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问题审视与改进策略

2024-06-09 19:45尤晓旭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10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思政体育

尤晓旭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教师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体育教师不仅是技能的传授者,更是价值观的引导者[1],在思政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当前体育教师在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表面化现象[2],严重影响思政教育深入体育课堂。

本文旨在审视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为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促进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符合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

1 高校体育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涵

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是顺应国家教育政策的建设要求。国家强调德育为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体育教师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响应了政策号召,更深化和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

其次,体育教师的思政教育实践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育教育不仅是身体健康教育的途径,更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巧妙地将德育理念融入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纪律性和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最后,思政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融入,使得立德树人的效果更加显著。体育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体育教学中,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涵,也提升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高校体育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问题审视

2.1 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缺乏

课程思政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但体育教师在这一方面的意识却稍显不足,往往仅关注技能与体质培训而忽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导致教学实践中思政元素的缺失[3]。部分体育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较为肤浅,未能将其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同时,在思政建设能力上也存在欠缺,难以有效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

体育课程的特殊性亦增加了思政建设的难度。一些教师认为,体育课难以承载思政教育,实则不然。体育课程中的团队合作、公平竞争等精神正是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然而,由于教师意识不足,这些资源常被忽视。因此,为提升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须强化体育教师的思政建设意识,加强相关培训,以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作用。

2.2 体育教师思政资源创设能力不足

体育课程兼具体魄锻炼与思想品德培育的双重任务。而体育教师在思政资源创设能力上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

首先,部分教师对思政元素敏感度低,过度聚焦于技能训练,忽视了体育运动中的思政内涵,如团队协作精神等。这导致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未能被充分利用。其次,教师在思政资源整合上显得捉襟见肘[4],难以将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导致二者割裂,削弱了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最后,教师缺乏创新动力,使得思政教育内容陈旧,难以引起学生兴趣。教师习惯于采用传统方法,不愿尝试新资源和新手段。

2.3 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机制有待优化

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5]。而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时面临的诸多机制性问题,直接制约了思政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有效实施。

首先,评价体系存在明显偏差。在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评价中,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而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等评估不足。这种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努力和成效难以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反馈,从而影响了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积极主动性。

其次,现行激励机制过于单一,主要依赖物质奖励,忽视了精神奖励,不利于培养职业成就感。偏向物质的激励方式可能会导致教师的思想境界和职业追求物质化,从而影响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内在动力和长远发展。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物质支持,更需要精神鼓励和认同,以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创新能力。

3 高校体育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改进策略

3.1 深化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

3.1.1 深化自觉意识: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堂教学

首先,体育教师需要树立全面的课程观,明确体育课程不仅要传授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6]。应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体育课程中。

其次,体育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思政教育素养。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更好地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和要求,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的融合点。

最后,体育教师还应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和实践。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宽视野,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

3.1.2 深化责任意识:将立德践德融入体育课程

首先,提升思政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有效性,要求体育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充分认识体育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体育教师应将思政教育视为体育课程的内在要求,而非附加任务,从而在课程设计中自觉融入思政元素。

其次,体育教师应加强对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通过深入研究体育项目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教师可以提炼出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如体育精神、团队合作、公平竞争等,都可以成为立德的有力支撑。

再次,体育教师应注重在体育实践活动中渗透思政教育。例如: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团队协作的力量、拼搏进取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最后,体育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参加专业培训、阅读相关书籍、参与学术研讨等方式,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政知识和教学方法,以达到践德的要求。

3.2 提高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资源创设能力

3.2.1 挖掘体育课程内在思政元素

为了有效开展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体育教师必须着重提升思政资源的创设能力。不仅要精通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敏锐地捕捉和提炼体育活动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体育教师应注重将思政教育内容自然融入日常教学。例如,在讲述体育历史时,可以强调体育精神、公平竞争和团队合作等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可以通过分析体育比赛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胜败得失,从而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此外,体育教师还应关注时事热点和体育文化发展趋势,将这些内容作为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例如,可以结合体育明星的励志故事,引导学生探讨其成功背后的努力和坚持,从而激发他们的奋斗精神。

体育教师还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教师就可以更加精准地获取思政教育资源,从而确保课程内容既符合教育教学要求,又能引起学生共鸣。

3.2.2 开拓体育课程外在思政资源

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善用社会大课堂,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育教师需深入把握体育学科的思政教育价值,强化资源的创设与运用能力。

体育教师应结合体育行业发展趋势,将职业道德、体育法规等纳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同时,挖掘民族体育文化的深厚底蕴,将传统体育项目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体育教师应关注国际体育动态,引入国际赛事案例,拓展学生视野,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3 健全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机制

3.3.1 评价机制科学化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健全科学化的评价机制是关键。该机制应全面考量教师的学术成果、教学实践、互动质量及专业发展潜力[7]。具体而言,评价机制应注重结果和过程的综合评价,强化过程评价的动态跟踪与实时反馈,探索增值评价,关注师生互动效果,健全综合评价,通过多元的评价方法和多方交流,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同时,评价内容应多维度化,涵盖思政资源挖掘的数量、质量及未来方向。这样的评价机制能为教师提供明确的发展导向,激励创新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通过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可以更有效地发挥高校体育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培养出身心健康且具备坚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学生。

3.3.2 激励机制多元化

在高等教育中,为提升体育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能力和活力,构建多元化激励机制至关重要。精神激励、物质支持及保障激励政策共同构成了这一机制[8]。通过树立榜样、表彰优秀工作者,激发教师内在动力;提供充足物质支持,消除教学障碍,专注创新;完善保障激励政策,明确责任目标,形成良性竞争。这些措施相互补充,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与思政教育质量。实施多元化激励机制,可促进体育教师积极参与思政教育,创新实践,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此策略对于高校体育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审视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显然,深化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提高思政资源创设能力及健全相关机制成为迫切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具体的改进策略:深化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确保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体育课堂;提高教师的思政资源创设能力,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育效果;同时,健全科学化的评价机制和多元化的激励机制,为体育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入发展,推动高校体育教育走向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思政体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