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蔡李佛拳课程“以武化人”创新实践研究

2024-06-09 19:45王雷吴强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10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王雷 吴强

1.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 广东广州 510280;2.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510550

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要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整合教学资源,努力发挥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各个教育环节[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正义、诚信、仁爱、和合等武术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同时蔡李佛拳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武术项目,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蔡李佛拳课程思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大思政建设背景下,以蔡李佛拳课程为载体启动高校“以武化人”的课程改革,充分彰显了蔡李佛拳的当代社会价值。

1 蔡李佛拳的基本概念价值内涵与研究必要性

1.1 蔡李佛拳的价值

第一,文化传承价值。蔡李佛拳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创立至今已逾180年,是世界武术一大宗派,同时也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育和非遗结合体。具有爱国、技击、尚德并融合佛家、儒家、道家为一体的独特文化特征,且兼具地方文化特色,其各式兵器、拳谱、药谱、古籍也是重要的藏品,武医兼修,也包含浓郁的“红色情怀”,反映着民族的文化心理布局,因此蔡李佛拳有着较高的文化传承价值。

第二,实用价值。蔡李佛拳具有较强的防身价值,同时协调的动作和舒展的架势融合多种审美要素,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蔡李佛拳拳术体系庞大,其中包括拳术39 套、桩类练习法18 套、对拆类54套、狮艺套路9套、内功练习套路等共193套[2],手法着重攻防配合,步法灵活稳健,掌法灵活多变,技战实用性强,成为国内外众多学员的防身技能。例如,在智利,蔡李佛拳功夫学校已经吸引了智利、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多个拉美国家的数百名学员前来学习,这不仅促进了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蔡李佛拳还成为地区人民的重要防身技能。

第三,保健养生价值。蔡李佛拳练习中要求阴阳调和、内外合一、动静结合,长期习练对维持身体机能大有好处,调整神经功能,舒缓精神状态,改善失眠、神经衰弱等,提高心肺功能。作为一项有氧代谢运动,蔡李佛拳使呼吸更加匀、细、深,也能有效改善亚健康状态。

1.2 蔡李佛拳的思政育人内涵

思政育人就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挖掘育人所需要的文化元素,包括使命感、责任感、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和精神是武的“道”,技艺是武的“术”,只有“道”与“术”的融合,才是中国传统武术。校园以“育人”为目的[3],对学生启智、润心、立身。蔡李佛拳课程的思政育人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爱国主义情怀。武术起源于提高人类生存概率,这一理念延伸后得出武术也是保家卫国的重要方式,蔡李佛拳也不例外。从19 世纪动荡时期,创始人陈享率众抗英,到弟子张炎响应辛亥革命,再到佛山鸿胜馆第三代传人崔章率众抗日,其“尚武精神、爱国情怀”内在价值留存至今,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找准时代定位,同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连接,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实现相融合。蔡李佛拳中的醒狮等项目为新时代赋能,能培养集体荣誉感、民族归属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蔡李佛拳将传统武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充分发挥,让学生自觉承担应对错误社会思潮,坚守主流意识形态的专业责任,不断提升自我认知。

第二,文化赋能。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赋能。蔡李佛拳是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一环。将蔡李佛拳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后注入高校体育课程中,以蔡李佛拳课程为载体、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思政和传统武术文化传播,让高校师生切身体验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形成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4-5]。

第三,品格的塑造。蔡李佛拳回归到学科属性是身体力行的一门课程,是一种自我修养、自我塑造的过程。第一堂课便是习拜师礼抱拳动作等行为教化的过程,是尊师重道、武德先行的实践课,也是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的内容。蔡李佛拳的学练需要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反省,求真刻苦的过程是磨炼意志的自我提升过程。

1.3 蔡李佛拳课程“以武化人”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思政教育是倡导利用课程中的内容延伸至思想道德的教学理念,以达到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蔡李佛拳自身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顽强不屈、尊师重道等精神,并且本身就蕴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与课程思政结合,不仅落实了我国课程思政政策,而且弥补了武术课程中思政教育的不足之处。高校学生通过蔡李佛拳课程接受了运动技能的学习,同时在思想道德层次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与提升,在传承武术文化的过程中储备优秀人才。因此,高校蔡李佛拳课程思政的实施符合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标准。在中国梦的背景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蔡李佛拳”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在提升现代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增强民族自信心,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

2 蔡李佛拳“以武化人”的内在逻辑

第一,理念契合。武术育人与立德树人在本质上一致,“武德”“武礼”与课程思政视域下的“立德”“树人”有着高度的同质性。除此之外,课程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与蔡李佛拳中的“武德”教育方向是一致的,在德育层面二者互通,蔡李佛拳中的“仁义礼智信”与“立德树人”彼此融合,教育理念高度契合。

第二,内容契合。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主要从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层面体现,而蔡李佛拳作为一种独立文化形态,包括内外合一、锲而不舍等传统武术文化精髓,其中的伦理文化、崇礼精神所强调的和谐、自然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与“立德树人”教育内容存在相同点。

第三,主体契合。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主体为在校的青年学生,重在培养青年的理论知识和道德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建立民族文化自信。而蔡李佛拳的习练注重对习武者的道德修为,提倡青年人在习武中感悟“德行”,因此二者在主体上存在一定的重合点[6]。

3 蔡李佛拳课程“以武化人”的现状及困境

早在2014 年,蔡李佛拳就已进入部分高校。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蔡李佛拳的教育教学工作受到该校的重视,2016年,体育部党组织人员赴该校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将蔡李佛拳作为该校体育普修课程,“以商养武”的北胜蔡李佛第三代代表性传承者房胜棠受聘为该校客座教授,讲授蔡李佛拳的动作技能、包容文化、尚德文化、技击文化和武医文化等。该校学生将蔡李佛拳表演融入运动会和“三下乡小分队”“艺林青春讲堂”以及拳术比赛等实践活动中。但蔡李佛拳课程在“以武化人”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3.1 认识不充足

首先是对蔡李佛拳这一传统武术项目认识不到位。蔡李佛拳以师徒传承为主,其文化内涵和价值底蕴不能在碎片化的传播中得到快速体现,传承体系在迅猛发展的数字时代显得不够高效,人们对蔡李佛拳的了解途径相对有限,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优势在蔡李佛拳推广中应用有限。加上国内武术流派众多,受到咏春等拳派的冲击,同时国外跆拳道、空手道等众多流派压缩了蔡李佛拳的生存空间,西方竞技体育体系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冲击着蔡李佛拳的文化生态环境。全国范围内开设蔡李佛拳课程的高校数量并不多,且大多设置为选修课程,蔡李佛拳教育积累不足,其短板效应明显。

其次是对蔡李佛拳课程思政改革认识不到位。健身性和价值性分离,忽略教育的主体性和全人性,是认识不到位的具体体现。尽管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出台多份文件,鼓励高校开展“以武化人”工程,但调查发现,国内只有少数几所高校实施了武术育人工程,蔡李佛拳在高校的着力点不足。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由于高校或者教师认识的局限性,导致蔡李佛拳既定的思政内涵不能有效回应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审视当前高校关于蔡李佛拳课程的设置,发现其课程背离“以武化人”的理念,时代需求未得到回应。

3.2 体系不完善

第一,培养目标不明确。由于高校对蔡李佛拳认识不足,因此蔡李佛拳在高校内部的思政顶层设计亟须完善。思政元素梳理不够,没有探索出贴切的理论指导和相应的成功经验。教学大纲层面,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仍需加强,相关教育部门或者高校内部关于蔡李佛拳课程设置及其课程思政的文件指导性不足。课程建设层面,忽视蔡李佛拳课程与大思政相联系的协同育人机制,体育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交流合作中学校的核心作用仍未发挥,协同育人机制成效无法实现最大化。高校蔡李佛拳课程的思政考核、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多以掌握一整套技术动作为考核内容,而忽略了“武德”的细化,评价体系不够细化。

第二,缺乏蔡李佛拳课程思政氛围。武术项目的服装、礼仪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而蔡李佛拳课程教学中缺乏服装、礼仪等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现,场地、着装的随意性,使学生无法体验到蔡李佛拳场馆布置、相关音乐、服装等带来的协调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蔡李佛拳的兴趣。课堂讲解中多以技术动作为主,忽略了蔡李佛拳自身文化和思政元素的宣讲,武德、武仪、哲学、伦理、医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深度严重不足。课外实践中,蔡李佛拳课程实践内容较为空洞,其包含的习武爱国、仁义诚信、自强不息等丰富思政资源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体现也显得无力。大部分高校开展蔡李佛拳课程缺少隐性的思政教育和文化教学,使得学习实践的文化温度和思政厚度相对缺乏[7]。

3.3 师资不完善

在校内,对于部分开设蔡李佛拳课程的高校来说,缺乏蔡李佛拳的专业教师,本身就是面临的一大困境,一般体育教师无法完成蔡李佛拳的教学任务,因此专业拳术教师的引进十分必要。同时,蔡李佛拳教学与大课程思政关联较弱,主要因为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力度不足,内容不突出、教学方法老旧、系统不完善等教学问题,使得“术”“道”分离。作用于知识和技能的吸收、传授、整合的蔡李佛拳武术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绝大多数武术教师以完成大纲规定内容为宗旨,思想政治觉悟不够高,思政教育能力不足,直接导致蔡李佛拳教学缺乏文化内容,对于文化自信的建立极为不利。

4 课程思政视域下蔡李佛拳课程“以武化人”创新路径

4.1 依托理论创新,构建以武化人的指导基础

在共生理论和互动仪式链理论等创新理论指导下,教师、学生形成课堂教学的共生单元,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相互独立、平等、权责明晰的共生关系,并在学校及课堂所构成的多元共生环境中进行育人。而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以情感、身体、情感输出为切入点共建情感共鸣、共享场城互动、共筑集体意识,情感是互动仪式链的核心组成要素和结果,身体在场是学生亲身感知从而唤起学生神经系统与身体主体的情感共鸣,由此产生蔡李佛拳文化与课程思政的内部情感碰撞,高校教育以具象化的方式展示蔡李佛拳的内在意蕴并发挥育人作用。

4.2 依托资源整合,夯实“以武化人”的教学土壤

首先是思政元素的挖掘。以立德树人为主导,以学生及其活动为主题,以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和文化自信自觉为主线,充分挖掘蔡李佛拳的思政元素,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促进蔡李佛拳教育回归。在校内通过科研项目、名家讲堂、社团展示、博物馆参观、蔡李佛拳培训基地体验、影视作品等营造蔡李佛拳和思政教育的教学氛围,构建研武、修德、爱国一体化育人模式。

其次是教师资源的整合。师资队伍是“以武化人”成功的关键要素,通过引进外聘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配置适应“以武化人”发展的师资队伍,保障最终的教学质量和成果。严把师资关口,引进蔡李佛拳武术人才,提升授课教师的武术文化涵养,由思政教师与拳术教学工作者有效对接。

4.3 依托教学创新,优化“以武化人”的教学机制

第一,教学设计层面,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创编教材内容、重新设置课程刻不容缓。“以武化人”的课程设置应受到相关教育部门和各学校的高度重视,在教学管理部门建立分工负责制,明确传承的目标,加强教学顶层设计。根据课程思政理念,在蔡李佛拳实用性、保真性的原则基础上,通过确凿的史实、鲜活的形象传递爱国主义精神,进而提取出思政元素,教师在充分了解蔡李佛拳文化素材的基础上,创编符合现代特色和思政特色的教材,用短而精的教学讲授,以更自然的方式“润心”。

第二,教学模式上,将内外课堂相结合。课堂教学作为第一主场,主要习练拳术和领悟精神,运用情景教学等,在学生掌握初级拳术的前提下领悟蔡李佛拳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锲而不舍等精神,帮助学生践行尊师重道、仁义诚信。运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微信公众号、微博、APP、群聊等适合学生的宣传蔡李佛拳武德、推广武德的矩阵,将多媒体教学资源运用到授课中,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蔡李佛拳相关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影视作品,或者利用微信建立群聊,分享武德的相关知识,打磨线上蔡李佛拳思政精品课程,为线下课程查漏补缺。课外积极开展武德知识竞赛、武德演讲比赛等蔡李佛拳课程思政课余活动,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蔡李佛拳校外比赛,以培养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拼搏精神。

第三,教学评价上,积极探索创新蔡李佛拳课程思政新模式。将思政元素纳入课程实践活动体系的全过程,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多样化,在实践活动中创设思政教育课堂[8]。将志愿服务工作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推行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活动载体,以教学实践作为蔡李佛拳课程的教学评价内容之一。除此之外,采用长期评价机制对蔡李佛拳课程思政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

5 结语

通过蔡李佛拳课程在教学理论、教学资源、教学机制层面的创新,蔡李佛拳课程“以武化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摆脱蔡李佛拳课程思政的困境仍需努力。在大思政建设的背景下,蔡李佛拳作为高校“以武化人”的重要载体,有着重要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