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引领的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分类培养路径构建

2024-04-17 10:22陈刚高荣礼蔡苇
科教导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分类培养工程实践

陈刚 高荣礼 蔡苇

摘 要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前,培养中仍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分类培养效果不显著、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不够、价值引领作用未能得到体现等问题。文章以重庆科技大学为例,从研究生创新意识增强、思政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差异化分类培养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如何构建思政引领下的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分类培养途径,可为地方院校理工类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研究生创新能力;分类培养;科研实践;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8.012

Construction of Classification Training Path for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ided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CHEN Gang, GAO Rongli, CAI Wei

(College of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innovative ability is the cor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weak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neffective classification training,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Tak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how to construct a classified training approach for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nhancement of postgraduates '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and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ified training, which can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classified training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classification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engineering practice

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水平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主渠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家“十四五”规划都明确提出强化能力培养,注重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2]。由此可见,培养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包括“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专业建设及传统工科专业升级,需要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1  实践及思政教育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创新能力须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锻炼,而科研和工程实践是培养和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途径[3],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研究能力等。科研实践,如学术报告、学位论文、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加强研究生思维能力、优化其知识结构及提高其综合素质[4]。工程实践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工程任务可锻炼创新实践能力;②实践研究过程可提高创新思维水平[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胜任力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点[6],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扎实的创新能力。思政教育是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素养构建的基础。在科研和工程实践中开展思政教育,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培养:①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评判能力及思辨能力;②可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动力;③明确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向;④营造出自由民主、百家争鸣的研究氛围,兼容并包、励学笃行的培养氛围。

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课程教学、导师指导、科研实践、学术氛围、学术规范等[7]。目前,高校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还面临诸如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过于重视理论讲授,研究生培养过程缺乏足够的指导、缺乏科研实践活动、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众多学者从导师队伍建设、学术氛围营造、创新平台搭建、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索,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举措[8-11],但对思政引领在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分类培养中的作用研究甚少。

重庆科技大学是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2012年开始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2017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建有化学学术学位硕士点和资源与环境、机械等8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开展了导师团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等,已初具成效。依托优质课程、教学案例库及“课程思政”示范等各类研究生教改项目,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養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分类培养效果不显著、创新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实践深度融合不够等诸多问题。

2.1  创新意识不强

增强创新意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但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创新意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①以本科生教育思维进行研究生培养,未能实现从继承性学习到探究性学习的转化;②研究生培养仍局限于“上课+考试”的知识灌输,缺乏“研讨+实践”的科学探索;③科学研讨的民主气氛不浓。学生不敢对教师提出质疑,不敢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2  不同类型研究生差异化分类培养模式差异小、效果不理想

在求同存异的思维模式下,理工类研究生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学硕和专硕培养模式的差异小,未能根据学术型、专业型研究生对创新能力要求及培养目标的不同,从科研实践、工程实践等环节进行有差异的培养,导致其培养效果不理想。

2.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实践缺乏深度融合

思政教育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和灵魂,能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支持。以思政教育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可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然而,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科研而轻思政,过分强调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正确的价值引领,没能将思政教育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深度融合,难以真正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持久的动力[12]。

3  理工类研究生分类培养途径的构建

为了显著提升理工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其勇于质疑、善于思辨、勤于钻研的科学精神,高校应以学硕和专硕进行差异化分类培养的思路为核心,以培养研究生科研及实践创新能力为宗旨、深挖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对创新能力要求的不同,对理工类研究生实行差异性分类培养并建立其培养模式。

3.1  增强研究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与创新意识不到位相关。为此,本文提出从四个角度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转变教育思维,设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文献调研、方案制订以及实验实施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学习;其次,打破传统“上课+考试”的灌输传授式教学培养模式,在实验指导和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定期组会汇报、不定期师生交流的方式,充分发挥团队导师的协同化指导作用,实行“研讨+实践”的教学模式;再次,研究生导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会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立一支多学科交叉、校企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导师团队,通过课题研究、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学习,不断增强导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最后,营造科学研讨的民主气氛,鼓励研究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3.2  构建科研思政教育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深度融合模式

在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过程开展研究,以价值评判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为重点,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拓展思政教育的功能。多角度深入挖掘科研和工程实践中各环节可能存在的思政元素,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构建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价值判断为着力点的科研思政培养模式。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包括创新项目申报、学位论文开题、实验及论文指导等,因此,思政元素的挖掘主要围绕科研项目、工程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和学位论文开题的站位要高,要从国家需求、社会价值、服务于地方经济以及行业的发展出发,深挖项目背景中的减排降耗、低碳环保、勇攀高峰等思政元素,项目实施中的刻苦钻研、善于思辨、精益求精、勇于拼搏、敢于创新、求真务实、淡泊名利等思政元素,工程实践中爱国精神、爱岗敬业、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节能减排等,学位论文中的辩证思想、刻苦钻研、持之以恒、安全意识、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实事求是等思政元素。

在科研实践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研究生的科学创新和实践创新精神,建立科研思政教育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深度融合的模式,提升理工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3.3  建立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差异化分类培养模式

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类型理工类研究生对创新能力要求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划分为学硕精深型、专硕应用型[13]。按照学硕精深型―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实践活动、专硕应用型―实践创新能力―工程实践活动的思路,探索其分类培养路径,构建出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差异化分类培养模式,实施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培养。学硕精深型重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包括文献阅读分析能力、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理论创新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等。在夯实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之上,以研究课题为中心,以学位论文、科技创新项目以及学术交流等为辅助手段,深度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专硕应用型则重点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参与地方和行业类企业的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利用校企共建的研究生工作站等创新实践平台,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  结语

创新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人才培养是实现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研究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而研究生教育则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主渠道。本文针对目前理工类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不足,提出了以科研实践和工程实践为培养手段,有机融合思政教育理念,构建出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差异性分类培养的途径,可为地方院校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分类培养提供新思路。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223135);重庆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2022Y004、YJG2022Y005)。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 http://www. 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3] 李祖超,张丽.科研实践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1):60-67.

[4] 周娟.科研实践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3):122-123,129.

[5] 宋志勇,付强.科研与工程实践在工科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J].科技经济导刊,2016(29):13-14.

[6] 李亮,李慧,程建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政教育实践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6):58-61.

[7] 潘炳如,顾建民.在培养过程中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哪些[J].江苏高教,2022(2):74-81.

[8] 李作进,唐德东,柏俊杰,等.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99-106.

[9] 田如锦,丁志敏,朱雪梅.多维度全方位协同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3):110-112.

[10] 李震,张巍,李丽,等.创新团队模式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增刊):56-59.

[11] 王晓丽,张作岭.运用创新平台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101-105.

[12] 陈李斌,银召霞.新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构建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2(9):48-50.

[13] 蒋霞.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養的差异化模式建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4):108-112.

猜你喜欢
分类培养工程实践
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分类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反思与重构:高职学生就业质量探析
机械类硕士生有限元法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多科性农业大学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六步教学法及翻转课堂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的应用探讨
基于职业标准的三维数字建模技术课程改革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分类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