断绝、水源枯竭、生态平衡严重破坏造成的结果,它们像沉重的历史警钟,在悠悠时空中回荡。

河流具有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二元属性。其外在价值包括资源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其内在价值,包括生命价值、环境价值、生态价值。与河流内在价值相对应,河流应具有维护自身存在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河流的完整性权利、河流的连续性权利、河流的清洁性权利、河流的用水权利、河流的造物权利。

河流伦理是一种新的道德伦理观,其核心在于:河流的开发利用必须以保证当代人生活安全健康、保证子孙后代的基本生存条件、促进河流文化赓续传承为前提;主张恢复和重建河流生态系统,给河流以道德关怀主体地位;要求人类的角色从河流征服者转变为河流共同体成员,实现人类与河流和谐相处。

河流治理保护的新战略与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江大河治理与生态保护。2018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系统阐述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丰富内涵。明确提出要以大保护、生态优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科学、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生态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一场长江保护攻坚战全面打响。

2019 年9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系统总结黄河水害及治理的中华民族苦难史、治河史、治国史,深入剖析黄河泥沙、悬河、断流等难题症结,深刻阐述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和战略任务,确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重大国家战略,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开启了黄河“大治时代”。

大河上下结合自身区位特点、生态建设格局、自然资源禀赋和民生需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协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奏响了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黄河源头青海省以建设三江源和黄河湾区湿地保护为重点,提高源头区水源涵养功能,加快构建循环农牧业发展模式,筑牢黄河源区生态安全屏障。四川省加强水源涵养能力建设、筑牢水安全防线为抓手,引导人口适度集聚、发展特色生态产业、补齐民生短板和弱项、推进区域开放合作。甘肃省抓住生态修复、文化复兴和产业转型三大任务,实施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防洪能力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培育、黄河文化传承等重大工程,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高质量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紧紧扭住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努力打造黄河流域重要生态节点、生态屏障和生态通道。内蒙古自治区着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节约集约转变。陕西省持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荒沙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全力实施重点支流污染防治,为黄河净化“毛细血管”。山西省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化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河南省综合实施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着力解决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不充分,加快构建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系统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灾害科学防治体系。山东省以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治理和修复为着力点,保护黄河沿岸湿地生物多样性,打造沿黄现代产业与绿色高效农业长廊,致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红碱淖遗鸥保护区

河流生态秩序的最高境界是和谐相处。实现这一境界,需要对人类社会强化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很长时期以来,人们的立法价值与法律关系,对人类以外的其他自然生命关注不够。全球河流生态持续恶化的严峻现实,使现代法律体系开始把人对河流的行为列入法律调整对象,将保障河流权利纳入立法价值取向范畴。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相继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的立法宗旨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绿色治理、生态环境修复,形成保护长江的硬性约束机制。在经济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保持均衡,实现长江流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旨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加强河流治理与流域生态保护,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一重大变革,要求我们顺应河流自然规律,充分认识人与河流相伴相生、彼此促进的关系,保障河流生态安全。这些新战略新思想新实践,为河流伦理体系构建提出了新的研究任务。

新时代构建河流伦理的特征与路径

在2023 年3 月联合国水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向世界各国发出倡议,尊重河流生命的基本权利,把河流视作生命体,构建河流伦理,实现与河流和谐共生,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响应。

构建新时代河流伦理,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文化思想和重要治水论述为根本遵循,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流域高质量发展等重要理念,在价值观念、格局视野、路径方法等方面,着力提升研究的深度与高度。

构建新时代河流伦理,应坚持系统论原则。山水林田湖草是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单元,是河流生态系统的必然要素。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保护系统论和生态效益优先的伦理价值观。健康的河流生态空间能够为人类持续提供生命支持、生态调节、产品供给和审美休闲等物质和精神服务。只有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形成共抓生态大保护、协同推进环境大治理的局面,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生态空间布局,科学系统评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形成保护发展合力,促进各类要素合理而活跃流动,才能真正推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也正体现于河流伦理所包含的整体性、系统论原则。

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重现生机

乌梁素海

构建新时代河流伦理,是一个探讨人与河流休戚与共、共生共荣关系的新领域。在河流管理和观念建设层面,应以水要素为核心,河流为纽带,流域为格局,聚焦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水灾害防治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问题,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修复河流生态系统提供可遵循的伦理原则与规范,强化现代社会的河流生态保护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人们保护河流生态环境与物种多样性,着力化解经济发展需求与水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完善配套相应的河流管理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优化河流水资源配置,从伦理道德视角和哲学高度,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人与河流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

构建河流伦理,实质上也是一种新时代文化现象,其落脚点在于,使河流生态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文化认同,为新时代河流治理与流域生态保护奠定人文基础。事实上,正如每条河流都映射着一个月亮一样,每个公民心中也都蕴含着本能的道德之光。关键在于培育和弘扬河流生命理念,使人们认识到保护河流生态的自我责任,做好河流生命体代言人。因此,要把河流伦理构建同水文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水文化研究中的水利工程文化、水资源文化、水事活动文化等研究成果,来丰富河流伦理构建的历史厚度与文化内涵。同理,以河流伦理所涵盖的河流生命论、河流价值观、人类保护河流生态的道德准则、责任义务和行为规范等,来提升新时代水文化的研究深度与哲学高度。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构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河流伦理体系,同时发展富有张力和创新意义的水文化谱系。

树立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敬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河流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河流伦理构建,正在这条道路上奋力探索、开拓前进。(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河流黄河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黄河』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当河流遇见海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