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金廷标《探梅图卷》的创作视角与赏玩功能解析

2024-04-25 05:43张瑜
国画家 2024年1期
关键词:乾隆

张瑜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B21-ZD009。

摘要:清代金廷标所绘《探梅图卷》是以冬天人们纷纷前往梅村探梅、赏梅为主题的场景式卷轴画。该图卷虽是表达梅花主题的绘画,但梅花在画卷中是以远景中的梅花树形态穿插于画面的岩石、峭壁、岸边等各处景观,画卷表现了探梅之人置身梅林中穿梭观赏的热闹场景。作为小尺寸的手卷画在呈现形式上有着特定的观赏功能,且这幅图卷的服务对象是清高宗皇帝乾隆,因此无论是绘画的创作主题还是创作视角都具有服务皇家权贵的鲜明特征。《探梅图卷》的画面内容和隐藏的赏玩功能是清代休闲生活场景的图像记录,其中描绘的探梅活动深得清代平民百姓、文人墨客以及达官显贵等不同阶层的喜爱。

关键词:《探梅图卷》;金廷标;乾隆;赏玩功能;探梅风尚

一、清代画家金廷标与其艺术成就

金廷标是清代宫廷画家,浙江乌程人,出身于绘画世家,父亲金泓擅长米家山水。[1]金廷标涉猎的绘画题材领域颇为丰富,如人物、花卉、山水等,其传世的作品有:《群婴斗草图》《听泉图》《冰戏图》《冯婕妤挡熊图》《罗汉图》等,这些创作无一不展现出其高超的绘画技艺。[2]金廷标并不是在宫廷画院体系中培养出的画师,而是在乾隆皇帝南巡时,呈进了《白描罗汉图册》,因此才得到皇帝的赏识被召进宫中供职的。[3]他的部分画作中表现了他特殊的民间乡土视野,这些透露着淳朴乡俗题材的作品在迎合统治者的审美需求时,也将民间审美情趣融合其中,开创了自己的特色艺术创作视角。

《国朝院画录》中记载了金廷标共计80余件作品,其创作不仅赢得了乾隆皇帝的喜爱,更是受到当时画院中其他画家一致好评。郎世宁作为从意大利来中国交流的著名西洋画家与金廷标合作了多幅作品,如《仿画马图》一幅(另外还有姚文瀚、方琮)、为双鹤斋合画大画一幅、合画《开屏孔雀》大画一轴(方琮、金廷标合笔补景)、合作《仿画准噶尔贡马图》、合画《天鹅》大画一张、合作《为同乐殿画洋猴画》一幅、合作《为万方安和殿画黑猿》大画一幅、合作《画乾隆像》等。[4]乾隆在金廷标所绘《江村图》中题诗:“七情毕写皆得神,顾陆以后今几人。”直接将他与六朝时期的顾恺之和陆探微相比较,足以说明了他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地位。[5]

《探梅图卷》是一幅与梅花题材相关的表现休闲生活的场景式山水画,描绘的是人们在梅花即将盛开的时节,出门探梅、赏梅、在梅花树下品茗娱乐的场景。图卷的名称虽然是“探梅”,但是画面内容却充满了丰富的叙事情节,这种热闹的探梅与观梅活动不仅是金廷标所描绘图卷中的人所热衷的,更是深受乾隆皇帝喜爱的。金廷标对梅花表现的创作视角不同于以往单一记录梅花形态的画家,他是以参与探梅活动的人与梅花之间的互动场景作为画面中主要表现的内容,这反映了他对于乾隆皇帝所喜爱画面的内容形式深谙于心,同时这幅充满乡野田园气息的梅村探梅图景也是得益于他早年在民间的生活经历。[6]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不断在金廷标的绘画创作中得到印证,丰富的创作素材、创作经历与他来自民间的生活背景息息相关。

二、《探梅图卷》的画面内容与创作视角

《探梅图卷》是金廷标被召入宫廷后为乾隆所绘的手卷画,长卷描绘溪涧河边梅花盛开时节,路上游客往来,访梅、探梅、赏梅的热闹场景。《探梅图卷》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博物馆中金廷标所绘的这幅《探梅图卷》被称作是《采梅图小手卷》,首先,这个命名和手卷前的题字有所出入,“探梅图卷”的字样是以方形小纸块儿的形式装裱在手卷闭合后的卷轴侧面的。其次,探梅文化属于中国古代特有的以梅花为主题的日常休闲活动,颇受百姓、文人和达官贵人的喜爱。梅、兰、竹、菊是文人偏爱的花中四君子,它们象征着文人墨客高尚的气节与不流于世俗的品质。因此,以这些花卉展开的休闲娱乐活动自然也成为古代文人所追寻的生活方式。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中写道:“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辛弃疾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無限的思念之情。古代关于梅花展开的休闲实践活动的类型也十分丰富,如探梅、访梅、赏梅、咏梅、画梅等。金廷标的这幅《探梅图卷》描绘了六组生动有趣的关于探梅画面,画面中以颇具市井文化的场面再现了充满生活趣味的休闲实践场景。

《探梅图卷》的六组画面,系根据画面的内容表现与创作角度划分,每组画面描绘的内容都有其特定的图像叙事内容,在图像选择和表达过程中凸显了金廷标作为从民间选拔进宫廷供职的特点,画风淳朴,场景的描绘具有浓厚的民间趣味。手卷画的阅读顺序是从长卷的右侧开始,因此,在未正式进入到画卷之前,图卷引首题有“香岩咫尺”,其中涵义就是在咫尺的画卷之中感受到岩石中梅花的香气。随着题字结束,就进入了图卷的第一处场景(图1),画面的右侧有一妇女坐在轿椅上,被前后两人抬着朝画卷之外走去。这里笔者对这位妇女做出了两种猜想:其一,她很可能住在这个村子中,是准备出行办事。但这种轿椅是专门为赏景而设计的特殊交通工具,因此该女性更符合第二种情况的设定;即她也是为赏梅而来,只不过金廷标恰好记录了她赏玩梅景之后回家的场景。笔者认为第二种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有两方面的原因:画面开端便看到妇女坐轿椅回家,说明这梅景是有人喜爱和惦记的,即使在冬季寒冷的天气,也愿意乘坐露天的轿椅观赏,说明梅景值得观看。再者,画卷后续出现的几组场景,的确是展现了美丽的梅花盛开场景与人们驻足观赏的娱乐性图像内容,因此与前面赏毕回家的妇女在画面层次上形成反差,增加画面的动态感与真实性。

随着画卷展开,观赏者的视线被锁定在第二组画面中(图2),画面右下角是两组乘坐轿椅者面对面交错并寒暄的场景。而画面左侧是一群在梅花树下观赏梅花、品茗闲谈的人群,他们在闲谈之时,视线也看向了右下角的两行轿椅队伍,画面生动且有趣。金廷标在第二组画面中描绘的人物对象形成了两组互动形式的场景,坐在轿椅上的两组行人之间有互动关系,梅花树下席地而坐的群体也存在互动关系,同时席地而坐的群体与坐轿椅的行人之间也存在着观望的互动关系,画卷的主题虽是“探梅”,但是基于“探梅”活动的生活场景空间的描绘与展现才是金廷标此幅创作的重点。

图卷的第三组画面(图3)描绘了一个坐着轿椅欲通过林间搭建的小桥过河的人,画面中座椅上的人物向前倾斜,两位负重前行的抬轿椅的人身体向前倾斜,抬轿子的负重杆在画面中呈现了一定程度的弯曲,画家将抬轿椅在小桥上行走时的紧张感和吃力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右侧桥头岸边的梅花与远处河岸上的梅花通过笔墨的浓淡进行了区分,远处的梅花枝干在整体色彩上较为淡雅,近处的梅花枝干的墨色则较深,金廷标以浓淡适宜的墨色表现区分了画面中的远近距离,营造了朦胧、萧条且空旷的冬季河岸景色。

图卷第四组画面(图4)描绘了河岸边一位老者拄着拐杖和两位童子在树下赏梅与攀谈的场景,另外在靠近图卷的左侧也有一位抱着儿童坐在轿椅上的行人。梅花树下的老者朝着左侧轿椅的方向望去,画面中被抱着的婴孩则望向了老者,这一老一少的视线互动也形成了图卷中的趣味性画面。

图卷的第五组画面(图5)中描绘了高出河岸边的一处平房前的空地上,有两位互相攀谈且眺望的行人,其中一位手指着画卷右侧的方向,似乎与旁边的朋友在讨论远处的景色,第五组画面和前面几组有着明显的区别,除了在靠近两人的岸边安插了梅花树外,画面左侧都是以山石和遒劲的树干穿插安排画的内容,山石的颜色整体上较前面四组颜色更显深沉,但从河岸边留出的小路可以看到画面左侧的山石挡住的山野小路将通往下一处空间。

图卷的第六组画面(图6)已经接近了整幅画卷的尾声,而第六组画卷中描绘了被梅花树包围的山野村庄,村庄房屋整齐划一地呈现在画面的左下角处,“梅香深处有人家”的美好生活图景顿时跃然纸上,第五组画面中已经开始出现了岸边高处的平房,这表明此处是有人居住的村庄空间,而第六组画面直接描绘了一片祥和美好的村落空间景象,也就是说前面的热闹探梅与赏梅空间似乎都是画家为突显第六组画面内容而特意作出的铺垫性内容,前面几组画卷中都是以人与景的互动作为主要表现内容,这种反差式的图像内容直到观者看到第六组画面内容时便获得平静且舒适的观感体验,金廷标为了衔接前面五组画面在第六组画面的右侧山间小路上也描绘了欲前往梅花深处村落的行人,但是因为与山间的背景颜色有些接近,而不特别明显。在图卷的结尾处,清高宗乾隆题跋:“屈曲梅村有路通,行人鼻观满香风。欲知作者神来候,展看惜他卷易穷。壬寅仲春,御题。”这首题词名为《金廷标梅村小卷》,表达了乾隆皇帝对金廷标所绘梅村景象的喜爱以及对他创作视角的认可,特别是“展看惜他卷易穷”这句直接表达了对金廷标画作太短不够看的惋惜之情。

三、《探梅图卷》的赏玩功能与其折射的探梅风尚

金廷标创作的《探梅图卷》的尺寸是7cm×128cm,该尺寸属于卷轴画中较小规格的画卷,这种小手卷的整体形制偏向小巧精致,方便观赏者随身携带在身边,进行把玩观赏。因此,《探梅图卷》在尺寸大小上更加符合赏玩的艺术品特征。而赏玩活动本身就在于有趣味性,对《探梅图卷》赏玩的本质其实就是对现实生活中梅花空间的喜爱,以及在梅花盛开时节探梅与观梅后获得的美好感受。《探梅图卷》作为视觉图像产物,其创作的功能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图卷的描绘与刻画给观赏者带来可以联想到冬天梅花盛开时所获得的通感艺术体验。金廷标的表现手法较为独特,他并未以单一的梅花作为画面中的视角,而是通过与梅花相关的各种休闲活动来细细讲述人们在梅开时节出门探梅、观梅的各种趣味性的场景,叙事性的表述与梅花远景的刻画满足了观赏者联想梅花盛开时的场景并神游其中的快乐体验,因此图卷所展现的画面内容符合引首处“香岩咫尺”题字,这种题字的审美意境也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因为暗香浮动的梅香四溢,引来了人们纷纷驻足观赏与体验梅花盛开时带来的快乐感受,“众乐乐”与“美美与共”的和谐思想在观念意识层面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高度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探梅图卷》中的多处场景中出现了轿椅这种兼具交通工具与坐具功能的融合产物,[7]这种坐具是为了满足达官贵族在户外游玩或者观景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好的互动体验感。在金廷标的这幅长卷中,先后出现了多组乘坐轿椅来往的行人,这表明了此处村庄中生活的村民经济条件富足,同时这种轿椅探梅的图像形式也可能是金廷标在生活中见到过的景象,进而通过绘画形式语言将其表现出来。此外,手卷画中的多组场景中的人物互动关系都较为真实生动,这种生动的人物动态和神态表达有着特殊的目的:观赏者在观赏手卷画的过程中,随着画卷的移动与变化,视线也会不停地变化,这种观赏感受就如同现在人们刷手机短视频过程中获得的真实感一样,雖然未身临其境,但是通过真实的场景刻画与表现,可以使得观赏者在观看中体会到行走在画面之中的感受。乾隆在观看与赏玩这幅《探梅图卷》时,非常喜欢,金廷标将梅村的梅花盛开场景和盘托出绘制出来,真实、淳朴、纯粹。乾隆每每拿出画卷赏玩时,都如同前往梅村的花海一样,那无比舒畅与美好的感觉才是这卷画卷最为迷人之处。钱锺书在《七缀集·通感》中认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8]这里说的通感就像观者看到金廷标的《探梅图卷》,可以获得梅花盛开时梅香扑鼻的通感体验。

结语

清代画师金廷标所绘《探梅图卷》的创作服务对象较为明确,即乾隆皇帝。图卷以“探梅”为主题将梅村在梅花盛开时节,人们出行与观赏梅花时的热闹场面通过几组画面表现出来,满足了不方便随时远足观看梅景的功能性需求。图卷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迎合了乾隆皇帝的喜好,但是画卷中微妙且带有民间生活空间的世俗场景兼具了文人风格与世俗文化融合的审美趣味,清新雅致的画面内容与丰富多彩的叙事内容在画卷的打开过程中如同播放的视觉动画般的效果,这种融合了通感与神游其中的图绘方式在满足视觉观赏的需求的同时,也让观赏者的内心和思绪在观赏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满足,这也是手卷画区别于整幅直观场景式绘画的重要特征所在。

参考文献

[1][2]聂崇正,《宫廷画家金廷标卒年及其作品》,《紫禁城》,2011年第6期。

[3]董帅,《乾隆的趣味与心事:〈乾隆皇帝宫中行乐图〉背后隐藏的秘密》,《美育》,2021年第5期。

[4]曹天成,《郎世宁与他的中国合作者》,《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3期。

[5]聂崇正,《清代宫廷画家杂谈》,《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1期。

[6]刘吉栋、刘广远,《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视角看金廷标的〈群婴斗草图〉》,《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

[7]申明倩、齐成,《红楼梦》中的竹家具设计研究》,《林产工业》, 2021年第8期。

[8]苏新庆,《“六根互用,感而遂通”——绘画艺术中的通感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猜你喜欢
乾隆
论乾隆朝金川之战的影子腔演述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瑰丽多姿
乾隆:来尬诗吗
乾隆款景泰蓝花开富贵 加座兽足天球瓶
乾隆巡游
孝贤纯皇后——乾隆原配死亡新解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
乾隆与黄氏响声丸
关于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