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高考命题特点的高中语文教材的使用

2023-04-25 17:57梁晓勤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试题考查文本

梁晓勤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要对学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进行综合考查,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新高考高度关联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在此背景下如何让语文教学更加科学化,构建合理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希望本期刊载的三篇文章能为广大教师的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加强高考内容改革顶层设计提出要求,标志着新高考改革正式启程。2019 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一核、四层、四翼”,标志着新高考改革正式落地。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三新背景下,思考三者的有机联系、探寻作为教学文本的教材如何教,这是新高考研究的微观视角。本文从新高考的特点出发,分析其与教材的联系,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教材使用策略。

一、新高考命题特点

通过对2019—2023年新高考语文试题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新高考是“稳中求变,变中求进”。从宏观上把握考情趋势和命题特点,可以总结出新高考命题具有育人性、综合性、基础性、创新性和应用性五大特性。

(一)育人性

新高考语文命题立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导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优秀的品德文化内涵、奋斗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题之中,彰显了高考的育人功能。

(二)综合性

新高考试题加大对高阶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考查逻辑思维与思辨能力,考查形象思维与审美素养,考查科学思维、探究科学品质。从文本材料组合上看,高考试题由单一文本走向多文本阅读;从试题命制上看,更加注重考查知识、能力、素养在横向、纵向方面的融会贯通。

(三)基础性

新高考命题强化教考衔接,以教材中的知识为蓝本进行改造,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创新性

新高考语文命题多方取材,设题灵活,巧避“寻常路”,克服死记硬背和套路模式弊端,探索新题型,侧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提出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

(五)应用性

当前新高考注重真实的问题背景,设计多样、综合、开放的典型任务,要求考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情境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中展现自己个性化、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或必备知识。

二、新高考呈现教材“关联性”

纵观2019—2023年新高考语文试题,五大特点稳中有进,还蕴含着高考题与教材的关联暗线。考题与教材的关联性越来越突出,这种关联不是简单地浮于表面的联系教材,而是从学科本质上回归学科。

(一)服务选才,立德树人

教材与教学,本质上是为了育人,而高考题本身也有其育人性。从2019—2023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在《中国考试》上刊登的五篇试题评析来看,“立德树人”是永恒的话题。纵观近五年新高考试题也可以发现,“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明确指令与任务要求,让考生在作答中加深对人生的精神、品质、品德和信念的认识和理解;二是以语料内容为载体,将“立德树人”价值导向渗透其中,让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受到感染。文本选材包括文史哲类社科论文、自然科学类论文、传统文化经典、现当代作家作品等,覆盖文艺评论、调查报告、美学专著、科普说明、小说散文等多种文体,关注前沿热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重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例如,2020年全国I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刻画的是普通匠人对职业道德的坚守,引导考生思考坚守传统和工匠精神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2019年全国I卷选用鲁迅《理水》,本身是关于“大禹治水”的历史小说新编,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同时,设问当中要求分析文本如何塑造“中国的脊梁”,在考题当中渗透仁人志士精神品质的价值传递。

而当前的新教材,从人文主题的选取、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目标的导向上看,也契合了“立德树人”理念。以人文主题的选取为例,教材以新时代青年所必须具备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等人格品质作为隐性的精神主线,分解出青春激扬、劳动光荣、我们的家园、乡土的中国、责任与担当等人文主题,作为单元组合和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

(二)教考衔接,以考促教

从近五年高考语文试题来看,新高考呈现出更为具体的“教考衔接”新态势,将多个题目直接或间接地联系教材内容,以清晰而具体的路径体现了“促使教学把教材内容讲全讲透”的工作导向。

1.关联选篇

近五年高考试题在选取阅读材料和设置命题时会尽可能关注教材中的相关作家或题材。这会引起一线教师和学生对于教材的重视,而考题回归学生熟悉的领域也能够调动学生找寻已有经验,在答题中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023年新课标全国I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篇目选用沈从文的《社戏》,能引发学生联想起初中语文教材中学到过的鲁迅的《社戏》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沈从文的《边城》,学生首先在阅读文章时就能感到亲切熟悉,调动起相关经验。在命题方面,第7题“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中,选项C关联考察鲁迅《社戏》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选项D关联考察沈从文《边城》中民俗描写的内容。学生若对课本中相关篇目不熟悉,便难以把握选项的核心、做出正确的选择。

2022年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则材料均是关于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选材上关联教材必修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古代詩歌阅读《寄江州白司马》一诗的寄赠对象是考生极为熟悉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试题选项提到“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引发考生对已有知识的联想与迁移,并做出正确判断。

2.关联“新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学习任务群”一词,当前的新高考试题,有意关注高中语文课标中十八个“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关注教材教学中以系列学习任务串联组合单元学习的“大单元”“大概念”“群文教学”理念及方式,对其进行显性或隐形的考查,这就要求一线教师紧跟课标改革步伐。

2022年新高考II卷信息类文本阅读以“《红楼梦》译本”为话题切入点,对教材中《红楼梦》选篇的学习和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关注则能帮助更好地理解试题材料。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题“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同样与教材中《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相关联。2020年新高考II卷作文题设计了写一篇主持词的语文实践活动,直接对接课程标准中“当代文化参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

3.关联基础知识

传统教学比较注重“双基”,而后进一步完善为“三维目标”。为了更好地强调学生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又进一步提出“核心素养”。但其实无论是“双基”“三维目标”还是“核心素养”,都必须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基础知识向来是高考中一以贯之考查的内容,近几年新高考的考查更为显性,可以说为庞大的教材知识体系指明了重点。文本材料虽选用课外,但选项设题关联课内篇目,教材中的必背古诗文、文言文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相关文化常识、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应是重点关注的语文基础知识。

2022年、2023年新課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第11题,均考查选文中文言实词与教材中的文言实词或现实生活中的常用成语的比较鉴别。2023年新课标全国II卷文言文阅读第12题关于“刁斗”的文化常识考查,可以在选择性必修中册收录的高适《燕歌行并序》中的“杀气三十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句中找到关联。

(三)素养为引,能力为媒

教学所依托的教材“要以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落实考试的试题“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二者与“课程标准”相关(袁海锋:《从试题到教材:语文学科的妙手功效与正手功夫——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倾向对统编新教材的教学启示》,《语文月刊》,2022年第10期,第62-65页)。当前新高考以素养为引,试题命制精准切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特征,尤其注重高阶思维品质的考查,这在一定程度上考验了以教材为依托的教学是否教得准、教得精。

2023年新课标I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第4题要求说明文本中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考查学生筛选、提炼关键信息、理解核心概念的能力;第5题要求概括文本中作者证明结论有误的方法,考查逻辑分析能力,这两题均是较为典型的以“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命制的题目。现代文阅读II第9题要求为文本写文学短评思路,体现了对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考查。这些能力素养应是在日常课文教学中所需达成的教学目标,学生于考试中有效迁移。

三、关联性视角下高中语文教材的使用

新高考释放出强烈的“教—学—评”一体化的信号,体现出“教考衔接”的倾向。由此看来,教材作为教学依托的文本,如何吃透教材、用好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当前新高考命题背景下教师需要关注和研究的方向。一线教师需要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明确高考考什么、怎么考,从高中语文课标中把握教什么、怎么教,在立足于单篇教材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文本知识体系,深刻挖掘文本的内涵价值,同时进行相关材料、相似文本的整合和拓展阅读,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站在学科素养的高度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运用、思维训练等方面的学习活动。

(一)思维训练,立足文本

立足单篇文本进行解读是关键。文本的解读不可浮光掠影、点到即止,而要激发起学生高动能的思维活动,侧重高阶思维品质的提升。在开展单篇文本教学时,可根据不同文体的特征,引导学生提炼文本关键信息,对核心概念进行理解分析,培养“聚合思维”;引导学生剖析文本,阐述作者论证、表达观点的思路,对观点进行变革阐述,培养“逻辑思维”;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传达的思想感情,深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培养“形象思维”;引导学生批判、辩证地思考文本传递的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用口头、书面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培养“批判思维”。没有思维活动的教学是呆板的、低效的教学。

李慎、张彦老师指出,可以在词语、句子、片段、篇章逐级递增的语言单位中对学生进行高阶思维训练。比如对《祝福》一课教学时,文中有这样一个描述祥林嫂的片段:“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空的”二字进行分析鉴赏。表面上看是指“没有东西可吃”,背后反映“没有人给她食物”,本质上体现出人情的冷漠,预示了人物的悲惨命运(李慎,张彦:《落实基于思维训练的阅读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年第17期,第66—68页)。学生便可在一系列的多环节思维活动中走向文章的主旨。

(二)整合单元,贯通文本

新高考阅读量大、题材涉及面广,多文本的材料组合形式从信息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延伸至文言文,这是对课程标准提到的学习任务群和教学中大单元教学要求的回应,是教材里多文本阅读在试题中的表现。在立足单篇教学的基础上,可以挖掘多文本之间一些可串联的着力点,或是共同的人文主题,或是共同的情感线索,或是相关的系列学习任务,或是相似的文体特征,或是常用的语文基础知识,找寻共性、整合贯通、任务驱动。如此,学生的思维、视野更加开阔,能以横纵贯通的思维方式去应对高考题的“群文”组合模式。

2023年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读第5题“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便是以“任务”贯通复合材料的考查方式。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为例,单元导语中“结合具体作品,学习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便可作为一条任务串联线,引导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学习后,梳理出作者的论证思路、论证过程,并总结出如何才能说理有据的方法。

(三)比较阅读,超越文本

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必须依附于深耕文本,而对文本的解读如何才能超越文本本身、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呢?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文本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同类文本的比较阅读、相关材料的补充阅读、文学评论或鉴赏的提升阅读。这也是对高考命题“比较思维”考查的有效呼应。

2022年全国乙卷古代诗歌阅读选用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第15题要求学生将其与教材所选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体味两首诗与普通抒写伤感离愁别绪之作的不同。这显然指引着教学中应当对课文进行相关、相似材料的补充、对比阅读,从而拓宽对文本的认知,进一步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核。以杜甫《登高》教学为例,在讲授完单篇诗歌后,教师可引入杜甫的另一首诗歌《雨晴》作为补充材料,重点鉴赏“故国愁眉外,长歌欲损神”一句,将作者内心的愁苦忧郁情感与《登高》进行比较阅读,起到触类旁通、加深理解的效果。

2023年新课标全国II卷古代诗歌阅读第16题要求在文中找到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的印证,这是一种文外观点与文内材料的比较。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引述课文外的评论、鉴赏类观点,与课文材料進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全面地观照文本。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一文的课后题引述作者的一段话,“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要求分析文本中如何体现这一主张,便是一种很好的超越文本的比较阅读(葛福安:《高考语文试题“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的创新性体现——以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为例》,《语文教学通讯》,2023年第4期,第78—81页)。

(四)巧设情境,承载文本

知识是在个体与情境的互动中建构的。情境设计必须是“有我之境”“与我有关”,才谈得上是“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在教学中,各种任务的设置都不能离开学生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如果架空文本,无真实问题的解决为载体和依托,那么任何关于文本教学的探索和实践都无法发挥出最大功效。

以《拿来主义》教学为例,郭传斌老师以“报刊及网络媒体的文章标题”设计情境,以“这些标题对于‘拿来主义的使用混乱,含义模糊,请根据鲁迅文章中‘拿来主义的真实内涵写一篇宣讲报告纠正这些错误”为任务。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还关联“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等学习任务群,为文本的深入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郭传斌:《经典论述文本教学任务的结构化设计——以《拿来主义》辩证视角研读教学为例》,《语文建设》,2023年第3期,第28—32页)。

新高考命题背景下,高中语文教材的地位值得进行新一轮的更高审视。立足文本、贯通文本、超越文本,以情境方式承载文本,如此,教材文本的教学方可走向全面透彻,进而从教材使用策略的探究中寻找语文教学改革的正路。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试题考查文本
配合物的常见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