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与教材的关联分析及备考策略

2023-04-25 17:57黄仁福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现代文新课标教材

黄仁福

2023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了四套高考语文试题,分别是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全国甲卷和全国乙卷。试题精心选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与教材的关联度进一步增强,在引导教学方面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一文中指出,試题“在考教衔接中以考促教”“衔接统编教材,推进课堂改革”。因此,对高考语文试题与教材的关联进行分析,有助于促进教师重视教材,优化备考策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联梳理

(一)与单元导语(主题)相关联

新课标Ⅰ卷中现代文阅读Ⅰ材料摘编自英国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题目本身就涉及对信息真伪的分辨,材料内容也有较多对多种媒介信息的引用和分析,其中第4题(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和第5题(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是对事实真相的甄别和作者辨析事实真伪的方法,这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导语相关联。该单元导语指出,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信息,辨识其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逐步形成独立判断。此外,在该单元学习活动中辨识媒介信息方面提到,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能够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就成为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

新课标Ⅰ卷第15题选取南宋林希逸的七律《答友人论学》,以诗歌的形式讨论治学的道理,针对南宋末年不良治学风气而写,对后世学人求学治学有很好的警醒作用。试题直接与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相关联。

新课标Ⅱ卷诗歌鉴赏第16题(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关联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语。王国维的观点出现在导语的第一句话。导语指出,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我们能够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在本诗中,诗人日常看见的景物都幻化成了蓬瀛仙境,带有“我之色彩”。学生解答本题,可以调动所学知识,在新的情境中解决新问题。

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Ⅱ材料选用陈村的《给儿子》,文中写年轻人经受了劳动的洗礼,对劳动有深切感受。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文章强调了机械的创造力量,这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劳动付出。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用曹多勇的《长出一地的好荞麦》,文章讴歌劳动伟大、劳动坚守的可贵精神。这些材料与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导语相呼应。导语指出,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引导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正确劳动观。

(二)与单元学习(研习)任务相关联

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Ⅱ第8题(“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与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三”中的“从两篇小说中各选择一两个感人的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相关联。

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Ⅱ第9题(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要求按文学短评的思路,和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学写文学短评”的单元学习任务相关联,引导学生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该单元任务指出,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题目给出了两组关键词,适合学生开展评论。

新课标Ⅰ卷写作题,材料围绕“故事是有力量的”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和场合可能发挥的不同作用,这与统编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中的研习“任务三”相关联。“任务三”要求围绕“文化走出去”的话题写一篇申论,“材料一”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材料二”则在开篇就指出“一个故事胜过一个道理”。高考写作题的主题与教材单元研习任务直接关联。

全国甲卷的写作题,思考“人·技术·时间”的辩证关系,这与统编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研习“任务三”中的第2道题(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外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如出一辙”。

(三)与教材选文相关联

1.与教材古诗文内容直接关联

名篇名句默写、文言文词语解释题等涉及的字词句直接关联教材内容。

新课标Ⅰ卷第11题A项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一句来自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项“不可以不劝爱人”,来自统编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兼爱》。

新课标Ⅱ卷第11题B项“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中的“刁斗”来自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高适《燕歌行》中的诗句“寒声一夜传刁斗”。D项中提到的“未果,寻病终”一句来自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全国甲卷第11题B项“多歧路,今安在”一句来自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李白《行路难》(其一);D项中“寓逆旅”一句来自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全国乙卷第11题A项“穷冬烈风”同样来自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B项与中“出入之迁也”一句来自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

此外,所有的文言文翻译题中的字词用法大多数在统编语文教材中都有学习过,在此不一一赘述。

2.与教材中作家、作品相关联

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Ⅱ材料选自沈从文的《社戏》,与收录在统编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边城》相关联,两篇文章在叙述方式、作品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写出了古老文明、淳朴风俗受外界变化的影响以及作者的隐忧。在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推荐阅读书目中也有沈从文的散文集《湘行散记》。第7题D选项“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是对两篇文章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另外,第7题C项“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和鲁迅同名文章《社戏》进行比较。《社戏》一文收录在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

全国乙卷第7题D项,“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这与统编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老人与海》关联密切,两位老人在性格上有相似之处。

3.与教材中课文句子相关联

新課标Ⅱ卷语言文字运用Ⅱ第20题A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出自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毛泽东《沁园春·长沙》;D项“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出自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二单元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全国乙卷语言文字运用Ⅰ第17题A项,“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这句话是来自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哦,香雪》的原句,引导学生熟悉教材内容。

4.与教材中出现的成语相关联

全国甲卷第21题(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涉及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三个成语。其中,庖丁解牛一词关联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一词关联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

(四)与教材学习活动相关联

新课标Ⅰ卷中现代文阅读Ⅰ材料《后真相时代》关联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这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就是要认识、善用、辨识多媒介。题目《后真相时代》就让我们想到对信息真伪的分辨,材料自身也有较多对多种媒介信息的引用和分析。

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Ⅰ是由两则材料《谈谈调查研究》《亦谈社会调查》组成,选材呼应时代,也与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活动“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内容相关联。第1题B选项提到的毛泽东《调查的技术》一文,正是第四单元的“学习资源”,同时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五)与教材整本书阅读(名著导读)相关联

新课标Ⅰ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材料选自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骆驼祥子》列入了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名著导读篇目。

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Ⅰ中费孝通的《亦谈社会调查》与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相关联,其叙述语言风格与《乡土中国》相似,特别是第4题(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与《乡土中国》“乡土本色”谈乡下人“土”以及“文字下乡”说乡下人的“愚”的用法是一致的,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后会感觉似曾相识,容易作答。

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Ⅱ第7题B项“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涉及传统白话小说,这关联的就是学生对收录在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的整本书阅读书目《红楼梦》、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书目《儒林外史》等传统白话小说。

二、教考有机衔接的备考策略

(一)审时度势,把握高考命题方向

教师要认真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学好弄通《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对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到的“一核”“四层”“四翼”的内涵要了然于胸,及时关注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高考改革动向。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撰文指出:“高考命题把引导教学作为核心功能,不断加强考教衔接,落实课程标准理念。”(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服务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2023年高考全国卷试题总体评价》,《中国考试》,2023年第7期,第7页)。在教学中真正落实新课标和考试评价体系的理念,高度重视教与考的有机衔接,注重情境任务的设置和思维的训练。

(二)拓宽思路,整合初高中教材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有不少内容和初中统编语文教材直接关联。在复习备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进行有机衔接与整合,分类整合文言文、诗歌、现代文等内容。高中语文教学构建以“价值、思维、情境”为中心的语文知识体系,并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夯实语文知识基础,特别是古诗文部分,同时围绕群文阅读、读写融合等学习任务,从创作、审美等层次,欣赏分析作品,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梳理归纳,用好用活教材

教师要全面把握教材编排特点,落实单元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结构以课文为主,包括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研习)任务等内容。单元学习(研习)任务有三四个“活动”。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到,“教材编写要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学习任务群的组合等整体设计学习活动”。“灵活地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根据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教师依据教材课文的内容和写法特点进行组合,尽可能开展群文阅读与教学,加强文本之间的联系,从文本鉴赏走向分析与综合。

(四)激发兴趣,推进整本书阅读

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重视阅读方法的养成,不断扩大阅读面,提升阅读品位。注重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经典著作,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温儒敏教授主张:“整本书阅读的功夫在课外,是课外阅读。课内只需要点拨一下,引发兴趣,提示一些方法,就可以了。”(温儒敏:《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语文学习》,2022年第5期,第10页)。教师应想办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举办与阅读有关的读书活动,认真开展好统编教材中《红楼梦》《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同时联通初中教材涉及的名著导读。2023年新课标Ⅰ卷语言文字运用Ⅱ试题材料就是《骆驼祥子》中的内容,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Ⅱ第7题B项也关联初中名著导读书目《儒林外史》。

(五)注重实践,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需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教师要充分利用统编教材中的“学习活动”单元,激活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家乡文化生活、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逻辑的力量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展调查研究、辩论赛、《红楼梦》诗词大会等多样活动,拓宽学生语文学习渠道,丰富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六)悟透意图,让学生尝试命题

教师引导学生立足教材、回归教材、用好教材,提高备考质量,尝试命制试题是其中重要路径之一。命题可以促使学生熟悉高考试题特点,结合初高中教材内容,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并不断进行筛选、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增强命题人的意识,明白考点设置的规律,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学生命题要求以教材为素材,从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诗歌鉴赏等板块先进行尝试,稳步推进。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

猜你喜欢
现代文新课标教材
教材精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教材精读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