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介入法应用于我国自闭症儿童干预的研究述评

2024-04-17 05:18王松华
科教导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实验设计自闭症研究者

王松华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有机功能分子研究所 江西 南昌 33001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简称CDC)最新报告显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即ASD,以下简称自闭症儿童)患病率已达1/36。自闭症是一种神经性发育障碍类疾病,患者具有兴趣狭隘、行为刻板、社交缺陷等特征,在社交、生活、学习及未来生涯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困难,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治疗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生活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伴介入法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选择社交能力较强的普通儿童作为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伙伴,经由研究者训练后使他们能与自闭症儿童建立恰当的社交模式、强化自闭症儿童适切的社交行为,从而改善自闭症儿童沟通缺陷、提高其社交能力的一种干预方法。同伴介入法可以提供交往互动的机会,一方面,使自闭症儿童可以与普通儿童进行互动并向其学习社交技能;另一方面也使得参与干预的普通儿童在与自闭症儿童积极互动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同理心和发展水平。此外,已有研究探讨了在融合情境下使用同伴介入法对自闭症儿童社交进行干预的有效性,发现同伴介入法在融合情境中使用会有较好的维持效度与泛化效果[1]。基于此,本研究将从干预参与人员、干预目标行为、研究设计、干预结果方面出发,梳理分析我国应用同伴介入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研究的现状,以期为同伴介入法在我国自闭症儿童干预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检索来源,检索时采用“同伴介入法”“同伴介入”“PIM”联合“自闭症”“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主题词为检索项进行高级检索。初步检索共得到146 篇文献,通过剔除综述类、会议、重复不相关文献并通过摘要阅读、浏览全文的方式进行筛选,最终获得15 篇文献纳入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参与人员

从被试特征上来看,所纳入的15 篇文献中共有157 名被试都诊断为自闭症,其中明确报告性别男生和女生的数量分别为115 名、41 名,男生居多,年龄范围在4―23 岁,但多以自闭症儿童为主。其中8 项研究选择以1 名自闭症儿童为被试,4 项研究选择3―9 名自闭症儿童为干预对象,3 项研究选择36―50 名自闭症儿童为被试进行干预实验,总体上以1 名自闭症儿童为目标的居多。

从参与干预同伴特征来看,纳入分析的研究中明确告知参与同伴数量,其目标儿童与同伴数量配比范围为1∶1―1∶5,一般多选择1 名目标儿童配3 名普通同伴。且研究选择的同伴数量会受同伴介入具体方式的影响,纳入分析研究中主要采用提示强化同伴介入策略,其次为主动发起+提示强化这一混合型介入策略。此外也有研究者采用同伴介入结合其他干预方法的方式,如彭若婕结合了关键反应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沟通能力进行干预[2]。

2.2 干预目标

纳入分析的文献中干预目标行为主要有社交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不良情绪、日常生活能力。其中目标行为为社交技能的研究共有13 项,占87%。可见社会交往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方向,其对于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表达交流,提高其沟通交往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此外,郭丽莎、谢双励对自闭症儿童的适应能力进行干预,以提高其在校生活适应能力[3-4]。

2.3 干预研究设计

上述研究中采用了单一被试多基线实验设计、随机对照实验、行动研究等实验设计,其中6 项研究采用单一被试多基线实验设计,5 项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3 项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从干预设计来看,单一被试实验设计中被试人数为3 人以下,而随机对照实验中被试人数多达36人以上,即干预对象人数少时多采用单一被试实验设计。在单一被试多基线设计中,基线期对被试不做任何干预,研究者观察记录被试目标行为出现次数,并在其表现稳定后进入干预期进行同伴介入策略干预,研究者采取与基线期同样的观察记录形式,探索同伴介入法对被试目标行为的影响。干预结束后进入维持期,撤除干预,考查干预效果的维持或泛化情况。而A―B―A―B 实验设计,研究者在第一次干预及干预效果趋于稳定后,等被试第二个基线期也表现出稳定情形便召回同伴进行二次干预,通过两次同伴介入干预的前后数据变化来反映干预效果。

2.4 干预结果

15 篇文献均显示取得了积极的干预效果,有效改善或提高了目标行为,表明同伴介入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技能、不良情绪,提高其在校生活的适应能力,具体表现为目标儿童主动发起、回应行为次数增加,不良情绪发生次数减少,交往形式更为丰富。但在目标行为的维持与泛化效果方面,上述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有3 项研究表明有良好的维持效果,1 项研究报告了行为泛化,其中也有研究指出目标行为的维持效果不显著,自发性互动低,有部分目标行为未得到明显改善。

3 讨论

3.1 研究进展

总体来看,近年我国越来越多研究者采用同伴介入法干预自闭症儿童,且干预结果显示同伴介入法有利于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社交、适应能力、生活能力、不良情绪。相较于2020 年以前,2020 年后至今有一些新进展。首先,文献数量上大幅增加,我国有越来越多研究者进行同伴介入法的干预,且集中在对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闭症儿童社交缺陷的局面。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单一被试实验设计的研究数量增加,且在干预期对实验的控制及活动设计更加合理,研究信度增加。再次,同伴介入策略不局限于提升强化、接近和主动发起,而是与其他有效的干预方法相结合,如关键反应训练、游戏活动、教学活动等,为有效干预自闭症儿童的方式提供多种实践和参考。此外,干预场所也更加关注自闭症儿童的生活、学习,在自然情景中实施,关注引发儿童兴趣参与研究,从而产生更多的主动性行为,如走廊或食堂排队时、用餐、体育活动等。最后,研究者运用同伴介入法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主要集中于社交方面,并取得积极结果,不仅得到维持,且出现了泛化行为。在此过程中,研究者与教师共同配合,运用言语、眼神提示、延时等策略帮助同伴及目标儿童,使研究进行下去。

3.2 展望

3.2.1 增加同伴介入法本土化实证研究

目前我国已有研究者运用单一被试多基线实验设计进行同伴介入法干预自闭症儿童的研究,但数量上相对较少,且在干预目标上多集中于社交行为及能力的增加和提高,而对于自闭症儿童其他方面的干预亟待加强。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需密切关注社会及自闭症儿童的发展需求,把握有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当下科技及方法进展,扩展今后的研究方向并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今后研究可增加被试数量并丰富其多样性,也可多考虑进行随机对照实验及其他研究设计,并在实践中考虑严谨性,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提升研究的信效度。

3.2.2 建立被试与同伴之间的良好关系,增加社交可能性

同伴介入法以同伴关系为主要切入点[5],因此,使自闭症儿童与合作同伴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和积极的情感联系,对于增加彼此的社交意愿、促进共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积极的同伴关系不仅可以拉近自闭症儿童与同伴的距离,而且帮助同伴及普通儿童更好地理解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行为、兴趣等,发现其身上的优点,从而产生共情,愿意主动伸出帮助之手。在此过程中,教师具有重要影响地位。教师可以组织与自闭症相关的活动、班会,从认识自闭症儿童着手,了解其与普通儿童的不同之处,讲明原因为何,引导儿童认识到可以通过大家的努力而使自闭症儿童有所改善,产生主动帮助的意愿[6]。

3.2.3 丰富介入同伴的多样性

纳入分析的15 项研究中,有11 项研究都是在幼儿园、小学、特殊学校中进行[7],同伴选择主要为同班同学。在这些场所进行同伴介入法无疑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精力,给学校、教师、家长带来不便和压力,妨碍教学任务的进程。研究还可以选择在不同环境场所,与不同同伴进行。如将干预场所延伸至家庭、日常生活活动,将兄弟姐妹纳入同伴选择。有研究表明将兄弟姐妹作为执行干预同伴可以有效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因此,将兄弟姐妹作为普通同伴介入自闭症儿童的干预研究,有利于摆脱地点场所的限制,缓解人力、资源的压力,有利于增加自闭症儿童与其他人沟通互动的可能性,也使得干预研究更加灵活。

3.2.4 探索同伴介入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上述研究表明同伴介入法能有效改善或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适应能力等。然而研究者还应加大探索力度,面对自闭症儿童各方面改善及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与其他有效方法相结合,协同帮助解决自闭症儿童的问题及行为。如与关键反应训练、社会故事、游戏活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应用行为分析等方法的有效结合,进而提高干预的有效性,推动干预目标的达成。同时,研究者在积极探索干预方法的结合方式时,也需考虑方法的适用性与目标的作用性,以及在进行实践过程中对无关因素影响等的考量,从而发挥综合干预方法的有效性。

3.2.5 研究不足

一是研究数量不足。经检索发现,当前我国运用同伴介入法干预自闭症儿童的干预研究不足20 篇,此研究数量有待增加。同时,在目标行为上多集中于社交方面,负面情绪、学校生活适应这两方面各仅2 篇研究进行干预,不仅其有效性还需进一步验证,而且其研究结果也缺乏可比性。二是被试数量相对较少。上述研究中以一名被试进行的研究占半数以上,其实验有效性仍待考量及验证。且在单一被试实验设计中,严谨性也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包括场所、同伴、资料数据的收集等。三是同伴选择上较为单一。上述研究多以同学为主,选择标准多从基本同龄、学习成绩、好交际、乐于助人、自愿、监护人同意这几方面出发,未考虑更多的纳入范围。四是对目标行为的维持及泛化效果探究不够。在上述15 篇文献中仅有5 项研究说明了维持或泛化情况,1 项研究说明干预目标存在时间上的延时效应,因此,对于同伴介入法应用于自闭症儿童在时间上的作用未深入探究也无从得知。

猜你喜欢
实验设计自闭症研究者
不同的温度
有趣的放大镜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哪个凉得快?
无字天书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