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沙产业 助力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2024-04-25 01:06钱桂荣钱聪
北方经济 2024年2期

钱桂荣 钱聪

摘  要: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离不开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科尔沁沙地沙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化发展仍处于初级水平、生态产业网络未形成等问题。要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必须坚持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确定因地制宜的沙产业发展规划,拓宽投融资渠道,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沙产业发展。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防沙治沙     沙产业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提出要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等三大标志性战役。科尔沁沙地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之一。多年以来,借助“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级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内蒙古通辽市土地沙化实现了良性逆转,初步构建了功能较为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同时也加快了林草沙产业的发展步伐。但全市防沙治沙任务依然艰巨,仍有 1000 万亩沙地及1000万亩“三化”草原还未能被有效治理。从整体看,生态环境不稳定问题突出,部分地区甚至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產业发展的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较低。未来该如何发展,从而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沙产业作为重要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真正连通沙地生态环境治理与农业农村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一、科尔沁沙地沙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依托沙区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林草产业

近年来,通辽市已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134.51万亩,以年均综合治沙200万亩的速度继续往前推进,已实现3000余个村屯的绿化全覆盖,沙区植被覆盖率明显增加。木材加工、特色林果、绿色种养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牧民合作社为桥梁的发展格局。截至2023年,商品用材林基地达500余万亩;以“塞外红”苹果、沙地葡萄等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达100余万亩;以山杏、文冠果、元宝枫为主的木本粮油产业基地近300万亩;中草药种植基地达20余万亩。伴随沙产业的快速发展,沙区农牧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二)发展肉牛产业,强化区域品牌建设

通辽市肉牛养殖发展基础较好,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养殖优势日益凸显,存栏量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位。一是品牌优势突出。通辽市现依托“科尔沁牛”区域公用品牌,已形成一批在全国全区有影响力的企业及产品品牌,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流通体系发达。现已建成科左中旗成峰、开鲁县雨田等7个肉牛交易市场,年交易活牛达150万头以上,交易额150亿元。三是技术优势明显。通辽市成功培育出优良的科尔沁牛品种,在良种基础母牛扩群提质方面经验丰富,现已落地2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和1个国家级种公牛站,年供种能力、冻精产量、胚胎生产独占鳌头。四是饲料充足及相关产业发展良好。通辽市禾谷类作物产量大,秸秆资源丰富,大大降低了农户的养殖成本。

(三)打造核心技术,推动玉米产业化发展

通辽市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是我国核心的商品粮基地。现阶段,年玉米播种面积保持在1500万亩以上,年玉米产量超过150亿斤。通辽市在近几年大力推广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模式,集成选种、整地、播种等11项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促进玉米大规模增产提量。此外,“通辽黄玉米”品牌日益趋向成熟,带动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高速发展,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横向拓展淀粉、酒精、氨基酸、原料药,纵向延伸玉米胚芽油、玉米芯及玉米秸秆综合开发、废液废料生产饲料添加剂和肥料,实现玉米的高效循环利用。

(四)推进沙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通辽市立足于“绿水青山”的生态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一二三产融合,打造集治沙、防沙、用沙于一体的绿色生态产业链,聚力建设三产融合发展先行区,成功涌现出了一批“金山银山”的代表产业,带动农牧民致富增收。其中,亿利新中农集团采取“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了企业发展、农民增收与生态改善的高效统一;北京仁创科技集团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五化”同步、“六位”一体的方式,发展“沙漠海绵农业”,开辟一条科学用砂治沙新途径,让沙漠变绿洲、变高产稻田。

(五)发展沙区旅游业,拓展第三产业

在过去几年,通辽市坚持治理生态与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狠抓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不断丰富沙区旅游业,将项目区打造成生态旅游景区,助力文旅市场全域升温。围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旅游+”发展战略,推进文化与旅游、体育、休闲、度假等深度融合,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培育打造“悦来通辽”文旅品牌,不断增强文旅市场新活力。同时,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坚持以旅游品牌带动景区提升。截至2023年,累计建立森林公园10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3个、国家沙漠公园2个、生物多样性示范区5个,促进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年产值达到30亿元。

二、科尔沁沙地沙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沙区环境认识不明确,产业布局不合理

因为对沙地环境特殊性认识不足,通辽市沙产业布局较为分散、三产融合度不足、产业集群区较少,未能将区域比较优势发挥出来,主导产业不突出,问题明显。部分产业发展不符合地域特点,存在产业布局与自然资源不匹配的现象。而沙区资源环境具有发展林草业的天然优势,但因其投入大、周期长、获益不高等特点,且当地居民从事传统农牧业的惯性较大,导致木材、林果等产业均不受老百姓推崇,较难广泛吸引到资金和人员投入,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此外,大部分沙地主要种植的是沙棘、文冠果等传统品种,但上述植物存在生态功能逐年下降、后续开发难度大等缺点,在生产过程中大多实行广种薄收的粗放式经营方式,不利于沙产业长期发展。

(二)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产业化发展仍处于初级水平

对于发展沙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明显不足,经济优惠及产业扶持等政策乏力,表现为治标不治本项目多,且缺乏连续性项目保障。当前,虽然通辽市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沙产业体系,先后落成多家沙产业企业,但总体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受制于产业化能力落后,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无法进行扩大化再生产,难以形成循环、闭合的产业链,同时技术标准、果品加工储存等能力不足,直接影响了沙产业的发展进程。以果林产业为例,量产及储存技术和产业政策是制约该产业发展的主要薄弱环节。如何延伸产业链条,让特色果林全面发展起来,则是通辽市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课题。

(三)龙头企业参与较少,生态产业网络尚未形成

沙产业属于一项系统工程,从防沙治沙到靠沙致富,周期长、见效慢,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当前通辽市沙产业已日益发展壮大,但整体来看,现阶段的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链条较短、市场影响力较小,尚未形成明显的品牌优势和规模效应。同时,沙产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带动效应显著的龙头企业。目前,已有的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实力虽不容轻视,但仍然存在融资不足、带动力弱等问题,市场开拓能力有限,很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对农牧民增收的贡献率较低,抗击风险及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也有待提升。此外,上述龙头企业和外部连接不够紧密,与政府、基地及农户沟通存在脱节,未能形成从政府到农户一条龙式的生产经营体系。

(四)科技支撑有限,资金投入不足

沙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其核心是走“新技术、高效益”的技術路线。近年来,通辽市一改往日传统的沙地治理理念,积极探索与当地相适应的治沙方法。目前,沙产业的技术手段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广泛应用的、成熟的技术体系。为破解研发投入不足的突出短板,通辽市深入开展研发投入攻坚行动。但当地沙领域的科技创新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包括基础研究薄弱、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及创新投入较低等。截至2023年7月,通辽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有0.44%,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依旧排在自治区内中等偏下的位置,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普遍薄弱,相关经费的投向结构亟待优化,长期以来制约着沙产业的问题始终存在。此外,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衔接不紧密、各旗县科技管理部门职能弱化等现象仍非常普遍。

(五)产业竞争力不强,品牌发展滞后

通辽市拥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现已输出了多个优势产品,覆盖多家沙产业企业,包括黄牛、甘草、塞外红小苹果等。受限于在沙产业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与销售等阶段,缺乏体系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产品单一、缺乏新意、吸引力不足等问题突出,未能形成独特的产业竞争力和品牌主张。加之加工和包装技术水平不高、营销方式落后,相较于优势品牌仍存在较大差距。此外,许多农畜产品的产量虽位居全区前列,但考虑到对大众消费趋势和流行元素应用不足,区域品牌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且未形成“标准化+品牌”的集群化发展模式,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暂无法将特色、优质、优势农产品的价值转化成商业价值,未能为高效益打牢基础。

三、政策建议

(一)全面摸清沙区环境,确定因地制宜的沙产业发展规划

正确认识科尔沁沙地现状,科学编制沙产业行动方案,健全规划实施的体制机制。一是立足于保护优先、按序开发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做好沙产业发展规划,因势利导完成沙漠化治理,以实现沙区资源多途径、全方位的开发利用。二是根据通辽市自然资源禀赋,坚持落实生态建设产业化,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阈值内,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重点发展特色果林、经济林、生态旅游等优势产业,鼓励龙头企业跨界发展,不断延伸沙产业融合链条,强化从生产到消费等各环节的有效连接。三是深入落实草畜平衡及禁牧休牧政策,科学合理利用好沙地资源,切实扩大并巩固沙产业发展成果。四是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入分析区域沙产业发展可行性,加强沙产业各参与主体的沟通协调机制,发挥主要优势推进特色产业先行策略。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沙产业

积极引导、扶持各类企业投资,推动民营资本介入沙产业。一是合理制定利于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区外、国外企业到科尔沁搞沙产业。二是针对具有标志性、示范性的沙产业项目,部署一批放宽市场准入要求的特殊措施,并考虑按投资规模的差异,给予专属政策及资金上的倾斜和支持。三是制定并落实沙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提供奖励支持和贴息补助,推进沙产业基础示范户项目。四是充分巩固农牧民的权利,鼓励他们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防沙治沙。五是强化金融信贷支持,放宽沙产业融资担保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推行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贷款、生态资源抵押贷款绿色债券等多元化金融工具。

(三)发挥政府在推动和引导沙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抓好政府在政策制定和产业扶持的正向作用,切实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沙产业聚集。一是明确沙产业外延与内涵,构建沙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总结当前沙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对下阶段沙产业绿色高效发展提出科学参考。二是积极协调和落实各级财政支农,以公共财政为主、多元化投入为辅,大力扶持重点产业链改造提升,包括: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和信息网络建设等,让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支持有的放矢。三是对生态建设和精准扶贫结合紧密的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并予以更高优先级,综合施策、多措并举,让更多龙头企业参与进来。四是对发展沙产业实践中的关键性技术,按程序申报科技支撑项目,带动提升创新链、产业链,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四)立足科技创新示范,赋能沙产业发展

积极探索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模式,建立健全防沙治沙技术服务体系,大力推广防沙治沙科技创新成果。一是强化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联动,打造沙产业人才基地,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挖掘沙产业创新创业人才。二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创新,积极承担国家级核心科技项目,针对制约沙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集中精力做好攻关。三是持续普及并推广沙产业发展中急需的应用技术重点,关注品种改良、节水灌溉、盐碱地防治等多项技术水平的提升,加大力度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发展。四是通过组建交流学会、编写专业教材等,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企业、农牧户思想观念。

(五)整合内外部资源,形成区域领先优势

坚持治沙与致富并重,通过资源整合和配置优化,全力推进群众增收、大地增绿。一是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服务模式,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通过订单种植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连通种、养、加、产、供、销等各个环节,调动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共赢。二是深入实施品牌强市战略,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共建共享,彰显区域经济的内循环价值,借助电商平台等外部资源,加强营销渠道拓展和品牌建设,尝试创新特色的沙漠文化旅游产品,促进生态建设与产业化发展、与农牧民致富之间的紧密结合。三是聚焦重点任务攻坚克难,特别是加强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共享,以更扎实的举措努力抓好重点项目落地,包括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等,强力推动防沙治沙工作尽快实现突破。

参考文献:

[1]刘颖超.通辽市综合施策 精准发力 坚决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J].内蒙古林业,2024,(2).

[2]贾雪.展青山绿水生态新画卷[N].通辽日报,2023-11-13.

[3]余健.科尔沁啃下沙地“硬骨头”[N].经济日报.2021-05-05.

[4]张慧玲.科尔沁沙地换容颜[N].内蒙古日报(汉),2022-05-26.

(作者单位:1.扎兰屯市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2.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