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

2024-04-25 04:07展东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5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黄河思政

展东红

(许昌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一、研究背景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我国北部地区9个省和自治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泛指黄河流域的一切文明成果,黄河文化是多重因素和各种历史机遇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代代中华儿女接续奋斗、共同缔造的成果[1-2]。黄河文化内涵丰富,既有物质层面,也有制度层面,还有精神层面。在本研究中,黄河文化指的是其精神内涵,具体包括人们在治理黄河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观,以及人们在农耕过程中形成的自立自强、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等。传承和弘扬这些精神内涵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北方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存在偏见的国家对我国疯狂地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这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4],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英语”是大学教育中选课学生范围最广的一门通识类必修课程,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外语教学对实现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地域特色及趣味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效果事倍功半。对此,本文针对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地域特点不足的问题,以一所位于黄河流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为依托,探讨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过程中融入黄河文化的路径和方法,加快黄河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步伐,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能,帮助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和困境

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的依托。”[5]长期以来,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英语教学存在重外语技能轻人文素养、重西方价值文化轻我国价值文化的问题。“大学英语”是大学教育中选课学生范围最广的通识类必修课程。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还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与重塑。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不能仅教授语言技能,更不应该只宣传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而应该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批判性地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自信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能力。然而,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教育是零碎的,不是系统的。这就导致许多大学生“不了解中国本土文化的精髓,难以厘清中国文化精品的来龙去脉,用外文表达倍感困难,更谈不上传播了”[5]。

2.目前,教育界已经认识到了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缺失的问题,在编写大学英语教材时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社会、经济、科技的进展。但这些教材为了适应全国各地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在选材时难免出现普适性较强、地域特色不足的问题。该问题导致不同地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心理疏离感,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或动力。

3.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不足,对祖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缺乏认识和了解,他们无法以如盐入水的方式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本土文化,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同时,部分高校不重视“大学英语”教师对本土文化知识的储备,缺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效融入本土文化的重视和激励,导致大学英语教师提高自身本土文化知识储备的积极性不高,更不用说研究如何将本土文化有机融入英语教学。

4.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用不到英语,没有或很少有机会向外国友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导致失去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流的动力。除了认知和站位原因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教材选择不合适、教师教学趣味性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容易让学生陷入“学不好、不愿学”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其教学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5.“大学英语”教学任务重,课时相对不足,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分级教学虽然更加适合,但因为种种原因,一些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依然按照专业划分的行政班开设课程。这就导致教师很难在教学中既照顾到每一名学生的英语水平,又把包括黄河文化在内的中国本土文化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甚至出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的现象。

三、黄河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1.位于黄河流域的高等院校从教学顶层设计入手,重视黄河文化的融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3]位于黄河流域的高等院校如果要将黄河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就要在顶层设计时将黄河文化的融入考虑在内。第一,作为一所地处黄河流域的高校,在顶层设计中,要明晰黄河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对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战略意义;第二,要“加强与当地博物馆和黄河名胜风景区等单位的合作”[6],建立包括黄河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料库,以便黄河文化更好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第三,为了促进黄河文化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要明确黄河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步骤,如识记与理解黄河文化,深度对比并互相借鉴黄河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性地传承、传播和弘扬黄河文化。同时要时刻牢记黄河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要坚持显、隐性相结合的原则,将细化的育人目标巧妙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的顶层设计。

2.教材的选择、编订和教学大纲的制订要紧密结合地域特点,强调黄河文化的融入。目前,很多教材是适用于全国的统编教材,这种教材普适性较高,但地域特色较为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学可以采取两种方法凸显地域特色,一是尽可能地选用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符合思政育人目标的教材,同时教师根据学情、社情等创造性地应用教材,借助线上线下多种资源以适当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教学素材,比如位于黄河流域的高校可以选用体现黄河文化的教材,同时高校英语教师也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体现黄河文化的教学素材供学生赏析,如唐诗、宋词、优秀歌曲、黄河文化经典故事等;二是激励地处黄河流域的高校英语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教研室为单位编写体现黄河文化和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制订配套的教学大纲,将黄河文化和当地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缩短学生和教材的心理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能。

3.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提升高校英语教师对黄河文化的知识储备,以及高校英语教师将黄河文化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全过程的能力。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7]。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备融会贯通中外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既精通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透彻了解中外文化,又具备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建立一支课程思政意识强、英语语言水平高、能够把诸如黄河文化等本土文化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并进行深刻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师资队伍,需要包括二级学院在内的高校管理层通力合作。第一,位于黄河流域的高校管理层从招聘时就要严把英语教师的任用关,聘用政治素质过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英语专业素养双高的英语人才;第二,在聘任高素质英语教师后,位于黄河流域的高校管理层须通过培训、讲座、工作坊等方式帮助大学英语教师提高自己对包括黄河文化等本土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第三,地处黄河流域的高校管理层要制定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对包括黄河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并积极研究把这些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英语教学的动力。第四,高校管理层改变按行政班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把分级教学落到实处,为大学英语教师把包括黄河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提供助力和保障。第五,由二级学院建立中英文语料库、示范课等,将黄河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过程的相关机制。同时,英语教研室或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组织英语教师利用多种平台定期开展集中学习、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优秀示范课等活动,助推黄河文化等本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4.高校英语教师自身从根本上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黄河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意识地自主学习黄河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将黄河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具体而言,高校英语教师可以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设计课堂,将黄河文化巧妙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黄河流域的高校任教的英语教师坚持显、隐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多元教学方式,在教授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黄河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如在词汇讲解时融入黄河文化,增进学生对黄河文化的了解。此外,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灵活运用多种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机融入黄河文化。

5.针对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借助中央电视台录制的英语类节目以及其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政治站位,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时代学习英语并用英语讲述黄河文化等本土文化,让世界认识家乡、了解中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为契机说明懂英语并用英语向世界展示中国、宣传家乡是一件多么幸福、自豪而又有意义的事情,进而循序渐进地改变学生学英语无用的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并尝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的学科地位越发突出。大学生肩负着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伟大使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在进行英语知识和技能讲授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着力提高树人育才水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黄河文化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既是贯彻落实思政育人理念的重大举措,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必然要求,更是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基于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和困境,以一所地处黄河流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为依托,探讨了将黄河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政育人价值和途径,希望本研究能够助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并为其他学科课程思政的推进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黄河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