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之间

2024-04-25 11:05唐惠忠
《学习方法报》写作·高考 2024年45期
关键词:小弟弟小鱼儿红薯

唐惠忠

作家赫尔曼·黑塞说:“亲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他们往往会成为彼此生活的囚犯。”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便会发现,亲人之间相处,太多的痛苦,来源于两个字:应该。

或许,以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为导向,以温和、理解和包容的态度来建设与维护亲人之间的关系,这才是正道。

赏读

妹妹不识字

刘庆邦

我妹妹一天学都没上过。我们姐弟六个,活下来五个。大姐、二姐各上过三年学。我上过九年学。弟弟上了大学。只有我妹妹从未踩过学校的门口。

妹妹比我小三岁。在二姐失学的时候,妹妹也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没有让她去上学。我们全家似乎都把妹妹该上学的事忘记了。妹妹当时的任务是看管弟弟。弟弟有残疾,是个罗锅腰。我从不愿意带他玩。平日里,都是妹妹带他玩。妹妹让小弟弟搂紧她的脖子,她双手托着小弟弟的两条腿,把小弟弟背到这里,背到那里。她用泥巴给小弟弟捏小狗,用高粱篾子给小弟弟编花喜鹊,还把小弟弟的头发朝上扎起来,再绑上一朵石榴花。

妹妹还会捉鱼。她用竹篮子在水塘里捉些小鱼儿,炒熟了给小弟弟吃。那时我们家吃不起油,妹妹炒鱼时只能放一点盐。我闻到炒熟的小鱼儿很香,也想吃。我骗弟弟,说替他拿着小鱼儿,他吃一个,我就给他发一个。结果有一半小鱼儿跑到我肚子里去了,弟弟再伸手跟我要,就没有了。后来,弟弟病死了,我想起了这件事,觉得非常痛心,于是哭得几乎昏死过去。

我们还有个二弟。二弟到了上学年龄,母亲按时让他上学去了。妹妹没有跟二弟弟攀比,似乎也没有什么怨言,每天照样下地薅草,拾柴,放羊。大姐二姐都在生产队里干活儿,挣工分。妹妹还小,只能给家里干些放羊拾柴的小活儿。我们家做饭烧的柴草,多半是妹妹拾来的。妹妹一天接一天地把小羊放大了,母亲把羊牵到集上卖掉,换来的钱一半给我和二弟交了学费,另一半买了一只小猪娃。妹妹每天下地,我每天上学,我们很少在一起。中午我回家吃饭,往往看见妹妹背着一大筐青草从地里回来。我们家养猪很少喂粮食,都是喂青草。妹妹每天至少要薅两大筐青草,才能把猪喂饱。妹妹的脸晒得通红,头发辫子毛茸茸的,汗水浸湿了打着补丁的衣衫。我对妹妹不是很关心,看见她跟没看见差不多,很少跟她说话。妹妹每天薅草,喂猪,我当时没觉得有什么不正常。至于家里让谁上學,不让谁上学,那是母亲的事,不是我的事。

妹妹很聪明,学东西很快。我敢说,妹妹要是上学的话,肯定是一个好学生。可惜得很,妹妹一直没得到上学的机会。

我考上镇里的中学后,就开始住校,每星期六下午回家,星期天下午按时返校。我回家一般也不干活儿,主要目的是拿吃的。母亲准备下够一星期吃的红薯和红薯片子磨成的面,我带上就走了。

一个星期天,我又该往学校背面了,可家里一点面也没有了。怎么办呢?我还要到学校上晚自习,就怏怏不乐地走了。我头天晚上没吃饭,第二天早上也没吃东西,饿着肚子坚持上课。那天下着小雨,秋风吹得窗外的杨树叶子哗哗响,我身上一阵阵发冷。上完第二节课,课间休息时,同学们都出去了,我一个人在教室里待着。有个同学在外面告诉我,有人找我。我出去一看,是妹妹来了。她靠在一棵树后,很胆怯的样子。妹妹的衣服被雨淋湿了,打缕的头发粘在她的额头上。她从怀里掏出一个黑毛巾包递给我。我认出这是母亲天天戴的头巾。里面包的是几块红薯,红薯还热乎着,冒着微微的白气。妹妹说,这是母亲从自留地里扒的,红薯还没长开个儿,扒了好几棵才这么多。我饿急了,拿过红薯就吃,噎得我胸口直疼。事后才知道,妹妹冒着雨在外面整整等了我一个课时。她以前从未来过我们学校,见很大的校园里绿树成荫,鸦雀无声,一排排教室里正在上课,就躲在一棵树后,不敢问,也不敢走动。她又怕我饿得受不住,急得都快哭了。直到下课,有同学问她,她才说是找我。

妹妹出嫁后,有一次回家问母亲,为什么不让她上学。妹妹一定是遇到了不识字的难处,才会问这个话。母亲把这话告诉我了,我听后,觉得十分伤感。母亲一心供我上学,就没能力供妹妹上学了。实际上是我剥夺了妹妹上学的权利,或者说是妹妹为我作出了牺牲。牺牲的结果,是她一辈子都是个睁眼瞎啊!

在单位,一听说为“希望工程”捐款,我就争取多捐。可是,给“希望工程”捐款也不能给我妹妹弥补什么。可是,我有什么办法呢?

(选自《文汇报》,有删减)

读美文·话写作

1 读语言 文章行文运笔朴素自然,又因善用修饰语而让文字富于画面感,像“妹妹的脸晒得通红,头发辫子毛茸茸的,汗水浸湿了打着补丁的衣衫”“妹妹的衣服被雨淋湿了,打缕的头发粘在她的额头上”等特写镜头,就让读者过目难忘。另外,有不少句子言浅意深,耐人品味。如结尾的“可是,我有什么办法呢”,该句以反问作结,引起读者对妹妹的同情,更启发读者深入思考该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2 读构思 开篇直接扣题——“我妹妹一天学都没上过”,并在与其他姐弟对比之后,再次强调“只有我妹妹从未踩过学校的门口”,其间隐含着家里人愧对妹妹之情。相关原因何在呢?这就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理与阅读兴趣。正文部分紧扣“妹妹不识字”,笔端含情描述了妹妹早年一系列生活琐事。值得注意的是,叙写往事时没有平均分配笔墨,而是注意到了详略有致。

3 读形象 文中其实有两个“我”:一个是读书阶段,对遭遇不公的妹妹冷漠视之的“我”;另一个则是多年以后尤其是写作此文时,对妹妹深怀歉疚、愧怍的“我”。作者反复写道,“我们全家似乎都把妹妹该上学的事忘记了”“我对妹妹不是很关心……很少跟她说话”“妹妹每天薅草,喂猪,我当时没觉得有什么不正常”。这里所展示的,是一个不懂事甚至显得薄情的“我”。然而,当“我”如今回顾往昔,才感悟到“实际上是我剥夺了妹妹上学的权利,或者说是妹妹为我作出了牺牲”。明乎此,对于文章末两段为什么要写“我”乐于“给‘希望工程捐款”,也就不难理解了。

4 读意蕴 文章中有一些旁逸斜出的“闲笔”,看似与妹妹无关,细细咀嚼,则又能发现均颇具深意。比如第3段,有几句所写的是“我”哄骗弟弟而让“一半小鱼儿跑到我肚子里去了”。在这里,“我”的贪嘴与妹妹的全情照顾弟弟,构成鲜明的对比,诚可谓“闲笔不闲”。

5 读情感 整篇文章不急不躁,娓娓道来,满纸都是回忆、是生活、是细节、是情感的有序流动。尤其难得的是,作家追忆过去的同时,在内心深处把对亲人的愧疚进行了剖析,真切展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和真性情。

猜你喜欢
小弟弟小鱼儿红薯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蒸红薯,学一招
坚强的红薯
好想变成小弟弟
七岁少年勇救小弟弟
我的小弟弟
小鱼儿爱“吃”人
小鱼儿上树
小小鱼儿游啊游
我的一家