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路径

2024-04-24 08:26殷凤潘晓波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跨学科责任

殷凤 潘晓波

摘要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目标引发并催生了新一轮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变革。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统摄性要求到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逐层逐级分解,每门课程都将承担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任务。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聚焦具有公共性与融合性的“环境问题”,探索跨学科内容有机整合的教学路径,有助于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真正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学习;核心素养;社会责任

引用格式 殷凤,潘晓波.指向“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4(08):61-64.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借助学科课程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1]。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部分学科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或跨学科实践,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从不同维度对“社会责任”素养进行具体阐述,探寻其在小学阶段不同学科、不同学段教学目标与内容中的体现,并基于此设计与开展针对“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引导学生在认知、探究、理解、体验的过程中养成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与能力,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探索“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解析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的“社会参与”方面涉及“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两个素养,其中“责任担当”素养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三个基本要点,而“社会责任”基本要点又有多个维度的具体表现,如图1所示。以“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尊重自然”这一素养脉络为例,它主要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简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建构,以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环境为主旨,以未来人类社会的可继续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与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

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需要多门学科的共同支撑。基于复杂性思维和学科互涉理念,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突破学科知识的边界,对分科教学进行补充、巩固和深化,以更好地借助其他学科的工具来解决问题,而学科与跨学科互为补充的素养结构共同构成了支撑学生自我发展的整体框架[2]。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与相互促进性,更加需要对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纵横比对与关联融通,将分布在不同学科的“碎片化”知识进行“系统性”重构,从而引导学生从理念认知切实转化到具体行动中,明晰并体现个体的社会责任。

二、提炼“社会责任”素养的目标聚合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不仅引领着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为学习活动最终的评价提供了可参照的判断依据。将“社会责任”素养要求转化为相关学科课程标准所具体体现出的带有学科特征、关键而共同的育人价值,再分解为学科教学目标[3]。在目标设计过程中应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找到所跨学科的目标来确立交叉点,从现实学情出发,为目标厘定适宜的范围[4]。所以,为了有效落实“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需要对素养目标、课程内容等维度进行层级化、具体化的细分,明确其在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精准表述与领域侧重,为跨学科教学提供方向。

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科学等学科课程标准均涉及“责任”素养内涵的阐述,具体表现的描述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且与总目标的要求也相契合,如表1所示。首先,对所跨学科中的核心素养表现有清晰的把握,依据各学科特点发挥其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作用。其次,找到所跨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共通点、交叉点,比如频繁出现的核心词“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等,以兼顾各学科的课程目標,实现有效的“跨学科”[5]。围绕各门学科的育人价值定位开展体现课程本质的学科实践活动,确保“社会责任”素养的整体性生成,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与能力。

三、建构“社会责任”素养的内容关联

教学内容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是课程标准的教材化、教学化的重要支撑。基于素养内涵、表现及目标等维度的阐述,需要梳理相应学科教学内容并关注所涉及学科间内容的内在关联。教学内容素材的选择只有考虑德行感召力与学科本质,才能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6]。所以,结合“社会责任”素养培育要求,试以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科学课程为例,在整合跨学段、跨单元纵向深化的基础上,立足学科,主动跨界,对两门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性与结构化的梳理,以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

统编版小学教材 《道德与法治(五·四学制)》 一、二、四、五年级的教材各有一个独立单元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多个单元内容实现环境问题的重点复现与螺旋上升,体现了育人方式的阶梯式递进和培养目标的一体化设计,强调构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沪科教版 《自然》 各年级教材的11个核心概念中均蕴含“人地协调”的思想,科学安排进阶,学习内容在知识、能力两方面形成横向和纵向的有序衔接,帮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通过对两门学科培养目标与教材内容的梳理,可以归纳出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具有关联性的两条主线:一条是道德线,即基于螺旋上升的结构化知识和丰富的学习素材,认识生活中与人类相关的自然现象,以道德教育为落脚点,通过理解内容、体会内涵来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另一条是科学线,即凝练科学课程核心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不同维度综合、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关注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培养。

五年级第一学期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单元重在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地球是人类共同的生存空间,保护地球是所有人的共同责任;同时,学会客观看待自然灾害,具备一定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自然教材中,“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变化”单元在对地球外表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常见的地表形态及其不断变化,了解地形变化是地壳运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或影响的结果,培养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这两条具有关联性的主线内容在“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上有着比较适切的融合点和互补点,且能体现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协同育人的实施有据可依,为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创设“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路径

在新课程改革语境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以主题学习的方式实现跨科目教学,以培育学生综合性的核心素养[7]。素养培育指向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可从主题的选择、目标的制订、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评价的融入与反馈等方面来进行(如图2)。结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自然课程“人与自然”关系内容的整体梳理,以及对五年级第一学期两门学科教材单元内容的分析,以“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变化”两个单元为例,呈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设计路径。

1.建构学习主题,明确活动类型

“主题”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得以实现的枢纽,是学科间建立联系的桥梁[8]。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将两门学科五年级第一学期教材中相互关联的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建构“我眼中的地球变化”这一综合性学习主题。从主题名称可以看出:“变化”强调现象、过程的多方面观察,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理解稳定与变化的关系;“我”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开展交流分享、探究实践;“眼中”则关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挖掘,引导学生科学辩证地认识、看待和应对变化。

学习主题的确定也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类型的选择奠定了基础。该主题学习活动由单学科主导,立足道德与法治课程“责任意识”核心概念的学习内容,主动跨界,关联融合自然教材“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变化”单元有关“地球系统”“人类活动与环境”两个核心概念的学习内容。

2.制定单元目标,把握有序进阶

明确两门学科、两个单元目标的互通性、内容的互补性,为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奠定了主动跨界的基础,确立了学科跨越的方向,有利于主题学习导向下单元目标的制订。考虑到两个单元均处于或临近学期末授课单元,任课教师适当、合理地微调了教学进度安排,保证上述两个关联单元处于同步、整体实施教学的状态,以体现主题学习的综合、即时应用,实现学科间目标有效达成的“双向奔赴”。根据两个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数情况,“我眼中的地球变化”跨学科主题学习围绕“环境”“灾害”“地形”等优化单元设计,重构单元知识,每一课时都列出课题名称、主题内容、核心目标及课时安排(见表2)。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创设问题情境、驱动性问题以及分阶段活动任务,需要依据主题、目标及内容进行设计安排。学习过程中,以“关注家园”作为情境,引导学生从个人生活的“小家”联系到人类生存的“大家”,设计本次主题学习的核心(本质)问题:(1)我们如何科学观察、正确认识并看待地球家园的变化?(2)我们怎样应对地球的变化,共同守护地球家园,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在此基础上,将本质问题转化为概括的驱动性问题,并实施。

如,结合“赖以生存的家园”内容版块的学习,围绕“地球上有哪些条件是适合人类居住的?”这一驱动性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借助“各种各样的地形”科学知识进行补充描述,做出科学性的简单阐释。在“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内容学习中,以“你附近观察到哪些环境变化的情况,你觉得这种变化是变好还是变坏?”这一驱动性问题,将自然学科“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活动中学习到的辩证思维方法加以融合运用,组织学生进行有理由的补充、辩驳,使他们在积极参与学习中更好地达成“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的要求。

4.优化过程方法,落实评价反馈

跨学科主题学习相对于单一的分学科教学更具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设计以探究、调查、阅读、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将学科知识与技能组成相互关联的整体,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空间和支架,以相互关联的驱动性问题带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主题单元的学习,展现过程的递进性和灵活性、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如学习“灾害知多少”的过程中,教师课前提供“资料指引卡”和“资料记载单”,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灾害类型、危害等知识,加深对灾害的科学、客观认识。

完整学习评价方案的架构是实现以评促学的关键,在评价设计时,要把握核心目标内容及其学科相关的核心素养,结合主题内容、本质问题、活动任务等,将其转化为评价指标,制订各主题内容的过程性评价表以及本主题活动的总结性评价表,兼顾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见表3)。

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具有学科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强调知识整合、问题解决和价值关切[9],通过带动课程的综合化实施,有助于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满足学生学习逻辑的价值诉求、适应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0]。作为核心素养重要组成的“社会责任”,聚焦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系统梳理与整合分布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通过创设多样化的学习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建构、体悟等,促使学生自主综合运用跨学段、跨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与方法去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寻找原因,提出对策等,从而培养学生整体的认知观,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落实环境保护的行为,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任学宝.核心素养培育要落实到学科教学的四个层次[J].人民教育,2017(04):55-59.

[2] 宋歌,王祖浩.国际科学教育中的跨学科素养:背景、定位与研究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10):28-43.

[3] 车丽娜,王晨.教学评价改革的现实成就与未来趋向[J].课程·教材·教法,2020,43(09):75-83.

[4][5] 徐广华.跨学科主題学习的目标设计:基本要点、设计理路与呈现样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9):13-17.

[6] 张恩德,谢丽.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课程意蕴与教学落实[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0):145-151.

[7] 崔允漷,郭洪瑞.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话语自主建构的一种尝试[J].教育研究,2023,44(10):44-53.

[8] 郭华,等.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怎么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71.

[9] 吴刚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与设计思路[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9):53-55.

[10] 朱宁波,靳荫雷.素养本位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意义阐释与实施路径[J].教育科学,2023,39(04):19-26.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跨学科责任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