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跨学科融合在小学数学课堂真实发生

2024-04-24 16:53李纲
新教育·科研 2024年2期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小学数学策略

李纲

【摘要】小学数学引入跨学科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有创新意识,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情况,设定学习方案,让跨学科融合在小学数学课堂真实发生。教师需要有创新优化的主动意识,精选融合资源、探索融合角度、展开融合行动、延伸融合实践,运用浸染式、整合式、对接式、实践式融合方式,优化跨学科学习环境,以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策略

数学学科带有综合属性,蕴含思想、语言、方法等内容,与语文、英语、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自然、美术等学科有更多内在逻辑关系。在跨学科教学背景之下,教师主动展开融合研究,运用浸染、整合、对接、延伸等融合手段,渲染跨学科学习气氛,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强化跨学科实践体验,都能够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各种学科有独特价值与属性,教师根据数学学科教学需要,开启跨学科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基本要求。

一、浸染式融合,建立跨学科学习氛围

浸染是印染专业术语,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浸染式融合方式,展开跨学科学习设计,要精选浸染对象,设定浸染角度,让学生自然进入到跨学科学习情境之中。

1.精选浸染内容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太多衔接点,资源有重叠、教法有关联、学法有对接、实践有融合,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渗透跨学科学习目标,为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创造条件。浸染式融合,强调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全面对接,教师深度发掘教材跨学科内容,客观分析学生学科知识积累现实,对多种学科知识内在逻辑联系进行科学分析,以便为教程设计提供有价值参数。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师准备了纸盒子,让学生摸盒子里的彩球,每次要记录球的颜色,重复操作20次,看两种彩球被摸出的几率相差多少。学生对游戏性学习活动有特殊参与兴趣。教师要求学生拿出硬币,向空中抛出,看硬币正反面出现的次数,分析可能性。这两种数学操作,关涉科学实验、美术制作、逻辑推理等跨学科知识应用,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展开实践探索行动,学生有真切体验,其数学思维顺利启动,也能够激活学生探索思维,教师渗透跨学科学习内容,传授适合的学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辅助,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品质。数学学科本身带有抽象性、逻辑性,教师有意识融入其他学科内容,能够增加数学学习趣味性、探索性,也能够培养学生数感。

2.设定浸染角度

跨学科学习在数学课堂中有广泛应用空间,教师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处理,找到浸染渗透机会,设定跨学科学习目标,以数学案例为基本载体,结合跨学科知识进行解题分析,让学生在自然对接中接受跨学科知识信息,在数学解析和应用中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数学案例蕴含丰富跨学科知识信息,教师在解读引导时,要对学生知识储备情况有客观判断。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分析,找到跨学科学习对接点,可以调动学生生活认知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帮助学生顺利建立学科核心能力。如教学“位置”这部分内容,学生对位置有生活认知,但立体思维还比较缺乏,如果没有直观图示的支持,很难准确做出正确判断。教师现场利用座位进行位置确认,让学生在生活观察中建立位置概念。为形成直观反馈,教师拿出地图,引导学生观看和分析,对地理位置进行分析和确认。教师借助地理、美术、逻辑学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到观察分析环节,在理清位置概念的同时,建立位置逻辑关系,这对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品质有重要现实意义。数学与地理都属于自然学科,其知识有更多融合点,教师有意识渗透跨学科知识内容,學生感知体验更为深刻,其学习主动性也比较高,形塑效果更为突出。

二、整合式融合,优化跨学科资源配置

整合的本义是整顿、协调,让分散的彼此自然衔接,在数学跨学科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展开设计,科学配设教学资源,合理设计教程,确保跨学科学习顺利展开。跨学科学习具有延伸学习意味,而学生学力基础存在较大差距,知识储备存在一定短板,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分析。

1.确认整合程序

数学课堂教学有诸多环节,教师精选渗透角度,将跨学科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处理,可以为学生提供衔接、延伸学习机会。整合带有协调、调整的意味,教师对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内容进行优化处理,确定跨学科教学对接点,将其他学科知识资源进行科学配设,为学生学习实践提供技术支持。跨学科学习具有实践应用特点,在具体操作中要运用更多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设定。在教学“简易方程”相关内容时,教师对关涉内容进行梳理,将字母表示数、等式性质、解方程等内容进行整合处理,利用网络搜集一些典型案例,以图片、动画、视频等动态手段进行直观展示,学生快速回馈,进入探索性学习环节。如字母表示数字,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教师要求学生深入到生活环境中寻找相关案例,涉及社会科学知识应用;在等式性质分析时,要运用一些逻辑学相关知识;在案例展示时,要运用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教师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案例解读,组织学生学会逻辑推理,找到数学等量关系的内在联系,顺利进入解方程之中,自然形成数学学科综合能力。

2.优化整合空间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跨学科学习内容,教师要对教学环节做创新调整,为跨学科知识进入创造条件。整合跨学科学习资源,教师对学情有充分分析,为不同群体学生准备不同跨学科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行动,都能够产生一些融合机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运用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先期做具体研究,设定一些跨学科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然对接中建立数学综合能力。学生对平面图形比较熟悉,教师在教学引导时,运用直观图示进行教学讲解,能够顺利理顺了学生学习思维。图示、推理、观察、分析、归结,可以创造更多数学探索机会,教师要求学生借助语文阅读、美术观察、逻辑学推理、统计学分析等学科知识,成功调动学生探索学习主动性。如“多边形的面积”,这里包含四边形、三角形、多边形等图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图片,在身边搜集生活中的多边形图形,利用直尺进行实地测量计算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生活对接的机会。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公式推导行动,得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面积公式,然后设计一些实践性训练任务,学生利用多种学科知识展开数学探索行动,课堂进入研究性学习环节,课堂互动气氛逐渐形成。

三、对接式融合,强化跨学科探索体验

数学属于自然科学,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更多融合点,教师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建立跨学科学习认知。数学学习需要多种学科知识的支持,学生自身没有主动意识,教师要做好教学引导,让学生自然进入到跨学科学习环境之中。

1.注重生活对接

跨学科不仅是文化课之间的事情,在数学应用环节,也会涉及社会文化、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内容,教师在数学生活应用环节渗透跨学科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探索行动,能够创造丰富学习动机,为学生知识积累创造良好条件。数学应用极为广泛,关涉的其他学科众多,教师精选融合内容,引导学生主动积累相关知识,学生感知体验更为丰富,学科知识积累顺利展开。学生对生活化数学学习比较有期待,教师精选生活数学案例,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性学习,借助更多跨学科知识解决数学难题,能够促进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如教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师解读因数和倍数等数学概念,结合生活案例进行示范演示,要求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和多重思考,理清数学内在逻辑关系,掌握数学推理路线。在实际展示环节,教师拿出一些学具,利用多媒体展示图形,要求学生搜集生活数据,解读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探索因数和倍数的特点。如媽妈在超市买了一些鲜花,每束鲜花15元,妈妈拿出50元,可以买多少束鲜花?这里涉及因数和倍数问题,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原理,很快就推演出结果。教师列举生活实例,利用信息媒体展示图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认知梳理数据,组织学生展开跨学科思考和分析,自然形成学科综合能力。

2.强调新旧对接

数学课堂教学涉及知识众多,教师在对学生知识储备情况做梳理时,要关注学生数学旧知的储备情况,还要对数学生活应用能力情况做出客观分析,这样才能具体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径,形成崭新学习起点。在数学思想方法应用过程中,数形结合、模块建设、化归极限、方程思想、推理归结等,都属于学法应用范畴,蕴含丰富学科旧知,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展开对应设计,同样可以创造一些跨学科学习机会。学生有一些旧知储备,这些知识为新知学习提供有力支持。教师对学生学习旧知积累情况有一定判断,设计一些实践探索任务,要求学生借助旧知展开新知探索行动,无疑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准备了长方形、正方形积木,或者是魔方,引导学生现场观察,也可以准备一些小木条,现场制作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观察环节,教师布设观察任务,让学生自行归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搜集身边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案例,利用直尺具体测量,然后计算出其表面积,准备参与班级集体展评活动。学生对操作性学习任务比较有感觉,纷纷行动起来,找到一些实体,展开详细测量,数学学习进入实验操作环节。教师准备学具、设计生活观察测量任务,这些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其学习知识积累比较丰富,为数学学习提供更多物质支持。

四、应用式融合,拓宽跨学科训练维度

应用式融合,强调数学实践价值,教师围绕生活案例渗透跨学科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多种学科认知积累。数学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教师有对接意识,设计带有跨学科知识应用训练题目,学生比较欢迎,训练效果显著。

1.延伸训练长度

数学生活应用极为广泛,教师有意识延伸课堂训练长度,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环境之中,展开多种形式的数学观察、数学操作、数学实验等学习活动,能够获取丰富学习启示,在主动探索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生活数学观察关涉自然、科学知识应用,数学操作和实验,关涉科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有意识创新设计训练任务,为学生创造更多跨学科对接机会,对全面提升学生学科核心能力有一定帮助。教师有意识对接生活知识设计数学训练任务,学生要借助跨学科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重要助力作用。如教学“图形的运动”,教师设计的训练任务是:深入生活之中,观察生活中的图形运动现象,选择适合的角度,归结观察信息,准备参与班集体讨论活动。学生对生活中图形运动现象最为熟悉,如风扇旋转、钟表指针运动、汽车运行、飞机飞行等,在观察分析时,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最简单的图形运动现象,不妨亲自操作这些运动,这样可以观察更为细致,归结观察信息更为全面。教师有意识设计一些观察训练任务,其目的很明确,要求学生借助更多学科知识展开数学学习,在具体操作研究中内化数学知识。

2.延伸融合宽度

数学实践关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诸多学科知识应用,教师有意识拓宽学科训练维度,要求学生进入生活环节,结合数学实践应用主题,对数学跨学科应用情况做详细分析,以便做出教学设计调整,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要求学生主动借助多种学科知识展开数学实践应用行动,在创造性学习中内化数学认知。数学教学离不开跨学科知识应用,教师深度研究教学内容,在训练设计环节有创新设计,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触动,以提升学生生活实践综合能力。延伸融合宽度,涉及更多社会科学、自然科技、信息技术、统计学、新闻学等学科知识应用,教师需要有对接意识,给学生规划清晰操作路线。如教学“统计”这部分内容,教师设计作业任务:深入班级,选择适合的主题,通过询问、采访等形式,搜集一些系统性数据,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处理,设计成数据表格,制作条形统计图。如同学兴趣爱好、身高、体重、零花钱等,自主选择一个调查对象,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实践性设计。学生接受作业任务后,主动行动起来,教师跟进指导,鼓励学生借助一些跨学科知识,对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如绘制图示需要运用到美术学科知识、数据处理要运用统计学知识、生活调查采访要运用新闻学知识、数据表达要运用到语文学科知识,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教师设定训练任务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实践行动,自然渗透跨学科知识内容,学生回馈更为主动,其融合效果更为突出。

跨学科学习与数学学科高度契合,教师精选融合方式、创造融合条件、组织融合活动、组织融合实践,成功调动学生跨学科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延伸性学习中建立综合能力。跨学科学习资源极为丰富,教学情境方式多样,教师从学生学情出发展开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行动,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延伸互动、生活应用中,自然建立跨学科学习认知。跨学科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的基本目标要求,教师展开优化设计,让跨学科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真实发生。

【参考文献】

[1]孙昱佳.例析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J].新课程研究,2023(04).

[2]张梅玉.小学数学课堂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23(02).

[3]严亚雄.跨学科融合,我们这样做——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探究[J].小学教学设计,2023(11).

猜你喜欢
跨学科融合小学数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跨学科融合的探究与实施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深化人文综合体验课程改革的思考
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及对策建议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