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背景下海南蓝碳市场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04-25 14:27李巍
北方经济 2024年2期
关键词:交易市场

李巍

摘  要:蓝碳作为一种特殊的碳汇,具有可核算、可监测、可交易的特征,对于缓解气候变化、维护环境利益以及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背景下,海南蓝碳市场开发建设是助力自贸港建设、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重要命题。通过对海南蓝碳项目开发及交易的实践探索发现,现有研究对蓝碳研究不足,蓝碳法律制度不健全,交易机制不完善,蓝碳资源底本调查尚未完成。为此,推进海南蓝碳市场建设,需要法治先行,充分利用好海南自贸港立法权,推动蓝碳立法建设,完善蓝碳市场交易机制,健全蓝碳资源 监测核算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海南样板,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蓝碳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交易市场     生态资源资本化

一、问题的提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途径是减少排放与增加碳汇,减排是减少向大气排放CO2,增汇是增加对大气中CO2的吸收,只有减排降碳和增汇固碳两手抓,才能协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实现“零排放”。据估算,海洋总碳储量近40万亿吨,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CO2,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尤其是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固碳能力极强,在增汇领域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蓝碳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建立海洋碳汇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机制。2017年,《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则进一步指出要开展蓝碳标准体系、蓝碳交易机制探索研究。2019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为海南蓝碳发展作出了规划指引,明确提出了要探索建立蓝碳交易平台,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关于蓝碳的现有研究多从环境学、生态学、海洋科学等领域研究蓝碳的价值、技术原理、蓝碳保护等内容,对蓝碳市场建设顶层设计、交易机制、建设路径等问题关注不多。本文以海南蓝碳市场建设为蓝本,探讨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背景下,海南蓝碳市场建设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海南蓝碳市场建设的路径策略。

二、蓝碳的概念及其价值

(一)蓝碳的概念

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在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中首次提出蓝碳的概念,蓝碳是指海洋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捕获的生物碳。2013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将“滨海湿地”增补为一种单独的生态系统,这标志着蓝碳被正式纳入全球减排框架机制之中。2019年,《气候变化中的海洋与冰冻圈特别报告》进一步将蓝碳定位为“海洋系统中易于管理的所有生物驱动碳通量及碳存量”,并将大型海藻、红树林、盐沼以及海草床4类列为海岸带蓝碳。

(二)蓝碳的主要价值

1.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海岸带生态保护的重要方式

相较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更强,碳汇量是森林的10倍。全球海洋生物固碳量有一半存储于海岸带的生态系统中,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是蓝碳的主要载体,红树林可将碳封存在树木及土壤中,是地球上将CO2转化为有机碳速度最高的植物,海草中储存的CO2量是陆地上森林储存量的两倍多。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固碳量巨大、有极高的碳封存能力,还具有防风消浪、净化海水、海岸防护以及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的重要作用,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海岸带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

2.提升海洋生态碳汇能力和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

我国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红树林、海草床以及珊瑚礁作为近海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红树林是海岸带重要的天然屏障;海草床是重要的海洋渔业渔场,可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能够提高渔业产量和质量;珊瑚礁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于提高旅游收入,发展旅游经济有经济价值。蓝碳资源的利用及保护能够提升海洋生態系统碳汇能力,实现减排增汇的环境治理目标。蓝碳市场的开发建设能够通过市场机制促进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带动海洋生态旅游、海洋休闲渔业及蓝碳金融等产业发展,对于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三、海南蓝碳市场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家赋予海南自贸港的重要战略定位之一是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实现这一国家重大战略既要保障好海南自贸港建设所需的用海要素,合理开发利用好海洋资源,又要打造优良的生态海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做好减排增汇工作,加快蓝碳市场建设,探索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海南蓝碳市场建设的基本情况

作为海洋大省,海南拥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蓝碳资源禀赋优越,拥有丰富的红树林资源,红树林碳汇开发极具优势。2018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确立了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战略定位。2019年5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 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要在海南开展蓝碳标准体系和交易机制研究,依法合规探索设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2021年8月,《海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再次明确,通过海洋生态系统碳汇本底调查以及生态系统修复,开展蓝碳交易机制研究,构建国际蓝碳交易平台。2022年2月,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成立。同年5月,海南三江农场的红树林修复项目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这是海南首个蓝碳生态产品交易,交易碳汇量3000余吨。2022 年7月,《海南省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工作方案(2022~2024年)》提出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工作要全面推进。2022年10月,自然资源部发布了《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这是针对海洋碳汇的首个行业标准,标志着海洋碳汇核算有了统一的标准,对于加快蓝碳资源的资产化核算,推进蓝碳交易市场建设奠定基础。2023年4月,《海南红树林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通过备案,这是我国首个备案的红树林碳汇项目方法学,对于规范海南省红树林造林/再造林项目的碳汇量计算与监测,量化红树林造林/再造林的新增固碳量,探索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蓝碳交易等具有重要价值。

(二)海南蓝碳市场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国内蓝碳市场建设还处于探索试点阶段,海南蓝碳工作也处于初建阶段,针对蓝碳交易的法规制度还较为薄弱,无法给蓝碳交易机制提供明确规范的指引,导致生态价值核算、监测等标准体系尚未形成,蓝碳资源存量、产权确权不明确,成为影响海南蓝碳市场建设的制度性障碍。

1.蓝碳保护法律制度不健全

从国家层面,涉及海洋环境、海洋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海洋环境保护法》《湿地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渔业法》《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为了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生态环境部出台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海南作为海洋大省,关于海洋资源保护的地方立法体现了区域特色,专门针对红树林、珊瑚礁等海洋资源出台了《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海南省珊瑚礁和砗磲保护规定》,旨在促进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尽管上述这些法律法规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全国碳市场建设发展提供了规范指引,但长期以来,对于海洋资源的管理主要集中在生物资源、空间资源等方面,对于蓝碳资源的管理目前还只有生态资源保护方面的规范,未将蓝碳这一碳汇资源单独列为需要保护的法益,针对蓝碳资源开发、蓝碳计量及监测方面的法规、标准等还较为欠缺。亟需通过制定蓝碳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蓝碳核查量化、监测、保护范围、产权定性、交易机制等内容。

2.蓝碳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

蓝碳交易必须构建完善的市场交易机制,交易主体、交易规则以及价格规则是蓝碳市场交易制度的基本要素。蓝碳资源具有较强的区域特色,生态系统容易受到自然灾害、人为开发等因素影响,生态修复存在一定难度和较长的周期性,而要通过交易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蓝碳必须具备可量化、可核算、可监测的特征以及明确的产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未给碳排放权一个明确的定义,如何界定碳排放权的性质争议较大。蓝碳资产并非有形物,体现的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产权及归属尚不明确,产权不清也是影响蓝碳市场交易活动顺利推进的障碍。

3.蓝碳资源数据库尚未形成

《海洋碳汇核算方法》作为行业标准虽已实施,为海南蓝碳核算、认证以及评估提供了指南和参考。但目前,海南蓝碳资源本底调查工作尚未完成,全域蓝碳数据库还没有建立起来,碳储量不明则无法有效评估碳汇能力,无法将丰富的蓝碳资源转变为蓝碳资产,实现其经济价值。

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背景下海南蓝碳市场建设的路径选择

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背景下,海南在蓝碳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已经探索形成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蓝碳市场建设还存在诸多挑战,还需更多制度层面的保障,具体制度路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推动蓝碳法治制度化建设

当前,海南正在大力推进自贸港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的实施为海南制度创新提供了立法上的先行先试空间。蓝碳资产化价值实现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蓝碳资源保护、生态产业发展、蓝碳市场价交易监管机制等多方面的内容。海南省应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国家给予先行先试的政策法律优势,用好立法授权,推动蓝碳立法创新,发挥法治引领作用。可在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红树林、珊瑚礁保护规定等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海南碳排放交易中心制度建设,制定《海南海洋碳汇管理办法》,规范蓝碳管理,加快发展海洋碳汇经济,建立健全蓝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二)完善蓝碳交易市场机制

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蓝碳市场建设需要构建完备的市场交易体系,建立健全产权、核算、交易、投资、监管等机制,才能充分发挥蓝碳资源的资产效能,实现其经济价值,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一方面,加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湿地资源保护,探索蓝碳资源保护修复的产权激励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蓝碳资源修复保护,加快推进海南蓝碳碳汇资产上市交易,推动蓝碳资源的资产化进程,为蓝碳市场建设提供交易基础。另一方面,《海南红树林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为红树林碳汇项目开发提供了技术标准,为蓝碳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是海南蓝碳试点的地方实践。但蓝碳市场交易仅靠政府的碳配额初始配置监管远远不够,还需引入第三方监管主体,对蓝碳项目的市场准入、交易过程、实物交割以及碳抵消产品公平竞价等进行独立监管,试点建立蓝碳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保障市場交易过程的透明度。

(三)健全蓝碳资源监测体系

建立蓝碳市场的前提基础是摸清蓝碳资源底本数据。因此,海南应加速推进蓝碳资源调查,加强对全省滨海湿地、海域、岸线、滩涂、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尽快摸清蓝碳现有储量及增汇潜能,建立动态的蓝碳资源监测体系,率先形成关于蓝碳项目的监测、报告、核查标准和评估规程。依托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建设海南蓝碳资产核算数据中心,厘清蓝碳资产核算方式,引入蓝碳研究技术力量,提高蓝碳增汇、封存等技术研发能力,打造海南国际蓝碳交易先行区,为全国统一蓝碳交易市场建设提供经验与数据。

参考文献:

[1]周晨昊,毛覃愉,徐晓,方长明,骆永明,李博.中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初步分析[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6,(4).

[2]NELLEMANN C,CORCORAN E,DUARTE C M,et al.Blue carbon:a rapid  response  assessment[R].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GRID-Arendal,2009.

[3]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气候变化中的海洋与冰冻圈特别报告[EB/OL].2019-09-25.

[4]段克等.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与碳交易机制研究.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1,(12).

[5]刘芳明,刘大海,郭贞利.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研究[J].海洋通报,2019,(1).

[6]应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背景下海南蓝碳开发的理论分析与路径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21,(24).

[7]杨越,陈玲,薛澜.中国蓝碳市场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策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9).

[8]白洋,胡锋.我国海洋蓝碳交易机制及其制度创新研究.科技管理研究, 2021,(3).

[9]潘晓滨.中国蓝碳市场建设的理论同构与法律路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1).

(作者单位: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交易市场
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何以意义非凡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还有多远?
实现“双碳”目标 需将农业纳入碳交易市场
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权威回应你关注的6个问题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中外场外交易市场比较研究
会计信息在中国公司债交易市场中的有用性
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近期行情
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近期行情等
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