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测评模型构建

2024-04-17 05:18周碧琼贺罗娜
科教导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范畴胜任内涵

周碧琼,贺罗娜

(1.湘南学院教育科学与法学学院 湖南 郴州 423000;2.湖南信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国家“十四五”规划[1]要求“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助推乡村振兴。在智慧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乡村教育必须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才能使乡村教师符合人才培养需要。本文通过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构建乡村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测评模型,为提升乡村中小学教师的选拔、培养培训和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1 文献回顾

何齐宗(2021)[2]从知识素养、教学能力、职业品格和个人特质4 个维度50 个三级指标调查乡村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现状。张丽萍(2014)[3]提出,农村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的内涵主要包括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专业价值观等特质;来婷婷(2013)[4]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可以从五个维度来描述:思维与意识、成就导向、积极主动、团队协作与领导、人际理解。李三福(2015)[5]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胜任特质包括个人特质、关注学生、专业素质等9 个维度。已有研究为乡村教师胜任模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应起到启发民智、化民成俗、传承文化、协管乡村治理、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帮助改善村民生活质量等诸多作用,乡村教师胜任力也出现了新的挑战和变化,目前专门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成果不多,同时,现有的研究多数以问卷调查法并结合统计软件的分析来进行研究,对乡村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不够深入细致,同时缺乏对乡村教师隐性胜任力的深入研究。本研究注重对乡村教师胜任力进行深入访谈,注重对乡村教师隐性胜任力的研究,尽可能地构建出符合乡村振兴发展所需的教师胜任力模型。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数据处理,进行乡村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工作。本研究选取湖南省不同县市区的18 名乡村教师(以下简称“样本”)作为访谈对象。在样本中,有获得国家级优秀乡村教师、省级优秀教师、县(区)级优秀教师和学校优秀教师的被访谈者分别为3 名、4 名、7 名和4 名。研究者在行为事件访谈的基础上,访谈结束后逐字逐句分析访谈资料,归纳总结乡村教师的胜任力特征。

3 乡村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测评模型的构建

3.1 开放性编码

研究者不带任何预设,对收集到的访谈资料逐字逐句进行分析,且借助NVivo 12 软件对访谈材料进行处理,抽象为初始概念。

3.2 主轴编码

本阶段主要是通过对开放性编码提取的246 个原始概念进行小组讨论、合并相同语义并剔除不相干事项等操作,在对31 个初始范畴进行内在逻辑关系梳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乡村教师的17 个副范畴,根据各副范畴内在的逻辑性和其与主范畴的关系,总结得出知识素养、专业技能、人格魅力和与时俱进4 个主范畴。

第一个主范畴是知识素养,由3 个副范畴组成:第一个是教育学科知识,其范畴内涵为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乡村教育实践知识;第二个是专业学科知识,其范畴内涵为:扎实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本学科较前沿知识,且能创造性地开展学科教学;第三个是通识的文化知识,其范畴内涵为:具备通识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储备。

第二个主范畴是专业技能,由2 个副范畴组成:第一个是教学能力,其范畴内涵为:具备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的观察能力和预测学生发展动态的思维能力,具备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第二个是教育科研能力,其范畴内涵为:能以研究者的角色对自己和学生开展研究,用研究者的思维审视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采用适恰的研究方法开展相应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三个主范畴是人格魅力,由7 个副范畴组成:第一个是乡土情怀,其范畴内涵为:认可和接纳乡村教育的利弊,对乡村有独特的情感,将个人发展同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第二个是责任感,其范畴内涵为:能公平公正地关爱班级内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第三个是意志坚毅,其范畴内涵为:能在艰苦的乡村环境中磨炼意志,能经受得住相对烦琐的乡村育人工作;第四个是成就感,其范畴内涵为:抱着追求有意义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的动机,能在工作中收获成就感和意义感;第五个是团队意识,其范畴内涵为:主动组建和积极加入乡村学校的教研团队,善于与团队成员沟通并积极展开教学和研究合作;第六个是自信专注,其范畴内涵为:对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具有明晰的认识,能高效专注地完成乡村教育工作;第七个是职业认同,其范畴内涵为:全面认识乡村教师职业的优缺点,接纳并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完成乡村振兴任务。

第四个主范畴是与时俱进,由5 个副范畴组成:第一个是前瞻性,其范畴内涵为:能主动预测乡村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各种发展问题,提前干预并采取创造性的专业措施;第二个是终身学习意识,其范畴内涵为: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类知识的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有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第三个是信息搜索能力,其范畴内涵为:具备为开展与时俱进的乡村教学工作收集信息的能力,能有效甄别各种信息的有效性;第四个是创新能力,其范畴内涵为:善于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来解决乡村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改革,赋予乡村教育新的生命力;第五个是开放性,其范畴内涵为:对乡村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能采取开放性质的措施和形式。

3.3 选择性编码

本阶段主要是对各主范畴内在的逻辑故事线进行梳理,分析乡村教师胜任力模型中的故事线,结果表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乡村教师胜任力模型的重要基础,人格魅力和与时俱进是乡村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核心保障。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研究运用其余6 名乡村教师的访谈资料来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新的访谈资料没有带来新的胜任力特征和新的范畴内容,本研究构建的“乡村教师胜任力模型”能解释前期收集的访谈资料,因此,本研究构建的乡村教师胜任力模型在理论上是饱和的。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结合David McClelland的“冰山模型”理论,“冰山以下部分”是决定个体能力的关键因素;而“冰山以上部分”对个体工作绩效产生重要影响但非能力决定性因素[6]。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乡村教师的基础性胜任力,处于冰山之上;而人格魅力和与时俱进是乡村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核心保障,为乡村教师胜任力中的“冰下部分”内容,两部分内容共同决定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工作的整体状态和工作效率。

本文经过验证修正最终构建出4 个主范畴、17 个胜任特征的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测评模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基础性胜任力,而乡村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与时俱进特征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乡村教师提出的更深一层次的隐性胜任素质要求。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在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该重点发展乡土情怀、责任感、意志坚毅、成就感、团队意识、自信专注、职业认同、前瞻性、终身学习意识、信息搜索能力、创新能力和开放性等时代性胜任素养。

4.2 实践启示

4.2.1 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乡村教师精准选拔机制

胜任力与岗位的匹配程度是决定组织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7]。本文构建的胜任力模型能为乡村教师的选拔提供一定的参考,有效避免乡村教师选拔中存在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实践操作中可以考虑以下做法。第一,在乡村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与时俱进维度上,应该增加到乡村教师候选人原有工作单位或者学习单位进行实地考察的环节,通过深度走访、查阅相关资料,全面深入考察其是否具备责任感、意志坚毅、成就感、团队意识、自信专注、前瞻性、终身学习意识、信息搜索能力、创新能力和开放性这些胜任力要素,重点考核其师德师风情况,着重测量乡村教师的逆商和其责任心等胜任力特征。第二,在乡村教学所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维度,主要是通过完善现有的教师选拔考试知识结构来实现,建议增加乡村教师所需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通识知识和在地化教学知识的考核,增加情景模拟题,加大对乡村教师教学技能和科学研究技能的考核。

4.2.2 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乡村教师精准培养培训机制

胜任力模型可以为乡村教师精准培训提供方向,在实践中可以考虑以下做法。第一,强化职前公费师范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在大学阶段,开设乡土文化与乡村教育、乡村留守儿童教育和信息化教学专题,增加乡村教育见习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优良的教师职业道德,认同乡村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与独特性,引导学生成为能扎根乡村,热爱乡村教育事业,乡土教育情怀浓厚的人。第二,对于在职乡村教师的培训,其内容应更多聚焦乡村教师实践教学方面,培训教师以具备丰富的乡村教育经验为主,增加培训内容的适切性。第三,培训方式应该多元化,既有专题讲座、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又有实地参观、挂职锻炼等,乡村学校既可主动请进优秀乡村教师、大学教授等来学校授课,又可出资鼓励乡村教师自主走出去学习,多渠道促进乡村教师的培养。

猜你喜欢
范畴胜任内涵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活出精致内涵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挖掘习题的内涵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