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民

  • 和苏轼一起熬夜的张怀民,最后怎么样了?
    苏轼共赏月色的张怀民张怀民怎么也想不到,他的大名会随着《记承天寺夜游》这一千古名篇穿越时光,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被后世铭记。那么,你都知道古诗文中有哪些“意外”名传后世的人物呢?张怀民张怀民,字梦得,一字偓佺,北宋官员,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被贬至黄州,在那里遇到了已被贬四年的苏轼。他们二人因境遇相同、脾性相投,常常在一起闲谈畅饮、寄情山水。苏轼笔下还有一些作品也提到了张怀民,如《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等。随着二

    求学·理科版 2024年4期2024-02-23

  • 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初八。【评析】张怀民,名梦得。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与之交游频繁。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是年,友人张怀民将离開黄州回京受命,腊八节,词人赴怀民处饮酒,临别感怀。上片开篇起兴,以功成名就的历史人物,引出友人张怀民。卫青、霍去病是名臣元勋,韦氏与平氏皆父子贤相相传,词人以上述人物的家世类比友人,说明怀民亦是名门之后,且心怀大志、才智过人。“吹笙”句用周灵王太子王子晋驾鹤仙去之典,意在表达怀民本该在京城,不应屈居黄州。词人将怀民回京一事喻得

    月读 2024年1期2024-01-22

  • 从《记承天寺夜游》看苏轼在黄州的“突围”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元丰三年二月贬官黄州,此时距离初到黄州已过去三年多,三年多的时间,是看开亦或沉沦其中?以苏轼的一向豁达,能否走出困境,这篇看似不起眼的小品文,你能从这85字中读出哪些情绪?我们就着这85字试作品读。“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下散步不是没人走过,但一次月色入户便成为夜游的理由,这理由随性,这理由更似借口。没有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7期2022-07-10

  • 《记承天寺夜游》怎一个“闲”字了得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文章的第一层,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此时被贬谪已四年之多,起起落落的他,体会着人生的起伏跌宕。开篇 “月色入户”写出了月夜清幽美丽,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到他的房间,一个“入”字,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动人形象,将宁静夜色中的月光拟人化,形象地表达出苏轼视月亮为自己的老朋友一样。本想解衣欲睡的他,顿时睡意全无,这美丽的夜色怎能被辜负,这宁静夜晚也正是释放心情的美妙时刻。欣然起行,一个“欣”字写出了苏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6期2022-05-30

  • 《记承天寺夜游》赏读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两句为“承”,交代了苏轼寻友赏月的过程。“念”字一方面展现了苏轼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说明黄州这样偏僻萧条的江边小镇无法满足苏轼的精神生活。“遂”字说明苏轼马上就确定与自己“为乐”的人是张怀民。“至”展现了苏轼的行动力。此处可以看出,苏轼与张怀民非常熟悉,因为熟悉对方,苏轼才能预判怀民未寝,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展现了苏、张两人的心意相通。“相与步于中庭”说明两人见面无须多言,自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19期2022-05-25

  • 撸猫写诗、深夜访友、被窝写诗,细数古代诗人的那些小怪癖
    的苏轼半夜访友张怀民,谈心赏月不亦乐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独爱撸猫写诗……诗人的这些小怪癖,让人哭笑不得,又觉得可爱洒脱。还在等什么?快来一睹他们的“风采”吧!赠猫宋·陆游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陆游一共养了三只小猫,还为每一只猫都专门写了“冠名诗”。他夸赞第一只小猫是捕鼠能手,为保卫家中书籍立下了大功,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小於菟”。於菟就是老虎,可见这只猫咪在陆游心中是怎样威风凛凛的小模样。陆游还总觉得它跟着自己生活

    意林·作文素材 2022年4期2022-03-19

  • 从《记承天寺夜游》看苏轼在黄州的“突围”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元丰三年二月贬官黄州,此时距离初到黄州已过去三年多,三年多的时间,是看开亦或沉沦其中?以苏轼的一向豁达,能否走出困境,这篇看似不起眼的小品文,你能从这85字中读出哪些情绪?我们就着这85字试作品读。“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下散步不是没人走过,但一次月色入户便成为夜游的理由,这理由随性,这理由更似借口。没有

    语文天地 2022年7期2022-03-17

  • 借助虚词解读文言文的情感脉络与精神境界 ——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字中有一种毫不犹豫的意味,很能说明苏轼与张怀民的关系,这是常被谈到的。张怀民于元丰六年被贬至黄州,寓居承天寺,而此时已是苏轼被贬的第四年。据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张怀民曾在住所旁筑亭,苏轼名之曰“快哉亭”。苏辙这样评价张怀民:“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可见,张怀民仕途受挫,与苏轼处境相似;且张怀民个性洒脱,与苏轼兴趣相投。因此,苏轼在缺少一位赏月的同伴时,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他。此外,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0期2022-03-01

  • 真正的朋友是能相互理解的
    游》记载了他与张怀民之间的一段交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本已准备就寝,只因看到月色入户,便突然产生夜游的兴致。然而一个人不觉尽兴,他便想到了挚友张怀民,遂至承天寺寻他。没有丝毫的准备,只凭一时兴起。而恰好对方也未睡,也有同样的心境。很多人并不缺少朋友,可以一起逛街、一起聚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1年11期2021-11-23

  • 真正的朋友是能相互理解的
    游》记载了他与张怀民之间的一段交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本已准备就寝,只因看到月色入户,便突然产生夜游的兴致。然而一个人不觉尽兴,他便想到了挚友张怀民,遂至承天寺寻他。没有丝毫的准备,只凭一时兴起。而恰好对方也未睡,也有同样的心境。很多人并不缺少朋友,可以一起逛街、一起聚

    思维与智慧 2021年33期2021-11-23

  • 记承天寺夜游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1)陶后鲜有闻(    )(2)濯清涟而不妖 (    )(3)亭亭净植 (    )(4)相与步于中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文:(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3.甲文運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

    快乐作文(7.8年级) 2021年5期2021-07-14

  • 真正的朋友是能相互理解的朋友
    游》记载了他与张怀民之间的一段交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本已准备就寝,只因看到月色入户,便突然产生夜游的兴致。然而一个人不觉尽兴,他便想到了挚友张怀民,遂至承天寺寻他。没有丝毫的准备,只凭一时兴起。而恰好对方也未睡,也有同样的心境。很多人并不缺少朋友,可以一起逛街、一起聚

    做人与处世 2021年8期2021-07-01

  •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样被贬谪黄州的张怀民——最高级的灵魂契合,最极致的心灵相知。“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苏轼与张怀民相约步于庭中,这里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清新。望着这一轮明月,苏轼是否会念起远在他乡的亲人?是否会想起曾经提携陪伴自己的良师益友?是否会感慨宦海起伏、坎坷不平的人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景色虽美但掩盖不了苏轼此时复杂的心绪。苏轼深知:自己一生的归宿不是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自己是为大宋王朝国家富强、百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2020年46期2020-12-28

  •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⑤步于中庭⑥。庭下如积水空明⑦,水中藻荇⑧交横,盖⑨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⑩少闲人如吾两人者11耳12。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衣打算睡觉,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分享这种快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

    快乐作文(5.6年级) 2020年10期2020-12-23

  • 乘兴与尽兴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造门不前而返,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张”……嗯,感觉这也不像苏轼做的事。当然,也可能张怀民睡着了,苏轼怕落得敲门都不应,便倚杖听江声。王徽之这么做,被《世说新语》列入“任诞”。他的心情不难理解。人做事,三分钟热度,也许天寒下雪,一路赶去时已经不爽,到门前,耐心用完了。但大多数人哪怕耐心用完了,总会寻思“来都来了”,于是顺便见见戴逵吧。而王徽之就是不在意这“来都来了”,这一夜的沉没成本不要了,走。大多数人为什么舍不下呢?192

    爱你 2020年7期2020-11-18

  • 夜行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也是被贬黄州,两人经历颇有相似,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苏轼并不与张怀民住在一起,却好像笃定了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没有同乐之人,便想到了张怀民张怀民也果真没有睡觉,两人各自信步庭中。也许是心有灵犀,苏轼和张怀民或许在看到月光的时候,同时想到了对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清明,积水清澈,月下两人行走,恍在仙境一般。是不是,唯有夜半的行走和思考,才会孕育出如此惊艳的作品?《小窗幽记》有个问答场

    散文 2020年9期2020-11-16

  • 古人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们先来解读一下这段小古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苏轼脱下衣服正准备睡觉,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他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他共同游乐的人,于是苏轼前往承天寺寻找好朋友张怀民。不愧是好朋友,张怀民也没有睡,他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洒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0年7期2020-09-10

  • 国学知识大闯关
    2.苏轼与好友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请问他们不可能看到下列的哪个景象? (        )小斋幽敞明朱曦                                提灯的萤火虫在松针稀疏处闪烁的小镇灯火          慈乌夜啼3. 慧慧创作了一首五言绝句投稿《东峰青年》,已知稿费是以每字5元来计算,请问慧慧一共可以获得多少稿费? (        )100元                                               

    阅读(高年级) 2020年6期2020-08-20

  • 乘兴与尽兴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造门不前而返,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张”……嗯,感觉这也不像苏轼做的事。当然,也可能张怀民睡着了,苏轼怕落得敲门都不应,便倚杖听江声。王徽之这么做,被《世说新语》列入“任诞”。他的心情不难理解。人做事,三分钟热度,也许天寒下雪,一路赶去时已经不爽,到门前,耐心用完了。但大多数人哪怕耐心用完了,总会寻思“来都来了”,于是顺便见见戴逵吧。而王徽之就是不在意这“来都来了”,这一夜的沉没成本不要了,走。大多数人为什么舍不下呢?192

    爱你·健康读本 2020年3期2020-04-07

  • 元丰六年的月色
    冲冲到承天寺找张怀民赏月。好巧,张怀民竟然也没有睡!于是,两个同是贬谪黄州的男人,一同踱步到承天寺的院子里,任泉水一样空明的月光把他俩浸透。那些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像水中藻荇在他俩身上寂寞浮游。这个月色皎洁的夜晚,被苏轼用85个字记录了下来。那夜,距离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捕已经过去四年零三个月。惊惧,害怕,绝望,庆幸,谨慎,小心,紧张,失意,彷徨,孤独,旷达,超脱,……这些词语指代的情绪是苏轼渐次趟过的河流,而这些河流在夜晚的时候显然会流淌得更加激烈。他是元丰三年

    散文百家 2020年3期2020-04-07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样被贬谪黄州的张怀民——最高级的灵魂契合,最极致的心灵相知。“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苏轼与张怀民相约步于庭中,这里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清新。望着这一轮明月,苏轼是否会念起远在他乡的亲人?是否会想起曾经提携陪伴自己的良师益友?是否会感慨宦海起伏、坎坷不平的人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景色虽美但掩盖不了苏轼此时复杂的心绪。苏轼深知:自己一生的归宿不是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自己是为大宋王朝国家富强、百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0年46期2020-03-24

  • 先开始再说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造门不前而返,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张?”,人们总感觉这不像苏轼做的事。且说王徽之这么做,被《世说新语》列入“任诞”,意思是任性放纵。的确,他的心情不难理解,人做事,三分钟热度,也许天寒下雪,一路坐船赶去时已经不爽,到门前,耐心用完了。但大多数人,哪怕耐心用完了,总会寻思,来都来了,于是顺便见一见戴逵。王徽之就是不在意这“来都来了”。这一夜的沉没成本不要了,走。他是能割舍得下的人。《世说新语》的另一个故事,也说王徽之很舍

    读者 2020年1期2019-12-17

  • 开始了,就非得结束吗?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造门不前而返,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张?”——嗯,感觉这也不像苏轼做的事。当然,也可能張怀民睡着了,苏轼怕就落得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话说,普通人的心理,为什么会舍不下呢?经济学家会念叨沉没成本,“来都来了,已经为此付出了,总得有始有终吧”嗯,跑题了。且说王徽之这么做,被《世说新语》列入“任诞”,那就是放任心神了。的确。他的心情不难理解,人做事,三分钟热度,也许天寒下雪,一路船上赶去时已经不爽,到门前,耐心用完了。但大多

    看天下 2019年28期2019-11-06

  •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生拖音朗读尝试)师:文章只有讀得慢一点,情感沉一点,才能把文言的味道更好地读出来。接下来,大家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有问题等着你呢!(生自我疏通文意,教师巡视解疑。)师:我们试着填填这个句子:( )( )在( )因为( )游赏,他们( )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因为月光美而游赏,他们友情很深厚。生:……苏东坡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因为睡不着而游赏,他们感到了友情的重要。师:那一晚他们的心情如何呢?生:他们很高兴;有

    知识文库 2019年10期2019-10-20

  • 体味东坡的闲情逸致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不到百字,我一分钟写得干干净净,一点不拖泥带水,可我为什么如此“情有独钟”于它呢?只因为我了解到这篇短文后的东坡为人与遭际,读出几许文中“闲人”的特别“闲情逸致”。读者个人如我就浅薄地体味出文中五处闲情逸致。《记承天寺夜游》一开头就是交代时间。夜晚,是人们忙碌了一天后,最为悠闲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7期2019-08-27

  • 记承天寺夜游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

    文苑 2019年6期2019-03-16

  • 夜游承天寺记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脫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

    文苑·经典美文 2019年3期2019-03-14

  • 清事
    衣出门去找朋友张怀民。住在承天寺的张怀民也睡不着,两人在月下散步聊天,所谈皆清事。木板上钉钉子,也有清事之趣。我以前在旧家具上钉钉子,钉子被敲到木板上,看似喧响热闹,敲敲打打弄出很大动静,其实并没有什么,诉求也很简单,挂一件衣物,或拴一根绳线,它本来就是一件清事。《菜根谭》里有一句话,“幽人清事,总在自适”。喝酒时,不起哄,谁也不劝谁,以适量为乐;下棋只为消遣,吹笛只为怡情,弹琴为了添兴;朋友见面,随时随地,不必提前相约;客人来访,宾主尽欢,不迎来送往,最

    意林 2019年3期2019-02-28

  • 让小古文教学充满“文化味”
    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这些“文化味”都隱含在写作背景之中。二、抓关键字词品析“文化味”关键字词是小古文的核心所在,也是整篇文章的灵魂。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字词品析,让小古文的“文化味”慢慢凸显。《记承天寺夜游》的关键字词是“闲

    湖南教育·B版 2018年11期2018-12-04

  • 步中有文化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被贬到黄州,4年后好友张怀民也受贬到此。秋风起,秋意凉,秋高气爽,秋月无瑕,难以入眠的他似乎知道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散步到他寄居的承天寺。二人相见,四顾无言,一起散步庭中,月色空明,地上竹柏之影如在水中交錯,此情此景,好不闲适!他自称闲人,其实身难闲,心更不闲。因为无薪俸,白天忙于垦荒糊口,晚上的时间是自己的,却又不自觉地想到自己的遭遇。何以遣怀?携友乘月夜行。从元丰五年的《黄州寒食诗帖》,到《念奴娇·赤

    幸福·健康版 2018年7期2018-08-27

  • 步中有文化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被贬到黄州,4年后好友张怀民也受贬到此。秋风起,秋意凉,秋高气爽,秋月无瑕,难以入眠的他似乎知道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散步到他寄居的承天寺。二人相见,四顾无言,一起散步庭中,月色空明,地上竹柏之影如在水中交错,此情此景,好不闲适!他自称闲人,其实身难闲,心更不闲。因为无薪俸,白天忙于垦荒糊口,晚上的时间是自己的,却又不自觉地想到自己的遭遇。何以遣怀?携友乘月夜行。从元丰五年的《黄州寒食诗帖》,到《念奴娇·赤

    幸福 2018年21期2018-08-04

  • 步中有文化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被贬到黄州,4年后好友张怀民也受贬到此。秋风起,秋意凉,秋气高爽,秋月无瑕,难以入眠的他似乎知道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散步到他寄居的承天寺。二人相见,四顾无言,一起散步庭中,月色空明,地上竹柏之影如在水中交错,此情此景,好不闲适!他自称闲人,其实身难闲,心更不闲。因为无薪俸,白天忙于垦荒糊口,晚上的时间是自己的,却又不自觉地想到自己的遭遇。何以遣怀?携友乘月夜行。从元丰五年的《黄州寒食诗帖》,到《念奴娇·赤

    饮食与健康·下旬刊 2018年1期2018-04-11

  • 浅说《记承天寺夜游》之“闲”
    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配套《教师用书》“练习说明”)那么,这种“闲”又有哪些含义或意蕴蕴含其中呢?“‘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闲人”者,没有事情去做、没有必要去做的人,那么全文又有几个“闲人”呢?答案是两个,作者苏轼、张怀民,二者均遭遇贬谪,情形类似,心境相同。他们作为“闲人”,有哪些“闲”处呢?“闲人”有“闲心”:“元丰六年

    文学教育 2018年3期2018-03-24

  • 散文何必虚假献媚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一同夜游赏月的张怀民,也是被贬斥的官员。苏轼在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来到黄冈,张怀民则比他晚来了四年,与苏轼同属“闲人”。苏轼写这样的文章有什么目的,为自己还是为他人?当然是为自己,抒发对月色的追寻与鉴赏,寄托对萍踪一样人生的感叹,哪里有一丝一毫的虚假与献媚!苏轼的散文,或者说,苏轼对中国散文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把

    福建文学 2018年12期2018-02-02

  • 课内文言文复习之《记承天寺夜游》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文学家。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解释重点字词】1.念无与为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 )4.盖竹柏影也 (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原文填空】1.文中描写月光的句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18年41期2018-01-08

  • 深夜无眠时
    讯录,谁是你的张怀民?东坡先生是最幸福的。因为旷达,他幸福;因为天真,他幸福;更因为他有跟他一样闲的张怀民,他是最幸福的。我们地球村里,比东坡先生那黄州小城里,人多翻了多少倍?白天,我们不会少人,跟你唱歌的,跟你跳舞的,跟你猜拳的,跟你碰杯的,跟你打牌的,跟你开会的,跟你同行的,跟你发短信的,跟你玩微信的,跟你QQ聊得火热的……多,很多,写字楼上人多,通讯录上人多,楼盘小区里人也多,QQ里闪烁的好友,多得数不过来。夜晚呢,也不会比白天少人,对门的麻将哗哗通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7年31期2017-09-12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无与为乐者”写出了苏轼当时有一点点寂寞,孤独。但是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头。“遂”是什么意思?就。“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勃勃兴致。月色虽美,但是如果没有知心好友一同欣赏,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可是苏轼找到了可以分享无边风月的人,怎能不感到兴奋和快乐?追问: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ppt出示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大家一起读一遍)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6期2017-06-30

  • 承天寺的那次夜游
    讯录,誰是你的张怀民?东坡先生是最幸福的。因为旷达,他幸福;因为天真,他幸福;更因为他有跟他一样闲的张怀民,他是最幸福的。我们地球村里,比东坡先生那黄州小城里,人多翻了多少倍?白天,我们不会少人,跟你唱歌的,跟你跳舞的,跟你猜拳的,跟你碰杯的,跟你打牌的,跟你开会的,跟你同行的,跟你发短信的,跟你玩微信的,跟你QQ聊得火热的……多,很多,写字楼上人多,通讯录上人多,楼盘小区人多,QQ闪烁的好友,多得数不过来。夜晚呢,也不会比白天少人,对门的麻将哗哗通宵响;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6年39期2017-04-12

  • 谈朗读在语文课堂的应用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后面又说了什么?念无语为乐者,“念”是想的意思,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这是他自己想的,是一处心理活动,突然发现了美景,却没有能够和我一同欣赏美景的人,这时心里会怎样?(产生一丝孤寂落寞之情)刚刚心情还是兴奋喜悦的,现在呢?转忧了。怎么办呢,接着看作者做了什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是于是就的意思。想到张怀民便去找他,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种不假思索和急迫的心情。我们看作者孤单无伴欣赏美景时能想到张怀民,那说明两人

    课外语文·中 2017年1期2017-03-07

  • 记承天夜游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释:① 元丰六年:公元1080年。元丰为宋神宗年号。② 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张怀民:字梦得,苏轼的友人。③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这里形容月光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闫宏斐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语文教师,教育学硕士。黑龙江省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哈尔滨市语

    美文 2016年20期2016-11-25

  • 说说语文版初中教材所选古诗文里的“闲”
    :苏轼为啥闲?张怀民为啥闲?“吾两人”闲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吾两人”真的就“闲”呢?原来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做一闲官,闲吧;张怀民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到黄州,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也闲吧。虽然,苏轼与张怀民被贬到黄州的时间不同,前后相差四年,但同为被贬之人,加之两人喜以山水怡情悦性,可以算是志同道合的人,能闲在一起,亦或是同病相怜啊。至于“两人”闲到什么程度?入“夜”即“解衣欲睡”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1期2016-06-12

  • 闲,闲吗?余宏辉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闲而散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4.闲而赏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闲而自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三闲”为叙事,第四“闲”为写景,第五“闲”为抒情议论。第一闲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年(几个月后贬谪生涯就结束了),虽然被贬,但此时作者的心情却是平和的,所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然”自然有喜悦之意,但这种喜悦,却并非平常人欣赏月色的那种闲情雅致,而

    文理导航 2016年13期2016-05-25

  • 静心品味真情
    就是不写自己与张怀民此刻都是贬谪之身的无限凄苦。如果没有静心,就无法看出一篇《记承天寺夜游》中饱含着苏东坡被贬谪自嘲“闲人”的无奈;如果没有静心,就无法看出苏东坡与张怀民相与步于庭中的豁达与开阔;如果没有静心,恐怕只会在人前背几句“大江东去浪淘尽”,根本无心流连于其作品,也就无缘了解其真性情。静下心来,才能从作者的笔下感受到中华民族流淌千年的文化底蕴与士人情怀。有情才能入情。小品文大家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人们常说散文小品文神不散形

    小品文选刊 2015年12期2015-11-18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的设置
    。忽然想到好友张怀民,“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带着一丝期盼。等到发现“怀民亦未寝”,就要读出“心有灵犀”的窃喜和欣慰。进而有了“相与步于中庭”的默契、温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阅读月下散步赏景部分应是一种享受,一种陶醉。毕竟身处贬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既要读出不得志的悲凉,仕途失意的落寞,也要读出自适的坦然。学生根据理解,诵读再诵读,就能从文中读出深意。教师的相机阅读非常重要,学生会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能迅速融入文本,沉浸于文本的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8期2015-08-19

  • 《记承天寺夜游》解读
    ,终于找到了,张怀民也。“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就,其迅速之可见,但还要去“寻”,寻找,寻觅。张怀民,苏轼的弟弟苏辙亦有《黄州快哉亭记》,谓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罣碍于迁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景,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一个“寻”字,不免想起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苏轼能否柳暗花明?一“寻”字,张怀民之神秘由此可见一斑。好事多磨,“

    语文天地 2015年20期2015-08-15

  • 基于深度解读的文言文课堂教学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挑战无极限——无句读朗读(PPT显示《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竖排版,没有标点。)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朗读课文,会让我们很不适应。相信我们的同学会迎难而上,接受挑战。三.深度阅读,读出情味1.巧用批注,悟出情味千古文章情为先。所谓“情味”,就是文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感情和态度。从文中挑出一些词语、选出一些句子,进行批注。⑴下面这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6期2015-06-03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的设置
    。忽然想到好友张怀民,“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带着一丝期盼。等到发现“怀民亦未寝”,就要读出“心有灵犀”的窃喜和欣慰。进而有了“相与步于中庭”的默契、温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阅读月下散步赏景部分应是一种享受,一种陶醉。毕竟身处贬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既要读出不得志的悲凉,仕途失意的落寞,也要读出自适的坦然。学生根据理解,诵读再诵读,就能从文中读出深意。教师的相机阅读非常重要,学生会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能迅速融入文本,沉浸于文本的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22期2015-05-05

  • 幸福着的苏东坡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嫉妒苏东坡的幸福,这老头怎么能过得如此舒心快意呢?苏东坡没有快乐的理由。元丰六年这个夜晚,是他外放黄州的第四年。黄州黄州,到底是花黄之州,还是心黄之州?自京都外放,贬谪黄州,前途黄了,心情能不黄吗?我羡慕的是苏东坡的那份旷达。玄都观里桃千树,新科进士都摇头摆尾,在玄都观里看桃花盛开;他却扛起一把锄头,往开满菜花的东坡,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4年25期2014-08-01

  • 幸福着的苏东坡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嫉妒苏东坡的幸福,这老头怎么能这样过得爽心快意呢?他没有手机玩,他没有电视看,他没有游戏耍,他怎么能够,他怎么能够过得那么惬意舒心?苏东坡没有快乐的理由。元丰6年这个夜晚,是他外放黄州的第四年,这个夜晚没甚特别啊,只是近乎十五,尚非一轮满月。黄州黄州,到底是花黄之州,还是心黄之州?自京都外放,贬谪黄州,前途黄了,心情不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4年6期2014-06-20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但不是还有张怀民吗?张怀民也是贬到黄州的“闲人”,确实是苏轼的好友,能从文中感受到他的亲密友好吗?预设:“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就,显得毫无犹豫,想到的就是张怀民。“怀民”,直呼其名,亲切。“怀民亦未寝”,“亦未”,也没有,和自己一样,其中蕴含欣喜之情;“寝”,睡,卧,不仅没有睡,连“卧”都没有,如同心有灵犀。“相与”,相互一起;下文的“如我两人者”,都显得亲密。教师引导(二):然而,我们又能否从有关张怀民的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寂寞呢?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7期2014-03-12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但不是还有张怀民吗?张怀民也是贬到黄州的“闲人”,确实是苏轼的好友,能从文中感受到他的亲密友好吗?预设:“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就,显得毫无犹豫,想到的就是张怀民。“怀民”,直呼其名,亲切。“怀民亦未寝”,“亦未”,也没有,和自己一样,其中蕴含欣喜之情;“寝”,睡,卧,不仅没有睡,连“卧”都没有,如同心有灵犀。“相与”,相互一起;下文的“如我两人者”,都显得亲密。教师引导(二):然而,我们又能否从有关张怀民的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寂寞呢?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3期2014-02-25

  • 让补白为文言文课堂增添光彩
    寺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一起赏月。之后,苏轼以优美的文笔记录下了赏月的闲情逸趣。这次通过严格的文言文文题补白训练,学生对文题补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后,每当学习文言文便会自觉地对文题进行精彩的补白。二、文中补白,深化感悟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翅膀,对文章中间部分的叙事或者写景或者心理活动描写或者人物形象刻画等进行合情合理的补白,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文本的内涵,也可以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还可以带来二度创作的审美愉悦,继之,为文言文教学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1期2014-02-21

  • 透明的孤独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东坡志林》中的这八十四个字一直为讲中国古代散文者所称道,当代散文家林语堂认为这是苏轼最精彩的作品之一,可以与“赤壁词”“赤壁赋”同膺光艳。一“赤壁词”中苏轼在自己营造的一个精神世界中任意将几缕忧伤化为满腔激情;“赤壁赋”,苏轼同样在秋冬江上的现实世界之外幻想出了一个道家仙境,穿越出了一个豪情满江的

    教师博览 2013年1期2014-01-17

  • 精神的寄所
    1083年),张怀民在黄州寓所西南也修筑了亭子,以“览观江流之胜”,苏轼给亭子起名曰“快哉亭”。兄长为亭子命名,弟弟也不好袖手旁观,于是苏辙于农历十一月初一研墨作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张怀民何人?就是苏辙作“记”的十几天前,苏轼在夜游承天寺后所写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提到的那位。张怀民是苏轼的朋友,也是苏辙的朋友,好像是喜事共享,乐趣倍增。其实,此时的张怀民与苏轼因对新法持不同意见刚刚被贬,两人不过是惺惺相惜罢了。苏辙天性达观,故所作《黄州快哉亭记》一路紧

    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版) 2009年2期2009-10-14

  • 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 谈恰当运用背景材料提高教学有效性
    写了“苏东坡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赏月”这样一件事。这时我追问:那你知道苏轼游承天寺时的处境吗?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很快就说出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为了让学生对苏轼的经历有一个完整的理解,我出示了第一个背景材料: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自请外任,被贬职,任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后因“乌台诗案”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史(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09年7期2009-09-27

  • 从《记承天寺夜游》中看苏轼的月亮情结
    湖北黄冈县南,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人,他不但与苏轼遭遇相同,也是贬谪到黄州,而且襟怀也相似。张怀民到黄州后寓居在承天寺,并在寺旁筑一亭,苏轼题名为“快哉亭”,苏轼的弟弟苏辙还写了篇《黄州快哉亭记》,在记中他称赞张怀民“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可见也是个寄情于山水、不以贬谪为念的旷达之人。因此苏轼引为同调,在此月白风清之夜,作者到承天寺寻张怀民,而“怀民亦未寝”。这“亦”字大有讲究:首先,它暗暗证实,张怀民确是苏轼的同调,

    教坛聚焦 2009年8期2009-05-22

  • 出城踏雪
    遂入承天寺,寻张怀民夜游一样。难得张怀民,他未窝苏轼的性情。 下午三点,我愉悦出城,独上少陵原。天地浩然,穹苍尽雪,走数公里,才遇一村,房、树、电杆、水井,皆陷于雪,车声、人声、鸡犬声,一声也没有。我的路线是,出城向南,走小道,一直穿过少陵原,到樊川北岸回头。我悠然地走着,真是体轻魂喜、澄明在胸。我想,如果碰到一位像我一样在旷野踏雪的人,那么他一定会觉得我是少陵原上茫茫大雪之中悄然移动的一个信息、一个鼠标。遗憾我四下张望,竟没有任何人。不过天地为家,有何孤

    文艺报·周五版 2009年8期200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